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硬化补充(进修医ppt课件).ppt
《多发性硬化补充(进修医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多发性硬化补充(进修医ppt课件).ppt(16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Demyelinating Diseases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科 李坚,概述髓鞘(myelin)是包绕神经轴突周围的一种胶质细胞膜性脂质结构。中枢 少突胶质细胞周围 Schwann脱髓鞘疾病(demyelinative diseases)是一组脑和脊髓以髓鞘破坏或髓鞘脱失病变为主要特征的疾病,脱髓鞘是其病理过程中具有特征性的突出表现。,概述,髓鞘的主要生理作用(1)有利于神经冲动的快速传导(2)对神经轴突起绝缘作用(3)对神经轴突起保护作用,脱髓鞘病包括遗传性和获得性两类1.遗传性:由于遗传因素导致某些酶
2、的缺乏引起的神经髓鞘磷脂代谢紊乱,统称为脑白质营养不良。包括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球样细胞脑白质营养不良和类纤维蛋白脑白质营养不良等。临床表现各异,确诊需要病理或酶学检查。,2.获得性(1)继发于其他疾病的脱髓鞘病:缺血-缺氧性疾病(如CO中毒)、营养缺乏性疾病(如亚联)、病毒感染引起疾病(如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2)原发性免疫介导的炎性脱髓鞘病(临床通常所指的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病):多发性硬化、视神经脊髓炎、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弥漫性硬化、同心圆硬化等,多发性硬化,定义,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以中枢神经系统白质炎
3、性脱髓鞘病变为主要特点,是遗传易感个体与环境因素作用发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多发”指病灶空间上与病程时间上的多发,“硬化”源于病变晚期神经胶质增生形成的硬化斑。临床特征是病灶部位的多发性和时间上的多发性。,下一个会不会是我,别杀我,是自己人,杀的就是你,嘻嘻,定义,临床征象复杂多变,病灶多发,中国患者主要累及视神经(optic nerve)和脊髓(spinal cord)。对不典型病例或疾病早期极易误诊,最常见误诊为颈椎病、腰椎病、脑血管病。,病因及发病机制1.MS可能是CNS病毒感染引起的自身免疫病。分子模拟学说(病毒与CNS髓鞘素蛋白或少突胶质细胞存在共同抗原,病毒氨基酸序列与神经髓鞘组分
4、的多肽序列相同或相近,病毒感染后体内T细胞激活和产生抗病毒抗体,与神经髓鞘多肽片段发生交叉反应引起脱髓鞘病变)。,2.遗传易感性 白人易感性最高.多基因遗传.同卵双生子的患病一致率不超过30%,说明环境因素有重要作用.只有少数基因的研究结果比较一致.MS与HLA-A3,HLA-B7和HLA-Dw2有关联,尤其与HLA-Dw2的相关性很强(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3.环境因素,发病率随纬度而增加,病理 MS脱髓鞘病变可累及大脑半球、视神经、脊髓、脑干和小脑,以白质受累为主,病灶位于脑室周围是MS特征性病理表现,在室管膜下静脉分布区,毗邻侧脑室体和前角。大
