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PPT第三章:唯物史观课件.ppt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PPT第三章:唯物史观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PPT第三章:唯物史观课件.ppt(5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一)社会存在定义: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131页),组成,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地理环境,构成: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地位:对社会发展起制约和影响作用,但不 起决定作用。(地理决定论)人类生存对地理环境具有依赖性:1、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场所;2、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和生产建 设的资源。(生态资源、生物资源、矿物资源),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作用:(132页)1、地理环境通过对生产的影响,加速或延 缓社会的发展。(中国东西部)2、地理环境还可以通过对军事、政治的影 响,在一定程度上
2、制约不同国家社会的 发展。(抗日:以空间换时间;中东地缘政治),人口因素,包括:人口数量、质量、密度、构成、人口发展、人口分布和迁徙、人口的自然变动和社会 变动等各种因素。地位:对社会发展具有制约和影响作用,非常重 要但不起决定作用。(人口决定论)毛泽东VS马寅初:新人口论 中国人口问题:基数大、老龄化、出生婴儿男女 比例失调、城乡人口流动,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制约和影响作用:(133页)1、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2、人口状况能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古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表现是人口的增加;劳动力需求),生产方式,定义: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134页)组成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地位: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生产方式起决定作用的表现(134),第一,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类出来的根本动力 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产生)第二,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 基础。(存在和发展)第三,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第四,决定了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 更替。,(二)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的结构,群体意识向雷锋同志学习,社会意识形式宗教、哲学等,非上层建筑意识形式自然科学、语言学、逻辑学、思维科学等,主体,层次,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上看,它们从不同方面发挥独特作用,个人意识雷锋精神,社会心理风俗、习惯,上层建筑意识形式政治
4、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社会意识形态),政治思想:人们关于社会政治关系、制度、设施的观点与理论的总和。,法律思想:人们关于法的关系、制度、设施的观点与理论的总和。,道 德: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按伦 理的原则,依靠舆论、信念、习惯、传统与教育来起作用的精神力量。,艺 术:按美的规则,运用具体生动的形象再现社会生活,并通过美的 感染力影响人们社会生活的社会意识形式。,宗 教:统治人们的自然和社会力量在人们头脑中虚幻的颠倒的反 映,是由对神灵崇拜来支配人们命运的社会意识形式。,(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第一,社会意识
5、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第二,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 而发展变化。第三,社会意识受反映者(意识主体)的 立场、观点、方法的影响和制约,而 这些是由人们在社会存在中的地位决 定的。,(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正确的社会意识 推动作用 错误的社会意识 阻碍作用,(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136页)社会意识自身具有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并非完全同步;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或称能动性,是社会意识相
6、对独立性的重要表现。,4、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的关系问题 原因:(137页)首先,二者关系问题,是任何一种历史观都 无法回避的首要问题。其次,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划分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标准。再次,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也是人们 在实践中的重大问题。(要使社会意识符合社会存在,否则将遭遇挫折和失败。),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社会存在,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形态,生产力,基础,血肉,骨骼,精神文化结构观念上层建筑核心是意识形态,政治结构政治上层建筑核心是国家政权,两者关系:政治上层建筑是整个上层建
7、筑的主导,它是一定意识形态指导下建立起来,是统治阶级意志体现。它一旦形成就成为一种现实力量,影响并制约思想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经济基础。上层建筑通过生产关系反作用生产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生产力。生产力通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结构核心是生产力、生产资料所有制等,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生产力: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137页),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 动 者,人们用以改造、作用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包括动力、能源、运输、储藏、工具等系统。核心是劳动工具,它是标志生产力
8、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生产过程中被加工的东西,是人们将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对象。分为天然的与人工的两种。体现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的自然物质基础。,生产力结构,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知识、智力的人。它是生产过程的主体,是生产力中的能动因素,是构成生产力诸实体要素中起主导作用的要素。包括体力与脑力劳动者。,三者结合成现实生产力,非实体因素有科学技术(渗透性要素)、管理(运筹性要素)、教育(准备性因素)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三层含义:(138-139)1、科学渗透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各类要素之中;2、现代化生产中,科学对物质生产具有主导作用 和超前作用。(科学技术生产)3、科学技术已经成为
