双电层.ppt.ppt
《双电层.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双电层.ppt.ppt(16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第四章 双电层,本章属于界面电化学的内容,主要介绍:1、电极/溶液界面区电化学性质;2、电极/溶液界面双电层的形成;3、研究双电层性质、结构的实验方法:电毛细管曲线,微分电容曲线;4、电极/溶液界面双电层结构模型;5、电极表面吸附对双电位层结构的影响等;本章是本课程的重点内容之一。,2,一、概述,当电极与溶液接触时,在两相界面上就会出现 一个性质与电极和溶液都不相同的三维空间,通 常把这个三维空间称为界面区。电化学反应都是发生在界面区,因而界面性质 将直接影响电化学反应的速度。电极/溶液界面 对电化学反应速度的影响由两个方面的因素决定:界 电场因素和化学因素。,3,1、界面区存在界面电场,
2、对电极反应速度有影响。这种影响称为“电场因素”。,界面电场产生的原因是:电极/溶液界面存在双电层,一层电荷在电极上,一层电荷在溶液中,这两层电荷之间的电位差如果为0.1-1 V,就能引起很大的电场强度,因为双电层之间的距离只有10-8m,界面产生的电位梯度107-108 V/m,在电极表面能产生如此大的电场,对电荷传递产生非常大的加速度。,4,强大的电场可以使电子跃过界面,有些反应在一般 条件下无法进行,而在电极与溶液界面上确可以发 生,特别是电极电位可以人为地连续加以改变,因而 可以通过控制电极电位来改变反应速度。,2、电解液性质、电极材料及电极表面状态对电极反应 速度有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
3、称为“化学因素”,这些化学因素影响了界面的结构和性质,从而影响了反应速度。,5,电极表面是电极反应的催化剂,所以电极反应称为异相催化反应。如在同一电位下,用同一种溶液,在Pt表面析氢反应 2H+2eH2 速度比Hg表面要大107倍,溶液中的表面活性物质或络合物的存在也会改变双电层结构,从而改变电极反应速度。,研究电极/溶液界面性质、结构,对于深入了解电极过程动力学行为有重要意义。所以研究双电层,始终是电化学专家们关注的问题。,6,二、电极/溶液界面双电层,双电层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现象,不仅在电子导体与离子导体、离子导体与离子导体,电子导体与电子导体,甚至在绝缘体与导体之间也存在双电层。人体的动
4、脉血管与血液之间都存在双电层。,(一)、双电层的种类及形成的原因 1、什么是双电层,当电极与溶液接触时,由于带电粒子在两相中电化学位不相等,就会发生荷电粒子在两相中的转移,或偶极子在电极表面定向排列,或电极表面有吸附,都会在电极/溶液界面形成的电荷符号相反的两个电荷层,就是双电层。,7,2、双电层种类及形成的原因,双电层的形成可以是自发的也可以在外电场作用下形成,自发形成的双电层可分为以下三种:,(1)离子双电层 带电粒子在二相中的电化学位不等,在界面两侧发生电荷转移而形成的电荷符号相反,数量相等的二个电荷层,这种双电位层就是离子双电位层。由于电荷在二相中转移形成的数量相等、符号相反的二个剩余
5、电荷层称为离子双电层。,以下三种情况都可以形成离子双电层:,8,A、电极/溶液界面离子双电层,如把Zn放在含Zn2+的溶液中,因为,所以Zn发生溶解Zn-2eZn2+,把电子留在电极表面,随着反应的进行,下降,增加,,反应达到平衡,,形成稳定的离子双电层。,9,如把Cu放在Cu2+溶液中,同样由于 Cu2+2eCu,当反应达到平衡 时形成稳定的离子双电层。,这二种情况下形成的都是电极/溶液界面的离子双电层,是二类不同导体之间的离子双电层。,10,B、溶液/溶液界面的离子双电层,二种溶液相接触时,由于溶液的组成不同,或浓度不同,即电化学位不等,在两溶液界面二侧会形成二个符号相反的剩余电荷层,称为