5、小不一,形态各异,轴突相对完好,小静脉周围炎性细胞浸润,胶质细胞增生形成硬化斑,多部位可见新老脱髓鞘病灶并存。,大体尸检标本两侧内囊有脱髓鞘病变,MS病人死后大体尸检标本镜下示硬化斑块,病理:病变中央区广泛软化坏死,与MS相关的神经解剖,头悬梁:,(脑神经)一嗅二视三动眼,四滑五叉六外展,七面八听九舌咽,迷走、副、舌下,锥刺股,感觉,浅:痛温触,深:位置/运动/振动,运动,上,下,锥外,小脑,自主神经,反射,浅,深,病理,与MS相关的神经解剖脑神经,中脑:3、4,桥脑:5、6、7、8,延髓:9、10、11、12,与MS相关的神经解剖脑神经,视神经:MS多表现为视神经炎,损害视辐射造成对侧视野同
6、向偏盲在我国相对少见。,与MS相关的神经解剖脑神经,核间性眼肌麻痹:脑干的内侧纵束对于眼球的水平性同向运动,是一重要的联系通路,它连接一侧眼球的外直肌(核)和另侧眼球的内直肌(亚核),使眼球向同一侧转动。病变波及内侧纵束,眼球的水平性同向运动即遭破坏,临床多见的是一侧眼球外展正常(伴眼震),而另侧眼球不能同时内收,但两眼内直肌的内聚运动仍正常,此因支配内聚的核上性通路的位置平面高些,未受到损害之故。,与MS相关的神经解剖脑神经,内直肌亚核,侧视中枢,展神经核,内侧纵束,眼球,中脑,桥脑,与MS相关的神经解剖脑神经,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受损引起发音嘶哑、吞咽困难、饮水呛咳。一侧皮质延髓束损害不引起
7、舌咽及迷走神经麻痹症状,因两神经核受双侧支配,双侧皮质延髓束损害才引起症状,称假性球麻痹。,与MS相关的神经解剖脊髓,脊髓共31对脊神经(颈8、胸12、腰5、骶5、尾神经1),31个节段 颈膨大(C5T2),腰膨大(L1S2)脊髓上端接延髓、下端相当于第1腰椎下缘水平(脊髓圆锥),与MS相关的神经解剖脊髓,脊髓节段与脊柱的关系:颈髓(C18)高1节段 上中胸髓(T18)高2节段 下胸髓(T912)高3节段 腰髓位于T1012胸椎处 骶髓位于T12L1腰椎处,与MS相关的神经解剖脊髓,与MS相关的神经解剖脊髓,上行束脊髓丘脑束:传导对侧躯体痛温觉、部分触觉,与MS相关的神经解剖脊髓,上行束薄束(
8、T4以下)、楔束(T4以上):传导同侧(肌肉、关节、肌腱)深感觉,与MS相关的神经解剖脊髓,下行束皮质脊髓束(侧、前束):终止于同侧前角细胞肌肉的随意运动,与MS相关的神经解剖脊髓,延髓,同侧 上运动神经元瘫痪 深感觉障碍 对侧 痛温觉减退,与MS相关的神经解剖脊髓,颈髓:损害平面以下感觉障碍,上下肢呈上运动神经元瘫痪,括约肌功能障碍。C3-C5损害可出现膈肌瘫痪、呼吸困难(急性脊髓炎多见,脱髓鞘病相对少见).,与MS相关的神经解剖脊髓,胸腰髓:上肢正常,下肢呈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病变平面以下感觉障碍,出汗异常,大小便障碍。脊髓圆锥(S3-5和尾节):无下肢瘫痪及锥体束征,肛门周围及会阴部皮肤
9、感觉缺失,性功能障碍,真性尿失禁。,与MS相关的神经解剖脊髓,与MS相关的神经解剖脊髓,脊髓临床定位需综合症状、体征(深/浅感觉、瘫痪分布、反射)定位,体检的感觉平面可低于实际病变部位。颈髓、胸髓、腰膨大的脱髓鞘病变引起二便障碍多表现尿便费力。临床定位在胸髓实际病灶有可能在颈髓。,临床表现,发病年龄10-60岁,以20-40岁者多见。女性患者略高于男性。起病快慢不一,可急可缓,急性或亚急性起病者数小时或数日内即可出现巨灶性损害症状,缓慢起病者常在一个月内病情达到最高峰。,临床表现-脑神经,视神经损害为MS最常见及早期症状之一,一侧或双侧视力减退或丧失,视野缺损或同向性偏盲。其他:可有复视、斜视
10、、凝视麻痹,眼球震颤、眩晕、面瘫,吞咽困难、声嘶哑、三叉神经痛等症状。除视神经及视交叉部位有脱鞘病灶外,其他颅神经功能障碍大都由脑干病灶引起。若年轻人出现双侧核间性眼肌瘫痪,则更应考虑本病可能。,临床表现运动,皮质脊髓束损害引起痉挛性瘫痪常左右不对称,上下肢瘫痪程度多不均等,下肢受累比上肢常见。检查时可见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腹壁反射消失,病理反射阳性。脊髓横贯性损害或圆锥马尾部病变时,可引起二便及性功能障碍。,临床表现感觉,脊髓后索或脊髓丘脑束病变以及脑干、大脑的感觉传导径路受累引起。常见主诉为麻刺感,麻木感,也可有束带感,烧灼感,寒冷感,或痛性感觉异常。疼痛作为早期症状也是常见的,多见于
