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加工测试技术 04 基本参量测量课件.ppt
《材料加工测试技术 04 基本参量测量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材料加工测试技术 04 基本参量测量课件.ppt(8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材料加工测试技术,张占领河南科技大学材料学院,主要讲温度的测量;介绍流体压力的测量、流体流量的测量。,第四章 基本参量的测量,4.1.1 温度和温标1)温度:度量物体热平衡状态下冷热程度的物理量,本质是物体内部微粒无规则运动的平均动能。不能直接测量,属于特殊量。七个基本物理量:长度m;质量kg;时间s;电流A;热力学温度K;物质的量mol;发光强度cd(坎德拉,一光源在给定方向上的发光强度,该光源发出频率为0.5401012Hz的单色辐射,且在此方向上的辐射强度为1/683瓦特每球面度。0.5401012Hz辐射波长约为555nm,是人眼感觉最灵敏的波长。)2)温标:衡量温度高低的标尺,用某些
2、物质的相平衡温度定义。一、经验温标:摄氏0-100,华氏32-212,列示0R-80R。二、热力学温标:273.16 K对应0三、国际温标:代号T90,单位K,与摄氏温标值基本一致,少用,4.1 温度的测量,3)温标的传递 计量体系,计量局4)测温方法和分类 接触式:传导、对流;非接触式:热辐射。动态响应快,特殊场合,范围宽;中间介质影响,需要修正。,4.1.1 温度和温标,4.1.2 接触法测温 常用的测温方法、测温范围,表4-1一、利用体积变化:温度转换成非电量,简单、方便,人工测温。二、温度变化转换成电量:电阻、电压、热电势,应用广泛。1)热电阻测温(1)金属热电阻测温:常用的铂、铜、镍
3、,以及低温测量通用的铑铁、铂钴,测温原理、特性及温度范围见第三章。表4-1.一、按准确度等级分类 铂标准化热电偶(低于961.75),工业用标准化热电偶 铂热电阻误差:A级(0.15+0.002t);B级(0.3+0.005t)铜热电阻误差:(0.3+610-3t)二、按结构分类 线绕型:有2-4根引出线 铠装型:封装在不锈钢管内 薄膜型:铂膜,依附在基极上,测表面温度,4.1.2 接触法温度,4.1.2 接触法温度,4.1.2 接触法温度,主要参数:一、百度电阻比:百度电阻比 二、温度系数:三、初始电阻 0时的电阻R0.分度号:与初始电阻阻值相应的阻值与温度关系的分度表。Cu53(R0=53
4、),Pt100(R0=100)四、测量电流:最大值6mA。五、时间常数 反映热电阻阻值随温度变化的惯性,与电阻的体积、保护套管、被测对象对热电阻的传热情况等有关。通常工业用热电阻的时间常数达几分钟,铂热电阻的有几十秒,铠装铂热电阻的有3-15秒。,4.1.2 接触法温度,(2)半导体热敏电阻测温 NTC负温度系数,PTC正温度系数,CTR开关型一、结构形式:片状,杆状,线状,珠状,薄膜状二、主要参数:由工艺决定的常数Bn(p25),材料常数Bp(p26),温度系数(NTC热敏电阻温度系数n,PTC温度系数p(p26)标称电阻R25:25时的热敏电阻阻值 时间常数:反映热敏电阻随温度变化的热惯性
