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农业生态学》小抄.doc
《电大《农业生态学》小抄.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大《农业生态学》小抄.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专业好文档农业生态学一、选择题1、农业生态系统的组分结构包括:生物组分和非生物组分两类。2、种群的营养特征包括:种群的空间分布、种群数量和种群的遗传三个方面。3、种群的空间分布通常可分为均匀型、随机型和成群型三种类型。成群分布型中又包括成群随机型和成群均匀型。4、种群的年龄结构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三种类型,而种群的年龄组也分为幼龄组、中龄组和老龄组三个主要组别。5、种群波动的主要因子:非密度制约和密度制约。6、种群的增长的类型分为:几何级数增长、指数型增长和S型增长三种。7、种群数量的年波动主要受物理环境、种群自身的生理因素两类因素的影响。8、种群的空间动态主要包括:种群个体对空间的需要
2、、空间结构、空间利用方式、扩散和迁移等四个方面。9、扩散的方式包括迁出、迁入和迁移。10、影响种群数量波动的原因有两类:非密度制约和密度制约。11、相互作用可分为正相互作用和负相互作用两个类型。12、正相互作用可其作用程度分为互利共生、偏利共生和原始协作三种类型;负相互作用包括:竞争、捕食和寄生等。13、在温带的干旱地区,从山底到山顶植物分布依次为:干旱荒漠带荒漠化草原带草原带森林草原(或草甸草原)带亚高山针叶林带高山灌丛和高山草甸带冰雪带。14、在热带地区,从山麓到山顶植物群落自下而上的垂直分布依次是:热带雨林带常绿阔叶林带落叶阔叶林带亚高山针叶林带高山灌丛带高山草甸带高寒荒漠带冰雪带。15
3、、种群波动的调节有密度调节(种间调节、食物调节)、非密度调节、种内自动调节(行为调节、生理调节、遗传调节)三种。16、生态系统的四大组成要素是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17、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18、旱生演替系列是:地衣群落阶段、苔藓群落阶段、草本群落阶段、木本群落阶段。19、水生演替序列是:自由漂浮植物阶段、沉水植物阶段、浮叶根生植物阶段、直立水生植物阶段、湿生草本植物阶段、木本植物阶段。20、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生物群落破坏后的地段上进行的演替,最初发生是外界因素的作用所引起的。21、系统结构的有序性具体表现在系统的边界和系统的层次两个方面。22、系统的整体性主要表现在组成系统的
4、各要素之间要有一定的量比关系。23、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根据环境特性划分为:海洋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24、生态系统从其组分的性质可分为生物组分和非生物组分两类。生物组分是指生态系统中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等。25、非生物组分是指生命以外的环境部分,包括大气、水、土壤及一些有机物质。26、根据人类干预程度,生态系统划分为:自然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半自然生态系统。27、光的生态作用具体表现在光质、光量(当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三个方面。28、就植物而言,其生态型包括:气候生态型、土壤生态型、生物生态型。29、生态系统中能量的主要形态有日光能、化学能、热能和动能等几种
5、;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只有可见光、红外线、紫外线才起生物学作用。30、到达地球表面的辐射是由24%的直射光,17%的来自云层的散射辐射,以及6%的来自天空的散射辐射组成。31、辅助能是指人类在农业生产各方面活动中所投入的能量,包括生物能(如劳畜力、种苗、有机肥料等)和工业能(如化肥、农药、机械、燃料、油、电力)等。32、食物链的基本类型有捕食食物链、腐生食物链、寄生食物链三种。33、生态金字塔有个体数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和能量金字塔三种基本类型。34、农业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主要包括农田、草地和林地生产。35、次级生产包括:初级生产者以外的异养生物,包括消费者和分解者。36、氮素来源主要有两
6、个途径:生物固氮、化学固氮。37、氮素的损失主要有三个方面:挥发损失、氮的淋失、在水田中或土壤通气不良时,硝态氮受反硝化作用而变成游离氮,导致氮素损失。38、在立体农业中运用的主要原理有:光合作用原理、物质循环转化原理、生物互补原理、气候生态学原理、生态位原理等。39、立体农业的类型可分为平原型(林木或果树与作物间作、旱粮分带轮作、蔗田棚式蘑菇立体种植)、山地立体农业、水域立体农业(淡水立体养殖、浅海滩涂立体养殖、低湿地立体农业)。40、农业资源根据其来源,一般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两大类。农业自然资源根据其性质,又可分为可更新资源(再生资源)和不可更新资源(非再生资源)。41、农业资源的特性
