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荡三十年读书心得1000字范文.doc
《激荡三十年读书心得1000字范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激荡三十年读书心得1000字范文.doc(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激荡三十年读书心得1000字范文 读罢激荡三十年,不禁让我想起三国演义中的卷首词临江仙中那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激荡三十年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激荡三十年读后感1花了不少时间,终于看完了吴晓波的激荡三十年。掩卷之余,一种忧虑参杂着几丝激愤久久地挥之不去。对于中国来说,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以来的三十年,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三十年间中国企业的发展也经历了无数次波峰浪谷的考验,才走到今天。看完全书,就像对刚刚过去的三十年做了一次全盘梳理,国家的命运,企业的命运和个人的命运是那么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经历了这三十年的发展,今天的
2、中国越来越被世界认可为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我们国民也越发感受到正在成为大国子民的自信与自豪。然而,在高速发展的背后,隐藏在表面繁荣底下的,却还有那么多值得我们忧虑和警惕的东西,这些东西如果今天还不能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和改进,也许在不久的某一天,我们终将会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首先,民营企业的发展环境令人困惑。从改革开放之初到现在,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很多时候是游离在国资或外资背景的企业之外,艰难生存,他们事实上在很多领域充当了改革的试验者,但往往当条件成熟了之后,有资格摘取果实的却并不是他们。而当执政者发生犹豫或妥协时,被推出来示众的却是他们。他们似乎也早已习惯了这样的生存环境,并不做过多的无用
3、抗争,而继续寻找被忽略的夹缝以求得生存。纵观三十年,不可否认,正是有了这些始终在夹缝中求生存的民营企业的参与,才渐渐形成了更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市场模式,而市场的出现才催生了竞争机制,有了竞争才有可能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到今天,民营企业已成为最大的就业基地,它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也越来越举足轻重。但是当更多的外资借着全球化的脚步进入这个国家各种重要行业的时候,民营企业依然被很多领域阻挡在家门口。这样的一种不公平和不平衡,不免使人困惑和唏嘘。其次,现阶段国内的大部分企业依然是在没有核心技术的低水平的层次上靠打价格战为生,这和当前低素质的劳动力条件分不开,也和中小企业缺乏技术投入的实力有关。我们曾
4、自豪于我们是世界工厂,但是现在终于明白,其实我们只是装配车间,很少技术含量,况且就是这种低技术含量的工作我们也做得并不好,中国产品往往是价廉质次的代名词。我们的优势仅仅是劳动力成本低。这也正是这三十年间,大多数的企业都只昙花一现的原因。像鲁冠球,张瑞敏,柳传志等依然还活跃在开创初期的行业里的,实属凤毛麟角。即使这样的企业,他们也并不是因为技术领先或质量上乘而得以不败,想要坐稳坐强,对他们来说依旧任重道远.更让人忧心的是,这样的一种模式在近期内还看不到有明显变革的可能。第三,我国目前的国企绝大多数是垄断行业,这种靠国家背景和资源立足的企业究竟能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他们能不能作为支撑起我们
5、这个国家的栋梁之柱,他们又是不是能提供可资借鉴的有益经验从而让更多的企业走上良性发展的正确道路?他们能代表中国企业的发展方向吗?第四,执政者究竟选择国退民进还是国进民退的策略,他们眼里的“民”究竟代表了谁?如果说改革初期因为朱镕基实行了抓大放小的战略,而使国有企业走出困境的话,那这一战略在客观上也起到了国退民进的效果。由于大量中小企业的转制,使一大批原来的经营者成了企业的所有者,他们无疑是最大的得益者。这其中的很多企业,正是因了所有制的改变而重新焕发出生机,再度走上了发展的道路。企业的员工,也有了和企业共同发展的空间。另一方面,由于国家释放了更多的自主权,当面对自己并不很确定的新生事物时又能采