11、背部,小腿部与上肢。检查时所能发现的感觉障碍随病灶部位而定。Lhermitte征:屈颈时,出现自后颈部向下、向背和四肢放射的短暂性电击样麻痛感。由于颈髓后索损害引起。,临床表现小脑,病变累及小脑或脑干小脑通路时,可引起意向性震颤,步态不稳,言语障碍。,临床表现精神,大脑半球尤其是额叶有广泛病灶时,表现为情绪改变,欣快色彩较为多见。情绪易于激动,或见强哭、强笑,抑郁反应也不少见,后期精神活动明显衰退,注意力涣散,记忆、判断力下降,智力减退可致痴呆。,临床表现发作性症状,痛性强直痉挛性发作是一种突然短暂呈破伤风样强直痉挛或类似手足搐搦样发作,向下或向上迅速扩散常作剧烈疼痛或感觉障碍,一般认为是因中
12、枢神经系统部分髓鞘脱失的病变中,运动传导束的神经冲动向周围扩散所引起的。瘙痒。,关键诊断因素,视力障碍:多自一侧开始而后累及对侧,也有短时间内双眼先后受累。肢体无力:常左右不对称。感觉障碍:浅/深。,其他诊断因素,二便功能障碍 复视,核间性眼肌麻痹,面瘫,耳鸣耳聋,眩晕,球麻痹;共济失调;认知障碍,精神障碍。发作性症状:Lhermitte征,痛性强直痉挛性发作,阵发性瘙痒。,临床分型,1.复发-缓解(R-R)型:临床最常见,约2/3患者疾病早期出现多次复发和缓解,可急性发病或病情恶化,之后可恢复,两次复发间病情稳定。2.继发进展(SP)型:约50%R-R型患者经过一段时间可转为此型,进行性加重
13、而不再缓解,出现渐进性神经症状恶化,伴或不伴有急性复发。,临床分型,3.原发进展(PP)型:约占10%,起病年龄偏大(40-60岁),发病后轻偏瘫或轻截瘫在相当长时间内缓慢进展,呈渐进性神经症状恶化,出现小脑或脑干症状,常有进展性脊髓病,MRI显示增强病灶较继发进展型少,CSF也较少炎性改变。4.进展复发(PR)型:少见,发病后病情逐渐进展,并间有复发。5.良性型:约占10%,病程呈现自发缓解。,五.MS分期1.急性发作期或加重期(1)发作或加重前1个月内病情稳定或趋于好转.(2)发作或加重已超过24小时,但未超过8周.(3)发作或加重可理解为出现新的症状体征或原有症状体征加重(Kurtzke
14、伤残指数至少上升1个等级),尚无恢复迹象.,2.慢性进展期(1)病程呈慢性进展方式至少6个月,其间无稳定或好转趋势.(2)病程的进展可反映在Kurtzke伤残指数逐渐上升.3.复发缓解期(1)入院前1-2年内临床上至少有2次明确的复发和缓解.(2)在病情活动期间,无慢性进展现象.4.临床稳定期(1)1-2年内病情稳定,无发作,缓解和进展证据.(2)可根据功能指数和日常活动来判断.,辅助检查脑脊液,脑脊液 外观正常,压力正常,总蛋白量正常或轻度增高。检测IgG鞘内合成:CSF-IgG指数大于0.7;24小时IgG合成率增高10mg/24小时;CSF寡克隆IgG带(oligoclonal band
15、,OB)髓鞘碱性蛋白(MBP)增高提示MS活动。,辅助检查诱发电位,视觉诱发电位(VEP)、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体感诱发电位(SEP)。VEP可出现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波形分化不良或消失;BAEP可出现潜伏期延长、波间期延长、波形消失;SEP可出现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波形分化不良、波形消失等。,辅助检查头MRI,MS病灶在T1WI表现为低信号,T2WI表现为高信号,在大脑半球病灶多呈类圆形,大小不一,可形成融合斑,多见于侧脑室周围白质(典型病灶与侧脑室壁垂直)、胼胝体、皮质下白质;在脑干、小脑多点状、斑片状。FLAIR序列呈高信号。病程长的患者可出现脑室扩张、脑沟增宽。增强T1W