7、:整体性、地域性、变动性、多用性、数量的有限性和潜力的无限性。42、生态失调结构上的标志:一级结构缺损(一级结构是指组成系统的一级成分,如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等)、二级结构受损(二级结构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组分及其特征,如生物种类、种群数量及群落层次结构等)。43、生态失调功能上的标志:能量流动受阻、物质循环中断。44、水体污染源可分为:自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两大类。45、农业生产的持续性包括:资源环境持续、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等几个方面。46、持续农业的三大目标是:保证食物供给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增加农业收入,扩大农村的就业机会和脱贫致富、保护资源环境的永续性循环。47、光照时间对植物的影响主要表
8、现在三个方面:日照长度对植物繁殖特性的影响、日照长度与植物分布和起源有关、日照长度对植物的休眠和地下贮藏器官形成的影响。48、水对生态系统的作用:水是生物生长发育的重要条件、水对动植物数量和分布有重要影响、水对生物分类的作用。49、微生物对土壤的作用:促进了成土作用、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能、提高了土壤质量、对土壤覆盖层的影响。50、合理利用农业资源的途径: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森林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草场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渔业资源、重视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51、水体污染对农作物的危害:污染物对农作物产量有影响、污染物可导致农产品品质降低。52、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途径:自然调控机制(反馈
9、机制、多元重复补偿)、人工调控机制(经营者的直接调控、社会的间接调控)。53、系统分析的三个步骤:分析、评价、最优化方案的提出。二、填空1、1866年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在其著作有机体的普通形态学中第一次正式提出生态学的概念,并将生态学定义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2、著名生态学家奥德姆(1917)所著的生态学基础一书。3、1935年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列首次提出生态系统的概念。4、1942年,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通过对美国(塞达茨鲍格)湖泊生物量转移的定量研究,发表了一个老年湖泊的食物链动态一文,指出了生物量随食物链转移的规律,并提出了著名的“食物链”和“生态金字塔”理论。5、种群
10、由个体组成,但不等于个体的简单相加,这是因为各有机体之间存在着非独立性的交互作用,使其在整体上呈现出一种有组织有结构的特性。6、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形式,同时又是组成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7、死亡率描述了种群个体的死亡情况,是种内个体衰减的数量,用D表示。同一出生率一样,死亡率分为最低死亡率和实际死亡率或生态死亡率。8、迁入和迁出也是种群变动的两个主要因子。9、某些细菌、昆虫、鼠类的繁殖,基本上属于J增长型;一年生植物的干物质在某段时期内的增长也属于J增长型。多数生物的增殖,包括植物分蘖的增加、株高的增长基本上属于S型。10、迁移和扩散常指种群内个体因某种原因从某分布区向外移动的现象。迁移和扩散
11、是一种普遍的生物现象。11、通常脊椎动物和种子植物属于对策生物;昆虫、细菌、藻类等属于对策生物。12、群落中生物种的多样性,决定着群落的稳定性及生产力。13、系统是指由相互依赖的若干组分结合在一起,完成特定功能,并朝特定目标发展的有机整体。14、系统的基本特征:系统结构的有序性、系统的整体性、系统功能的整合性。15、1935年,英国生态学家A.G.Tansley在他长期研究植物群落的基础上,总结了前人研究成果,首次得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16、生态系统中的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构成了生态系统的四大组成要素,它们之间通过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相联系,构成了一个具有复杂关系和执行一定功能的系统。1
12、7、海洋生态系统是生物圈内最大、层次最厚的生态系统。18、森林生态系统属于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亚系统。19、光是保证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因子。光的生态作用具体表现在光质、光量(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三个方面。20、谢尔福特耐定律:美国生态学家谢尔福特于1913年指出,一种生物能够存在与繁殖,要依赖一种综合环境的全部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和质不足或过多,超过了该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该物种不能存在,甚至灭绝。这一概念为后人称之为谢氏耐性定律。在这一定律中把最低和最大量因子合并,把任何接近或超过耐性下限或上限的因子都称为限制因子。21、土壤动物是最重要的消费者和分解者。22、生物的生态适应性是