9、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杠杆。(劳动生产率;科学理论与技术应用周期更短),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139页),静态与动态统一的生产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指生产资料归谁所有,为谁支配。包括生产资料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等。四权可能结合或分离。但起决定作用的是所有权。,产品分配关系,以什么原则、方式、比例分配。以工资、地租、或资本利润等形式。以及国家财政收入的分配。不同分配形式反映有无剥削或受他人剥削。,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被)统治;交换、消费,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起决定作用,它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决定作
10、用(139-140),第一,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劳动得以进行的前提;第二,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第三,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第四,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产品的分配方式。,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及其意义,生产方式: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生产方式是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它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逐步走向高级阶段。,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性质、变革 生产关
11、系反作用于生产力(适合、不适合)。,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经济基础: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143页),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 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144页),上层建筑,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的关系是:144页 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意识形态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是统治阶级意志、思想的体现。(观念上层建筑决定政治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就成为一种现实的力量,影响并制约着
12、人们的思想理论观点。,观念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政治上层建筑:政治法律制度 及设施、政治组织两部分构成,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国家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144),政体(形式):指统治阶级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去组织自己的政权,实现自己的统治。,国体决定政体,政体服从于国体;政体为国体服务,并对保证国家性质起重要作用。,国体(性质):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144页),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产生、性质、变革、方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为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
13、社会中的统治地位),可能是积极的进步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衰退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第三、当一种社会形态处于上升发展阶段时,上层建 筑对于经济基础一般是适应的;当一种社会形态处于没落时期,上层建筑同经 济基础变革的客观要求则是不适应 的,其矛盾 则变为对抗性的、全局性的矛盾。,第一、同性质中:上层建筑不完善或没反映经济基础 要求部分,会同经济基础发生矛盾。,第二、不同性质中:现存的经济基础同旧上层建筑 残余、未来上层建筑萌芽之间的矛盾;新旧 上层建筑之间、新旧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等。,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相应的调整或变革,而不允许
14、上层建筑长时期落后于或不适应自己的发展;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也必须取决和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客观要求,而不允许上层建筑脱离自己的发展状况和水平。,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1社会形态的内涵,结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意识形态,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 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2社会形态划分方法:,(1)经济社会形态划分法,五种社会形态:原始、奴隶、封建、资本主义、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是其第一阶段),三种社会形态:人的依赖关系、物的依赖关系、个人全面发展,(2)技术社会形态划分法: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
15、息社会,原始社会形态。原始公有制。基本矛盾是使用原始工具、相互平等与共同劳动之间矛盾。生产工具标志为石器。社会组织主要是氏族与部落。,奴隶社会形态。阶级、国家产生。奴隶主与奴隶对立。基本矛盾是奴隶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生产工具标志为铁器。,封建社会形态。地主与农民对立。基本矛盾是封建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矛盾。生产工具标志为水推磨。,资本主义社会形态。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对立。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矛盾。生产工具标志为蒸汽机。,过渡时期。主要进行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矛盾。以
16、中国为例,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初级阶段),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共产主义社会社会形态,长期任务,漫长艰巨任务,1949-1956,21世纪中 100年,奴隶社会奴隶主直接占有奴隶本身。奴隶毫无人身自由。但由于生产力发展,人的发展有了基础。,封建社会地主占有土地,农民要租种地主土地,农民就依附于地主。这比占有发展了。,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与工人他们之间是雇佣关系,双方都是自由的。人的发展有限进步。,过渡时期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消灭了压迫与剥削,为人民当家作主、为人发展打下基础。,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初级阶段),人与人相互依赖时期,人对物的依赖时期,每个人全面自由发展与人类解放时期,共产主义社会社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理 PPT 第三 唯物史观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1652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