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羧酸循环ppt文档课件.ppt
《三羧酸循环ppt文档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羧酸循环ppt文档课件.ppt(4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绪论:,在无氧条件下,葡萄糖经分解代谢形成丙酮酸,丙酮酸继续形成乳酸或乙醇。在有氧条件下,丙酮酸可继续进行有氧分解,最后完全氧化,形成CO2和水。此途径分为柠檬酸循环和氧化磷酸化两个阶段。定义:在有氧条件下,葡萄糖酵解产生的丙酮酸氧化脱羧形成 乙酰CoA。乙酰CoA经一系列氧化、脱羧,最终生成CO2 和H2O并产生能量的过程,称为柠檬酸循环,由于柠檬 酸含三个羧基,所以亦称为三羧酸循环(tricarboxylic acid cycle,TCA 循环)。由于它是由(德国)正 式提出的,故又称Krebs循环。,TCA循环是糖、脂肪、蛋白质和氨基酸等氧化所共同经历的途径。同时,TCA循环生成的中间
2、物也是许多生物合成的前体。因此TCA循环是两用代谢途径。,一.柠檬酸循环的发现,从1932年至1936年,Krebs H A 和其它几位科学家 共同研究,最后由Krebs 提出完整的柠檬酸循环途径。于 1953年获得诺贝尔奖。(1).Krebs H A发现:肌肉、肾脏、肝脏等组织的匀浆悬浮液或切片的材料中,发现柠檬 酸、琥珀酸、延胡索酸及乙酸等化合物在各不同组织中的氧化速率 均最快。向肌肉悬浮液中加入草酰乙酸,能迅速生成柠檬酸,又发现柠檬酸 是草酰乙酰和一种来自丙酮酸或乙酸的化合物合成的。(2).Albert Szent-Gyorgyi发现:肌肉组织悬浮液中加入少量草酰乙酸或苹果酸等4C二羧酸
3、,则氧 利用量远超过加入的二羧酸氧化为CO2和水所需要的氧分子。(3).Carl Martius和Franz Knoop发现:柠檬酸通过顺-乌头酸被异化为异柠檬酸,然后再氧化脱羧形成-酮 戊二酸,-酮戊二酸经氧化形成琥珀酸。,綫粒体:降解脂肪酸,氧化丙酮酸以提供能量MITOCHONDRION:reduce fatty acid and oxidize Pyruvate to produce ATP.,三羧酸循环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二、由丙酮酸形成乙酰CoA,丙酮酸进入线粒体转变为乙酰CoA,这是连接糖酵解和三羧酸循环的纽带:,反应不可逆,分4步进行,由丙酮酸脱氢酶复 合体(丙酮酸脱氢酶系)催
4、化。,1.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1).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多酶复 合体,包括丙酮酸脱氢酶组分E1、二氢硫辛 酰转乙酰基酶E2、二氢硫辛酸脱氢酶E3。(2).参加反应的还有焦磷酸硫胺素(TPP)、硫辛酰胺,FAD(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NAD+,CoA-SH及Mg2+六种辅助因子组装而成。,1.1 大肠杆菌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的内容,2.催化丙酮酸转变为乙酰CoA的反应步骤,2.1丙酮酸脫羧反应(丙酮酸变成乙酰基),这是第一步反应,由丙酮酸脱氢酶E1(以TPP為辅基)催化,可划分为两个步骤。,(1)羟乙基-TPP的形成,解离的负碳离子向丙酮酸的羰基进攻,使形成丙酮酸与TPP的加成化合
5、物。,A、丙酮酸-TPP加成化合物的形成,B、丙酮酸TPP加成物脱羧反应形成羟乙基-TPP,丙酮酸-TPP加成物脱羧,形成羟乙基-TPP,由于TPP环上带正电荷的氮原子起电子“陷井”作用,使脱羧后形成的羟乙基上产生较稳定的负碳离子。,(2).羟乙基氧化形成乙酰基,羟乙基氧化转变为乙酰基并转移至二氢硫辛酰转乙酰基酶E2的辅基硫辛酰胺上,这是为下一步反应作准备。丙酮酸脱氢酶组分(TPP-E1)完成了乙酰基的转移后即恢复原状,又可接受另一丙酮酸分子。,第二步反应,在二氢硫辛酰转乙酰基酶分子E2上结合着的乙酰基,由E2催化,将乙酰基转移到CoA-SH分子上,形成游离的乙酰-CoA分子,从而使二氢硫辛酰
