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土壤水分运动的数值解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7章土壤水分运动的数值解课件.ppt(5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7章 土壤水分运动的数值解,7.1 概述7.2 差分的概念及分类7.3 显式差分、隐式差分和中心差分7.4 土壤水分运移方程的线性化方法7.5 线性化方法与土壤水分参数的取值7.6 边界条件的处理及追赶法求解三对角方程7.7 垂直一维非饱和土壤水流计算流程图,第7章 土壤水分运动的数值解,土壤水分运动方程的求解方法:解析解(Analytical solution)数值解(Numerical solution)(1)有限差分法(Finite Difference method)(2)有限单元法(Finite Element method),7.1 概述,7.2 差分的概念及分类,差分的由来(T
2、aylor展开)if=(x)exists,then,第7章 土壤水分运动的数值解,when x 0,then,向前差分,向后差分,中心差分(Eqn.(1)-Eqn.(2)),i.e.,如图所示:BC表示向前差分;AB表示向后差分;AC表示中心差分;,In addition,Eqn.(1)+Eqn.(2),i.e.:,其截断误差亦为与x2同阶的无穷小量。,考虚垂直一维问题(如右图所示),泛定方程可写为(以 方程为例):,剖面深度为L,共剖分出n个节点(i=1,2,3,n),z(1)=0,z(n)=L,已知t=tk时刻各节点含水率 的分布,求t=t k+1时刻各节点含水率 的分布,,7.3显式差分
3、、隐式差分和中心差分,7.3.1显式差分格式,7.3显式差分、隐式差分和中心差分,7.3.1显式差分格式,7.3显式差分、隐式差分和中心差分,7.3.1显式差分格式,7.3显式差分、隐式差分和中心差分,若取等步长z,即z=zi+1-zi=zi-zi-1,则有:,7.3.1显式差分格式,7.3显式差分、隐式差分和中心差分,显式差分格式是有条件收敛的,一般应满足,其中:r多取1/2。由于土壤接近饱和时,Dmax很大,故t一般要求取值很小,耗费机时。,7.3.1显式差分格式,7.3显式差分、隐式差分和中心差分,7.3.2隐式差分格式,7.3显式差分、隐式差分和中心差分,Let,then,(i=2,3
4、,n-1),7.3.2隐式差分格式,7.3显式差分、隐式差分和中心差分,where,隐式差分格式是无条件收敛的。,7.3.2隐式差分格式,7.3显式差分、隐式差分和中心差分,7.3.3中心差分格式,7.3显式差分、隐式差分和中心差分,7.3.3中心差分格式,7.3显式差分、隐式差分和中心差分,Let,then,(i=2,3,n-1),where,7.3.3中心差分格式,7.3显式差分、隐式差分和中心差分,中心差分格式也是无条件收敛的。,7.3.3中心差分格式,7.3显式差分、隐式差分和中心差分,7.4 土壤水分运移方程的线性化方法,以基质势水头h为因变量的一维垂直向土壤水分运动基本方程为:,7
5、.4 土壤水分运移方程的线性化方法,7.4.1显式差分格式相应h方程的差分方程为:,7.4 土壤水分运移方程的线性化方法,7.4.2隐式差分格式相应h方程的差分方程为,7.4 土壤水分运移方程的线性化方法,7.4.3中心差分格式相应h方程的差分方程为,7.5 线性化方法与土壤水分参数的取值,土壤水分运移方程中的各参数均依赖于变量 或m,从而使得方程呈现出较强的非线性性,求解前必须将其线性化,得到n元一次线性代数方程组,以便于求解。(1)显式线性化 计算过程中,方程中的各参数如:C(m),K(m)or D(),K()等均以时段初的值(即前一时段的值)代入。适用条件:此法只能用于m或 变化缓慢的情
6、况;当变化剧烈时,此法会导致较大的偏差。,7.5.1线性化方法,例如:已知k-1与k时刻各节点的 值,需求k+1时刻各节点的 值,应用显式外推线性化参数的方法如下(以导水率K的求法为例,其他各参数的求法与此类似):,(*),求:方法(a):,方法(b):算术平均:几何平均:调和平均:,求:方法(a):,方法(b):算术平均几何平均调和平均,计算时,先用显式线性化的方法,采用隐式差分格式,求出k+1/2时刻各节点的m或(即 or);根据这些值可求得相应的 or 等参数,以此作为计算时始末(tk to tk+1)的平均值,代入方程求解,从而完成方程的线性化工作。,7.5 线性化方法与土壤水分参数的