5、,与比热C、耗散系数H有关。耗散系数H:热敏电阻温度变化1所耗散的功率,W/。转变点温度Tc:PTC、CTR曲线上的拐点温度。三、测温误差基本误差:与热电阻材料的纯度、成分、工艺、结构等有关。附加误差:测量电流使热电阻升温;引线电阻随温度变化(要求小于Cu电阻R0的0.2%,小于Pt电阻R0的0.12%)。用三线制,四线制。,4.1.2 接触法温度,2)PN结电压测温(1)原理和特性 电流通过PN结时的正向压降UD与温度T的关系:J:正向电流密度;Js:PN结反向饱和电流密度;k:波尔兹曼常数;q:电子电荷。(4-3):Js一定时,保持J不变,则,即UD与T呈线性关系。,4.1.2 接触法温度
6、,(2)类型一、单晶体管温度传感器 利用三极管基极b和射极e间PN结电压Ube和温度T的关系来测温。(4-5)C为常数p117 特点:结构简单,成本低,功耗小,响应快;灵敏度不稳定,失调电压大(为使运算放大器输出端为0V或接近0V所需加于两输入端间的补偿电压),互换性差,稳定性不佳。二、集成温度传感器 感受温度的晶体管、放大电路、电源、线性化电路等制作在同一芯片上。特点:灵敏度高,灵敏度与偏置电流无关,抗干扰;但成本高。,4.1.2 接触法温度,3)热电偶测温 利用“热电偶的热电势”与“两结点的温度”之间的关系来测温。特点:一、测温精度高,测温范围宽(4 3000K);二、热电势-温度特性稳定
7、,复现性好;三、质量小,热容量小,时间常数小,动态响应速度快;四、结构简单、便于维修;五、易于实现远距离温度测量和温度控制。(1)热电偶材料 任何两种材料的热电极都可以配成热电偶。但要满足热电性能好、测量灵敏度高、物理性质良好、物理化学性能稳定、测温范围宽及机械加工性能好等条件,很难。常用的材料有铜、铁、铂、铂铑合金和镍铬合金等。,4.1.2 接触法温度,(2)热电偶的类型一、标准化热电偶 生产工艺成熟,能成批生产,性能稳定,应用广泛,具有统一的分度表,并已列入国际专业标难中的热电偶。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制定的热电偶标准包括热电偶的分度表、分度公式和热电势对其分度表的允许偏差。8种标准热电
8、偶的型号标志:S、R、B、K、N、E、J、T。又称字母标志热电偶。热电偶分级和允许偏差:表4-2 标难化热电偶的主要性能特点:表4-3,p118。二、非标准化热电偶 为了测量更高的温度,或为了改善稳定性等要求,人们不断地研制新型热电偶。未标准化的热电偶及其主要特点见表4-4,p120.,4.1.2 接触法温度,4.1.2 接触法温度,(3)热电偶的结构形式 根据自身结构分:装配式、铠装式、消耗式、薄膜式等;根据用途分:表面式,快速式,多点式,测量气体用热电偶等。一、装配式热电偶:又称普通工业用热电偶。要求:两电极间电气绝缘,热电极不受有害物质侵蚀,热接触良好,便于安装。,4.1.2 接触法温度
9、,4.1.2 接触法温度,只要两个热电极有电气接触即可测量。,4.1.2 接触法温度,二、铠装式热电偶 由热电极、绝缘材料和金属套管三者组合加工而成的一条电缆式的整体线材。特点:时间常数小,响应速度快;体积小,热容量小,能够较准确地测量小物体的温度;可绕性好,易弯曲,机械性能好,在低温、高温、腐蚀性强等恶劣条件下均能安全使用;寿命长,若测量端损坏,可截去损坏部分,重新焊接后继续使用。,4.1.2 接触法温度,4.1.2 接触法温度,三、消耗式热电偶 微型快速热电偶,用于测定熔融钢水、铁水和其他熔融金属温度的快速热电偶。特点:热电偶元件很小,热电极的长度仅为25 40mm,直径为0.05 0.1
