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复苏研究与应用进展课件.ppt
《液体复苏研究与应用进展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液体复苏研究与应用进展课件.ppt(4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祝福参加全省危重病学术会议的 各 位 朋 友:,液体复苏研究与应用进展(Fluid Resuscitation),应用不同液体来救治低血容量性急危重症的方法被称之为液体复苏(Fluid Resuscitation)。静脉输液是诊断和救治低血容量性急危重症的常用方法之一。液体复苏的根本目的就是纠正血容量不足,增加有效循环血量,以保证有效的心输出量和器官的血流灌注。液体复苏的失败往往会导致病人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衰竭综合征(MODS/MOSF),甚至死亡。,一.血容量不足的发生与病生改变,(一)人体血液总量与体液分布比(%):1.人体血液总量:在成人占体重的5.5%7.5%,就普通型而言,男性大约
2、占7.0%,女性为6.5%(儿童85 ml/kg)。2.体液分布比例(以成人计)(%):体液总量:0.550.60(0.60):细胞内液0.400.45(0.40)细胞外液 组织间液0.100.15(0.15)0.150.20(0.20)血 浆 0.040.05(0.05),(二)血容量不足急危重症常见问题,血容量不足,创伤/失血,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多器官功能障碍/衰竭(MODS/MOSF),休 克,高危手术,重症感染,严重脱水(腹泻/矿难),1.常见原因:,二.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Capillary Leak Syndrome,CLS),(一)正常组织液形成与回流:,+30-毛 细 血 管
3、 血 压-+12-25-血浆胶体渗透压-25+15-组织液胶体渗透压-+15-10-组织液静水压-10+10-有 效 滤 过 压-8,动脉端,静脉端,毛 细 血 管,组织细胞,组织液,毛细淋巴管,生成组织液的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净水压),由上推导得出:毛细血管动脉端有效滤过压为:(30+15)(25+10)=+10 mmHg;毛细血管静脉端有效滤过压为:(12+15)(25+10)=8 mmHg。也就是说,在毛细血管静脉端,滤过压渐降至零,进而成负数,从而促使组织液自毛细血管外吸收入血管内。临床输液大多从静脉输注,必要时从动脉端输入。正常人的
4、血浆渗透压约为300.6mOsm/L(有的为280290 mOsm/L)。由于1 mOsm的离子产生19.3 mmHg的渗透压力,可以算出血浆晶体渗透压=5776 mmHg,胶体渗透压为25 mmHg。所以(5776+25)19.3=300.6 mOsm/L。,(二)何谓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机体在重症感染、中毒、重症外伤/烧伤等强烈有害因素刺激下,释放多种炎性介质和细胞因子,使局部病变或损伤发展成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The 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SIRS时各种炎性介质和细胞因子引起的全身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损害和毛细血管通透
5、性增加。由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管通透性增高而造成细胞间质水肿。临床上以低蛋白血症、周围组织水肿、血容量不足/血液浓缩、严重低氧血症及周围循环衰竭等综合病征为主要表现,称之为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The capillary leak syndrome,CLS)。,(三)毛细血管渗漏的形成:,1.McDonald等研究发现,CLS时血浆渗漏的通路是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间隙,其根本原因是SIRS产生的炎性介质和细胞因子直接损伤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导致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间隙扩大、通透性增加的结果。此时,除了局部的水肿和渗出以外,血管内液体和血浆蛋白渗漏至组织间隙,结果表现为低血容量、低白蛋白血症、全身水肿及体
6、重增加。,2.1961年,Shires等提出手术时细胞外液量减少是体内液体重新分布所致,并称之为“第三间隙效应”(The third space effect)或“细胞外液扣押”(Sequestration),必须用晶体液补充。随后,Carrico等发现手术、创伤等所致细胞外液丢失远远超过失血量,“失多少输多少”并不能纠正。此时,由于SIRS及CLS,输入的液体部分隔离在血管外,成为“无功能的细胞外液”,表现为入量大于各种途径排出液体量(包括非显性失水、各种引流及尿量)的总和,即液体正平衡(Positive fluid balance)。因此,“第三间隙效应”是导致液体正平衡的主要原因。,三.