16、I可表现均匀强化、完整或不完整环形强化。,辅助检查头MRI,常规MRI可显示临床及临床下病灶,FLAIR序列显示幕上病灶优于T2WI,但显示幕下病灶受限;约10%-20%的T2WI高信号病灶在T1WI上呈低信号,称“黑洞”,急性“黑洞”可能代表明显水肿伴或不伴髓鞘损害或轴索丢失,随炎性活动停止、水肿恢复、髓鞘修复,数月后“黑洞”可呈等信号,如持续存在提示组织有不可逆损害。增强T1WI提示病灶新发及活动。,辅助检查头MRI,辅助检查头MRI,辅助检查头MRI,辅助检查头MRI,辅助检查头MRI,辅助检查头MRI,辅助检查头MRI,辅助检查头MRI,辅助检查头MRI,辅助检查头MRI,辅助检查头M
17、RI,辅助检查头MRI,辅助检查脊髓MRI,MS病灶在T1WI表现为低信号,T2WI表现为高信号,点状、斑片状,目前国际诊断标准认为MS脊髓病灶不超过3个节段,但亚洲人经常出现长脊髓病灶。增强T1WI可表现均匀强化、完整或不完整环形强化。,辅助检查-脊髓MRI,辅助检查-脊髓MRI,辅助检查-脊髓MRI,辅助检查-脊髓MRI,辅助检查可选检测,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TMS-MEP):经颅磁刺激大脑皮质运动细胞、脊神经根及周围神经运动通路,在相应肌肉上记录复合肌肉动作电位。各波潜伏期或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延长。诊断运动通路病变。,辅助检查可选检测,水通道蛋白-4(aquaporin-4
18、,AQP-4)抗体间接免疫荧光技术:在NMO患者可检出AQP-4抗体。NMO-IgG的靶点是AQP-4,可作为MS与NMO鉴别。,辅助检查新检测,磁化传递成像(MTI):选择性的组织信号抑制技术。磁化传递率(MTR)用来量化髓鞘的完整性。MS患者MTR减低。主要反映脱髓鞘和轴索缺失,同时也受水肿、胶质增生、炎症影响。MTR减低程度可反映病变的严重程度。在MS患者常规MRI检测正常的脑白质中可发现MTR减低,提示存在隐匿性病灶。,辅助检查新检测,扩散张量成像(DTI)和扩散加权成像(DWI):DTI在DWI基础上发展起来,可同时获得组织内水分子扩散的幅度和方向信息,常用参数有表观扩散系数(ADC
19、)、平均扩散率(MD)、各向异性分数(FA)等。急性期病灶DWI呈高信号。MS斑块MD和ADC值升高、FA降低,在强化及T1WI低信号病灶ADC值明显增高,慢性期病灶ADC值高于急性期,T1WI明显低信号病灶ADC值最高。,辅助检查新检测,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测定脑组织代谢产物中的质子,通过定量分析评价病变的进展。急性期病灶表现胆碱(Cho)峰、乳酸(Lac)峰、脂质(lipid)峰、肌醇(mI)峰增高,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峰下降。急性期后Lac峰、Cho峰、脂质峰数月内恢复正常,NAA峰不恢复或部分恢复,在慢性病灶mI峰持续增高可能与小胶质细胞增生有关。急性期Cho峰升高
20、与髓鞘破坏膜磷脂释放有关,Lac峰升高反映炎性细胞代谢,脂质峰短时升高与髓鞘破坏释放有关,mI峰升高时间较长与神经胶质细胞反应有关,NAA峰降低提示轴索损害。,辅助检查新检测,Eur Radiol(2006)16:489495,诊断标准-Poser,1983年Poser诊断标准两次发作发作间隔必须是1个月以上,每次发作超过24小时。亚临床证据(subclinical)包括诱发电位、CT/MRI发现病灶。Poser标准局限:慢性进展型、良性型缺乏再次发作,难以确诊;缓解复发型、继发进展型初次发作不能确诊。,诊断标准-Poser,诊断 发作次数 临床病灶数 亚临床证据 脑脊液OB/IgG临床确诊1