13、生物在生存竞争中为适合环境而形成的特定性状的一种表现。23、生态系统中的能量的主要形态有日光能、化学能、热能和动能等几种。24、地球上所有生态系统的最初能量来源于太阳。25、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是借助于“食物链”和“食物网”来实现的。食物链和食物网便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渠道。26、食物链概念是1942年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在研究Cedar Bog 湖内生物种群能量流动规律时,由中国谚语“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虾吃浮游生物”得到启发而提出来的。27、十分之一定律:是Lindman 在30年代末期对天然湖泊和实验室水族箱的研究中得到的,实际上是对食物链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的一个粗略定量的描述。
14、28、次级生产是指初级生产以外的有机体的生产,即消费者、分解者利用初级生产的有机物质进行同化作用,表现为自身的生长、繁殖和营养物质的储存。29、在农业生态系统中次级生产主要是指畜牧业和渔业生产。30、生物地循环包括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两部分的内容。31、氮素来源主要有两个途径:1、生物固氮,即通过豆科作物和其它固氮生物固定空气中的氮;2、化学固氮,即通过化工厂将空气中的氮合成为氨,再进一步制成各种氮肥。32、氮素的损失主要有三个方面:挥发损失,即由于有机质的燃烧分解或其它原因导致氨的挥发损失;氮的淋失,主要是硝态氮由于雨水淋洗而损失;在水田中或土壤通气不良时,硝态氮受反硝化作用而变成游离氮,
15、导致氮素损失。33、从化学氮肥的利用来看,要尽量减少氮素的挥发和流换,提高氮肥利用率。34、磷肥的利用率低,主要原因是磷的固定作用,即水溶性磷在土壤中容易与钙、镁、铁、铝等结合形成难溶性磷化物。35、化肥对环境的污染要分为对土壤、水体、大气等的污染,同时化肥的施用还会影响作物对重金属元素的吸收。36、富营养化是指营养物质的定集过程及其所引起的后果。它是一种自然过程,主要指氮、磷的富集。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来源有多条途径,农业用水、城市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的排入,地面径流和地下水的渗漏等,都可能使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增加。37、生物浓缩也称为生物富集,是指生物体从环境中吸收微量农药,并在生物体内积
16、累的现象。38、综合养殖生态工程最基本的特征是功能上的综合性。39、石油、矿产等缺乏更新能力,或更新的周期太长,属不可更新资源。40、我国生物种属繁多,群落类型多样,品种资源丰富,仅次于马来西亚和巴西,居世界第三位。41、世界上栽培植物(农作物)中最主要的有90多种,我国有50多个种,其中水稻、大豆、粟、稷、荞麦、绿豆、赤豆等20种作物均起源于我国。42、在自然生态系统中,顶级群落是群落发展到最稳定的阶段。43、生态系统的一级结构是指组成系统的一级成分,如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等。44、二级结构指生态系统中各组分及其特征,如生物种类、种群数量及群落层次结构等。45、工矿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和燃料燃
17、烧过程中所排放的煤烟、粉尘及无机或有机化合物等造成大气污染,称为工业污染。46、水体污染源分自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两大类。自然污染源指自然界本身给水体造成的污染,如河流的上游,往往流着当地自然条件下溶解有有害元素(如Cl、Cu、F等)的水。由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污染即人为污染源。对水体造成较大危害的主要是人为污染源。人为污染源可分为工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和农业污染源。47、自然农业是由日本人富岗正信提出的。48、生态农业是由美国土壤学家威廉奥伯特1971年提出的,并在欧美地区有一定的实践。49、“持续农业”的概念最初在美国出现。日本是世界粮食的最大进口国,日本的“环保型持续农业”。50、80年代后
18、期,卢良恕、刘巽浩等一批专家提出在中国实行“集约持续农业”的设想。51、森林有“绿色水库”之称。三、名词1、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2、种群: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特定空间的同一物种(或有机体)的集合体。一个物种通常可以包括许多种群。3、群落:生物群落是指生存于特定区域或生境内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体。4、生态优势:在群落中地位、作用比较突出,具有主要控制权或“统治权”的种类或类群称为生态优势种。5、物种多样性:指生物群落中种的丰富度。通常用香农-威纳指数和辛普森指数来度量。6、多度:是指生物群落中生物个体数目的多少,是一个数量上的比例。7、生态位:是指生物在完成其正常生活