6、溶液与溶液界面的离子双电层,S1/S2这种双电层引起的电位称液体接界电位,也称扩散电位。,11,C、金属/金属界面离子双电层(图C),由于电子在二相中逸出功不同,电子密度不同,即电子在二相的电化学位不等,就会发生电子在二相中转移,达到平衡时,在界面两侧形成的二个符号相反的剩余电荷层,称金属/金属界面的离子双电层。M1/M2这种双电层引起的电位称为金属的接触电位。,12,总之,离子双电层是在相互接触的二相界面由于有电荷转移在两侧形成电荷符号相反,数量相等的两个剩余电荷层。产生的原因是粒子在二相中的电化学位不等。,13,(2)、偶极双电层,偶极子在界面上定向排列或界面上原子或分子的极化形成的双电层
7、称为偶极双电层。,金属相内部的原子或分子与表面的原子或分子受到的作用力不同,虽然电极表面没有剩余电荷,但自由金属表面偶极子的定向排列总是存在的,形成偶极双电层。如水分子除可以与溶液中正负离子形成水化离子外,水还会与电极表面发生相互作用在电极表面定向排列。,14,偶极双电层形成的原因:,A、由于在电极表面定向排列的偶极子本身电荷的两个分离端之间存在电位差而形成的双电层。,B、当偶极子在表面定向排列时,由于偶极子的诱导作用,使金属表面的原子发生极化,产生作用于界面两侧的荷电层,也叫偶极双电层。,C、由于电极表面有剩余电荷,也会使溶液中的分子或原子发生极化,而在电极表面构成偶极双电层,15,(3)、
8、吸附双电层,由于离子特性吸附形成的双电层称为吸附双电层(非库仑作用力引起的吸附),这是一种非静电作用力产生的非静电吸附,称为特性吸附,也称为接触吸附。,吸附双电层形成的原因是:电极与溶液接触时,由于特性吸附,溶液中的离子会在电极表面形成分布于溶液一侧的荷电层,这一荷电层会吸引溶液内的反号离子形成吸附双电层。,16,三种双电层示意图:,17,金属与溶液界面电位差就是以上三种双电层形成的,即,严格说来只有离子双电层是产生相间电位的主要原因,而后两种双电层只出现在某一相的表面,只能引起某一相的表面电势。偶极子的定向排列及表面吸附是产生表面电位的原因。,18,实际上吸附双电层、偶极双电层是产生零电荷电
9、位的主要原因。因此,偶极双电层与吸附双电层对双电层结构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以上三种双电层是指电极表面自发形成的双电层,形成速度非常快,一般在百万分之一秒就可以完成(10-6s),在外电场作用下也能强制形成双电层。,19,外电场作用下形成的双电层(也属于离子双电层)在外电场作用下,使金属表面带上电荷,这时电极表面的剩余电荷又会吸引溶液中的反号离子,在界面上排列,从而形成双电层,这与电容器充电相似。,20,无论是自发形成的双电层还是强制形成的双电层,在性质上都一样,没有差别。但形成的原因不同。,在研究电极/溶液界面性质与结构时,常常遇到两种电极,就是理想的极化电极与理想非极化电极。,21,(二)、
10、理想极化电极与理想非极化电极,有些情况下,金属与溶液接触时,并不能自发形成双电层,必须由外电源给电极输送电荷,使电极表面有剩余电荷,而剩余电荷又会吸引溶液中的反号离子在界面形成双电层。此外,外电源输入的电荷还可能用于电化学反应。因此外电路输送到电极/溶液界面上的电荷会有两种不同的作用。,22,1、外电源输入到电极/溶液界面的电荷的作用,(1)、在界面参加电化学反应,如电解过程中,要使电解反应连续不断地进行,就要从外电源不断输入电荷,才能维持一定的稳定的反应速度,在这种情况下,外电源保证电解过程有稳定的电流。这一电流叫法拉第电流。外电源输入的电荷参加了电化学反应,这时电极体系的等效电路为反应电阻