10、mm,装在外径为3mm的U形石英管内。,4.1.2 接触法温度,四、薄膜式热电偶 测温元件是采用真空镀膜或化学涂覆等方式制成的厚0.01 0.1 m的薄膜。这种薄膜热电偶测温,对传热面热流与流体的影响小,响应速度极快,时间常数为s ms级。测温范围为-200 300。有片状、针状和薄膜状3种结构。,4.1.2 接触法温度,(4)热电偶的冷端温度补偿 热电偶的分度表和根据分度表刻度的温度仪表是以冷端温度为0建立的热电势与温度的关系。实际使用中,冷端往往不是0,甚至不是定值。因此,必须采取修正或补偿措施。一、冷端恒温法 0恒温法:热电偶的冷端置于 冰水混合物中。非0恒温法:热电偶的冷端置于热容量较
11、大的恒温容器中。,4.1.2 接触法温度,4.1.2 接触法温度,二、冷端温度校正法 根据热电偶中间温度定则:二次查表法:从分度表中查出,与 相加;二次查分度表求得测量端温度T.经验系数法:大部分热电偶的热电特性是非线性的,直接查表修正温度有偏差。需用经验公式修正:T=Ts+KTn,Tn:冷端温度;Ts:Tn下仪表指示温度。补偿导线法:当热电偶的冷端与热端距离较近时,冷端温度受热端影响而变化较大,需延伸热电极至恒温环境中。但热电极材料甚贵,需寻找在低温范围热电特性与热电偶相同而廉价的金属来替代热电偶延伸热电极。此“热电极对”叫热电偶的补偿导线(补偿型C)。测量时还需对冷端温度进行修正。优点:节
12、约贵金属热电偶,降低成本;缺点:增加补偿误差。常用补偿导线表4-5注意:补偿导线与热电偶匹配;连接时注意极性,切勿接反;接点温度相同。,4.1.2 接触法温度,4.1.2 接触法温度,三、自动补偿法 在热电偶测量回路中串入一个装置,它产生的电势随Tn的变化正好为。电桥补偿法:RT是温度系数较大的铜电阻(通常设计,20时电桥平衡)补偿热电偶法:正向串接和反响串接效果相同(作业),4.1.2 接触法温度,图4-7 用补偿热电偶的测量线路,半导体集成温度传感器补偿法:AD590电流型集成温度传感器,4.1.2 接触法温度,(5)热电偶测温电路 热电偶测温的基本测温电路组成:热电偶、补偿导线、普通导线
13、和直流电测仪表。基本测温电路,(a)双表测量电路,(b)两个仪表显示同一温度,现场一个,控制室一个。要求:仪表内阻要大,电路中电流近似为零。,4.1.2 接触法温度,7,多支热电偶共用一台显示仪表,图(c)通过切换开关轮流显示。共用冷端补偿。,4.1.2 接触法温度,具体应用:一、串联测温电路图4-10(a)将多支型号相同热电偶依次按正负极相连接。特点:热电势大,准确度高,可检测微小的温度变化。仪表需单独分度。注意:各热电偶应有一致的参考端温度。,4.1.2 接触法温度,二、并联测温电路图4-10(b)多支型号相同的热电偶正极与正极、负极与负极分别连接。若各热电偶的电阻平均值相近,则输出总热电
14、势等于热电偶的热电动势的平均值。特点:热电势小,但相对误差也小,仅为单支热电偶;当部分热电偶发生断路时,不影响整个测量系统的工作;适用于测平均温度。注意:温度差别较大时,每支热电偶回路需加限流电阻,以防热电偶间互相短路。,4.1.2 接触法温度,三、温差测量电路图4-10(c)将两支同型号的热电偶反向串联:把两支热电偶的两个同极连接在一起,另两个同极接测量仪表。注意:大部分热电偶的热电势与温度之间不是线性关系,因此E不直接反映温差,若想求得温差,还需用第三支热电偶测量出T1或T2。应用:常用于差热分析技术中测量物质的相变温度。,4.1.2 接触法温度,(6)热电偶的测量误差 误差来源:热电偶、
15、补偿导线、冷端处理装置、测量仪表等。一、热电偶测温系统的主要误差 分度误差:热电偶实际热电特性与标准分度表之间的偏差F.附加误差:使用环境影响造成的误差A如沾污使热电势变化,氧化还原使稳定性变差,高温、放射使材料挥发、元素蜕变,材料绝缘性能下降造成漏电、分流热电势的输出等。冷端温度补偿误差:补偿导线的热电特性和测量热电偶的不完全一致,产生补偿导线误差T;自动补偿法中的各种补偿装置产生的补偿电势与热电偶的冷端温度变化值之间偏差C。测量仪表误差:各种测量仪表精度等级不同,误差D 接线误差:热电偶接入测量仪表后就有电流输出,引线电阻Re的压降使仪表的测出值存在着误差L二、热电偶测温系统的误差估计 系
