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第十三章课件.ppt
《初中物理第十三章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物理第十三章课件.ppt(1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十三章 力和机械,一、弹力 弹簧测力计1.弹力(1)弹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_的性质.(2)塑性:变形后_的性质.(3)弹力:物体由于_而产生的力.,恢复到原来的形状,不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发生弹性形变,2.弹簧测力计(1)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_越大,弹簧的伸长就_.(2)使用方法:弄清量程: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_它的量程.明确分度值:两个相邻刻度线表示的数值.校零:指针与零刻度线_.注意方向:弹簧测力计的弹簧轴线方向跟所测力的方向_.,拉力,越长,不许超过,对齐,在同一直线上,【活学巧用】用弹簧测力计测拉力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拉力大小,弹簧测力计的量程:_,分度值:_.所测
2、力的大小:_.,提示:量程是弹簧测力计所测量的最大范围,分度值是相邻两刻度线表示的数值.答案:05 N 0.2 N 2.4 N,二、重力1.产生:由于_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地球附近的所有物体都受到_的作用.2.大小(1)测量:用_来测量.(2)关系:物体所受重力跟它的质量成_,其比值是定值,约等于_.(3)公式:_.,地球的吸引,重力,弹簧测力计,正比,9.8 N/kg,G=mg(g=9.8 N/kg),3.方向(1)总是_.(2)应用:_.4.重心(1)概念:重力在物体上的_.(2)位置: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_上.,竖直向下,重垂线,作用点,几何,中心,【活学巧用】踢 足 球
3、(1)踢出去的足球为什么最终会落向地面?(2)一个足球的质量约为400 g,在空中飞行时,画出所受力的示意图.(忽略空气阻力),提示:(1)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并且方向总是竖直向下.(2)可以利用公式G=mg先求重力,再画出其示意图.答案:(1)受到重力作用(2)足球受到的重力G=mg=0.4 kg10 N/kg=4 N,其示意图如图所示,三、摩擦力1.概念:两个_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发生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一种_的力.2.影响因素(1)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表面受到的压力_,摩擦力越大.(2)接触面粗糙程度:压力一定,接触面越_,摩擦力越大.,互相接触,阻碍相
4、对运动,越大,粗糙,3.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增大,增大,减小,减小,【活学巧用】自行车上的摩擦指出上述自行车部件中增大摩擦的是_.减小摩擦的是_.想一想它们是利用什么方法来改变摩擦的?,提示:凹凸不平的车把、轮胎、脚踏板,这些都是通过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的;前后轮车闸在使用时要用较大的压力,是通过增大压力来增大摩擦力;车轮、滚动轴承是通过变滑动为滚动来减小摩擦的.答案:增大接触面粗糙程度 增大压力 变滑动为滚动,四、简单机械1.杠杆(1)概念:一根在力的作用下能_的硬棒.(2)五要素:(如图所示),绕着固定点转动,支点(O):杠杆绕着转动的_.动力(F1):使杠杆_的力.阻力(F2
5、):_的力.动力臂(l1):从支点到_的距离.阻力臂(l2):从支点到_的距离.(3)杠杆平衡条件:_.,固定点,转动,阻碍杠杆转动,动力作用线,阻力作用线,F1l1=F2l2,(4)三种杠杆,=,=,费力省距离,天平,2.滑轮和滑轮组,改变,不改变,nh,等臂杠杆,省力杠杆,【活学巧用】吊桥里的杠杆护城河上安装使用的吊桥(如图)(1)由图可知它的支点是_(选填“A”“B”或“C”)点.(2)在匀速拉起时,它属于一个_(选填“省力”或“费力”)杠杆.(3)请在图中画动力臂L1.,提示:(1)如图所示,在拉力的作用下吊桥绕着点C转动,所以它的支点在C点.(2)拉吊桥时动力是绳对吊桥的作用力,阻力