7、取值,7.5.1线性化方法,7.5.1.2预报校正法,(1)显式外推法(先求显式差分方程,得 作为预报值)计算参数时,据前一时段始末的函数值m或,用线性外推近似求出本时段末的函数值,然后,方法(a):求出计算时段始末的平均值,再通过各参数与m或 的关系,求出各参数;或 方法(b):先求出计算时段始末的参数值,然后对参数取平均。,平均值的计算可采用算术平均、几何平均、调和平均等方法。,7.5.1线性化方法,7.5.1.2预报校正法,(2)线性外推法(已知 时刻,外推 时刻)假定含水率在相邻时段内是线性变化的,根据前一个时段末的含水率,用直线外推近似求出计算时段末的含水率:,7.5.1线性化方法,
8、7.5.1.2预报校正法,对于第一时段,无法应用线性外推法,可用其他线性化方法。,7.5.1线性化方法,7.5.1.2预报校正法,(3)显式预测法(两次求解隐式:第一次预报值;第二次得校正值),首先利用显式线性化方法,由时段初的含水率及相应的参数值,按隐式差分格式求解方程,求得本时段末(或时段中间)的含水率及相应的参数值(预报值),再求解隐式差分方程,得到时段末的含水率的值(校正值)。,计算时,先假定本时段末(tk+1)的m或(一般做法是先取时段初的函数值 or),or 等参数的迭代初值 求解线性代数方程组得 or 直至前后两次迭代值的误差满足精度要求为止。,7.5.1.3迭代法,(a)若取绝
9、对误差,判断条件为:,or,7.5.1线性化方法,7.5.1.3迭代法,(b)若取相对误差,判断条件为:,or,7.5.1线性化方法,7.5.1.3迭代法,1与2 的取值可根据实际问题的精度要求而定。此法计算稍复杂,但精度较高,数值计算时经常采用。为避免迭代次数太多,一般可设置一个判断语句:当迭代次数m5时,将时间步长 减半,再重新计算。,7.5.1线性化方法,7.5.1.3迭代法,7.5 线性化方法与土壤水分参数的取值,7.5.2.1直接法先求出两结点的参数,然后(1)取两结点参数的算术平均值:,7.5.2参数取值,(2)取两结点参数的调和平均值:,(3)取两结点参数的几何平均值:,7.5
10、线性化方法与土壤水分参数的取值,7.5.2 2间接法先求出两结点处含水率的算术、调和、几何平均值,然后再求出相应的参数值。,(1)算术平均值:,(2)调和平均值:,(3)几何平均值:,7.5 线性化方法与土壤水分参数的取值,7.5.2 3其他方法(1)求出的参数和两结点处的参数和,三点参数取平均,故可称为“三点式”:,(2),(3)由邻近结点的参数代替,如,7.6 边界条件的处理及追赶法求解三对角方程,前已叙及,采用显式差分格式可直接求解,采用隐式或中心差分格式时总可以得到如下形式的三对角方程组(以 方程为例):共n-2个方程,再加上上、下边界条件,即可组成n n 阶的n元一次方程组,线性化后
11、求解该方程组可获得原定解问题的解。,7.6.1边界条件的处理,上、下边界不论为第一、第二或第三类边界,总可以化为:,(2),(1),7.6 边界条件的处理及追赶法求解三对角方程,7.6.1边界条件的处理,验 证:当上、下边界为第一类边界时,=,=,=,=,=,=,+,+,),(,0,1,),2,.(,Eqn,),(,0,1,),1,.(,Eqn,1,2,n,1,1,1,1,1,k,n,n,k,t,f,H,E,F,t,f,H,G,F,7.6 边界条件的处理及追赶法求解三对角方程,7.6.1边界条件的处理,当上、下边界为第二、三类边界时,=,+,-,-,-,=,+,-,-,-,+,-,-,+,-,
12、+,-,+,+,+,+,),(,),(,1,2,2,/,1,1,1,1,1,2,1,1,1,1,1,2,3,1,2,1,1,1,2,2,3,k,n,n,n,k,n,k,n,n,k,k,k,k,t,q,K,z,z,D,t,q,K,z,z,D,q,q,q,q,q,经线性化后,原定解问题可化为n n阶线性代数方程组,即:,以矩阵的形式表示即为:,=,-,+,+,-,+,+,+,-,-,-,n,n,k,n,k,n,k,k,k,n,n,n,n,n,H,H,H,H,H,F,E,G,F,E,G,F,E,G,F,E,G,F,1,3,2,1,1,1,1,1,3,1,2,1,1,1,1,1,3,3,3,2,2,2
