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河流域水污染与治理课件.ppt
《海河流域水污染与治理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河流域水污染与治理课件.ppt(2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关于海河流域生态环境恢复几个基本问题的探讨,内容提要,海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危机已对流域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目前危机仍然处于激化的过程中,局部有所改善但总体继续恶化,且区域间的冲突加剧。本文从深入探讨危机的成因入手,提出流域治水方略调整的阶段性目标,与生态环境恢复的若干模式,建议流域生态环境恢复的近期研究课题。,一、海河流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区域性差异,生活在海河流域中不同区域的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危机,有着截然不同的感受。比如京城百姓,危机似乎是个与之无关的告诫。除了不断上调的水费与愈演愈烈的沙尘暴之外,人们并未感受到危机的来临。他们从来没有体验过缺水的艰难;也不必操心每日的污水排向
2、何处。近年来,北京市河湖整治大有起色,水边环境与景观得以改善,湖上又见飞回的水鸟,河里重开欢乐的游船,都成了市民们津津乐道的话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注重生活质量,绿色食品虽贵,却也渐受青睐。但是,面对世上少有的这座人口千万、地位特殊、不依傍大江大河却仍在膨胀之中的超级城市,保障供水安全的巨大压力以及由此与周边地区构成的尖锐冲突,就不大被关注得到了。要说天津市民,危机早就不是耸人听闻的传言。1981年密云水库改为专供北京城市用水,天津市饮水陷入困境。直到1983年引滦入津工程通水,才结束了天津人民喝苦咸水的历史。但是,工农业发展仍靠超采地下水在维持。目前,天津地下水漏斗中心水位下降到了
3、105m,引起的地面沉降达13米不等,暴雨之后,涝水难排。城市水环境虽经治理有所改善,但是周边仍在恶化之中。2000年,因大旱连年,滦河上的潘家口水库几近枯竭,国务院第6次决定引黄济津,投巨资从千里之外的黄河紧急调水4亿m3,才解了天津渴水之急。而今,市民对生态环境危机的体会,除了水少、水脏之外,又添了对食品安全的担忧市场上农产品、水产品虽然丰富,但是谁知道是不是要命的污水灌养的呢?,至于流域中的其它地区,半个世纪以来,生态环境的急剧演变,则是经历了令人由喜转忧,由忧生畏的过程。五十年代大修水库,流域中调蓄洪水的主要场所,从平原洼淀迁移到了山区;六十年代发展机井,地下水位开始下降,平原区大片盐
4、碱地变成了良田,为流域中灌溉农业的大发展创造了条件。50年来,海河流域中的人口翻了一番,粮食产量却增长了近6倍。海河流域面积只有全国总面积的3.3%,人均水资源量305m3,只有全国平均值的1/7,但是人口达到1.22亿,占全国人口总数近1/10,而生产的粮食占全国1/10,人均粮食还高出了全国的平均水平1;同时,还要支撑起北京、天津这样急剧扩展的超级城市。流域固有生态系统的平衡,必不可免,也是无所顾忌地被打破了。就在人们为发展的成就而欢欣鼓舞,为巩固与扩大发展而不遗余力时,流域中生态环境恶化的危机不期而至。有河皆干,有水皆污,湖泊干涸、湿地萎缩,水土流失、沙尘暴肆虐,地下水过度超采,几近枯竭
5、,并引起了地面沉陷、海水入侵等严重问题,对流域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尤其是对于流域中、东部与滨海平原区中生活的居民来说,生态环境的危机,已是威胁生存,而单凭自身又无力摆脱的困境。,海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危机与流域内人类活动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人看到了日本与亚洲先后赶超发达国家的历程。他们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同样产生了严重的水问题。但是,当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的水平之后,就为生态环境的治理提供了较强的实力。但是,海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已经处于危机的状态,而人均GDP尚不足1千美元,这就迫使我们要因地制宜地探究适合中国国情的生态环境改善之路。目前,海河流域生态