11、与双电层电容并联。,23,(2)、不参加电化学反应,只用于改变界面结构 建立双电层。,这时外电源输入的电荷只能在电极上累积,使电极上有剩余电荷,这些剩余电荷又会吸引溶液中的反号离子,排列在电极/溶液界面上,形成双电层,而没有电化学反应发生。这时为了形成一定的界面结构,只需要一定的有限电量,只会在外电路引起瞬间电流,这种瞬间电流叫充电电流。这时的电极体系等效为一个电容器。,24,2、理想极化电极的概念,刚才分析了外电流流向电极/溶液界面的电荷可能参加电化学反应也可能仅仅用来改变双电层结构。不参加电化学反应。,例如纯Hg放在Kcl溶液中,由于Hg的电位很正为+0.1v,说明Hg不易被氧化,而K+电
12、位又很负-1.6v,很难被还原,因而在Hg的表面不能自发形成离子双电层。,25,若将Hg与外电源的负极相连,外电源向Hg输送电子,K+很难得到这些电子被还原。这些过剩的电子就停留在Hg的表面,使Hg表面带负电荷,这层负电荷又吸引溶液内的正离子(K+),形成汞表面带负电、溶液层带正电荷的离子双电层。这类电极称为“理想极化电极”,由于Hg、K+的电化学稳定性,在一定电位范围内可以借助于外电源任意改变双电层的带电状况,而不致引起任何电化学反应。,26,理想极化电极定义:,外电源输入的电量全部用来改变电极/溶液界面结构而不发生电化学反应的电极称为理想极化电极。,显然,为了研究电极/溶液界面性质,就应该
13、选择界面上不发生电化学反应,全部的电量用来改变界面结构和电位的理想极化电极,这样就可以很方便地将电极极化到不同电势,又便于定量地计算建立一定的界面结构所需要的电量。,27,注意:,绝对的理想极化电极是没有的,只能在一定电位范围内可以找到基本上符合理想极化条件的电极体系.,HgKcl电极体系,Hg要发生氧化:2Hg-2e=Hg22+电极电位必须大于0.1V,才能发生阳极氧化形成Hg22+,而K+要还原,电位必须比-1.6V更负:2K+2e2K(Hg)因此在-1.6-0.1v电位范围内没有电化学反应发生,这时电极才具有理想极化电极条件。在研究电极/溶液界面性质、结构时应选择在较宽电位范围内没有明显
14、电化学反应的电极为研究电极,如HgKcl电极体系就是常用的理想极化电极。,28,3、理想的非极化电极,与上面理想极化电极相反,外电源输入的电量全部用于电化学反应,而且反应速度很快,溶液中离子扩散足以补偿消耗掉的离子,这时电极电位基本上维持在某一离子的氧化还原电位上,外电源输入的电量,用于维持一定的反应速度,这种电极称为理想的非极化电极。,定义:外电源输入的电量全部用于电化学反应而电位不 发生改变的电极称为理想的非极化电极。,29,参比电极就是典型的理想非极化电极,当然这种电极也只能在一定条件下才能满足理想非极化电极的条件,即电流不能过大,电流过大外电源输入的电荷不能被电化学反应即时消耗掉,电极
15、就会发生极化,引起电极电位的变化,所以参比电极不能通过大的电流。因此在界面性质的研究中,理想极化电极作研究电极,等效电路图为电容,理想非极化电极作参比电极,等效电路图为微分电容Cd与反应电阻Rr的并联电路。,理想极化电极,理想非极化电极,30,三、电毛细管曲线法,(一)、描述电极/溶液界面性质的主要参数,1、界面张力,界面张力也称比表面自由能。比表面自由能:单位界面面积上过剩的吉布斯自由 能称为比表面自由能。焦耳/m2=牛顿/m。,界面张力也可定义为:作用于界面单位长度使表面收缩的力。所以界面张力也可称为表面张力。电极/溶液界面张力不仅与界面区物质组成有关,还与电极电位有关。,31,2、双电层