13、,1,1,L,L,L,L,L,L,L,L,L,L,q,q,q,q,q,7.6.2 追赶法求解三对角方程,1原理,(1),(1a),7.6 边界条件的处理及追赶法求解三对角方程,7.6.2 追赶法求解三对角方程,1原理,(2),(2a),7.6 边界条件的处理及追赶法求解三对角方程,.,.,(ia),(i),7.6.2 追赶法求解三对角方程,(n-1)a),(n-1),7.6.2 追赶法求解三对角方程,7.6 边界条件的处理及追赶法求解三对角方程,(na),(n),7.6.2 追赶法求解三对角方程,7.6 边界条件的处理及追赶法求解三对角方程,解出 后,利用式((n-1)a),,(ia),,(2
14、a),(1a)往前递推,依次即可解出,于是得到k+1时刻各节点的 值(i=1,2,,n)。若 均为已知(第一类边界条件),则可直接从式(2)开始求解,依次递推至式(n-1)即可。,7.6.2 追赶法求解三对角方程,7.6 边界条件的处理及追赶法求解三对角方程,7.7 垂直一维非饱和土壤水流计算流程图,(1)输入D、K含水量SITA关系(建议采用函数子程序调用);节点剖分总数n及对应的空间坐标z(1:n)(若为等步长,则输入空间步长DZ);初始含水量剖面分布SITA0(1:n);上、下边界条件UBC、LBC(=1,2,or3)及相应的边界值QSUBC、QSLBCT(建议采用子程序调用);初始时间
15、步长DT0、最大时间步长DTMAX,计算结束时间TEND,迭代控制标准DET。,(2)赋初值T(0)=0 初始时间T(1)=DT0 第一次计算时间*(以下赋含水量计算中间值)do i=1,nSITAM(i)=SITA0(i)enddo时段计数KT=1,7.7 垂直一维非饱和土壤水流计算流程图,(3)判断计算时间是否已超过需模拟时间if(T(KT)=TEND)then(Note:else goto(13),(4)DT=T(KT)-T(KT-1)*(以下判断时间步长是否超过允许最大时间步长)if(DT=DTMAX)then DT=DTMAX T(KT)=T(KT-1)+DT endif,7.7 垂
16、直一维非饱和土壤水流计算流程图,(5)开始计算系数矩阵,求解线性代数方程组 赋迭代计次数 MP1=0,7.7 垂直一维非饱和土壤水流计算流程图,(6)if(MP1=5)then(else goto(12)(7)计算本时刻相应的边界值QSUBC(T(KT)与QSLBC(T(KT)*(以下计算三对角方程系数(i=1,n)F(1),G(1),H(1)E(n),F(n),H(n),(8)计算三对角方程组各系数 do i=2,n-1由DT,SITAM(1:n)及SITA0(1:n)求 D,K及E(i),F(i),G(i),H(i)enddo,7.7 垂直一维非饱和土壤水流计算流程图,(9)求解三对角方程
17、得SITA(1:n),(10)if then(else goto(11)MP1=MP1+1 do i=1,n SITAM(i)=SITA(i)enddo goto(6),7.7 垂直一维非饱和土壤水流计算流程图,(11)else(输出结果,进入下一时段计算)print SITA(1:n)KT=KT+1T(KT)=2.25*T(KT-1)-1.25*T(KT-2)do i=1,n SITA0(i)=SITA(i)enddogoto(3)endif(10),7.7 垂直一维非饱和土壤水流计算流程图,(12)else(迭代次数超过5次时,将时间步长减半,再重新计算)MP1=0 DT=0.5*DT T(KT)=T(KT-1)+DT do i=1,n SITAM(i)=SITA0(i)赋迭代初值 enddo goto(6)(13)else(计算时间超过模拟时间)stop end endif(3),第7章 作 业,1、用差分法求解取x=2,对0 x10进行剖分(手算,有步骤)。2、算至稳定为止(先手算,然后编程计算)。,3、Philip解作业4、Warrick,A.W.,et al.Simultaneous solute and water transport for an unsaturated soil.W.R.R.,7(5):1216-1225,1971.,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1636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