21、 2 2 2 2 1 及 1实验支持确诊1 2 1 或 1+2 1 2+3 1 1 及 1+临床可能1 2 1 2 1 2 3 1 1 及 1实验支持可能 2+,诊断标准-McDonald,2001年国际神经病学专家委员会提出McDonald标准,2005年修订了诊断标准,2006年中国多发性硬化及相关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专家组推荐应用2005年国际标准。MS的诊断必须以患者的病史,症状和体征为基础;当临床证据不足以做出诊断时,应寻找其他亚临床证据,如MRI、诱发电位(主要是VEP)、脑脊液的免疫球蛋白指数(IgG指数)和寡克隆区带(OB)等。CT检查不能支持诊断。,诊断标准-M
22、cDonald,发作 病灶 其他MS诊断证据 是否诊 次数 个数 空间多发 时间多发 断MS2 2 不需要 不需要 是*2 1 MRI显示空间的多发,不需要 是 或两个及两个以上 与MS临床表现一致的 MRI病变加阳性的 CSF表现,或再一次 不同部位的发作 1 2 不需要 MRI显示时间的多发 是 或第2次临床发作 1 1 MRI显示空间的多发,MRI显示时 是 或两个及两个以上 间的多发,与MS临床表现一致 或第2次 的MRI病变加阳性 临床发作 的CSF表现,诊断标准-McDonald,注:*通常MRI、CSF、VEP至少应该有一项异常,如果上述检查均无异常,诊断应谨慎,必须排除其他疾病
23、;原发进展型MS的诊断标准如下:1年疾病进展(回顾性或前瞻性决定)并且具备2项以上以下证据:脑MRI阳性(9个T2WI病灶或4个以上T2WI病灶加VEP阳性);脊髓MRI阳性(2个T2WI病灶);阳性CSF(等电点聚焦证明有寡克隆IgG区带或IgG指数增高,或两者兼而有之),诊断标准-McDonald,MS诊断定义划分为3个等级:(1)肯定MS:完全符合标准,其他疾病不能更好解释的临床表现。(2)可能MS:不完全符合标准,临床表现怀疑MS。(3)非MS:在随访和评估过程中发现其他能更好解释临床表现的疾病诊断。,诊断标准-McDonald,McDonald标准中的概念:(1)临床发作:指炎症和脱
24、髓鞘性的责任病灶所致的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至少持续24h。(2)MRI显示的空间多发:指以下4项具备3项:1)1个普通钆(Gd)增强的病灶或9个T2WI高信号病灶;2)至少1个天幕下病灶;3)至少1个近皮质病灶;4)至少3个脑室周围病灶。要求病灶在横断面上的直径应该在3mm以上,脊髓病灶与天幕下病灶有同等价值:1个脊髓增强病灶等同于1个脑内病灶,1个脊髓T2WI病灶可代替1个脑内病灶。,诊断标准-McDonald,McDonald标准中的概念:(3)MRI显示的时间多发:指临床发作后至少3个月MRI出现新的Gd增强病灶,或者临床发作后至少30d,与参考扫描相比出现T2WI新病灶。(4)阳性的脑脊液
25、表现:指标准方法发现脑脊液中出现与血清中不一致的寡克隆区带或IgG指数增加。(5)阳性的VEP表现:指VEP的潜伏期延长。,诊断标准-McDonald,2006年,Swanton等提出新的MRI标准:MRI空间多发:在4个特征性MS病灶部位(近皮质下、脑室旁、幕下、脊髓)中2个部位出现1个临床下T2病灶。MRI时间多发:不考虑MRI检测的间隔时间,MRI发现新的T2病灶。,2010 年修订版McDonald诊断标准,临床表现 诊断MS 需要的附加证据2 次临床发作;2 个病灶的客观 无临床证据或1 个病灶的客观临床证据并有1 次先前发作的合理证据2 次临床发作;1 个病灶的客观临 空间的多发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多发性 硬化 补充 进修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1747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