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炎中药机理教材课件.ppt
《抗炎中药机理教材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抗炎中药机理教材课件.ppt(9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抗炎免疫中药的作用机制及相关研究,杨伟鹏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室,中国中医科学院硕士研究生中药药理学,主要内容,炎症简介抗炎免疫中药的作用机制雪莲细胞培养物总黄酮抗炎作用的机理研究,炎症,炎症概念:炎症是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损伤因子所发生的,由多种细胞、多种因子参与的复杂防御反应。是人类疾病的一种最常见的病理过程,大多数疾病均与此有关,如感染,肿瘤,心脑血管病,老年痴呆等。它是医学生物学中最原始、最复杂又最具挑战的新课题(New Adventures of an Old Flame)。它是我们防治人类重大疾病的一个最基本、最重要的共同公路。,临床表现:局部表现:红、肿、热、痛及功能障碍。红、热
2、:血管扩张、血流加速。肿胀:炎症性充血、液体和细胞成分渗出。疼痛:渗出物压迫和炎症介质直接作用于神经末梢。功能障碍:在以上病变基础上基于部位性质和严重程度不同引起不同的功能障碍。全身反应:发热、外周白细胞变化等。发热:致炎因子作用于机体,通过各种细胞因子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产热增加,散热减少,体温升高。白细胞变化:中性粒细胞增加-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炎症早期和化脓性炎症。淋巴细胞增加-慢性炎症和病毒感染。嗜酸性粒细胞增加-过敏或寄生虫感染。白细胞减少-病毒、立克次体、伤寒等,常见致炎因素:物理因素(高热低温、紫外线、放射线等)化学因素(强酸、强碱、松节油、芥子气等)机械因素(切割、撞击、挤压等)
3、生物因素(细菌、病毒、立克次体、支原体、真菌等)免疫因素(各种变态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炎症基本病理变化:变质、渗出、增生变质-炎症局部组织所发生的变性或坏死渗出-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和白细胞通过血管壁进入间质和浆膜腔的过程。以血管反应为中心的渗出病变是炎症的标志。增生-炎症局部的巨噬细胞、内皮细胞和纤维母细胞的增生。炎症是损伤(变质)、抗损伤(渗出)、修复(增生)三位一体的过程。,炎症过程及参与炎症反应的组织成分:吞噬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细胞)、血小板和血管内皮细胞,受刺激后活化,产生一系列炎性介质,引起炎症级联反应。激活的巨噬细胞和白细胞能杀灭病原体,清除异物,促进损伤
4、组织的修复。炎症的防御作用及潜在危害:防御作用对机体有利,消除致病因子,液体的渗出可稀释毒素,吞噬搬运坏死组织以利于再生和修复,使致病因子局限在炎症部位而不致蔓延全身。危害:严重过敏危及生命、喉部严重水肿可致窒息、脑膜炎可致颅内压升高压迫中枢而至死亡,炎症性瘢痕可致肠梗阻或关节活动受限等。,炎症的分类,抗炎实验方法,非特异性炎症模型早期炎症模型毛细血管通透性实验法:耳肿胀、腹腔染料渗出 毛细血管扩张及通透性亢进急性关节肿胀实验:足肿胀渗出、水肿中期炎症模型:羧甲基纤维素囊法血小板黏附、白细胞游走晚期炎症模型:棉球肉芽肿法 纤维组织增生、肉芽屏障形成,特异性炎症模型大鼠佐剂性关节炎:常作为类风湿
5、性关节炎的一种实验模型。将福氏完全佐剂(FCA)皮内注入大鼠足跖或尾根部致炎,历经急性局部炎症(第1-4天)、急性炎症缓解(7-12天)、以多发性关节炎为特征的慢性周身炎症(10-28天)及永久性关节畸形(第35天以后)等四个阶段。本病的发生与单核细胞的异常活化和抑制性T细胞功能的降低有关。胶原诱导关节炎:将II型胶原(关节软骨的一种主要成分)加入福氏不完全佐剂(FICA)中,皮内注入大鼠足跖或尾根部致炎。反应与大鼠佐剂性关节炎相似。抗原诱导关节炎:将抗原加入FCA中,给家兔皮内注射致敏,2-3周后,给已致敏兔的一侧关节内注射抗原,其关节病变的病理组织学和慢性过程,与类风湿关节炎相似。被动转移
