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检验基础知识讲座课件.ppt
《临床医学检验基础知识讲座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床医学检验基础知识讲座课件.ppt(5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医学检验基础知识讲座,主讲人:朱金成,临床检验室常规检查项目,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其它项目,血常规五分类,血常规简介 血常规包括血红蛋白测定、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及白细胞分类计数血小板计数5项,血常规参考值,1、红细胞计数(RBC)男:(4.0-5.5)10 12/L 女:(3.5-5.0)10 12/L 儿童:(3.5-4.7)10 12/L 2、血红蛋白测定(Hb)男:120-160g/L 女:110-150g/L 儿童:110-140g/L 3、白细胞计数(WBC)(4-10)109/L(4000-10000/mm3)4、白细胞分类计数 中性粒细胞(N)51-75 杆状核(st)1-5
2、 分叶核(sg)50-70 嗜酸性粒细胞(E)0.5-5 嗜碱性粒细胞(B)0-1 淋巴细胞(L)20-40 单核细胞(M)3-8 5、血小板计数(100-300)10 9/L,红系,血红蛋白(Hb):正常男性为120160g/L,女性为110150g/L,新生儿 170-200g/L。增高: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的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降低:贫血,出血红细胞(RBC)计数:正常男性为400-550万/L,女性为350500万/L,新生儿为600700万/L;增高: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的居民,严重烧伤,休克
3、等.降低:贫血,出血,贫血的类型,白系,白细胞(WBC)计数:正常成人为400010000/L,新生儿为1500020000/L,6个月至2岁婴儿为1100012000/L。升高:各种细胞感染,炎症,严重烧伤.明显升高时应除外白血病.降低:白细胞减少症,脾功能亢进,造血功能障碍,放射线,药物,化学毒素等引起骨髓抑制,疟疾,伤寒,病毒感染,副伤寒.白细胞增多常见于炎性感染、出血、中毒、白血病等。其减少常见于流感、麻疹等病毒性传染病及严重败血症、药物或放射线所致及某些血液病等。,白细胞分为五类,中性粒细胞(Gran),正常为0.500.70,增高或减少的原因与白细胞计数相同;增高:细菌感染,炎症;
4、降低:病毒性感染淋巴细胞(Lym),正常为0.200.40,增多时常见于中性白细胞减少、结核、百日咳等;其减少常见于中性白细胞增多;增高: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感染,急性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性白血病;降低:免疫缺陷。嗜酸性粒细胞,正常为0.0050.05,增多见于寄生虫病、过敏性疾病及某些皮肤病;增高: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慢性溶血性贫血.嗜碱性粒细胞,正常为00.01,升高见于过敏性或炎性反应;中毒反应。单核细胞,正常为0.030.08,增多时见于急性传染病恢复期。增高:结核,伤寒,疟疾,单核细胞性白血病.,血小板(PLT),升高: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
5、白血病,骨髓纤维化,症状性血小板增多症,感染,炎症,恶性肿瘤,缺铁性贫血,外伤,手术,出血,脾切除后的脾静脉血栓形成,运动后.降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播散性红斑狼疮,药物过敏性血小板减少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血小板破坏增多,血小板生成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造血机能障碍,药物引起的骨髓抑制,脾功能亢进,血沉,将抗凝血放入血沉管中垂直静置,红细胞由于密度较大而下沉。通常以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表示红细胞的沉降速度,称为红细胞沉降率,即血沉。判断指标:血沉速度的快慢与血浆黏度,尤其与红细胞间的聚集力有关系。红细胞间的聚集力大,血沉就快,反之就慢。因此,临床上常用血沉作为红细胞间聚集性
6、的指标。可以反映身体内部的某些疾病。正常值:男性:(0-15)mm/h;女性:(0-20)mm/h 增快:急性炎症,结缔组织病,严重贫血,恶性肿瘤,结核病。减慢:红细胞增多症,脱水。,网织红细胞计数,网织红细胞是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在周围血液中的数值可反映骨髓红细胞的生成能力,因而对血液病的诊断和治疗均有其重要意义。正常值:(0.5-1.5)%增高:溶血性贫血,大量出血,缺铁性贫血,恶性贫血应用维生素B12时。降低: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尿常规检查,几种常规检查项目,尿液常规检查,是健康体检的重要项目,它不仅可反映泌尿系统疾病,对 糖尿病、黄疸肝炎、胆道梗阻等多种疾 病
