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解课标细化目标新课件.ppt
《分解课标细化目标新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解课标细化目标新课件.ppt(7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分解课标,细化目标,一、何谓分解课标、细化目标,二、为什么要分解课标、细化目标,三、如何分解课标、叙写目标,四、分解课程标准的建议及困惑,一、何谓分解课标、细化目标?,所谓分解课程标准,就是通过阅读、,分析课程标准,理解、体会其基本理念,和内涵,把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分解细,化到每一课时,指导教学实践,全面落,实课程标准。,课程标准解读与课程标准分解,课程标准解读,宏观、上位,理论层面,解决“是什么”、“为什么”的问,区,题,别,描述性的,关注“目标维度、学习领域”,提供的是“理念”、“思路”,解读课程标准是分解课程标准的前,提、基础;,联,解读课程标准是为了指导课程标准,系,分解;,技术层面,
2、解决“怎么做”的问题,操作性的,关注“目标陈述”,提供的是“程序”、“方法”、“工,具”,课程标准分解,微观、具体,分解课程标准是课程标准解读的延续;,分解课程标准是为了实现解读课程标,准的目的;,分解课程标准是为解读并修订课程标,二、为什么要分解课标细化目标?,1,、目标意识淡薄,2,、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教学目标意识淡薄,在我们的潜意识里,教学目标是搬来的,拿来,的,在目标的确定上缺乏深层次的思考,对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听课调研中我们发现一些教师制订教学目标,时,总是不知不觉地走入了误区,或唯“书”是,从,或三维失衡,或层次不清,或表述不当形,形色色,由于目标的制定出
3、现偏颇,导致教学的有,效性得不到保障。,目标的误用,?,?,?,以“目的”代替“目标”。如“使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含糊其词,难以评价。如“培养学生革命的大,无畏精神”或“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行为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如“使学生树,立,观点”,目标不明,【案例】二年级下册“认识角”的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2,)让学生,知道,角有大小,,掌握,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案例中教师确定的教学目标没有指明学生认识角的途,径,对采用什么方法“让学生知道角有大小”缺乏明确的,表述,采用什么方法让学生比较角的大小也同样没有明示。,这样做,容易导致教
4、师实施教学活动的随意性。,2,、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基于教师经验的课程实施,课程实施,基于教科书的课程实施,基于课程标准的课程实施,认真研读、准确分解课程标准,为什么教,教学目标,课程标准,教到什么程度,课时目标,重构,细化、转换,单,元,目,标,学,年,学,期,目,标,课程目标,学,段,目,标,分解,(,),(,1,)分解课标是课堂教学的起点。,(,2,)教学过程五环节:,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评价,三、如何分解课标、叙写目标,?,课标分解的要求,?,学习目标的定位,?,学习目标的叙写,?,学习目标的分解,?,基于课标教学的一般程序和教,案书写格式,1,、课标分解的要求,分解课标是为了制定
5、明确的教学目标,,它的核心要求只有一个就是“匹配”,目,标与课标匹配,教学与目标匹配,评价与,教学匹配。就是用具体可测的教学目标呈,现课程标准,并制定评估任务以验收目标,达成的情况。,2,、学习目标的定位,(,1,),学习目标是指预期学习者通过一段,时间学习后的结果,/,行为变化,也是完成某,项学习任务后应达到的质量标准。它决定了,教学活动的方向,并确定了教学评价的依据。,(,2,),学习目标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身心变化为目标,这些变化是以直接可观察,的行为指标为依据的。其表述应力求明确具,体,,可以观察和测量,。,3,、教学目标的叙写,马杰在,1962,年出版的程序教学目标的编写,这
6、本经典著作中提出,一个学习目标应包括三个基,本要素:,?,行为:说明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以,便教师能观察学习者的行为变化,了解目标是否,达到。例如,,学生能将文章中陈述事实与发表议,论的句子分类,。,?,条件:说明上述行为在什么条件下产生。例如,,提供报刊上的一篇文章,。,?,标准:指出合格行为的最低标准。例如,,至少有,80,的句子分类正确,。,教学目标的叙写,用传统的方法表述的教学目标,如“培,养学生分析文章的能力”比较笼统含糊,对,其中的含义,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这种提法不能为教学及其评价提供具体指导。,而使用马杰的三要素模式编写的学习目标就,很明确具体、清楚地告诉人们