6、关节炎:用ConA活化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的脾淋巴细胞,将其与IgG一起静脉注射受体鼠,3天后出现多发性关节炎,第13-15天,病变最严重,可见四肢关节广泛性骨质疏松、骨膜增厚等,最后引起关节畸变。一般认为该模型较其它模型更接近人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炎性介质的分类,虽然部分致炎因子可直接引起局部组织发生急性炎症反应,但多数急性炎症过程是由一系列内源性化学因子介导实现的,这类化学因子称为炎症介质。包含细胞释放的炎症介质和体液中产生的炎症介质。细胞释放的炎症介质:血管活性胺、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白细胞产物、细胞因子、血小板活化因子、神经肽、NO体液中产生的炎症介质:补体系统、激肽系统、凝血系统和纤维蛋
7、白溶解系统。,1,血管活性胺(组胺和5-羟色胺)组胺:存在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的颗粒中,也存在于血小板颗粒中。可引起细动脉扩张、细静脉内皮细胞收缩,导致血管通透性升高。对嗜酸性粒细胞有趋化作用。5-羟色胺:由血小板释放,与血管通透性升高有关。2,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前列腺素、白三烯),炎症过程中花生四烯酸的代谢,3,白细胞产物:活性氧代谢产物:氧化应激:是1990年美国提出的一种病生理概念,是指机体在内外环境有害刺激的条件下,体内产生活性氧自由基(ROS)和活性氮自由基(RNS)所引起的细胞和组织的生理和病理反应。ROS有超氧阴离子(O2-)、羟自由基(OH-)和过氧化氢(H2O2)等等
8、;RNS有一氧化氮(NO)、二氧化碳(CO2)和过氧亚硝酸盐(ONOO-)等等。由于它们可以直接或间接氧化或损伤DNA、蛋白质和脂质,可诱发基因的突变、蛋白质变性和脂质过氧化,被认为是人体衰老和各种重要疾病如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老年痴呆)、糖尿病等等最主要的危险因子。除杀伤细菌外,还可释放到细胞外引起多种细胞因子表达增加,促进炎症反应1,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2,灭活抗蛋白酶,导致蛋白酶活性增加,可破坏组织结构成分3,损伤红细胞和其他实质细胞中性粒细胞溶酶体成分:中性粒细胞的死亡、吞噬泡形成过程中的外溢及出胞作用,溶酶体成分可外释,介导急性炎症。,4,细胞因子:主
9、要由激活的淋巴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产生。见后5,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激活血小板,引起血小板粘附、聚集、释放组胺、5-HT,还能活化单核巨噬细胞和内皮细胞,增加血管通透性、促进白细胞聚焦和粘着以及趋化作用。此外还具有影响全身血流动力学的功能。嗜碱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内皮细胞均能释放PAF,PAF一方面可直接作用于靶细胞,还可刺激细胞合成其他炎症介质,特别是PG和白三烯的合成。6,神经肽:例如P物质,可直接和间接刺激肥大细胞脱颗粒,通过NF-B途径促进淋巴细胞表达IL-6、IL-8以及巨噬细胞蛋白-1,引起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加;血管活性肠肽(VIP)可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和改变其颗粒
