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烹饪方法对营养素含量的影响课件.pptx
《不同烹饪方法对营养素含量的影响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不同烹饪方法对营养素含量的影响课件.pptx(3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不同烹饪方法对营养素含量的影响,2,2,1.1发酵对营养素含量的影响,发酵是人类巧妙地运用有益微生物加工制造的过程,经过发酵使原料中原有的营养成分发生改变并产生独特的风味。简单来说,加入的微生物就像一台小加工机,对原料的每个细胞进行处理,增加营养物质,去除无益物质,改变原料味道和质地。1.主食发酵对营养素含量的影响主食制作宜酵母发酵,因为粮谷类经发酵后更有利于消化吸收。在面团中添加发酵膨松原料,经过反应,形成具有海绵状空洞结构的面团,成品具有膨松柔软的特点。根据所使用的膨松剂,主要分为生物膨松面团和化学膨松面团两大类。在面团中引进酵母,使之发酵膨松的面团,又叫发酵面团。面团的发酵有老酵母发酵
2、与鲜酵母发酵两种方法。在酵母的发酵过程中,淀粉在淀粉酶的作用下水解成麦芽糖。,3,3,1.1发酵对营养素含量的影响,酵母本身可以分泌麦芽糖酶和蔗糖酶,将麦芽糖和蔗糖水解成单糖。老酵母发酵方法是中国传统的发酵方法,即将含有酵母的面团引入大块面团中,引发成大块发酵面团的方法。其中有一过程为加碱中和,碱与面团中杂菌产生的酸结合,生成乳酸和碳酸,再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既去除了酸味,又辅助发酵,使面团松发,而鲜酵母发酵则无须加碱。化学膨松面团是将化学膨松剂引入面团,加热分解产生气体,形成多孔性状的面团(见图)。膨松剂品种较多,主要有小苏打发酵粉以及盐、碱、矾的结合剂等。这些化学膨松剂受热分解可产生大量二
3、氧化碳气体,使成品内部结构形成均匀致密的多孔性,从而达到疏松的目的。,4,4,1.1发酵对营养素含量的影响,尽量使用优质鲜酵母发酵面团,微生物发酵面团使酵母菌大量繁殖,从而增加B族维生素的含量。同时,面团发酵过程中产生的乳酸、碳酸、醋酸可以破坏面粉中的植酸,使之分解,防止植酸与钙、铁、锌等矿物质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植酸盐,从而更有利于人体对无机盐的吸收,这就是发酵面团比水调面团更易消化吸收的道理。制作发酵面团时,淀粉水解成葡萄糖和麦芽糖后,酵母才能发酵,而直链淀粉不易被水解,所以糯米等含直链淀粉较多的原料不宜用于制作发酵制品。总体来说,发酵面团更有利于人体的消化、吸收,但在发酵过程中,加碱过多会
4、破坏面团中的大量维生素。,5,5,1.1发酵对营养素含量的影响,粮谷类原料除制作主食外,也可通过发酵制成甜面酱及米醋等调料,它们当中富含苏氨酸等成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记忆力减退。另外,醋的主要成分是多种氨基酸及矿物质,它们有降低血压、血糖及胆固醇的效果。,6,6,1.1发酵对营养素含量的影响,2.副食发酵对营养素含量的影响豆、肉、奶等原料也可进行发酵,肉和奶等动物性食品,在发酵过程中可将原有的蛋白质进行分解,易于消化吸取。微生物还能合成一些B族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B12,动物和植物自身无法有效合成,利用微生物发酵生产是一种比较好的途径。在发酵过程中,微生物保存了原来食品中的一些活性成分,如
