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桃花源记第二课时ppt课件.pptx
《初二桃花源记第二课时ppt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二桃花源记第二课时ppt课件.pptx(2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初二名师课程,桃花源记(第二课时),1、听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2、思考文章的写作线索。,研读,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
2、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朗读,默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第一部分(1):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第二部分(2、3):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见闻和感受。第三部分(4、5)
3、:写渔人离开以及太守等人先后探访桃花源未果的情形。,研读,发现桃花林,进入桃花源,(探访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发现桃林进入(探访)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1.忘路之远近中的“忘”字表现了什么?2.作者是怎样描绘桃花林的美景的?有什么作用?,【第一部分(1)】,1.忘路之远近中的“忘”字表现了什么?,内容:“忘”字写渔人一心捕鱼,没注意路程,暗示其所行已远,,【第一部分(1)】,结构:也为下文“遂迷,不复得路”埋下伏笔。,2.作者是怎样描绘桃花林的美景的?有什么作用?,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清清的水,夹岸的桃花林,纷飞的花瓣,野草
4、芳香。简洁的语言写出了花色纯一,花多、花美的景色,突出了桃花林的奇异。,这里的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花源的美好生活图景做铺垫。,1.“仿佛若有光”中的“仿佛”一词妙在哪里?,2.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过程?表明了什么?3.作者是怎样描绘桃花源的?找出相关的句子。有怎样的用意?,【第二部分(2、3)】,1.“仿佛若有光”中的“仿佛”一词妙在哪里?,“仿佛”二字运用得既灵活又贴切,因为山口很小,自然光线不很明亮,用“仿佛”二字正可描绘出光线暗弱、洞口若明若暗显得很隐蔽的情状,更符合桃花源五六百年来未被人发现的情理。,【第二部分(2、3)
5、】,2.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过程?表明了什么?,“林尽得一山山有小口舍船从口入初复行”写出了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过程。,表明了桃花源的曲折、隐蔽、幽深,与世隔绝,难以被发现。,3.作者是怎样描绘桃花源的?找出相关的句子。有怎样的用意?,自然景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生活情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作者从自然景象和生活情景两方面描绘了欣欣向荣和平的桃花源。作者所描绘的理想境界的生活图景,寄托着作者的理想,这也是此文的核心。,4.桃花源人为什么会在这里?5 桃花源人为什么“叹惋”?6.“不足为外人道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二 桃花源记 第二 课时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1742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