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中国选举制度.ppt.ppt
《第三章中国选举制度.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中国选举制度.ppt.ppt(1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三章 中国选举制度,“选举是市民社会对政治国家的直接的、不是单纯想象的而是实际存在的关系。因此,显而易见,选举构成了真正市民社会的最重要的政治利益。”马克思,一、概述 1、“选举”“选举制度”涵义初探,选举,从词义角度讲,即指选择与举荐。,作为一种政治行为的选举,是指某社会群体中的全体或部分成员,按照既定的方式和程序,根据自己的意志,选择若干人员担任某项公职的行为。,选举制度的涵义,学界往往分广、狭两义予以诠释,而我们认为可以从三个不同的层面上加以理解。,从广义上说,指有关选举一切公职人员的制度(其中制度是法律、法规、章程、规则和惯例等等所有规范、准则的总和);从中义上说,指有关选举各类国家
2、机关(代议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等)组成人员的制度;从狭义上说,专指有关选举国家代议机关组成人员的制度,其内容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确定、选举所遵循的原则、选举的组织机构、选举的方式和程序、代表与选民的关系等,这些内容一般都在各国的宪法、选举法和有关法律中得以明确的规定。,从大历史的角度进行考察,可以把中国古代“选举”制度分为三类,即学校型选举制度、察举型选举制度和科举型选举制度。,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选举活动相比,近代选举制度有三个特点:一是被选举者往往是代议机关的代表或议员;二是形式上采用普选制;三是有一套比较完整的法律规范作指导。,不同阶级本质的选举制度其作用在形式上仍有类
3、似之处:,1选举制度为选民选出自己信赖的代表组成的国家机构,从而实现国家权力的转换提供了制度保障。因此,选举制度是近现代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相联系的基本途径。2选举制度为选民监督权力行使者,并在一定条件下更换权力行使者提供了重要途径。3选举制度是促进民意的形成、表达,并使选民民主意识得以提高的重要手段。4选举制度还是缓和社会矛盾、解除社会危机、维持社会安定的重要措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选举制度是指各级人民代表的选举、选择制度。,2新中国选举制度的形成,中国的选举最早起源于清朝末期开明地主的改革思想,戊戌变法前后,选举思想得到了大量的广泛的传播。清朝末年实行修律变革,推行宪政民主试验,提倡地方自治
4、,颁行了谘议局章程,这是中国社会由民众选举地方民意机构最早的法律依据。后来,清廷颁布的资政院章程对资政院议员的选举办法做出了具体的规定,这是中国具有近现代意义的选举制度的萌芽。,中华民国成立以后,临时政府时期、北京政府时期和南京政府时期,均有关于立法机关和地方民意机构成员选举办法的法律规定。尽管民国的选举制度有诸多不完善之处,各个时期的选举制度和选举办法有许多出入,但是他们的确是吸收了西方选举制度的要意,在中国国情的基础上的一种积极探索,为不平衡的庞大中国国土实施民主选举制度在可行性上作了有益的试验。其在选举人和被选举人资格上做出有关年龄、财产、纳税、知识和经验方面的限制,这种做法直至今天值得
5、我们去思考和研究,为中国社会再次实行民主选举制度提供了经验和教训。,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选举制度是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根据地的选举制度发展而来的。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建了革命根据地和革命政权,实行了革命政权的选举制度,为新中国选举制度的形成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先后颁布了它的宪法大纲(1931年11月7日)、选举细则(1931年11月)、选举委员会的工作细则(1931年12月)、苏维埃暂行选举法(1933年8月)等,这些法规确定了当时工农民主政权的选举制度。,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选举制度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其一
6、,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只给劳动群众(如工人、雇员、贫农、中农独立劳动者、城市贫民等),不给剥削者和反革命分子(如地主、富农、资本家、豪绅、高利贷者、国民党政府及其他反动政府的警察、侦探、宪兵、官僚、军阀及一切反对工农利益的反动分子)。其二,保证了妇女和青年平等地享有选举权。,其三,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并用。乡等基层行政单位的苏维埃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区以上各级苏维埃由下一级苏维埃代表大会和红军所选出的代表组成。其四,实行候补代表制。由于战争环境下,代表的流动性大,并时有代表牺牲,而补选代表有困难,因此在选举正式代表的同时,即加选候补代表,每5名正式代表增选候补代表1名。其五,选举 律举手表决,获
7、得过半数人赞同者当选。其六,代表受选民和原选举单位的监督,选民有权监督和撤换代表。,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民主政权实行的选举制度,比起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有所发展,其基本精神是团结抗日,保证一切抗日人民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以建立、巩固和发展抗日民主政权,争取抗战胜利。1940年8月,中共中央北方分局发布了晋察冀边区目前施政纲领。1941年5月1日,陕甘宁边区政府公布了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其后又颁发了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组织条例和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选举条例等重要法规。,根据上述纲领和法规,抗日战争时期选举制度的基本特点为:第一,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人比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更为普遍。不仅工农劳动群众享有选