6、是吊桥自身的重力.在匀速拉起时,它的动力臂大于阻力臂,所以它属于一个省力杠杆.(3)杠杆的支点在C点,动力的方向沿绳子斜向上,过支点C作动力作用线的垂线段,即为动力臂L1,如图所示.答案:(1)C(2)省力(3)如图所示,一、对重力的理解和应用1.重力的产生: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力,但重力与地球的吸引力二者不能等同,地球的吸引力是因,重力是果.2.普遍性: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受到重力作用.3.大小:G=mg(在地球附近,精确度要求不高时,g=10 N/kg),当物体位置发生较大变化时,g变化,物体的重力也将发生变化.,4.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即垂直于水平面,与物体的运动状态等
7、其他因素无关.5.应用:做成重垂线,可检查桌面是否水平,墙壁上的画是否挂正.【中考警示】(1)混淆重力和质量的大小,误认为重力的大小和质量的大小一样,不随位置的改变而改变.(2)混淆垂直和竖直,误认为重力的方向垂直向下.,【延伸拓展】竖直向下与垂直向下“竖直向下”指垂直于水平面向下,而“垂直向下”是指垂直于某个面向下,这个面不一定是水平面.如果这个面是斜面(如图所示),这时竖直向下和垂直向下就是两个不同的方向.所以,我们不能把重力方向说成“垂直向下”.,【典例1】(2012南京中考)如图所示,小球从水平桌面上滚下,画出小球在A位置时所受重力的示意图.,【思维导图】,【精讲精析】本题考查重力的示
8、意图.重力的方向始终是竖直向下的.重力的作用点在物体的中心上,从力的作用点起沿力的方向,即竖直向下的方向,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答案:,二、对摩擦力的理解1.摩擦力的种类(1)滑动摩擦力:两个物体间因发生相对滑动而产生的力.如推箱子前进.(2)静摩擦力:有相对运动趋势但未发生相对运动时产生的摩擦力.如斜面上静止的物体,没有推动水平面上的物体.(3)滚动摩擦力:两个物体表面发生滚动时所产生的摩擦力.如溜冰时,溜冰鞋上的轮与冰面的摩擦.,2.产生条件(1)两物体间表面粗糙.(2)两物体间发生相对运动或者有相对运动的趋势.(3)两物体相互挤压且发生弹性形变,接触面上有压力.3.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
9、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4.摩擦力大小的判断(1)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同时考虑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变化来判断摩擦力大小的变化.(2)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滚动摩擦力小于滑动摩擦力.(3)在接触面绝对光滑时,摩擦力等于0.,【方法技巧】判断摩擦力的种类及方向(1)根据两物体间的运动方式判断摩擦力的种类:汽车下坡时,轮子与地面之间的摩擦为滚动摩擦;而刹车后,汽车继续前进,此时轮子与地面之间的摩擦为滑动摩擦;汽车停在坡面时,轮子与地面之间的摩擦为静摩擦.(2)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摩擦力的方向例如:静止在斜面上的物体,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方向沿斜面向上.猴子爬树,摩擦力方向向上.,【中考警示】(1)摩擦力不
10、一定是阻力,人走路时,脚与地面间的摩擦力为动力.(2)物体运动时,摩擦力的方向不是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而是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延伸拓展】静摩擦力的理解1.理解:两相互接触且相互挤压,而又相对静止的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如只具有相对滑动趋势,而又未发生相对滑动,则它们的接触面之间出现的阻碍发生相对滑动的力,就是静摩擦力.2.产生条件(1)两个物体互相接触且相互间有挤压.(2)这两个物体在接触面处有相对运动的趋势.,3.方向:跟接触面平行或相切,并且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所谓的相对,是以施加摩擦力的施力物体为参照物的.4.大小:物体处于静止状态,则处于平衡状态,分析相对运动方向上的受力情