7、血容量不足的评估,血容量不足指的是细胞外液容量的减少,主要是指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它分为绝对和相对血容量不足,前者指细胞外液的实际丢失量,后者指体液分布不均匀所导致的有效循环血量减少。感染/创伤/失血/血液分布异常等,均可导致血容量降低而发生低血容量性休克。临床上常采用如下方法来判定血容量是否降低。,四.液体复苏的历史回顾,(一)晶体液:1.1831年Latta及其同事在Cholera Hospital用低渗的氯化钠溶液经静脉输入成功复苏了几例霍乱病人。但霍乱疫情消失后,该方法竟然被完全忘记了。5060年后,产科医生Coates重新发现急性失血时,静脉输入氯化钠溶液,使血管中有足够的血容量就可
8、维持生命。2.1892年以后才逐渐形成了应用“氯化钠注射液”来救治急性出血等急危重症患者。著名外科学家 Lane1891年在他的论文中说道:“NO person should die of haemorrhage”。3.20世纪40年代后“氯化钠注射液”救治急性出血才成为临床上常规的医疗程序。以后又配制出了更生理性的氯化钠溶液(more physiological salt solution)即林格液。,(二)胶体液(人工胶体):,1911年:明胶。1946年:右旋醣酐。20世纪6070年代:羟乙基淀粉。上述胶体均与“氯化钠注射液”配成胶晶体的混合物。,(三)高渗液:,1926年,以5%的氯化
9、钠溶液输给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病人,使用后发现可以使病人的脉搏有力,肢体温暖。1980年巴西学者Velasco等首先在Am J Physiol上报道了用7.5%氯化钠成功复苏严重失血性休克犬的文章。同年,英国的Felippe等在The Lancet报道了用7.5%氯化钠使“不可逆休克”的病人逆转的论文。自此,7.5%氯化钠的文章日渐增多。,1.一般目的:首要目标是尽快恢复有效血容量、减轻组织水肿、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并作为载体将能量、氮源、微量元素、维生素及其他药物等输入机体内。救治的目的是改善和优化循环功能,改善组织缺血缺氧,减轻炎症反应过度激活,防止器官功能衰竭。,五.液体复苏的目的:
10、,2.术后液体复苏:,为了维持手术患者循环功能的稳定、优化组织灌注,术中经常会输入大量液体救治,因而入量大于各种途径排出液体量的总和从而导致术后机体处于液体正平衡状态。如何减少液体正平衡量、促进液体负平衡尽早出现,是液体复苏的研究方向。有实验证实高渗液体可以促进组织间隙即“第三间隙”或“细胞外液扣押”的液体迅速进入血管内,使尿量增加,尿量峰值提前,术后水肿减轻,并促使液体负平衡提前出现。,六.液体复苏的 常 用 药 物,晶体溶液 氯化钠注射液 乳酸林格液 其它电解质 溶液,天然胶体 全血 新鲜冻干血浆 白蛋白,人工胶体 羟乙基淀粉 右旋糖酐 明胶,高渗晶胶体,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注射液,(
11、一)复苏液体的种类:,补充每日生理所需液体量(晶体);补充组织间隙和细胞内间隙的损失量(晶体);利尿(晶体);维持正常血容量和血流动力学稳定(胶体);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胶体);增加微血管血流量(胶体);预防/减轻基链系统的激活和创伤诱发的凝血功能增强(胶体);预防自由基引起的细胞损伤(胶体);保证组织细胞氧供(胶体+红细胞)。,(二)不同液体救治的目的:Haljame.Int J Intens Care 1999;6(1):20-30,七.复苏液体的 应用与商榷,(一)液体复苏时-应用胶体和晶体液的争议,40余年来,所有学者都赞同纠正低血容量的根本是液体复苏,但对使用哪种溶液仍存在分歧。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液体 复苏 研究 应用 进展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1600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