8、举权和被选举权,而且一切愿意抗日、拥护抗日民主政权的人,包括赞成抗日的地主、富农、资本家、开明绅士等,也享有这个权利。只剥夺有卖国行为,经政府缉办在案的,经军法处或法院判决剥夺公民权又尚未恢复的人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第二,采用直接选举、差额选举和无记名投票的方式。第三,对以暴力、威胁、欺骗等非法手段妨害选举自由者,依法惩处。第四,对边区境内少数民族的选举权利给予特殊照顾。在产生代表的人口比例上采取了有利于少数民族的措施。第五,各抗日政党和团体均有竞选自由。,解放战争时期的选举制度继承和发展了上述两个时期的历史经验,在各解放区实行民主的选举制度。在战争初期,老解放区的政权组织形式仍为参议会,边区
9、、县、乡参议会的参议员仍按普遍、平等、直接和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产生。随着解放战争转入战略反攻,在已经解放的城市普遍地召开了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组成这种会议的代表主要是由地区、民主党派、人民团体、部队和少数民族等方面推选的,也有部分代表是特邀的。这一时期颁布的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等法规,规定人民享有普遍的、平等的选举权利,采用直接的和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举各级代表,各级人民代表会议选举政府人员,各级政府向各级人民代表会议负责,各级代表向选民负责。,在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民主选举的历史经验基础上,中国在确定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同时,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制定的共问纲领中规
10、定,新中国实行普选制度。但是,建国伊始,由于军事行动在大陆尚未完全结束土地改革尚未全部实现,人民群众尚未充分组织起来,在这种情况下,不可能立即外展普选,以产生各级人民代表大会。,1952年底,开展普选产生各级人大的条件逐渐成熟。1953年1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了关于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决议,指出:“必须依照共同纲领的规定,及时地召开由人民用普选方法产生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替现在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全体会议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形式,用普选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替现在由地方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行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形式,俾能进一步地加强人民政府与人民
11、之间的联系,使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更加完备,以适应国家计划建设的要求。”,1953年2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了当代中国第一部选举法,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选举法对中国实行普选的基本原则、程序和方法等作了具体规定,从而形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选举制度。这一制度继承了革命根据地民主选举的历史传统,吸取了解放初期新中国政权建设的新鲜经验,也借鉴了国外选举制度的某些有益因素。,1953年的选举法颁布后,全国开展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普选活动。全国进行基层选举的地区共有人口571 434 511人,登记选民有323 809 684人,占
12、选举地区18周岁以上的人口总数的9718。实际参加投票的选民有278 093 100人。实际参加投票的选民数与选民总数之比,即参选率,为8588。全国共选出基层人大代表5609144人。在此基础上,组成了各基层人大,并进而选举产生了县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和全国人大。,一九五三年三月一日,中央人民政府公布实施选举法。图为北京市民迎接新中国第一次普选。,3选举制度的“二”、“五”、“一”变迁,新中国建立以来,颁布了两部选举法(1953年与1979年),作过五次修改(含1979年对1953年选举法的修改以及1982年、1986年、1995年、2004年对第二部选举法的修改)、一次补充(1983年)。经过
13、“二”、“五”、“一”变迁,中国的选举制度在民主性、科学性、可操作性方面逐步有了发展,从而有利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人民充分行使国家权力。,1953年选举法实施后的最初十余年间,中国选举制度的贯彻比较正常,总的来说,各级人大尚能按期改选。但在“文革”时期,选举制度受到了严重破坏,全国几乎没有进行过真正的选举,人民代表大会的活动也停止了。,1979年7月1日,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关于修正宪法若干规定的决议中,规定将直接选举的范围扩大到县级,并规定选举各级人大代表一律实行无记名投票与此同时,在修改1953年选举法的基础上,颁布了新的选举法,即当代中国的第二部选举法。,与1953年的
14、选举法相比,新选举法主要有以下九个方面的变化:,将直接选举的范围扩大到县级;规定一律实行差额选举;将原规定的无记名投票和举手表决并用,改为一律实行无记名投票;将原规定的按选民居住情况划分选区,改为可按生产单位、事业单位、工作单位和居住状况划分选区;将原规定的只有不属于党派、闭体的选民或代表才能联合或单独提出代表候选人名单,改为任何选民或代表只要1人提出,3人以上附议,都可推荐代表候选人;规定如果所提候选人名额过多,难以确定正式候选人时,可以进行预选;将原规定的候选人以获得出席选民或代表的过半数票始得当选,改为须获全体选民或全体代表的过半数票始得当选;规定每个少数民族至少要有1名全国人大代表;规