11、况,根据平衡条件求出静摩擦力.,【典例2】(2012成都中考)如图所示,用水平拉力F拉上表面粗糙程度各处相同的物体A,使其在水平地面上匀速运动,当物体B静止不动时,与水平绳相连的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变.关于该状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不计绳和弹簧测力计重)(),A.A对B的摩擦力为滑动摩擦力B.A对B的摩擦力方向水平向右C.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于B所受摩擦力与水平拉力F的合力D.弹簧测力计对B的拉力小于A对B的摩擦力【思维导图】,【精讲精析】选A、B.用力拉动物体A时,物体A、B之间发生了相对运动,所以A对B的摩擦力为滑动摩擦力;因为B相对于A的运动方向是向左的,所以A对B的摩擦力方向水平向右,故A
12、、B选项正确.物体B相对于地面静止,受力平衡,即弹簧测力计对B的拉力与B受到的摩擦力大小相等,故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于B所受摩擦力的大小,C、D选项错误.,【备选例题】如图所示,物体重5 N,当F=10 N时,物体能沿竖直墙壁匀速下滑,这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是_N;当F=20 N时,物体在墙上静止不动,此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是_N.,【精讲精析】本题主要考查摩擦力大小的判断,判断摩擦力大小的方法:(1)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物体在竖直方向受到摩擦力和重力,在水平方向受到压力和支持力.(2)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判断:不管物体匀速下滑还是静止,物体都受平衡力的作用,故在竖直方向摩擦力的大小始终和重力的大小相
13、等,与压力的大小无关,故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始终为5 N.答案:5 5,三、杠杆及其应用杠杆是简单机械的一种,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1.杠杆示意图的画法,2.杠杆平衡条件及应用平衡条件的应用,一般遵循以下流程,3.杠杆最省力的作图方法(1)动力作用点要选在杆的最远端(指距支点最远).(2)连接动力作用点与支点(用虚线).(3)以动力作用点为垂足,沿动力方向作动力作用点与支点连线的垂线.(4)根据动力与阻力使杠杆的旋转方向相反来确定动力的方向.,【中考警示】(1)杠杆可以是直的,也可以是弯曲的.(2)动力和阻力都是杠杆受到的力,而不是杠杆对其他物体的作用力.(3)要注意力臂是从支点到
14、力的作用线的距离,而不是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典例3】(2011衢州中考)如图所示为钓鱼竿钓鱼的示意图,O为支点,F1表示手对钓鱼竿的作用力,在图中画出鱼线对钓鱼竿拉力F2的力臂l2.,【思维导图】,【精讲精析】O为支点,从支点作F2的力臂,从支点到F2的作用线的距离l2即为所求.答案:如图所示,四、滑轮及滑轮组1.定滑轮和动滑轮判断(1)拉动绳子提升重物时,滑轮的轴固定不动的是定滑轮.(2)滑轮以及轴都随着重物一起运动的是动滑轮.2.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实质(1)定滑轮的实质是一个等臂杠杆,不能省力,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2)动滑轮的实质是一个动力臂是阻力臂2倍的杠杆,可以省一半力,但不
15、能改变用力的方向.,3.滑轮组(1)定义及特点:几个定滑轮和几个动滑轮组成滑轮组.它既省力又可以改变力的方向.(2)绳子个数的判断方法:在滑轮组中,承担重物的绳子段数n,就是吊着动滑轮的那几段绳子,包括从动滑轮上引出的和拴在动滑轮框上的绳子;而绕过定滑轮的绳子,只起到改变力的方向的作用.(3)省力的判断方法:滑轮组有几段绳子承担重物,则提起重物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即:G(G=G物+G动).,【方法技巧】绕制滑轮组时,若要求,这时如果n为奇数,绳子的起点固定在动滑轮上,当n为偶数时,绳子的起点固定在定滑轮上,这个规律称为“奇动偶定”.【中考警示】(1)确定好绳子的固定端后,要按照从内到外
16、的顺序绕绳.(2)用笔画线表示绳子时,注意所画的线要直,并且要与滑轮的边缘相切.(3)若要求最省力,则承担物重的绳子段数应最多.,【典例4】(2012德州中考)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提升重物,要求绳子自由端移动的速度是物体上升速度的2倍,请在图上画出绕线的方法.,【思维导图】绳子自由端移动的速度 2段绳子从 定滑轮上是物体上升速度的2倍 承担物重 开始连线【精讲精析】本题考查滑轮组的绕线方法.绳子自由端移动的速度是物体上升速度的2倍,则相同时间内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等于重物上升高度的2倍,可知有2段绳子承担总重,即连在动滑轮上的绳子为2段.,答案:如图所示,弹簧测力计的使用1.测量前(1)弄清量程