16、统误差:,4.1.2 接触法温度,三、热电偶的动态误差及时间常数 热电偶测量端的热惯性以及与被测物体间的传热速率有限,导致热电偶工作端与被测物体达到同一温度的时间不一致;温度变化快时,测出值跟不上被测物体的温度变化。这种误差称为动态测量误差。动态误差(T为测得温度)取决于热电偶的时间常数和测量端温度随时间的变化率dT/dt:(4-9)时间常数:反映测温敏感元件传热特性的一个重要参数,其大小影响测温元件的动态响应速度。(4-10)式中:c、V为热电偶测量端的比热、密度、体积;、A0为对流换热系数和表面积。减小热电偶时间常数的措施:减小测量端接点的体积,增强传热:c、V、A0;减小套管的壁厚、内径
17、,增大导热,减小空气间隙。,4.1.2 接触法温度,4.1.2 接触法温度,辐射测温原理:处于绝对温度0K以上的物体都对外辐射电磁波。物体的热辐射能量Q、辐射波长与其温度T有关。1)辐射测温的物理基础一、基尔霍夫定律 基尔霍夫定律:任何物体的辐射能力与其吸收率之比是一个波长和温度的普适函数。(4-11)基尔霍夫定律的积分形式:(4-15)T:全发射率(比辐射率,黑度,黑度系数);A(T):全吸收率。单色辐射:(4-16),4.1.3 辐射测温,二、黑体辐射定律 普朗克定律、斯蒂芬-玻耳兹曼定律和位移定律。普朗克定律:在半球面方向所有辐射:(4-17)h为普朗克数,6.62617610-3JsT
18、较小时,(4-18)维恩位移定律:随温度升高,发射能量最大的那个波长的长度向短的方向移动。对式(4-17)求导:令,得(4-19)-200 3000:主要范围0.75 40m。在红外辐射区,这是红外技术用于测温的重要原因。,4.1.3 辐射测温,斯蒂芬玻耳兹曼定律(全辐射定律、四次方定律)绝对黑体:绝对黑体每单位面积向半球方向发射的全部波长的辐射与T的四次方成正比。(4-20)斯蒂芬-玻耳兹曼常数=5.669710-8W/(m2K4)灰体:(4-21)2)辐射式测温方法和温度计 按检测被测物体所辐射的能量不同分成:全辐射测温法接收全部波长辐射的能量;亮度测温法仅接收其中某一波长辐射的能量;比色
19、测温法检测其中某两个波长所辐射能量之比。,4.1.3 辐射测温,图4-12 辐射式温度计的基本结构(1)全辐射法一、工作原理 将一个黑体(工业黑体模型)加热至TF,使其产生的辐射M0(TF)与被测物体温度T时的辐射M(T)一样,则:(4-22)关键:实现求得T。T越小,校正量越大。,4.1.3 辐射测温,二、全辐射高温计 聚焦辐射能量的光学系统有透射式和反射式两种。将辐射能量转换成电信号的探测器有热电偶(或热电堆)、热敏电阻和热释电元件。显示仪表有自动平衡式、动圈式和数字式。物镜l 将被测温的辐射集中投射到热电堆3 的测量端6 上,由此变换成热电势输出。测温范围:适合测量700 1000,最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材料加工测试技术 04 基本参量测量课件 材料 加工 测试 技术 基本 参量 测量 课件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1583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