15、定可以采用各种形式宣传代表候选人,等等。,1995年2月28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根据宪法、选举法的基本原则和近年来选举工作的实践经验,又一次对选举法作了修改与补充。主要涉及以下方面:,规定地方各级人大的代表总名额由“基数”与按人口情况而定的“增数”构成,并具体规定了各级的“基数”与“增加数”的标准;规定未来的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均应选出全国人大代表,应选代表的名额和代表产生的办法,由全国人大另定;调整了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与城乡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之间的比例;规定各级人大中应有适当数量的妇女代表,并应逐步提高妇女代表的比例;调整了选民名单与(初步)候选人名单公布的日
16、期;恢复了间接选举中的“预选”;完善了“另行选举”、“代表辞职”及“罢免代表”的具体程序;调整了乡级选举委员会的隶属关系。,2004年10月27日,在总结与分析选举实践中出现的新经验、新情况的基础上,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对选举法再次作出修改。主要是:,重新规定对正式代表候选人不能形成较为一致意见的,进行预选。规定选举委员会可以组织代表候选人与选民见面,回答选民的问题。将原选区选民联名提出罢免县级人大代表的要求的联名人数由“30人以上”修改为“50人以上”。进一步完善了“对破坏选举的制裁”的规定。,二、选举制度的主要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选举制度主要贯彻以下五项原则。1普遍原则2平等原则3直接选
17、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原则4秘密投票(无记名投票)原则5差额选举原则,1普遍原则 中国宪法和选举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18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和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2平等原则 所谓“平等”原则,即指每个选民,都在平等的基础上参加选举,不允许任何选民有任何特权,也不允许任何选民受到任何限制和歧视。,3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原则 就选民的角度讲,由选民直接通过投票等方式,选举产生国家代表机关的代表,叫直妾选举;由下一级代表机关代表选民的意志,选举产生上一级国家代表机关代表的,叫间妾选举。前者是选民选代表,是选民意志的直接
18、表达,后者是代表选代表,是选民意志的间接表达。,4秘密投票(无记名投票)原则 秘密投票即无记名投票,是指选举人采取不公开的方式,在选票上只注明自己选中的人,而不签署自己的姓名,并亲自将选票投入密封的票箱。,5差额选举原则 差额选举,实际上是多额选举,即指提供投票的候选人数多于应选代表数的一种选举方式。差额选举给选民提供了较大的选择余地,其民主程度较等额选举(提供投票的候选人数等于应选代表数)更高。,中国从1979年起确立差额选举原则,由选举法规定各级人大代表的选举,一律采用差额选举方式。,为了确保上述各项原则的贯彻,选举法作出两项保障性规定:,第一,经费保障。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的选举经费,
19、由国库开支。从而为广大选民和代表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提供了物质条件。第二,司法保障。选举法还专章规定,对有下列破坏选举的违法行为的,应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或者刑事处分:(1)用暴力、威胁、欺骗、贿赂等非法手段破坏选举或者妨害选民和代表自由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2)伪造选举文件、虚报选举票数或者有其他违法行为的;(3)对于控告、检举选举中违法行为的人,或者对于提出要求罢免代表的人进行压制、报复的。在实践中,给予上述行为以刑事处分时,可分别援引刑法第256条、254条的规定。这就为选民和代表自由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为选举工作的顺利开展,进一步提供了法律保障。,三、主持选举的机构与选举程序 1人大
20、常委会与选举委员会,1953年的选举法曾规定,从中央到基层各级都设立选举委员会,作为办理全国和地方各级选举事宜的机关。按照现行选举法规定,从中央到基层分两种情况,即直接选举由本级选举委员会(简称“选委会”)主持,间接选举由本级人大常委会主持。,选委会就其性质而言,是主持和办理选举工作的临时性机构。选举工作一旦完成即行撤销。根据现行选举法和1983年3月5日通过的关于直接选举的若干规定,不设区的市、市辖区、县、自治县的选委会,其组成人员由本级人大常委会任命,并受其领导。乡、民族乡、镇的选委会,其组成人员由不设区的市、市辖区、县、自治县的人大常委会任命,受不设区的市、市辖区、县、自治县的人大常委会
21、领导。实践中,各地多以地方性法规规定选举委员会组成人员的来源与数额。,例如,上海市区县及乡镇人大代表直接选举实施细则规定,“区、县选举委员会由15人至29人组成,由各政党、各人民团体和有关主管部门的负责人参加。乡镇选举委员会由9人至13人组成。”选举法还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大常委会指导本行政区域内县级以下人大代表的选举工作。,选委会主要职权是:(1)主持本级人大代表的选举。(2)规定选举日期。(3)进行选民登记,审查选民资格,公布选民名单;受理对于选民名单不同意见的申诉,并做出决定。(4)划分选举本级人大代表的选区,分配各选区应选代表的名额。(5)汇总并公布代表候选人
22、名单,根据较多数选民的意见,确定和公布正式代表候选人的名单。(6)委派人员主持投票站或选举大会的选举。(7)确定选举结果是否有效,公布当选代表名单。,2选民选代表:直接选举程序 直接选举(选民选代表)的程序主要有:划分选区;选民登记;提出初步候选人;确定与介绍正式候选人;投票;宣布选举结果。,所谓选区,是指选民进行直接选举,产生代表的基本单位,亦是代表联系选民,开展经常性工作的基本单位。1953年选举法规定:“按照居民居住情况划定选举区域。”当时的中央选举委员会还具体规定:“划分选区时,须照顾路程的远近。每一选区的大小,一般以直径不超过20华里为原则,特殊情形者例外。”这一规定适合于建国初期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三 中国 选举制度 ppt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2050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