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临床流行病小抄.doc
《电大临床流行病小抄.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大临床流行病小抄.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专业好文档临床流行病:概念:在临床医学的领域内,应用流行病学方法和案例对临床医学中的问题进行科学研究,指导临床实践,并作出科学解释的一门学科。研究对象:患病人群(病人群体)临床前期、临床期;研究人群,样本,目标人群。研究方法:分类:观察法(叙述性研究、描述性研究、分析性研究)、实验法(临床试验、社区试验)三个阶段:DME(设计、测量、评价)Design:根据科研目的(检验假设)作出科学的设计,选择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Measure:选择正确的测量指标,制定判 断标准,严格遵守预先制定的测量规则和标准;Evaluation:评价科研结果的真实性、可靠性和临床应用价值。特点:突出强调群体观念;研究
2、方法强调DME和随机对照盲法的设计原则;研究内容广泛,都是临床医学要回答的问题,强调科学性与实用性;研究目的是做好三级预防,促进患病人群的康复及提高生活质量。疾病分布的概念、意义、常用的4个指标,三间分布,移民流行病学的概念和分析原则。概念:疾病的人群现象称为疾病分布,是指以疾病的频率指标表示的疾病的发生、存在或死亡状况,实质是对疾病的人群现象的描述。可表现在人群、地区、时间三个方面:即在不同人群、时间、空间中的发病率、患病率和死亡率。研究意义:(1.)正确描述疾病分布,可以了解疾病流行的基本特征,合理安排防治工作的重点;(2)正确描述疾病分布,往往可以提示某些因素与疾病可能有关系,为疾病研究
3、提供线索。描述指标:发病率、死亡率、病死率、患病率。发病率:某人群某年内发生新病例的频率。某特定具体疾病的发病率称为发病专率。(某人群某年内发生新病例数该人群同年平均人口数) K。 死亡率:某人群某年内因各种原因总死亡的频率。(某人群某年内死亡的总人数该人群 同年内平均人口数) K。病死率:一定时间内(通常为1年)患某种病的人群因该病而死亡的概率。(一定时期内因某病死亡的人数同期内确诊的该病患者总人数) K。患病率:在较短的特定时间内,被调查人群当中,新旧病人所占的比例。(调查时间内所遇到的新旧病例数被调查的总人数)K 注:短期,调查时间小于一个月时,称为时间患病率;长期,调查时间大于一个月时
4、,称为期间患病率。与发病率区别在于发病率分子只有新病例。疾病三间分布:人群分布, 时间分布,地区分布。移民流行病学概念:通过比较移民人群、移居国(地区)人群、原居住国人群某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差异,来研究疾病病因的方法。移民流行病学可以揭示疾病病因中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所起的作用。移民流行病学研究对象:三个人群(移民、原居住国人群、移居国人群)移民流行病学分析判断原则:若移民人群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与移居国人群相同或相似,而与原居住国人群显著不同,则该疾病病因 以环境因素为主;若移民人群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与原居住国人群相同或相似,而与移居国人群显著不同,则该疾病病因 以遗传因素为主。现况研
5、究的概念、特点、分类,抽样调查的概念和原则,描述性现况研究资料分析,描述性现况研究无应答处理,计数资料样本含量计算公式。现况研究的概念:又称横断面研究,在较短的特定时间内对某人群获取随机样本的疾病、健康状态、有关因素或人群特征进行调查,以描述其分布情况,或研究疾病与各种因素间的关系。特点:1.研究持续时间较短,可短到某个时间点(例如:在一天内查明院内感染的情况)2.所收集有关信息都是调查当时病例存在的状况,因素与疾病间分不清时间上的先后,适用于调查急性病 3.只能得出病因假设,不能得出因果关系。分类:.按研究对象多少分:普查(不抽样,无抽样误差,耗时耗力)、筛查(筛选高危人群进行调查)、抽样调