19、周期时所表现出来的对环境综合适应的特征,是一个生物在物种和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与地位。8、群落演替: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群落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物种消失,另一些物种侵入,出现了生物群落及其环境向着一定方向,有顺序发展的变化过程,称为生物群落演替。9、顶级群落:演替群落结构的变化开始较快,随着演替的进行,变化速度慢而趋于稳定。群落演替系列最后达到稳定阶段,称为项极。演替最终形成的稳定群落,叫做顶级群落。10、生态位分异:对环境资源的不同利用使得不同物种同时存在于同一地方,这种现象称为生态位分异。1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生物组分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完成一定功能的统一体。1
20、2、农业生态系统:是指在人类的积极参与下,利用农业生物种群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农业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的生态机能,进行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并按人类的理想要求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体。13、自然生态系统:该系统中无人类的干预,系统的边界不很明显,但生物种群丰富、结构多样,系统的稳定性靠自然调控机制进行维持,系统的生产力较低。14、人工生态系统:是指人类为了达到某一目的而人为建造的生态系统,包括城镇生态系统、宇宙飞船生态系统、人工气候模拟室等。15、生态型: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存在不同的生态环境和人工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自然和人工选择而分化形成的生态、形态
21、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基因型类群,称为生态型。16、生活型:不同种生物,由于长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生态和人为培育环境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并经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后形成的、具有类似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称为生活型。17、生境:某一生物种群或生物群落,由于生态环境的约束,只能在某一特定区域中生存,则把该区域称为该生物种群或生物群落的生境。18、环境:是作用于生物个体或群体的外界条件的总和,包括生物生存的空间以及维持其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与能量(即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19、生态因子:在生态系统中一切影响生物生命活动的因子叫生态因子。20、食物链:指生态系统中生物组分通过吃与被吃的关系彼此联接起来
22、的一个序列,组成一个整体,就像一条链索一样,这种链索关系就被称为食物链。21、食物网:一种消费者同时取食多种食物,而同一食物又可被多种消费者取食,于是形成食物链之间交错纵横,彼此相连,构成一种网状结构,这就是食物网。22、营养级:是指生物在食物链上所处的位置,食物链上的每一个环节就称为一个营养级。23、生态金字塔:是反映食物链中营养级之间数量及能量比例关系的一个图解模型。有个体数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和能量金字塔三种基本类型。24、初级生产:也称第一性生产,是指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积累能量的过程。25、次级生产:是指初级生产以外的有机体的生产,即消费者、分解者利用初级生产的有机物质进行同化作用
23、,表现为自身的生长、繁殖和营养物质的储存。26、生物富集:也称生物浓缩,是指生物体从环境中吸收微量农药,并在生物体内积累的现象。27、地质大循环:物质或元素经生物体的吸收作用,从环境进入生物有机体内,生物有机体再以死体、残体或排泄物形式将物质或元素返回环境,进入大气、水、岩石、土壤和生物五大自然圈层的循环。地质大循环时间长、范围广,是闭合式循环。28、生物小循环:环境中的元素生物体吸收,在生态系统中被多层次利用,然后经过分解者的作用,再为生产者吸收、利用。生物小循环的时间短、范围小,是开放式的循环。29、气相型循环:其贮存库在大气圈或水圈(海洋)中,即元素或化合物可以转化为气体形式,通过大气进
24、行扩散,弥漫了陆地或海洋上空,在很短的时间内可以为植物重新利用,循环比较迅速,是比较完全的循环。30、温室效应:除CO2外,大气中甲烷(CH4)和一氧化碳(CO)含量也不断增加。大气中CO2浓度上升的直接后果是全球变暖,即温室效应。31、农业生态工程:又称农业系统优化设计,是对农业系统的结构、输入、输出及有关配套技术进行综合设计,将农业生态学知识应用于农业系统设计,自然资源和生产要素进行最佳配置,使改造的农业系统或重构的新农业系统总体达到最优目标,充分发挥最大潜力。32、内因演替:在生物群落里,群落成员改变着群落内部环境,而改变了的内部环境反过来又改变着群落成员,这种循环往复的进程所引起的生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农业生态学 电大 农业 生态学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1999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