7、,学生将获得,的能力具体是什么,如何观察和测量这种能,力,教学目标的叙写,学习目标的四要素:,A,:,对象,,即应阐明教学对象。,(行为主体),B,:,行为,,即应说明通过学习以后学习者应能做,什么(行为动词),C,:,,即应说明上述行为在什么条件下产生。,(行为条件),D,:,条件,标准,,即应规定达到上述行为的最低标准,(行为程度)。,学习目标的构成,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行为程度,行为主体,?,通过观察比较,,学生能够,理解并概括出乘法分配律,,能够初步应用乘法分配律解决问题。,行为动词,可观察,可测量,?,用外显的可观察的行为动词,呈现认知心理动词,?,如,了解、理解、掌握等词语,怎
8、样呈现这些词,语是我们分解课标的核心。,课程标准中动词的描述,结果性目标,1,、知识,了解,说出、背诵、辨认、列举、复述等,理解,解释、说明、归纳、概述、推断、整理等,应用,设计、辩护、撰写、检验、计划、推广等,2,、技能模仿,模拟、再现、例证、临摹、扩(缩)写等,独立操作,完成、制定、解决、绘制、尝试等,迁移,联系、转换、灵活运用、举一反三等,体验性目标,经历(感受),参与、寻找、交流、分享、访问、考察等,反映(认同),遵守、接受、欣赏、关注、拒绝、摈弃等,领悟(内化),形成、具有、树立、热爱、坚持、追求等,行为条件,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关于使用手册与辅助手段,如,“
9、不用计算器,计算出,”,?,提供信息或提示,如“在方格纸上画出,”,?,时间的限制,如“在,10,分钟内,能,”,?,完成行为的情景,如“在教师的引导下,能表达,”,行为程度,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用完成行为的时间来衡量行为的表现,如“三分钟内完成,”,?,用完成行为的准确率来衡量行为的表现,如“准确无误地读出,”,?,用完成行为的成功特征来衡量行为的表现,如“,80%,的学生能够,”,学习内容,用具体可描述的知识性名词呈现笼统的整体知识。如,“简单几何图形”,几何图形是一个知识体系,小学,阶段都包括哪些内容应具体分解。,目标叙写要注意,
10、怎样陈述目标才是规范的。目标陈述的规范至今也,没有公认的、统一的标准,但是它必须符合一些要求,第一,目标指向是学生通过学习之后的预期的结果,,因此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第二,目标的陈述主要是为了便于后续的评价行为,,因此行为动词尽可能要清晰、可把握,而不能,含糊其辞,否则无法规定教学的正确方向。,目标叙写要注意,第三,单靠行为动词无法将目标清晰地表达出来时,,需要一些附加的限制条件,如学习情景、工,具、时间、空间等的规定。,第四,目标指向全体学生而不是个体学生,同时也,是为了便于评价,因此目标的表现程度总是,最低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它只是说明目,标所指向的这一群学生最起码达到的标准,,它不代
11、表所有学生真正获得的真实的教育结,果,前者只是后者的一个部分。,学习目标的叙写,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自主探索,学生能,正确,计算,行为条件,行为主体,行为程度行为动词,两位小数的加减法,学习内容,经历探索分数基本性质的过程,学生能,准确,说出分数的基本性质,行为条件,行为主体,程度,行为动词,内容,4,、学习目标的分解,?,?,(,1,)课程标准与学习目标的对应关系及,分解策略,(,2,)分解课程标准分解的步骤,(,1,)课程标准与学习目标的对应关系及分解策略,一对一关系,一条学习目标,替,代,策,略,一条课程标准,一条课程标准,一对多关系,一条学习目标,拆,解,策,略,一条课程标准,一条课程标
12、准,一条学习目标,多对一关系,一条学习目标,一条学习目标,组,合,策,略,一条课程标准,(,2,)分解课程标准分解的步骤,课程标准分解的基本方法,?,第一步,分析句型结构和关键词,从一条课程标准中找出行为动词和这些动词所指向的核心概念(名,词),或修饰它们的形容词、副词等修饰词和规定性条件,作为关键,词,并予以分类。,?,可采用概念认知图展开、词,汇意义展开、理论概念展开、,第二步,扩展或剖析核心概念,或教师经验展开等方式,教,师可自行决定最佳的方式。,第三步,扩展或剖析行为动词,?,此过程可以根据某种逻辑绘,第四步,确定行为条件,制成剖析图,以便于清晰地,第五步,确定行为表现程度,对应具体的
13、学生,符合学校,的教学条件。,?,?,?,?,?,?,第六步,写出学习目标,?,依据重点组合以及目标陈述的规范,叙写明确的学习目标。,三角形内角和目标的叙写,第一步:从课标中摘录相关内容,分析句型,结构和确定关键词。,“通过观察、操作,了解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句型结构,:属于“教学活动型”目标。,关键词:规定性条件:观察、操作,行为动词:了解,核心名词: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第二步:扩展或剖析核心概念,概念体系,三角形(研究对象),内角(概念),三,角,形,内,角,和,180,内角和(概念),内角和是多少(猜测),验证猜想(过程),得出结论(结论),应用结论(应用),知识地位,重点,