6、查(调查对象最少,调查质量较有保证); 按用途(目的)来分:描述性现况研究(反映疾病分布)、分析性现况研究(分析疾病与因素的关系,解释分布)抽样调查的概念:从研究对象的总体中,(在较短特定时间内)随机抽出部分对象进行调查,再把调查结果推及总体的方法。抽样调查的原则:原则:(1)抽样必须随机化,使样本有较好的代表性,消除主观因素的影响。(2)样本大小要适当,太少则不足以代表总体,抽样误差大;太多则费时费力。描述性现况研究资料分析:复核原始资料,计算样本值(均数、率),估计总体值(均数、率的可信区间)描述性现况研究无应答处理:(1)复制结果法:从已调查到的随机抽取一个与未调查到的数量相同的样本,适
7、用于已调查到的情况与未调查到的分布无显著差异的群体。(2)修正可信区间法(3)随机应答技术。样本含量计算公式:计量资料:无限总体:n=4S/d,d为允许误差,S为标准差比值。有限总体:n1=n(1+n/N)。计数资料:n=400Q/P,P10%,d=0.1P ,Q为1-P。n1=nN(n+N),P10%,d=0.1P。队列研究(cohort study)的概念,5个分析指标。队列研究:概念:为了验证某因素与某疾病可能有联系的病因假设,根据该因素的自然暴露情况,将研究对象分为暴露组与非暴露组,或按照暴露水平分为不同的亚组,然后随访观察一定时间,通过比较两组或各组疾病的发病率或死亡率,来分析判断因
8、素与疾病的关系。这种方法一般称前瞻性研究,也称为队列研究。特点:从研究方法性质上,属于观察法,而不是实验法从设计上,一般都要求有对照组(个别情况如职业病可以以一般人群做对照)从研究方向上,是由因到果地研究方法,符合疾病的自然史从研究价值上:较大,尤其可作为因果关系的较好验证。队列研究5个分析指标:相对危险度RR、归因危险度AR、特异危险度百分比AR%、人群归因危险度PAR。1相对危险度RR:RR=Ie/Iu (暴露组/非暴露组发病率),具有病因学意义,RR越大,因素与疾病的因果关系的可能性越大,越危险。2归因(特异)危险度AR:AR=Ie-Iu (暴露组发病率非暴露组发病率),表示因素对暴露人
9、群的危害程度大小,具有公共卫生意义。3.归因(特异)危险度百分比AR%:AR%=(Ie-Iu)/Ie 100% 在总发病率中由暴露因素造成的发病率或死亡率所占的比例,具有公共卫生意义。4.人群归因危险度 PAR:PAR = Ie - Iu = Pe XAR,人群中由暴露因素引起的发病率或死亡率(Ie:人群总发病率),(Iu:非暴露组人群病率),(Pe:因素的人群暴露率),具有社会效应,显示对整个社会的危害程度。5.PAR%:人群总发病率中由暴露因素引发的比例,具有公共卫生意义。PAR%=(Ie-Iu)/Ie100%=Pe(RR-1)/Pe(RR-1)+1 100%病例对照研究的概念,个体配比病
10、例对照研究,选择研究对象(对照组)的注意事项,OR值的概念与意义。病例对照研究的概念:以适当数量的某种疾病的患者与非患者,分别为病例组和对照组,调查两组成员既往是否暴露于某个(些)可疑因素及其暴露程度,通过比较两组人群暴露于可疑因素的比例,或严重暴露者所占比例,分析判断可疑因素作为病因的可疑性。个体配比病例对照研究概念:在进行病例对照研究时,如果按照一定的条件(配比变量),分别为每个研究的病例配一个或多个对照,称为病例对照研究对象的选择:原则:1.所选病例要能代表总体中的同类病例。2.所选对照要能代表产生病例的总体。 总之,病例组和对照组都要有代表性,以便推及总体。病例的选择注意事项:1.所选
11、病例要符合统一规定的诊断标准 2.所选病例不能患有与研究因素有关的其他疾病。3.首选选择有暴露可能的新发病例,一般不用现患病例和死亡病例。病例来源:医院、人群、疾病报告或死亡病例报告。对照的选择注意事项:1.所选对照不能患有所研究的疾病,但有暴露的可能。 2.不能患有与研究因素有关的其他疾病。3在混杂因素的分布上,要与病例组有可比性。4能够用与病例组相同的方法获得暴露史资料(现场询问最好,也可问卷、通信调查)5尽可能地设立多种对照。对照来源:医院、人群、病例的亲属、同事、邻居。联系强度OR(比值比):病例对照研究中,OR表示病例组的暴露比值与对照组的暴露比值之比,称为比值比,即OR,OR=ad