7、的筛选也有重要 意义。,尿蛋白(),正常尿常规检查一般无蛋白,或仅有微量。尿蛋白增多并持续出现多见于肾脏疾病。但发热、剧烈运动、妊娠期也会偶然出现尿蛋 白。故尿中有蛋白时需追 踪观察明确原因。,尿糖(),尿糖阳性要结合临床分析,可能是糖尿病,也可能是因肾糖阈降低所致的肾性糖尿,应结合血糖检测及相关检查结果明确诊断。由于维生素和阿司匹 林能影响尿糖结果,故查尿 糖前小时要停服 维生素和阿斯匹林。,尿红细胞(),每个高倍显微镜视野下,尿液红细胞超过个以上,称为镜下血尿;大量红细胞时,称“肉眼血尿”,可见于泌尿系统炎症、感染、结石、肿瘤等,应加重视,并立即到泌尿专科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血尿的部位和原因
8、。,尿白细胞(),每个高倍显微镜视野下,尿液白细胞超过个以上,称白细胞尿,大量白细胞时,称脓尿,它表示尿 路感染,如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等。,尿上皮细胞()尿液中有少量上皮细胞临床意义不大;大量出现时,一般常见于女性尿,如能排除分泌物污染,就要考虑泌尿系统炎症存在。此时,如加做尿上皮细胞形态检查,可确定上皮细胞的来源。尿管型()是尿液中的蛋白在肾小管、集合管内凝固而形成的圆柱状结构物,故又称圆柱体。尿中出现管型,特别是颗粒管型、细胞管型都是肾脏实质性病变的标志。,尿潜血():正常情况尿潜血试验阴性。尿潜血阳性同时有蛋白者,首先考虑肾脏疾病和出血性疾病,可进一步做肾功能检查;如尿蛋白阴性应到
9、有关专科查明出血部位和性质。一般认为,下尿道出血因红细胞未被破坏,潜血可不明显。尿胆原()、尿胆红素()尿胆原和尿胆红素阳性,多提示有黄疸存在,有助于黄疸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尿三胆试验,血液中的间接胆红素在流经肝脏时,先被肝细胞摄取,在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催化下与葡萄糖醛酸结合,使间接胆红素转变成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在肝细胞内经转运排入毛细胆管,随胆汁经胆管入肠腔。在肠腔内分解成葡萄糖醛酸和胆红素。胆红素受肠道细菌作用还原成无色的尿胆原和粪胆原,大部分随粪便排出体外,粪胆原经空气氧化变成棕黄色的粪胆素,这是粪便颜色的主要来源。肠内小部分尿胆原由肠道吸收,经门静脉入肝,其中大部分随胆汁经胆道入肠
10、道,这一过程成为胆红素的肝脏循环。小部分随大循环进入肾脏,自尿中排出,尿胆原在空气中被氧化成棕黄色的尿胆素,也是尿为淡黄色的主要来源之一。,尿特殊试验,尿三杯试验:一次排尿分三段收集。临床用于尿路及生殖系统疾病定位初步判断。乳糜尿:是肾淋巴管破裂,淋巴管内乳糜液进入尿内所致。临床用于丝虫病和某些肿瘤的诊断。尿本周氏蛋白:尿本周氏蛋白阳性常见于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以及恶性淋巴瘤等疾病。,尿三杯试验,大便常规检查,检查内容有粪便颜色,粪便形态,潜血试验以及显微镜检查等。粪便颜色正常颜色:成人呈黄褐色,婴儿为黄色或金黄色。临床意义:柏油色,见于上消化道出血等。红色,见于痢疾、结肠癌、痔出血等。
11、陶土色,见于各种原因所致阻塞性黄疽等。绿色,见于婴儿消化不良等。,粪便形态,正常形态:成形软便。临床意义:粥样或水样稀便,见于急性胃肠炎、食物中毒、伪膜性肠炎等。粘液性或脓血性便,见于痢疾、溃疡性结肠炎、大肠炎、小肠炎、结肠癌、直肠癌等。凝乳块便,见于婴儿乳汁消化不良等。细条状便,见于结肠癌等所致直肠狭窄。米汤样便,见于霍乱、副霍乱等。,粪便潜血,正常参考值:阴性。临床意义:阳性,见于胃肠道恶性肿瘤、伤寒、溃疡病、肝硬化等所引起的消化道出血。,显微镜检查,粪便细胞正常参考值:红细胞:0HP。白细胞:偶见HP。临床意义:红细胞出现和增多,见于痢疾、肠炎、结肠癌、痔疮出血等。白细胞增多,见于肠炎、
12、细菌性痢疾。,生化常规检查项目,生化室常规检查项目有: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心肌酶,离子,微量元素镁锌铜铁等等。,谷丙转氨酶(ALT)正常值0-40 u/L。升高的原因:1、急性和慢性病毒性肝炎;2、胆囊炎或胆道疾病(如炎症、结石、息肉、癌症等);3、饮酒引起的肝脏损伤;4、药物引起的肝脏损伤;5、其他引起异常的因素(脂肪肝、肝癌等)。,谷草转氨酶(AST),正常值:0-40 u/L 谷草转氨酶增高60u/L;心肌梗死急性期、急性肝炎、药物中毒性肝细胞坏死、慢性肝炎活动期,肝 硬化活动期、肝癌、心肌炎、肾炎。,ALT/AST比值结果分析,AIT,AST反映肝脏细胞的损伤情况,ALT反映肝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临床医学 检验 基础知识 讲座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1692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