14、重点,重点,重点,/,难点,重点,第三步:根据概念图,分解行为动词,“,了解”是内隐性变化动词,要把它转化为外显性的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的词语。,概念体系,研究对象,/,重点,概念,/,重点,三,角,形,内,角,和,180,概念,/,重点,猜测,/,重点,过程,/,重、难点,结论,/,重、难点,应用,/,重点,适用行为动词,会画、会剪,会指,简述,初步猜测,操作、描述,总结,解决问题,第四步:根据概念图,确定行为条件,概念体系,研究对象,/,重点,概念,/,重点,三,角,形,内,角,和,180,概念,/,重点,猜测,/,重点,过程,/,重、难点,结论,/,重、难点,应用,/,重点,适用行为动
15、词,会画、会剪,会指,简述,初步猜测,操作、描述,总结,解决问题,学生经验,有,有,有,无,无,无,有,确定行为条件,独立操作,在三角形中,自己理解,根据测量计算,独立或合作,在老师的引导下,独立,第五步:分析规定性条件:观察、操作,分析规定性条件不难发现,课程标准一方面,主张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反对通过死,记硬背的方法记住结论。另一方面体现了学,生学习的层次性,学生在经历知识形成过程,中,可以是独立操作发现,但也可以是观察,同学或老师的操作去猜测、验证和发现。,第六步,根据概念图,确定行为程度,概念体系,研究对象,/,重,点,概念,/,重点,概念,/,重点,三角,形内,角和,180,猜测
16、,/,重点,过程,/,重、难,点,结论,/,重、难,点,应用,/,重点,适用行为动词,会画或,会观察,会指,学生经验,有,有,确定行为条件,独立操作,或观察,在三角形中,自己理解,根据测量计算,独立或合作,在老师的引导下,独立,确定行为程度,准确,100%,100,一半以上,80%,100%,简述,初步猜测,操作、描述,总结,解决问题,有,无,无,无,有,90%,认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1,、通过观察特殊三角形的内角和,一半以上的学生能,猜测,出三,角形的内角和可能是,180,。,2,、通过测量、拼、折叠等方法,,80%,的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解释,或,明白推理验证的过程,,3,、通过辩析
17、、操作、推理,学生都能准确,总结,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规律。,4,、通过拓展练习,,90%,的学生能够,应用,得出的结论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有关内角和的问题。,案例,2,:小数的加减法目标叙写,?,第一步:分析句型结构和关键词,?,寻找课标与本节有关叙述,1.,会进行简单的小数加、减、乘、除运算及混合运算。,2.,在具体运算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加与减、乘,与除的互逆关系。,3.,会解决有关小数的简单实际问题。,4.,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5.,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较复杂的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第二步:,
18、扩展或剖析核心概念(,核心一,),概念体系,知识地位,小数加法,小数减法,重点,重点、难点,重点、难点,重点,难点,一般,小,数,加,减,法,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小数加减法的方法,运用,(,解决实际问题,),估算,类比迁移,(,数学思想方法,),隐形知识,一般,?,第三步:,扩展或剖析行为动词(,核心二,),概念体系,行为动词,学生经验,小数加法,小数减法,计算,计算,讨论总结归纳,有前备经验,有前备经验,小,数,加,减,法,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小数加减法的方法,运用,(,解决实际问题,),方法,估算,意识,有前备经验,有一定前备经验,有一定前备经验,总结归纳,解决,选择,培养,有稍许前备经验,有
19、稍许前备经验,有稍许前备经验,类比迁移,(,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第四步:,确定行为条件(,核心之三,),概念体系,小数加法,小数减法,小数加减法的算理,行为条件,通过比赛情景,自主探索,两位小数,通过比赛情景,自主探索,两位小数,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讨论、比较总,结归纳,通过讨论总结归纳,学生经验,有前备经验,有前备经验,有前备经验,有一定前备经验,有一定前备经验,小,数,加,减,法,小数加减法的方法,运用,(,解决实际问题,),运用小数加减法的知识,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具体问题情境及计算过程,创设情境,体验性目标,在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时,(,与整数、加法到减法,对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分解 细化 目标 新课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1738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