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量控制性复苏课件.ppt
《容量控制性复苏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容量控制性复苏课件.ppt(4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严重创伤患者的损伤控制性复苏,起源:损伤控制性外科,损伤控制性外科 Damage control surgery(DCS),损伤控制性手术 Damage control operation(DCO),初步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深化理念,把存活率放在中心地位放弃追求手术成功率的传统手术治疗模式,核心,欧美和日本等国已作为严重创伤救治的原则,三个阶段,快速控制出血、污染,快速关闭胸腹腔对死亡三联征进一步纠正有计划的再次手术,起源可追溯到20世纪前期,二次世界大战至越南战争期间,短时间产生大批的伤员,分级救治和期手术的概念在战伤救治中得到充分发展,并成为创伤救治的标准程序,雏形,当
2、时Pringle、Halsted、Schroeder等分别报道了肝 损伤后填塞止血和早期终止剖腹手术的方法 二战结束前,该技术一直是肝损伤的主要治疗措施,然而,1955年以后,随着外科技术的进步,加之文献报道填塞术后组织坏死、感染及再出血等并发症,“填塞”不再作为主流外科技术而逐年弃用,此期间,以肝叶切除止血为代表大量高难度、复杂、耗时的手术应用于多发伤的救治,尤其上世纪5070年代,随着,麻醉学的发展、ICU的出现及外科手术水平的提高,使得创伤期确定性治疗的概念风靡一时,主张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或趋向稳定时,对多个部位创伤同时或先后进行确定性手术治疗,以期在最短的时间内修复所有创伤,多数学者,1
3、0多年过去后,人们在总结上述治疗的结果时,技术的提高患者的死亡率却没有明显降低。或者说 那些复杂的高难度手术并没有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反复杂的高风险手术、长时间的麻醉进一步加重 患者内环境的紊乱,而引发病人术后的MOF等严重 并发症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惊奇地发现,20世纪70年代以后,肝周纱布填塞技术又逐渐获得认可,并在某些严格适应症的病人中获得较好的效果,不必迷信新技术,1983年Stone等回顾总结了31例严重创伤并发凝血障碍患者的救治经验,他们发现在创伤早期若施行简单的手术控制损伤,可以挽救原来认为不可挽救的危重患者,提出“损伤控制外科”理念,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创伤治疗小组制定了腹
4、部贯通伤病人“损伤控制”的操作规范,包括控制出血后迅速结束手术,持续积极的ICU复苏以及再次确定性手术,这是文献中“损伤控制性手术”的首次报道,1993年,1.低 温,2.凝 血 障 碍,3.代谢性酸中毒,严重创伤、大手术后患者不能存活,是因为,死亡三联征(the deadly triad of hypothermia,acidosis,and coagulopathy),DCS的理论基础,大量失血是严重损伤后机体病理生理改变的基础,即病人的生理状态呈螺旋式恶化,这一恶性循环的特征是低温、凝血障碍和代谢性酸中毒三联征,最终导致机体生理耗竭。,正确认识严重损伤后机体的病理生理改变,是理解损伤控制
5、性手术的基础。,三者互为因果,低温,代谢性酸中毒,凝血障碍,恶性循环,而长时间的复杂外科手术及麻醉进一步引起失血、热量丢失、酸中毒、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和免疫系统损害,使患者自身创伤修复能力严重受损,创伤性凝血病(Coagulopthy of Trauma),亦称为“非外科性出血”或“微血管出血”是由于严重创伤导致组织损伤,引起机体出现以凝 血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病症,创伤性凝血病分类,酸中毒,血小板凝血因子缺失,创伤性凝血病已知的发病机制,活性降低,损伤控制性复苏(damage control resuscitation,DCR),损伤控制性复苏 Damage control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容量 控制性 复苏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1559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