12、/bc . OR意义:具有明显的病因学意义,OR值越大,因素与疾病间联系强度就越大,有因果关系的可能性也越大,因素对人群的危害程度越大。实验性研究的概念与分类,实验性研究与队列研究的不同点,临床试验概念。实验性研究的概念:为精确评价某项措施的作用,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一组给干预措施为实验组,另一组不给干预措施,或给对照措施为对照组,然后随访观察一定时间,比较两组的发病率、治愈率等指标,以判断该措施的效应或作用。这种有计划的在人群现场进行的研究叫做实验性研究。分类:根据研究目的、研究对象、接受干预措施的单位的不同分为临床实验和社区实验(包括现场试验和干预实验)。临床实验:目的是对医疗措施的疗
13、效进行评价;研究对象是病人;接受干预措施的单位是个体。社区实验:目的是考核预防措施的效果,或进行病因研究;研究对象为非患病人群;现场试验接受措施的单位是不患病个体,干预实验接受措施的单位为社区人群。临床试验的概念:为评价一项医疗措施的疗效和应用价值,将患病人群随机分为两组,一组给干预措施,为实验组,一组不给干预措施,或给安慰剂或常规措施,为对照组,然后同等观察一段时间,比较两组的有效率、治愈率、病死率等指标,以评价该措施的作用。这种研究方法称为临床试验。原则:随机、对照、盲法。要素:研究因素、研究对象、实验效应。实验性研究与队列研究的不同点:1、分组原则不一样(队列:暴露有无;实验:随机分组)
14、2、研究因素是否人为控制不同(队列:非人为;实验:人为)3、研究结果价值,尤其在病因研究上不同(实验队列)。相同点:都可以进行病因、危险因素研究在研究方向上都可以进行前瞻性观察在研究方法上,都是在人群现场选择研究对象,且要求组间有较好的可比性,采用盲法观察,最后通过两组率的比较来验证病因。诊断试验的概念,真实性及评价指标、可靠性、预测值(PV)、灵敏度(Se)、特异度(Sp)的概念与临床意义,pv与Se、Sp、患病率P的关系,诊断试验的联合应用对灵敏度和特异度的影响。筛检实验:运用快速、简便的实验检查或其他方法,将健康人群中那些可能有病或缺陷但表面健康的个体,同那些可能无病者鉴别开来。诊断试验
15、:应用各种实验对人体进行检查,以对疾病作出诊断,将可疑病人从真正的病人中区分出来。筛检和诊断试验是一个连续的过程。1真实性:测量值与实际值的符合程度或实验结果与疾病有无的符合程度。评价真实性的指标:灵敏度(Se):Se=a/(a+c),表示病例中出现阳性结果者所占的比例,灵敏度越高,真实性越好。假阴性率=c/(a+c)=1-Se,表示病人中出现阴性结果所占比例,假阴性率越低,真实性越好特异度(Sp):Sp=d/(b+d),表示非病人中出现阴性结果者所占得比例,sp越高,真实性越好。假阳性率=b/b+d,表示非病例中出现阳性结果的比例。约登指数(YI)Se+Sp1,综合反映一个实验好坏。YI越高
16、越好。2可靠性:同一个诊断试验在相同条件下重复试验获得相同结果的稳定程度。3诊断效能:预测值(PV):试验结果反映有无疾病的概率。受试验本身的特性(灵敏度、特异度)和患病率的影响。阳性预测值(+PV):经试验检测,出现阳性结果的人当中,真正的病人所占的比例,即阳性结果者患病的可能性的大小。+PV=a/(a+b)。阴性预测值(-PV):经试验检测,出现阴性结果的人当中,非病人所占的比例,即阴性结果者不患病的可能性大小。-PV=d/(c+d) 预测值PV与灵敏度Se、特异度Sp、患病率P的关系:1、在一定范围内Se与Sp呈反边关系2、在P不变下,Sp越高,假阳性越少,+PV越高;Se越高,假阴性越
17、少,-PV越高。在Se、Sp不变下,P越高,+PV越高;P越低,-PV越高。 诊断试验联合应用对灵敏度和特异度的影响:并联试验:给受检者同时做2个或2个以上的试验,只要一个出现阳性即判断为阳性,全为阴性才判为阴性。并联试验灵敏度增高,漏诊率降低,特异度降低,误诊率增高。设A、B两个试验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SeA、SeB、SpA、SpB Se并联=SeA+SeB(1-SeA) Sp并联=SpA*SpB 串联试验:给就诊者先后做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验,只要有一个阴性就判为阴性,全为阳性才判为阳性。串联试验特异度升高,误诊率降低,灵敏度降低,漏诊率增高。 Se串联=SeA*SeB Sp串联=SpA+
