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变更线课件.ppt
《日期变更线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日期变更线课件.ppt(2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日期变更线,一架飞机从圣彼德堡(60N,30 E)起飞,向西南经过11小时飞抵古巴首都哈瓦那(西五区)。起飞时圣彼德堡时间为18日15时,据此回答问题:飞机到达哈瓦那时,当地时间是A 19日12时 B 19日19时C 18日12时 D 18日19时,D,利用公式:B地时间=起飞的A的时间+时差+行程时间(东加西减、时区差求法),15(2+5)+11=19(2为东二区,5为西五区;所求地在已知地西面),世界上主要国家的法定时 如:北京时间,国际标准时:又叫世界时或格林尼治时间,法定时,就是中时区或0时区的区时,(1)人为日界线:国际上规定以180经线作为日期的分界线,即国际日期变更线。注意:实际
2、上的日界线不完全与180经线重合,三、日界线,1、定义:,国际规定原则上以180度经线作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叫作“国际日期变更线”。它并不完全与180度经线重合。,实际应用中,日界线还有一条,即地方时为0点的经线(0时经线),2、日期变更:,日界线两侧日期不一样,时区的划分,172.5E 180 172.5W,东12区,西12区,日界线,时刻不变;日期减1天,时刻不变;日期加1天。,0,今天,昨天,遵循地球自转自西向东,当你从东十二区过日界线进入西十二区时,你的手表上的时间应该作如下调整 A、钟点不变 日期减去一天 B、日期不变 钟点拨慢一小时 C、钟点不变 日期加上一天 D、
3、日期不变 钟点拨快一小时,A,三、日界线(教材21页),2、日期变更:,抓住两个要点:确定180经线确定0点或者24点所在的经线,日界线是地理中的一个难点,要学好这个知识,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了解日界线的由来 日界线顾名思义是划分日期的界线,日界线的两侧必然是两个日期(如今天与昨天)。而日界线是怎样形成的呢?一个是自然日界线,即由于地方时的推移,由第一天自然进入到第二天。想想每当春节,我们都是在除夕12点钟一过时放炮,庆祝新年的到来。这说明新的一天(年)来到了,即24时是划分日期的自然日界线。,但当只有这一个自然日界线时,世界的日期就要紊乱。为什么呢?请看下面的实验:若两个人从6月5日的12
4、点经线位置分别按顺时针与逆时针方向做相反方向的绕地球自转运动。按照一过24点钟的经线就要变更日期的规律,两个人在从不同方向过24时经线再回到原地时,顺时针运动的人就会由原来的6月5日变成6月4日;逆时针运动的小人就会由原来的6月5日变成6月6日。即当他们再回到原地点时,日期要相差两天。因此,必须再重新设置一个新的日期界线来弥补日期的差异。设哪条经线为日期变更线呢?其设置的原则应是:1.经度尽量整齐,以便于人们记忆、使用;2.尽量不穿过国家和地区,以避免把一个国家或地区分成两个日期;于是确定了180的人为日界线。,二掌握180日界线的特点与使用1形状有三处弯曲180日界线虽然位于太平洋中部,但仍
5、穿过三个国家和地区。这使其有三处曲折:俄罗斯的远东地区,日界线向东弯曲;美国的阿留申群岛,日界线向西弯曲;南太平洋的一些群岛国家,日界线要向东部地区曲折。2180日界线两侧的地理事物不同,当面对180经线时要注意:东部是西12区、西部是东12区;日界线以西是一天的开始,以东是一天的终了;东、西12区因是同一时区,故两区的时刻数相同,但位于日界线两侧,故日期相差一天。3与自然日界线相反的日期变化按照上述只有自然日界线而日期紊乱的情况,人为日界线对日期的划分一定要与自然日界线相反。即顺时间向前更替,日期反而要减一天;逆时间向后倒退,日期却要加一天。所以当面对180日界线:当从西向东(从东12区到西
6、12区及以东)过日界线,日期要“减”一天;当从东向西(从西12区到东12区及以西)过日界线,日期要“加”一天。,三认识自然日界线与人为日界线的差异(课本21页1自然日界线与人为日界线有不同规律自然日界线的时刻数(背对太阳的位置)固定,永远是24时(第二天0时),而所处的经度数不断变化;人为日界线的经度数固定,永远是180,但随着地球的自转运动,所在的时刻数不断变化。2辨认自然日界线与人为日界线(教材21页)通过地球运动的方向来辨认自然日界线与人为日界线:自然日界线(24时)的东部(顺地球自转方向)是今天,西部(逆地球自转方向)是昨天;人为日界线(180)正相反,东部(逆地球自转方向)是昨天,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日期 变更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1577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