5、多糖、膳食纤维、生物类黄酮等对机体有益的物质,还能分解某些对人体不利的因子,如豆类中的低聚糖、胀气因子等。微生物新陈代谢时产生的不少代谢产物,多数有调剂机体生物功能的作用,能抑制体内有害物的产生。豆类发酵制品包括豆瓣酱、酱油、豆豉、腐乳等。发酵的大豆含有丰富的抗血栓成分,它可以有效地溶解血液中的血栓等物,起到防范动脉硬化、降低血压之功效。,7,7,1.1发酵对营养素含量的影响,豆类发酵之后,能参与维生素K的合成,这样可以使骨骼结实,防止骨质疏松症的发生。酸奶酪含有乳酸菌等成分,能抑制肠道腐败菌的生长。酸奶还含有可抑制体内合成胆固醇还原酶的活性物质,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调动机体的积极因素,有效地
6、防范癌症。所以,经常饮用酸奶,可以增加营养,防治动脉硬化、冠心病及癌症,降低胆固醇。运用乳酸菌发酵的食品可调整肠道内菌群的平衡,增加肠蠕动,使大便维持通畅,防止大肠癌动脉硬化等的发生。发酵食品脂肪一般含量较低,再加上发酵过程中要消耗碳水化合物,所以也是减肥人士的首选健康食品。,8,8,拓展阅读,自制酸奶的原理自制酸奶的基本原理就是在牛奶中接种乳酸菌,让它在合适的温度(常用4042)下大量繁殖。因为乳酸的作用,牛奶发酵液的酸度逐渐下降,pH值大致达到4.6左右的时候,牛奶中的酪蛋白就会缓慢地沉降下来,形成细腻的凝冻。其他杂菌虽然也存在于牛奶中,但它们的数量和乳酸菌相比实在太少,成不了气候。而乳酸
7、菌产生的乳酸和其他抗菌物质,也让杂菌感觉十分不舒服,无法大量繁殖。这样就保证了酸奶的安全性。家庭自制酸奶最好用酸奶机(见图),因为它可以提供稳定的温度,保证旺盛繁殖的一定是乳酸菌,而不是其他杂菌。酸奶机的温度是4042,正好是制作酸奶所用的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的最佳繁殖温度。,9,9,1.2焯水对营养素含量的影响,为了除去烹饪原料的异味,缩短烹调时间,减少农药和虫卵的污染,去除蔬菜中的草酸和亚硝酸盐,增加食物的色、香、味、形或调整各种原料的烹调成熟时间,许多原料要焯水处理后再进行正式烹调。1.沸水锅焯水对营养素的影响沸水锅焯水(见图),其特点是火大水沸、加热时间短、原料入锅后短时间出锅,
8、这种方法不仅能防止原料颜色的改变,同时可以减少营养素的损失。如蔬菜中含有部分氧化酶容易使维生素C氧化破坏,而酶一般在6080 时活性较强,温度达到90 以上则酶活性减弱或失活,从而可以避免被氧化破坏。蔬菜经沸水烫后也能除去较多的草酸(如菠菜、苦瓜、茭白及野生蔬菜等)而有利于钙、铁和其他无机盐在人体内的吸收。,10,10,1.2焯水对营养素含量的影响,不太新鲜的蔬菜,通过焯水还可以去掉部分亚硝酸盐,降低消化道癌症的发病率。通常叶菜类蔬菜容易存在农药残留问题,通过焯水可去除部分农药残留,如小白菜、鸡毛菜等。还有一些蔬菜(如木薯、芸豆、新鲜黄花菜等)因含有天然有毒成分,通过焯水可破坏其有毒成分。部分
9、蔬菜可通过沸水锅焯水后凉拌食用,起到软化组织和杀菌消毒的作用。但对氧敏感的维生素(如维生素A、维生素C和叶酸等),在有氧加热时损失较大,在敞开锅中加热损失更大,这就需要严格控制加热时间。新鲜绿叶蔬菜和茄果类蔬菜含大量水分,加热可以使蔬菜细胞组织破裂,水分流出或蒸发,导致矿物质和维生素损失。,11,11,1.2焯水对营养素含量的影响,焯水时在锅内加入1%的食盐,可减慢蔬菜内可溶性营养成分扩散到水中的速度,但过多加入食盐会改变原料渗透压,加速原料水分的渗出,导致蔬菜体积缩小、质地软塌。焯水后的蔬菜温度比较高,出锅后与氧气接触容易产生热氧作用,使营养素受到破坏。所以,焯水后的蔬菜应及时冷却降温,常用
10、的方法是用多量冷水或冷风进行散热降温。冷水降温时,由于蔬菜置于水中,容易使可溶性营养成分流失于水中,冷风降温则不会对维生素和矿物质产生大的影响。焯水后的原料,尽量不要挤去汁水,否则会使大量水溶性营养素和矿物质随水流失,如沸水锅焯水后的白菜挤去汁水,水溶性维生素损失率达77%。在焯水的过程中,加碱可以使蔬菜达到色泽碧绿的目的,但加碱对原料营养素会造成一定的损失。,12,12,1.2焯水对营养素含量的影响,2.冷水锅焯水对营养素的影响冷水锅焯水,原料冷水下锅,可以起到去除血污及异味的作用,但因加热时间较长,会加剧维生素C、维生素B2、钾、镁等营养素的损失。如鱼、禽、畜类原料在焯水时会导致蛋白质、脂