6、转乙酰基酶E2由氧化型变成还原型。,2.2 乙酰基转移到CoA分子上形成乙酰CoA(由E2完成),(acety1-CoA)是催化相反相反方向的反应,该反应极易向正反两方向进柠檬酸合酶、异柠檬酸脱氢酶和-酮戊二酸脱氢酶;A:乳酸脱氢酶 B:异柠檬酸脱氢酶 C:琥珀酸脱氢酶 D:苹果酸脱氢酶3 异柠檬酸脱氢酶催化的生物学意义肌肉组织悬浮液中加入少量草酰乙酸或苹果酸等4C二羧酸,则氧二氢硫辛酰转乙酰基酶的硫辛酰胺辅基乙酰-CoA+3NAD+FAD+GDP+Pi柠檬酸循环本身制约系统的调节:(pro-R-arm)Albert Szent-Gyorgyi发现:琥珀酰CoA转化成琥珀酸,并产生一GTP从葡
7、萄糖开始,共可产生12.柠檬酸通过顺-乌头酸被异化为异柠檬酸,然后再氧化脱羧形成-酮构的专一性,且都以NAD+作为电子受体。异柠檬酸脱氢酶是一个变构酶,活性受ADP变构激活(ADP能A、丙酮酸-TPP加成化合物的形成3 异柠檬酸脱氢酶催化的生物学意义,反应机制,该反应实际上是一个酰基转移反应,辅酶A的硫氢基进攻E2-乙酰二氢硫辛酰胺上的乙酰基,先形成一个四面体的中间体,接着迅速分解为乙酰-CoA和E2-二氢硫辛酰胺,在此形成的游离状态的乙酰-CoA分子保留了高能的硫酯键(一个高能硫酯键)。,2.3 还原型二氢硫辛酰转乙酰基酶E2氧化,由还原型变成氧化型(由E3完成),这一步反应是使氧化型硫辛酰
8、胺再生的反应。,A:乳酸脱氢酶 B:异柠檬酸脱氢酶 C:琥珀酸脱氢酶 D:苹果酸脱氢酶基进行亲核攻击,形成柠檬酰-CoA5 ATP;1FADH21.即草酰琥珀酸位于异柠檬酸-碳原子上的羟基转变为酮基。抑制:ATP、乙酰CoA、NADH、脂肪酸关键底物对关键酶的制约:琥珀酰CoA转化成琥珀酸,并产生一GTP3 还原型二氢硫辛酰转乙酰基酶E2氧化,由还原型变成氧化型(由E3完成)二、由丙酮酸形成乙酰CoA綫粒体:降解脂肪酸,氧化丙酮酸以提供能量基进行亲核攻击,形成柠檬酰-CoA7、TCA 循环()二氢硫辛酰转乙酰基酶的硫辛酰胺辅基-酮戊二酸 谷氨酸;草酰乙酸 天冬氨酸;琥珀酰CoA 卟啉环,反应机
9、制,这一步反应使氧化型硫辛酰胺再生,在此反应中,催化此反应的酶为二氢硫辛酸脱氢酶E3(其辅基为FAD),使二氢硫辛酰胺再氧化,从而使其完成整个反应过程,重新形成氧化型二氢硫辛酰转乙酰基酶。,2.4、还原型的E3再氧化,还原型E3二硫键的再氧化先由该酶的辅基FAD接受一SH基的氢原子,形成FADH2,其后将氢原子转移给NAD+,于是恢复其氧化型。,总反应式可表示为:,丙酮酸+CoASH+NAD+乙酰CoA+CO2+NADH+H+,3.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的调控,由于丙酮酸既可走向提供能量的分解途径,又可走向生物合成 途径,故受到严密的调节控制:1、产物抑制:受乙酰CoA和NADH的控制。乙酰CoA
10、抑制转 乙酰基酶E2组分,NADH抑制二氢硫辛酰脱氢酶E3组分。抑 制效应被CoA和NAD+逆转。2、磷酸化和去磷酸化作用的调节:丙酮酸脱氢酶组分E1的 磷酸化状态无活性,反之有活性,其磷酸化受E2上结合的激 酶和磷酸酶作用。,三、柠檬酸循环概貌,四、柠檬酸循环的反应机制,1.第1步反应:草酰乙酸与乙酰-CoA缩合形成柠檬酸,1.2 反应机制,1.4 柠檬酸合酶,柠檬酸合酶是柠檬酸循环的关键酶。1)其活性受ATP、NADH、琥珀酰-CoA、脂酰-CoA等的抑制。2)类似物抑制及其应用:(1)丙酮酰-CoA是乙酰-CoA的类似物,可能代替乙酰-CoA与柠檬酸合酶结合。(2)由氟乙酸形成的氟乙酰-
11、CoA可被柠檬酸合酶催化与草酰乙酸缩合生成氟柠檬酸,氟柠檬酸结合到顺-乌头酸酶的活性部位上,抑制 柠檬酸循环向下进行。氟乙酸和氟乙酰-CoA可做杀虫剂或灭鼠药,各种有毒植物的叶子大部 分含有氟乙酸,可作为天然杀虫剂。,2、柠檬酸异构化成异柠檬酸,2.1 反应方程式,在pH7.0,25C的平衡态时,柠檬酸:顺乌头酸:异柠檬酸=90:4:6,由于异柠檬酸在下一步反应中极迅速地被氧化,从而推动此反应向异柠檬酸的方向进行。,3、由异柠檬酸氧化脱羧生成-酮戊二酸,3.1 反应方程式,3.2 反应机制,异柠檬酸为-羟酸,辅助因子NAD+作为受氢体形成-酮酸即草酰琥珀酸位于异柠檬酸-碳原子上的羟基转变为酮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羧酸 循环 ppt 文档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1687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