10、内容物,抑制前炎症因子IL-6、IL-12、TNF-和iNOS的产生,促进抗炎因子IL-10的产生,发挥调节炎症的作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有较强的舒张真皮微血管作用,又能刺激微血管内皮细胞和单核细胞活化,使其分泌趋化因子IL-8,诱导内皮细胞与单核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的粘附作用。,7,一氧化氮NO:生理状况下,血管内皮细胞有少量NO产生,可松弛血管平滑肌,引起血管扩张。炎症和损伤,如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导致NO生成减少;而单核巨噬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等在LPS、TNF-、IL-1、IFN作用下,产生大量NO。作用:一方面,NO可通过增加局部血流,促进血浆的渗出和水肿
11、的形成,引起细胞毒作用和组织损伤;另一方面,NO还具有抗炎作用,可减少血小板的聚集和粘附、抑制肥大细胞诱发的炎症反应、减少急性炎症灶内的白细胞聚集,而阻断NO的产生则可促进白细胞的滚动和粘着;NO有个不成对电子,可与白细胞的活性氧代谢产物结合,形成过氧亚硝酸盐(ONOO-)和NO2等,通过破坏微生物的DNA、蛋白质和脂类而杀灭之。,体液中产生的炎症介质:补体系统、激肽系统、凝血系统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补体系统:C3和C5的激活最重要,C3a和C5a是重要的炎症介质,从以下三方面影响炎症:1,C3a和C5a通过肥大细胞和单核细胞增加血管通透性,引起血管扩张;C5a还能激活花生四烯酸代谢的脂氧酶途径
12、,使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进一步释放炎症介质;2,C5a是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趋化因子,通过激活中性粒细胞增加整合素的表达,引起中性粒细胞粘着于血管内皮细胞;3,C3b结合于细菌细胞壁时具有调理素作用,可增强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吞噬活性。,激肽系统:血浆中的激肽原在激肽释放酶作用下裂解生成具有活性的缓激肽,缓激肽可引起细动脉扩张、内皮细胞收缩、细静脉通透性增加,还可使血管以外的平滑肌收缩以及在炎症局部产生疼痛。缓激肽作用十分短暂,很快被血浆和组织中的激肽酶灭活,其作用主要局限在血管通透性增加的早期。激肽释放酶本身也具有趋化性,能直接使C5转化为C5a。凝血系统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凝血酶在使纤
13、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的过程中释放纤维蛋白多肽,凝血酶可促使白细胞粘着和成纤维细胞增生,纤维蛋白多肽可使血管通透性增高,同时具有白细胞趋化作用。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可通过激肽系统引起炎症的血管变化。由内皮细胞、白细胞和其他组织产生的纤维蛋白溶解原激活因子,能使纤维蛋白溶酶原转变成纤维蛋白溶酶,表现出炎症活性:启动缓激肽的生成过程、裂解C3生成C3a、降解纤维蛋白产生裂解产物,使血管通透性增加。,炎症介质的特点,特点:炎性介质来自白细胞和血浆,前者以颗粒形式储存于细胞内,需要时或在致炎因子作用下合成并释放;后者以前体形式存在于血浆中,经蛋白水解酶裂解才能被激活。多数炎性介质通过与靶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
14、体结合发挥生物活性,少数本身具有酶活性。炎性介质可使靶细胞产生第二级炎性介质,后者的作用可以与原介质相同或相似,也可以截然相反。一种炎性介质可作用于一种或多种靶细胞,其产生的效果取决于细胞和组织的类型。炎性介质一旦被激活或由细胞释放,存在的时间很短。大多数炎性介质具有潜在的致损伤能力。,主要炎症介质的作用,抗炎免疫中药的作用机制,兴奋垂体-肾上腺皮质轴,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的释放作用于细胞因子调节一氧化氮水平调节氧化应激/抗氧化平衡调控细胞内信号传导通路对基因转录环节的调控作用,1,兴奋垂体-肾上腺皮质轴,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的释放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15、,GC,人参皂苷大鼠腹腔注射后,血浆内皮质酮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的升高相平行,提示其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的始初部位可能在垂体前叶。