17、:弹簧测力计测量的最大值.(2)明确分度值: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刻度.知道每一大格,每一小格表示的示数.(3)校零:检查指针是否与零刻度线对齐,若没有对齐,需要调节至对齐.(4)拉动弹簧:反复拉动弹簧,防止其卡住、摩擦、碰撞.,2.测量时(1)拉弹簧测力计挂钩的力要和测力计的外壳平行,避免扭曲和摩擦,尽量减小由于摩擦产生的测量误差.(2)要等到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面板表面垂直.,【方法技巧】使用弹簧测力计的口诀记忆测力工具测力计,最常用的弹簧测力计;弹簧指针加挂钩,支架刻度有单位;力的单位是牛顿,通常测的是重力;使用之前三观察,指针位置需调准;力的方向沿轴线,来回拉动无摩擦.【中考
18、警示】如果指针在零刻度线以上或者以下,这时候没有把指针调节至0,就会测量不准,在零刻度线以上,测出来的力比实际的力小;反之,在零刻度线以下,测出来的力比实际的力大.,【典例】(2011济宁中考)在“制作橡皮筋测力计”的活动中,同学们发现:在一定的范围内,橡皮筋受到的拉力越大,橡皮筋的长度越长.根据这一现象,小明和小丽提出如下猜想(如图所示).究竟谁的猜想正确呢?他们决定一起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1)要完成实验,除了需要一根橡皮筋、若干个相同的钩码、铁架台和细线外,还需要的器材是_.(2)小明和小丽的实验记录数据如表:,没有挂钩码时,橡皮筋的长度L0=_cm.请将表格中第3行的数据补充完
19、整.要判断小丽的猜想是否正确,应对表格中的哪两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答:应对_(选填序号)两行数据进行比较.分析表格中的数据,你认为实验能初步验证谁的猜想是正确的?答:_.你是如何分析数据并做出此判断的?请简要写出你的判断依据:_.,【思维导图】本题考查的是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分析思路如下:,【精讲精析】(1)在探究橡皮筋的长度与拉力大小的关系时,钩码的重力提供拉力,还需要测量橡皮筋的长度变化,因此还需刻度尺.(2)由表格可知,当拉力F=0时橡皮筋没有伸长,原长L=4.5 cm.橡皮筋的伸长量为L=L-L0=6.3 cm-4.5 cm=1.8 cm.探究F和L的关系,由表格可知应比较1、2两行的数
20、据.由表中数据可知F与L不成正比,而F与L成正比,故小明的观点正确.答案:(1)刻度尺(2)4.5 1.8 1、2 小明 橡皮筋伸长的长度与每次的拉力的比值为一常数(或拉力扩大几倍,橡皮筋伸长的长度也扩大几倍),一、实验探究: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系1.实验器材:_、钩码1盒(每只钩码质量为50 g).2.测量原理:静止悬挂在弹簧测力计挂钩上的物体受到的重力和弹簧测力计的拉力是一对_,即G_F.3.实验结论:物体受到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_.用公式表示为:.,弹簧测力计,平衡力,正比,4.问题探究:(1)在实验中为什么要收集多组数据?提示:由多组数据才能归纳出两个物理量的关系,而用一组数据无
21、法得出正比的结论,两组数据可能有偶然性,所以要收集多组数据.(2)判断两个物理量是正比关系的依据是什么?提示:当一个物理量和另一个物理量的比值不变,或一个物理量增大几倍,另一个物理量也增大几倍,或两个物理量的关系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时,都可以判定这两个物理量是正比关系.,【方法技巧】我们可以用图象的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质量为横坐标,重力为纵坐标,根据实验数据,用描点的方法画出重力随质量变化的图象,就可以很容易的得出实验结论.【中考警示】g=9.8 N/kg表示质量为1 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大约是9.8 N,不能写成1 kg=9.8 N;重力的大小与物体所处的位置有关,严格地说,不同的位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 物理 第十三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1741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