16、微分电容,双电层可看成一个电容元件,因为对理想极化电极来说在电极/溶液界面区的剩余电荷可以任意改变,因而电位差也可以任意改变,所以双电层相当于一个能储存电荷的系统,具有电容特性。,双电层微分电容与一般的平板电容器不同,双电层电容不是恒定的,与电极电位有关,电容是电位的函数,用导数的形式来表示界面的电容称为微分电容,其中是表面电荷密度,表面面积电荷,表面剩余电荷。,32,除界面张力、微分电容外还有离子的表面剩余 量,表面电荷密度等参数。这些参数都与电极电位有关,因此研究这些界面 性质与电极电位的关系就是研究双电层结构与性质 的重要手段。那么我们这里只介绍电毛细管曲线法(-)与 微分电容法(Cd-
17、)。,33,(二)、电毛细管曲线与李普曼公式,1、电毛细现象,电极/溶液之间的界面张力不仅与界面层物质组成有关,还与电极电位有关,对于理想极化电极,在界面不发生电化学反应,由于电极电位引起界面剩余电荷的变化,从而引起比表面自由能的变化,即界面张力的变化。,这种界面张力随电极电位而变化的现象称为电毛细现象,而界面张力与电极电位的关系曲线就叫电毛细管曲线。,34,2、电毛细管曲线-及测量方法,毛细管曲线的测量用毛细管静电计。,、毛细管静电计:将充满汞的玻璃毛细管插入溶液中做研究电极,具有理想极化电极性质,甘汞电极做参比电极与辅助电极,组成电池体系,由于界面张力的作用,汞与溶液接触处形成弯月面,假设
18、毛细管壁被溶液完全湿润,则界面张力与汞柱高度h成正比,可用汞柱高度计算界面张力,其中h为汞柱高度,d为汞的密度,30时,d=13.52g/cm3,g为重力加速度,r0为毛细管半径。,35,图4-9毛细管静电计,图4-10电毛细管曲线,1-毛细管 2-参比电极 3-可变电阻 4-蓄电池组,36,、测量方法:,a、外电源对汞电极充电,改变电极电位;b、调节汞柱高度,使汞的弯月面保持恒定(可 通过显微镜观测);测出不同电位下的汞柱 高度h,计算;c、将与 作图得电毛细管曲线。(图4-10),37,值得注意的是:汞电极是理想极化电极,外电源充电时不会发生电化学反应,溶液组成不发生变化,因而界面张力的变
19、化只能是电极电位的变化引起的,测得的电毛细管曲线近似于一条抛物线。从电毛细管曲线上任一电位下的斜率可求出表面剩余电荷,并得出-关系曲线。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规律呢?下面我们用热力学方法推导出描叙 之间关系的数学公式即李普曼方程式(lippman公式)。,38,39,3、李普曼公式,、李普曼公式推导 表示 之间关系的公式就是李普曼公式。根据理想极化电极的热力学性质,可以推导出李普曼公式,(不同的教材,推导方法也是不一样的)根据我们的教材,推导的思路如下:,40,B、由于界面存在电位差,界面张力的变化还与电功有 关,电极电位改变界面张力:,上式为带电界面区的吉布斯吸附等温方程式,为表面剩余电荷(
20、面积电荷),为电极/溶液界面的内电位差,i为离子的表面剩余量。,C、根据第三章讲的,理想极化电极与参比电极之间的电池电动势为:,M为研究电极,是理想极化电极,R为参比电极。,41,对于可以在参比电极与溶液界面转移的组分j来说,平衡时,将(4-29)代入(4-28)式得:,因为 与溶液组成无关,E变化时,不受影响,所以,代入(4-27)式得,42,D、在测定电毛细管曲线时溶液组分是恒定的,因为是理想极化电极,溶液中 均为0。所以,E为相对于某一参比电极的电位,所以 得,(4-32)式称为李普曼公式,即为界面张力、电极电位、电极表面剩余电荷三者之间的关系。,这里只考虑了电极电位变化时,离子表面剩余