18、SpB(1-SpA) 注意:只有各个诊断试验相互独立时才能使用上述公式计算。实验性研究的概念与分类,实验性研究与队列研究的不同点,临床试验概念。实验性研究的概念:为精确评价某项措施的作用,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一组给干预措施为实验组,另一组不给干预措施,或给对照措施为对照组,然后随访观察一定时间,比较两组的发病率、治愈率等指标,以判断该措施的效应或作用。这种有计划的在人群现场进行的研究叫做实验性研究。分类:根据研究目的、研究对象、接受干预措施的单位的不同分为临床实验和社区实验(包括现场试验和干预实验)。临床实验:目的是对医疗措施的疗效进行评价;研究对象是病人;接受干预措施的单位是个体。社区实
19、验:目的是考核预防措施的效果,或进行病因研究;研究对象为非患病人群;现场试验接受措施的单位是不患病个体,干预实验接受措施的单位为社区人群。临床试验的概念:为评价一项医疗措施的疗效和应用价值,将患病人群随机分为两组,一组给干预措施,为实验组,一组不给干预措施,或给安慰剂或常规措施,为对照组,然后同等观察一段时间,比较两组的有效率、治愈率、病死率等指标,以评价该措施的作用。这种研究方法称为临床试验。原则:随机、对照、盲法。要素:研究因素、研究对象、实验效应。实验性研究与队列研究的不同点:1、分组原则不一样(队列:暴露有无;实验:随机分组)2、研究因素是否人为控制不同(队列:非人为;实验:人为)3、
20、研究结果价值,尤其在病因研究上不同(实验队列)。相同点:都可以进行病因、危险因素研究在研究方向上都可以进行前瞻性观察在研究方法上,都是在人群现场选择研究对象,且要求组间有较好的可比性,采用盲法观察,最后通过两组率的比较来验证病因。诊断试验的概念,真实性及评价指标、可靠性、预测值(PV)、灵敏度(Se)、特异度(Sp)的概念与临床意义,pv与Se、Sp、患病率P的关系,诊断试验的联合应用对灵敏度和特异度的影响。筛检实验:运用快速、简便的实验检查或其他方法,将健康人群中那些可能有病或缺陷但表面健康的个体,同那些可能无病者鉴别开来。诊断试验:应用各种实验对人体进行检查,以对疾病作出诊断,将可疑病人从
21、真正的病人中区分出来。筛检和诊断试验是一个连续的过程。1真实性:测量值与实际值的符合程度或实验结果与疾病有无的符合程度。评价真实性的指标:灵敏度(Se):Se=a/(a+c),表示病例中出现阳性结果者所占的比例,灵敏度越高,真实性越好。假阴性率=c/(a+c)=1-Se,表示病人中出现阴性结果所占比例,假阴性率越低,真实性越好特异度(Sp):Sp=d/(b+d),表示非病人中出现阴性结果者所占得比例,sp越高,真实性越好。假阳性率=b/b+d,表示非病例中出现阳性结果的比例。约登指数(YI)Se+Sp1,综合反映一个实验好坏。YI越高越好。2可靠性:同一个诊断试验在相同条件下重复试验获得相同结
22、果的稳定程度。3诊断效能:预测值(PV):试验结果反映有无疾病的概率。受试验本身的特性(灵敏度、特异度)和患病率的影响。阳性预测值(+PV):经试验检测,出现阳性结果的人当中,真正的病人所占的比例,即阳性结果者患病的可能性的大小。+PV=a/(a+b)。阴性预测值(-PV):经试验检测,出现阴性结果的人当中,非病人所占的比例,即阴性结果者不患病的可能性大小。-PV=d/(c+d) 预测值PV与灵敏度Se、特异度Sp、患病率P的关系:1、在一定范围内Se与Sp呈反边关系2、在P不变下,Sp越高,假阳性越少,+PV越高;Se越高,假阴性越少,-PV越高。在Se、Sp不变下,P越高,+PV越高;P越
23、低,-PV越高。 诊断试验联合应用对灵敏度和特异度的影响:并联试验:给受检者同时做2个或2个以上的试验,只要一个出现阳性即判断为阳性,全为阴性才判为阴性。并联试验灵敏度增高,漏诊率降低,特异度降低,误诊率增高。设A、B两个试验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SeA、SeB、SpA、SpB Se并联=SeA+SeB(1-SeA) Sp并联=SpA*SpB 串联试验:给就诊者先后做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验,只要有一个阴性就判为阴性,全为阳性才判为阳性。串联试验特异度升高,误诊率降低,灵敏度降低,漏诊率增高。 Se串联=SeA*SeB Sp串联=SpA+SpB(1-SpA) 注意:只有各个诊断试验相互独立时才能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电大 临床 流行病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1993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