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科及第人生尽意文化常识之教育科举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登科及第人生尽意文化常识之教育科举课件.ppt(2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登科及第 人生尽意,文化常识之教育科举,1,ppt课件,一、指明备考方向,中国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科举考试是取士之制,学校教育是养士之法,选才有赖于育才,两者互为依存,密不可分。文言文中主人公走向仕途的路径往往是科举,所以这部分内容虽不太多,但是考察的频率却是比较高的,其中考察的重点和热点就是古代科举考试的有关内容。,2,ppt课件,二、考题链接 看高考如何考察,1.下列对黑体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进士,是古代科举会试及第者之称。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称赐同进士出身。,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3,pp
2、t课件,2.下列对黑体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任,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择官吏的制度。,“察茂才”“举孝廉”,是自下而上,4,ppt课件,三、教材文化常识梳理 知道这些知识从何而来,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寡人之于国也)庠、序:都是学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庠。2.况如今春榜动,选场开,正待上朝取应。(窦娥冤)春榜:唐、宋考进士都在春季,因此后世称进士考试为春榜。选场:考场。,5,ppt课件,3.因入京师,观太学。(张衡传)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4.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张衡传)傅会:文章的组织、布局、命意、修辞。也作“附会
3、”。,6,ppt课件,四、相关内容拓展 知道还有哪些内容需要储备,(1)、古代推荐选拔人才的制度1、察举: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授予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7,ppt课件,2.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8,ppt课件,(2)古代科举考试制度,1.科举 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取
4、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三百多年。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准。,9,ppt课件,2.童生试 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10,ppt课件,3.乡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
5、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11,ppt课件,4.会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主考官,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前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为会元。,12,ppt课件,5.殿试 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持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为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
6、、三甲统称进士。,13,ppt课件,6.及第 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7.状元 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为科名中最高荣誉。8.会元 举人参加会试,第一名称会元,其余考中的称贡士。,14,ppt课件,9.解元 生员(秀才)参加乡试,第一名为解元,其余考中的称举人。10.连中三元 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者,被称为“连中三元”。欧阳修在卖油翁中提到的“陈赓肃公尧咨”,陈尧咨与其兄陈尧叟都曾考中状元,而陈尧叟便是连中三元。,15,ppt课件,11.鼎甲 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
7、、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12.贡士 参加会试而被录取的称贡士。13.举人 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举人可授知县官职。14.生员 即秀才,通过院试(童试)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16,ppt课件,15.八股文 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16.金榜 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17.同年 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17,ppt课件,(3)古代学校教育,1.校 夏代学校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2.序 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3.庠
8、周代学校的名称4.国学 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18,ppt课件,5.乡学 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6.稷下学宫 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因设于都称临淄稷下而得名。当时的儒、法、墨、道、阴阳等各学派都会集于此,他们兴学论战、评论时政和教授生徒,孟子和荀子等大师都曾来此讲学,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场所。,19,ppt课件,7.太学 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
9、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淡淡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都称太学生。8.国子监 参见上条“太学”。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20,ppt课件,历史沿革,隋朝于605年首次开的进士科,被视为科举的开端。隋、唐时,“进士科”只是科举各科中的其一,考的是诗赋。因为进士科是常科,考取又最难,故此最为尊贵,地位亦成为各科之首。,21,ppt课件,宋代以前,进士只需要通过在尚书省举行的“省试”。自宋以后,进士一律要经过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一关覆核和决定名次。宋仁宗时,曾发生一名通过省试,但在殿试被黜落的考生愤而投奔西夏。自此以后殿试都只定
10、名次,而不会黜落考生。,22,ppt课件,在明朝和清朝,殿试分录取考生为三等称三甲。一甲三人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称“进士及第”。二甲若干(清朝时一般为七人),称“进士出身”。三甲称“同进士出身”。世人统称录取者为“进士”。进士是功名的尽头,就算是对名次不满意亦不可以进士重考。,23,ppt课件,从唐朝举行第一次科举考试开始算起,到1905年废除科举,近1300年的时间里,进士都是中国政治的主角。仅仅靠接受正统的儒学教育培养出来的文人学士们,来维持一个庞大帝国的有效运转,这个现象在中外历史上都可以算是绝无仅有的了。,24,ppt课件,殿试,殿试,为宋(金)、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之一。又称:
11、“御试”、廷试”、“廷对”,即指皇帝亲自出题考试。会试中选者始得参与。目的是对会试合格区别等第。殿试为科举考试中的最高一段。由唐高宗创制,但尚未成定制,宋代始为常制。明清殿试后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通称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一名通称传胪;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从唐朝武则天时期起创立的。(旧唐书高宗本纪),25,ppt课件,晋武帝亲自诏问阮种,亲自审阅试卷提名第一是殿试的雏形,科举史上的殿试是由唐高宗首创的。,26,ppt课件,创立 显庆四年(659年),唐高宗亲自在大殿上开科取士,由皇帝亲自监考选拔人才,是科举史上第一次“殿试”,此次殿试规模不大。载初元年(690年),武则天即将称帝,她亲自主持考试,各地精英云集洛阳,考生有上万人之多,连续考了几天。这次殿试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资治通鉴干脆抹杀了唐高宗主持的那次殿试,称殿试是武则天开创的。但成书更早的旧唐书记录了唐高宗的这次殿试:(显庆)四年春二月乙亥,上亲策试举人,凡九百人,惟郭待封、张九龄五人居上第,令待诏弘文馆,随仗供奉。,27,ppt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1622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