21、量的变化,也就是荷电离子的吸附量的变化,而没有考虑其它形式的吸附,如特性吸附没有考虑,存在特性吸附时情况不一样了。,注意:,43,、李普曼公式的物理意义,从 曲线,可以看出,A、曲线的左分支:随电位的负 移,界面张力增加,从(4-32)式看出0,电极表面剩余电荷为正电荷,形成双电层时溶液一测带负电荷,44,B、曲线右分支,负移时 减小,0,这时电极表面剩余电荷为负电荷,而溶液一侧带正电荷。,45,C、曲线最高点,,=0,电极表面无剩余电荷,离子双电层消失,因此界面张力达到最大值。=0时该点的电位称为零电荷电位,从 曲线可以看出,电位较正时(左边)电极表面正电荷密度高,电极表面带正电荷,随的负移
22、,表面正电荷密度逐渐下降,经过零电荷电位后,电极表面带负电荷,随 继续负移,负电荷越来越多。,46,(三)、电毛细管曲线的解释,从李普曼公式分析了 曲线,那么为什么在电位较正或较负时都减少呢?为什么会出现最大值?,下面解释一下 曲线:,1、左分支,汞表面带正电荷,电位越正,正电荷越多。这些正电荷与正电荷之间有排斥力,使电极表面面积增大,而表面张力又力图使电极表面收缩,电极表面正电荷之间的排斥力能抵消界面张力,正电荷越多排斥力越大,越正,越小;,2、当负移时,毛细管内正电荷减少,所以正电荷之间排斥力减小,抵消界面张力的排斥力减少,所以负移,增加;,47,3、当电位为z时,汞表面正电荷完全被中和了
23、,电极表面无剩余电荷,无排斥力,用于抵消界面张力的力没有了,所以界面张力达到最大值。,4、继续负移,汞表面带负电荷,溶液一侧带正电荷,由于同种电荷的排斥力,又会抵消表面收缩力,使减少,由于刚过z,电极表面负电荷少,排斥力小,减小少,继续负移,电极表面负电荷越来越多,排斥力逐渐增大,越来越小。,随电位向负方向移动,电极表面剩余电荷,及其相应的排斥力和界面张力的变化关系可以用下图和表说明:,48,49,50,总之,不论电极表面带正电荷还是带负电荷,由于同性电荷之间的排斥力,都力图使表面积增大,而界面张力又力图使界面收缩,这两种作用力恰恰相反,因此带电荷的界面其界面张力总比不带电荷的界面要小,且电极
24、表面电荷密度越大,就越低,所以电毛细管曲线具有这种抛物线形式。,51,(四)、电毛细管曲线的应用,1、判断某一电位下,电极表面带电符号;,2、可求表面不带剩余电荷时的z;,3、可求离子表面剩余量i;,离子表面剩余量i:指界面区溶液一侧平行于电极表面单位截面积液柱中有离子双电层存在时i离子的摩尔数,与无离子双电层存在时i离子摩尔数之差。利用电毛细管曲线,可以求出离子的表面剩余量。,52,正离子剩余量(4-40a)负离子剩余量(4-40b)E-、E+表示相对于参比电极的电位,下标 的正负号分别为参比电极对正离子和负离子可逆;+、-为电解质能电离出的正、负离子个数,a为电解质平均活度。具体测量步骤如
25、下:,53,测量步骤:,A、测出不同浓度下 曲线;,B、在 曲线上,找出 同一电位下(E-、E+),不 同浓度下的,,C、以 作图,根据曲 线上某点的斜率,由(4-40a)(4-40b)可求出与该点对应的浓度下某种离子的表面剩余量。,54,值得注意的是:在界面区离子的表面剩余量的大小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这里只考虑了库仑作用力,实际上其它的物理和化学作用也能引起离子表面剩余量的改变。,55,图4-13(p133),曲线右半部,电极表面带负电荷,随电位的增加,正离子表面剩余量增加,而负离子表面剩余量变化不大,这是库仑作用力作用的结果。但曲线左半部,电极表面带正电,随电位增加,负离子表面剩余电荷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双电层 ppt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2060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