11、肪等溶于水中。从蛋白质角度来看,这种损失并不大,因为在加热过程中,肉类表面的蛋白质会很快变性凝固,从而阻止了自身和其他营养素的流失。如果焯水后的肉类用于焖、炖或者煲汤,焯水更有利于减少肉中蛋白质的溶出,同时改善汤的味道,但需要控制焯水时间,以减少营养的流失。土豆放入热水中煮熟,维生素C的保存率为90%,若放在冷水中,煮熟后维生素C的保存率仅为60%。捞饭(把米放在水中加热到七成熟后将米捞出蒸熟,大多将米汤弃而不用)是一种很不科学的方法。因为米汤中含有一定量的维生素、无机盐、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弃去米汤后,捞饭可损失67%的维生素B1、50%的维生素B2、76%的烟酸,所以如果食用捞饭,应合理利
12、用米汤。,13,13,1.3穿衣对营养素含量的影响,所谓穿衣,统指上浆、挂糊、勾芡。通过穿衣可保护营养,同时增加营养。因为穿衣所需原料一般包含鸡蛋、淀粉等,这类原料营养丰富,可以改善菜肴的营养组成,进而增加菜肴的营养价值。1.上浆、挂糊对营养素的影响通过上浆、挂糊(见图),在经过刀工处理的原料表面裹上层黏性的糨糊(蛋清、全蛋、淀粉等),经过加热,淀粉膨胀糊化,蛋清中的蛋白质变性凝固,蛋清与淀粉黏合在一起形成薄壳包,形成一层有一定强度的“保护膜”裹住食品。这层“保护膜”可以保护原料中的水分、风味物质,使营养素不外溢。同时,油也不易浸入原料内部,避免原料直接和高温油接触,蛋白质不会因高温而变性,脂
13、肪也不会因高温分解失去营养功能,维生素又可少受高温分解破坏,矿物质和风味物质不易流失。,14,14,1.3穿衣对营养素含量的影响,同时,还可减少营养素与空气接触而被氧化,原料本身也不易因断裂、卷缩、干瘪而变形。这样烹制出来的菜肴不仅色泽好、味道鲜嫩、营养素保存得多,而且易被消化吸收。蛋白质在受热时,有一部分发生分解变化,产生香味,淀粉在受热时也发生变化。其中一部分半焦化,出现黄色,所以经过挂糊上浆的食品,就会颜色悦目,外皮脆香,内里嫩美多汁。如制作炒肝尖,当肝尖直接下锅烹调后,维生素A保存率不到50%;若在下锅烹调前,用淀粉或蛋清上浆,则维生素A保存率可达到59%以上。,15,15,1.3穿衣
14、对营养素含量的影响,2.勾芡对营养素的影响勾芡(见图)就是在菜肴即将出锅时,将已经提前调好的水淀粉淋入锅中,使菜肴中的汤汁达到一定的稠度,增加汤汁对原料的附着力。在烹调过程中,菜肴部分营养物质受热分解,由大分子物质变为小分子物质,更容易分散到汤汁中。同时,各种矿物质和维生素也从原料中析出分散到汤汁中。通过勾芡可使汤汁变稠并包裹在菜肴原料的表面,使分散到汤中的营养素与菜肴融合,避免因“吃菜不喝汤”造成的营养素流失,既保护了营养,又使菜肴美味可口。穿衣过程中淀粉的作用很大,淀粉加热逐渐膨胀,黏度也逐渐增大,到了糊化时淀粉的黏度最大,这时在淀粉中加水,黏度下降。例如,在浓稠的稀饭中添水,就会破坏淀粉
15、糊中的凝胶使黏性下降,甚至出现分层。用马铃薯粉勾芡的菜肴,进餐剩余后再存放就会发现芡变稀而出水,这是因为筷子夹菜时的搅拌作用,破坏了淀粉糊芡的结构,黏度下降。,16,16,1.4煮、烧、炖、焖、煨、煲、蒸对营养素含量的影响,1.煮与烧对营养素的影响煮(见图)与烧都是采用较多的汤汁作为传热介质,原料一般都要经过初步熟处理,先用大火烧开,再用小火维持,使之成熟。蔬菜、肉类等食物在煮与烧的过程中,汤液中会溶解相当多的水溶性维生素和矿物质,如果在煮之前蔬菜切制过细,使其表面积增大,维生素的损失也越大。煮与烧基本不会造成大产能营养素和矿物质的破坏。煮沸时间过长会造成对热敏感的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C的破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不同 烹饪 方法 营养素 含量 影响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1689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