6、取更为宽容的态度,使生产力和积极性都大幅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也带动了市场消费的活跃繁荣,这是一段良性循环的美好时光。然而,由于初期政策所带来的负面效应,特别是贫富分化日趋严重,社会矛盾爆发频繁,使政策的走向发生了偏移,政府更倾向于回到加强中央控制的局面,试图通过中央的协调而使过激的矛盾得以缓和。也许矫枉过正了,再度的中央集权之下,国有资本的不断壮大和民间资本的相对萎缩,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贫富分化的矛盾,大量国有资本的积累最终又有限地用到教育医疗住房保障等民生领域当中,原来的矛盾并没有得到有效缓解,而更多没有国资背景的企业的发展却障碍重重。国进民退的格局不免让人想到“与民争利”,而争来
7、的利究竟肥了谁的腰包?第五.如何更理性地处理政治和经济的关系?可口可乐对汇源果汁的并购事件曾被炒得沸沸扬扬,最终以商务部的否决而暂时告终。如果这种民间的纯竞争性行业的并购也需要举起民族主义大旗的话,令人惊讶的却是,为什么我们的石油、银行等事关国家安全保障的领域的股改,却可以以向外资定向融资的方式一路畅行?回想起改革开放之初,因为怕被资本主义企业渗透或消灭,有一股很顽强的势力坚决反对与国外合资或被外企收购,朱镕基为此曾感慨,就那么几个胶卷,难道还能让社会主义变了颜色。当政治思维试图主导商业行为时,企业和企业家也许就离末日不远了。而在一个传统的以政治为纲的历史背景之下,要跳出这种思维模式又有着怎样
8、强大的阻力最后,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道德的底线不断被刷新,我们却仍未找到有效的制约手段来遏止它,相反这条底线还在被越来越多的人踩踏和蔑视。三十年过去了,今天的我们究竟应该以怎样的姿态总结过去,指导现在并给未来以启示?激荡三十年读后感2从84年开始,中国的改革开放再次进入快车道。一大批今后叱诧风云的企业随后成立。联想,TCL,创维,四通.他们改造着中国的社会。作为83年生人,我可以清晰记得“四通打字机”的广告,随后的还有太阳神,娃哈哈(1989),还有无数知名企业。好日子一直持续到1988年。在这一年,由于双轨制的无法继续下去,国家打算完全放开物价政策。孰料通胀严重,改革不得不半途而终。人们没
9、有享受到改革的利益,却看到了改革的失败,不满情绪日益膨胀。加上国外政治形势,改革一度陷入僵局。书中对此段历史语焉不详的带过,没有只字提及政治,实为不得已。89过后,政策一度紧缩。但也有人在那一年脱颖而出:史玉柱。在89年这个边城小子,以狂放不羁的形象闯入深圳,赤手空拳赌出天下,一度成为青年们心目中的偶像。然而历史的车轮一旦转动,就很难停止。在接下去的几年,那些有远见卓识的人依然在积累着他们的财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牟其中和仰融。在1991年,自认为商业天才的牟其中终于完成了他的神话。他不花分文,用价值4亿的罐头装满了500节车皮运到苏联,换回了4辆苏制飞机,据说此中利润1亿。在这笔交易以后
10、,他荣登大陆富豪榜首位;但是也是在这笔交易之后,他没有完成过任何像样的交易。他发现了这种资源的调配的神秘,但是无法掌控。最终在若干年后被指控诈骗罪,现于武汉服刑。仰融则是另一个神秘高手,甚至到如今依然是。通过国内最早的海外注册控股,美国上市,他积攒了巨大的财富。近年在于辽宁政府的博弈中出局,但旋即又起。目前也没人了解他的行踪,但他无疑是一个优秀的资本玩家。92年邓公南巡,再度给改革注入了活力。一批企业随机入市。他们将在随后的市场上起起伏伏,创造属于他们的奇迹。这将是激荡三十年下一部的内容(以上内容为上部读后感,下部还没出)。我怀着激动的心情期待着。激荡三十年读后感3这些天,我在为一股浓浓的中国
11、商业历史的厚重感所包围,仿佛回到了风起云涌的激荡起伏的年代,-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撰写的激荡三十年一书深深吸引了我,使得我不得不利用闲暇时间,混杂着好奇和烟薰草般莫名的兴奋快速地读完它,读着读着,我总会有一种血脉贲张的感奋。该书以编年体的形式记录了中国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20年大国崛起的长达三十年的中国经济史上发生的具有一定历史意义的事件以及推动、影响这个历程的标志性人物。在这个特定的阶段实在有太多太多值得大书特书的人和事,写出这部书自然具有非凡的史诗意义!柳传志、王石、任正非、刘永好、史玉柱、马云、丁磊、张潮阳、倪润峰、张瑞敏、李经纬、步鑫生、牟其中一个又一个闪亮的名字重新在这部书里跳跃出来