人参皂苷在使血浆皮质酮升高时肾上腺内cAMP含量也相应升高,但于去垂体大鼠,人参皂苷则失去了升高肾上腺cAMP的作用,表明人参皂苷兴奋肾上腺皮质功能的作用必须通过垂体前叶,即首先释放垂体前叶ACTH才能得以实现。柴胡皂苷能使肾上腺增重,胸腺萎缩,柴胡皂苷a,d能兴奋垂体前叶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促进肾上腺合成和分泌肾上腺皮质激素;还能提高糖皮质激素与其受体的亲和力,进而增加糖皮质激素的抗炎作用。,白芍总苷对正常大鼠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A)呈
16、现小剂量兴奋(血浆皮质醇CS含量升高),大剂量抑制(血浆皮质醇CS含量降低)的剂量依赖性调节作用。白芍总苷在降低束缚应激大鼠血浆CS、ACTH水平的同时,上调受抑制的大鼠脾淋巴细胞ConA增殖反应,提示白芍总苷的免疫调节作用可能与其调节HPAA的功能有关。青藤碱降低大鼠肾上腺维生素C的含量,切除大鼠肾上腺或垂体后,青藤碱的抗炎作用消失。黄褐毛忍冬总皂苷能使幼年大鼠胸腺萎缩,摘除双侧肾上腺后对大鼠角叉菜胶性足肿胀的抑制作用消失,也不能延长切除肾上腺幼年大鼠的生存时间,表明抗炎作用有赖于肾上腺的完整存在。,云南白药总苷给大鼠皮下注射15mg/kg,连续7天,可显著降低肾上腺内抗坏血酸含量,抑制幼年
17、小鼠胸腺生长,提示其抗炎作用部分可能通过肾上腺皮质系统产生。娑罗子皂苷5mg/kg腹腔注射一次给药,可显著降低清醒大鼠及戊巴比妥钠麻醉大鼠肾上腺内维生素C含量,表明本品通过刺激肾上腺皮质发挥作用;给大鼠腹腔注射B-七叶皂苷5mg/kg可使血浆中的皮质甾酮明显升高,引起ACTH分泌增加,促进肾上腺皮质甾酮的合成。雪莲黄酮5mg/kg腹腔注射对去肾上腺大鼠蛋清性足肿胀无明显抑制作用,致炎后4h后才表现出显著性差异,提示抗炎途径主要是通过肾上腺皮质发挥作用。大鼠腹腔注射雪莲黄酮可使大鼠肾上腺维生素C含量明显减少,进一步证实该药主要通过促进肾上腺皮质功能而发挥抗炎作用。,2,作用于细胞因子,细胞因子是
18、由多种细胞所分泌的能调节细胞生长分化、调节免疫功能,参与炎症发生和创伤愈合等小分子多肽的通称,包含白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转化生长因子-家族(TGF-)等。它们由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上皮细胞等产生。现已证实细胞因子在局部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中起重要作用,IL-1,IL-6,IL-8和TNF等是公认的促炎症细胞因子。机体在致炎因子的作用下,可引起多种细胞产生和释放细胞因子,如IL-1、TNF-、PGE2等,诱导iNOS生成,促进NO合成和释放,这些因子互相影响,促进炎症发展。当机体在重度感染时,腹腔巨噬细胞受到大量脂多糖刺激,产生大量的IL-1、IL-6、TNF等,它们相互诱生,相
19、互协同。这些细胞因子的过量存在,进一步激活多形核白细胞和内皮细胞等效应细胞,并释放氧自由基、蛋白酶等,加速花生四烯酸代谢,释放血栓素、前列腺素、白三烯等炎症介质,形成瀑布效应,导致过度炎症反应。,IL-1是由多种细胞合成和分泌的细胞因子,按其结构主要分为IL-1和IL-1两种,后者为其主要分泌形式。IL-1与炎症关系极为密切,它可使中性粒细胞聚集和发生急性反应,还可引起其他炎性因子的产生,可以通过诱导COX-2基因的表达,使前列腺素的分泌增加而参与介导炎症和免疫反应。IL-1不仅能够协同其他细胞因子促进B、T细胞活化,而且能够诱导其他炎性介质的产生,加强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粘附,调节TNF-、I