6、环境的危机仍然处于激化的过程中,局部有所改善而总体继续恶化,且区域间的冲突加剧。本文从深入探讨危机的成因入手,提出流域治水方略调整的阶段性目标,与生态环境恢复的若干模式,建议流域生态环境恢复的研究课题.,二、海河流域生态环境危机的症状,据有关资料的统计分析,海河流域生态环境危机的症状主要表现为:(1)有河皆干。根据对流域中下游5787km河道的调查统计,常年有水的河段仅占16%;常年断流(断流时间超过300天)的河段高达45%;有河皆干,不仅使平原地区失去地表水源与地下水的补给源,而且干涸的河床成了风沙的源头,积留在河道内的垃圾与污染物也成了地下水的污染源;(2)有水皆污。流域中87%的污水未
7、经处理就排入了河流与水库。全流域9951km的水质评价河长中,受到污染的河长(水质劣于类)达75%,其中严重污染(V类和超V类)的河长高达65%;水库、湖泊甚至地下水也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污水灌溉、养殖已达到了威胁人体健康的地步;污水排海已对渤海湾的渔业资源带来了灭绝性的打击。(3)湖泊干涸、湿地萎缩。20世纪50年代流域中湿地面积9000km2,世纪末湿地面积与水库面积总和只有3852km2,湿地面积减少了57%。,(4)地下水几近枯竭。目前,地下水年开采量达243亿m3,超采65亿m3,其中浅层超采24亿m3,深层超采41亿m3。从50年代以来,已经累计超采地下水近900亿,形成了9万
8、km的超采区,和10多个大面积的地下水漏斗区。90年代末,深层地下水已形成整体联片的地下水位下降区,面积达5.6万km2。目前开采的含水层(组),将在1015年内疏干,有3000万人生活的地区将面临地下水资源枯竭的危险。超采地下水还引起了地面沉陷、海水入侵等严重的问题。(5)水土流失。海河流域山区面积约占流域面积得60%,地形起伏大,土层浅薄,植被稀少,森林覆盖率仅有10.4%,水土流失面积为10.6万km2,约占流域面积的1/3。水土流失成为海河流域土地退化、土壤沙质化、山地石质化的主要根源,可使原本人多地少的海河流域,进一步丧失大量宝贵的土地资源,同时还加速河床、水库的淤积,加剧沙尘暴的肆
9、虐。以上介绍表明,海河流域生态环境危机的各种症状都是以水为主体,或者说,水是海河流域生态环境危机的核心要素。正因为如此,这场危机又被称之为海河流域的“水生态危机”。自然界中,不同区域所形成的不同的生态系统,是由当地占优势的地理气候环境所决定的,并仅能适应环境要素一定幅度的变化。受气候波动与人类活动的影响,区域的环境要素处于不同程度的变化状态,因此,生态系统也总是处于动态的平衡之中。当环境中某个或某些不稳定因素的变幅或变速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会因受到强烈的冲击而紊乱,甚至发展到局部或整体的崩溃并威胁到系统自身的安全,即系统处于了危机的状态。要恢复生态系统的平衡态或重构系统新的平衡,
10、就必须要准确把握系统危机的成因。海河流域生态环境危机的成因分析需要从自然与人为两方面进行探讨。,2011年7月21日,天津塘沽外滩公园海河河面上出现大量死鱼,沿河岸绵延近千米。塘沽环保监察支队的工作人员称大量地表污染物跟随雨水注入海河,造成鱼群闷呛而死。,三、海河流域生态环境危机的自然成因,一般而言,在恶劣气候条件下形成的生态系统,适应性较强,但是生产力较低;反之,生产力较高的生态系统对环境平稳性的要求较高,对气候环境变化的适应性较弱,或者说,是较为脆弱的生态系统。历史上黄河北流的自然作用与京杭运河修建的人为影响,形成了海河流域诸多河流汇聚天津入海的局面。平原上大量的湖泊洼淀,是调蓄洪水的主要
11、场所。这种环境下形成的生态系统,对海河流域的气候环境有较强的适应性与自我恢复能力。但是,这一生态系统的产出较低。历史上,海河流域的人口比今天要少得多,但是一直需要依赖南粮北运,才能保证京京畿重地的供给。海河流域生态系统的灾难性威胁,首先是来自于不稳定的气候环境。我国东部地区受季风气候的影响,降雨具有时空分布不均、年际变幅很大的特点。而海河流域处于半湿润的过度地带,大旱大涝、连旱连涝、旱涝交替伴生的现象更为显著。历史文献中常用“赤地千里、饿殍遍野”和“汪洋一片,灭顶之灾”一类的词语来描绘大旱、大涝后的情景。,20世纪80年代初,海河流域持续大旱,白洋淀干涸7年,若不是依靠古人所不具有的筑库拦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海河 流域 水污染 治理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159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