12、,兴奋着我的神经。他们是改革标本人物,他们是无烟商战中的英雄,他们是第一批敢于冲出“禁锢”的条条框架,勇敢往前迈步的改革先锋,他们是中国梦的早期实践者,他们为中国的经济的“破茧而出”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或者提供了可供日后借鉴的宝贵经验!读到关于他们的已经为我们熟悉的、有些还有陌生的故事,我的敬重之情油然而生。因为他们,我们的世界依旧令人着迷。-他们没白活一回,他们身上有太多的闪光点值得我们学习!1978年至20年,差不多是跟我同出生、同成长的一段历史!时光荏苒,我从一个懵懂孩童长大成一个渴望了解这个世界的、有一些想法的青年。我不曾身临其境感受那些经历了后激进思潮涌动、致富的念头蠢蠢欲动的年代,不曾
13、经历那“投机倒把”时的只要胆子够大发迹就相对很简单的“淘金年代”,不曾经历那“脑体倒挂”时期的迷茫,不曾深刻感受到亚洲金融危机到来时的恐慌可是,作为一位当代知识青年,如果不了解如此近的中国商业史,就是与时代脱节,就是有着不够完整的人生。幸好,我有幸借助这部激荡三十年比较完整地了解了这段重要的中国经济史,同样能感受到那已然逝去的三十年的波澜壮阔,也恨自己晚出生二十年以致未能也投身到那激荡的岁月中,我能为中国的经济做点什么?-或许未来我能一试,在这个更加多元化、更加复杂的年代,以史为鉴,为的是更好地走好未来。每一位关注中国经济的人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回顾中国改革开放,这本书不能不读。激荡三十年读后
14、感4新中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是激动人心的三十年,作为中国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中国企业在三十年来的跌宕起伏的发展与成长历程,推动和造就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奇迹。认识与总结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成就,就必定不能绕过当代中国企业的成长史。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撰写的激荡三十年正是一部以1978年至20年期间中国企业为对象的中国当代企业史。该书上册部分一出版,就在中国财经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受到了国内众多经济学家和主要财经媒体的推荐,自出版以来一直是国内图书销售排行榜上的热门图书。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读激荡三十年都会生出许多不同的感悟。正如该书作者在该书前言部分所言,企业的历史构成了中国经济成长的
15、表象。我想从该书所叙述的中国企业的发展历程上的视角中,探究中国经济改革的逻辑。作为我对激荡三十年的读后感想与思考。“生还是死?这是一个问题!”是莎士比亚撰写的戏剧哈姆雷特中的一句经典台词。从目前出版的中国现代史来看,有一个共识,那就是结束后的中国经济正处于崩溃的边缘。在此背景下,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是摆在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人肩上的历史重任,正如上面的哈姆莱特之问一样。中国ZF无论主动还是被动,无论积极还是着急,经济改革的序幕在1978年正式拉开了。多少年后,中共第二代领导核心邓公同志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但我们从邓公流传至今的改革名言来看,在改革初期,那时候国家对于怎么进行经
16、济改革,其实尚没有一个全面、系统和清晰的改革思路的。比如“摸着石头过河”,”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等。直到1992年邓公南巡讲话首次提出“三个有利于”的评判标准,中国ZF改革开放的思路才开始变得系统、清晰起来。而这一历程反映出了一种什么样的改革思路变迁呢?激荡三十年(上)给我们提供一个完整而清晰的视角。1978年,是中国经济改革的元年。这一年国家恢复了高考,召开了全国科技大学,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给人一种“气候”确实变化了的感觉。这一年,经济改革开放总设计邓小平开始访问考察了东亚经济强国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之一的新加坡,寻求改革经验。但这一年“中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激荡 十年读书 心得 1000 范文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188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