20、L-6的产生,属于一种前炎性细胞因子。TNF是一种主要由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分泌产生的蛋白,可分为TNF-和TNF-两大类。其中TNF-可由感染、缺血和损伤诱导,属于前炎症细胞因子,具有广泛的生物学功能。,发生炎症时,单核巨噬细胞能产生大量TNF-和IL-1,这两种细胞因子具有许多相同的生物活性:如致热作用、促进细胞分解代谢、产生急性反应期蛋白以及使内皮细胞分泌NO、PGI2、PGE2和血小板活化因子等,这将导致炎症面积的扩大以及炎症介质、破坏性酶类、自由基分泌的增加。IL-1还可通过自分泌或旁分泌刺激其他炎症介质如IL-6,IL-8和TNF-的产生。TNF-则可使中性粒细胞聚集、内皮细胞粘附分
21、子上调以及增加上皮紧密连接的通透性和抑制上皮细胞的生长等。,IL-1和TNF在炎症中的主要作用,A,对白细胞介素的影响:商陆皂苷甲对人外周血单核细胞产生的TNF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能抑制LPS诱导的兔滑膜细胞产生的IL-1、和TNF,认为抑制IL-1、和TNF的产生可能是商陆皂苷甲强大抗炎作用的机制之一。青藤碱可抑制IL-2R的表达,从而阻断IL-2信号传导系统并改善类风湿性关节炎症状和体征,这可能是其治疗该病的机制之一。雷公藤总苷可有效降低AA大鼠血清中细胞因子IL-1、IL-6,降低AA大鼠关节液中IL-1、IL-6、IL-8、TNF的含量,抑制AA大鼠腹腔巨噬细胞分泌的IL-1、IL-6
22、、IL-8、TNF和脾淋巴细胞诱生的IL-6、IL-8的能力。,B,促进干扰素生成:人参三醇型皂苷促进人颈部淋巴细胞-干扰素诱生,促进-干扰素基因表达伴有活性增强。黄芪多糖、人参多糖、柴胡多糖、刺五加多糖当归多糖等均能诱生干扰素。C,对TNF的影响:白芍总苷对LPS诱导的大鼠腹腔巨噬细胞产生的TNF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另外白芍总苷可抑制原代培养的AA大鼠滑膜细胞过度分泌IL-1、TNF和PGE2等炎性细胞因子的能力,并使异常活化的滑膜细胞细胞因子降至正常。,3,调节一氧化氮水平,NO由NOS催化L-精氨酸与氧分子经多步氧化还原反应而生成,具有活跃的生化性质。NO在炎症及其免疫机制中发挥双重作用:
23、它能显著抑制细胞内外微生物和肿瘤细胞的活性;同时它又介导细胞毒性。一般地说,组织中诱生型NO合酶(iNOS)在炎症中被诱导生成,产生大量NO,促进炎症反应,包括使血管舒张,形成水肿和局部红斑,增加炎性渗出,细胞毒性以及细胞因子依赖过程的介导作用,促进败血症的发展,激活PG合成酶以及参与类风湿的发展等。相反的,由内皮细胞中原生型NO合酶(cNOS)所产生的NO,则通过激活微血管中的中性粒细胞,抑制白细胞和血小板在内皮细胞上的粘附,抑制淋巴细胞增殖,抑制巨噬细胞的氧化产物,而发挥其保护作用及抑制炎症反应的作用。受到抗原、LPS以及某些细胞因子刺激时多种免疫活性细胞表达iNOS并产生大量NO,抑制特
24、异性免疫反应,触发免疫病理过程而造成组织损伤,调整NO水平有助于许多自身免疫疾病的治疗。,雷公藤总苷对LPS激活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NO生成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呈时间和剂量依赖关系,提示雷公藤总苷的抗炎及免疫抑制作用可能与其抑制巨噬细胞一氧化氮生成有关。白芍总苷50mg/kg治疗7天上调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细胞低下ConA反应是其下调腹腔巨噬细胞NO等抑制介质的结果;使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腹腔巨噬细胞NO、TNF产生降低或恢复,白芍总苷能使AA大鼠14、21、28d低下脾细胞增殖反应恢复正常,同时还使其过低的SOD活性增高或恢复正常。,4,调节氧化应激和抗氧化平衡,ROS和氧化应激:是一把“双刃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药 机理 教材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1565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