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阅增普通生物学第2篇09气体交换与呼吸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陈阅增普通生物学第2篇09气体交换与呼吸ppt课件.ppt(6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第 九 章气体交换与呼吸,普通生物学 第二篇动物的形态与功能 呼吸:气体交换,2,生命活动需要能量(ATP)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消化吸收 体内能源物质;体内能源物质(细胞呼吸)氧化 能量 生命活动;氧化过程:需要氧、产生二氧化碳,普通生物学 第二篇动物的形态与功能 呼吸:气体交换,3,气体交换:(也称为呼吸)生物体从外界摄取O2,排出CO2,以保证细胞呼吸顺利进行的过程。,普通生物学 第二篇动物的形态与功能 呼吸:气体交换,单细胞生物的气体交换 细胞直接从环境吸收氧,向环境释放二氧化碳;多细胞生物的气体交换 细胞 体液(内环境)外环境;多种形式的气体交换系统。,4,人体的气体交换系统 气体交
2、换器官:肺;气体运输工具:血液循环系统。气体交换意义 维持内环境稳定、维持生命 停呼吸:几分钟 死亡;,5,气体交换过程:吸气、呼气,又叫呼吸;呼吸过程: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 内呼吸(细胞呼吸,第 4 章)细胞内能源物质 氧化 高能键、水、CO2;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外呼吸:本章内容 细胞、外环境间气体交换;,6,9.1 人的呼吸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9.2 人体对高山的适应 9.3 呼吸系统疾病,7,9.1 人的呼吸系统的结构与功能,8,9.1.1 人的呼吸系统包括口、鼻、咽、喉、气管、肺,呼吸系统,呼吸道,上呼吸道:鼻、咽、喉,下呼吸道:气管、主支气管、肺内支气管,肺:位于胸腔内,左肺分为两叶,
3、右肺为三叶。,10,吸气:,气管:长10-12 cm,直径2 cm,马蹄形软骨支撑,保持气体通道畅通。气管内表面为纤毛上皮细胞,纤毛运动将表面的黏液层和上面的粉尘颗粒送到咽部,经咳嗽排出。,哺乳动物气管图像增强。(放大X40),气管和支气管由“C”形软骨环和连于其间的环状韧带构成,气管有16-20个软骨环,c形软骨缺口处由横向的平滑肌纤维和结缔组织构成的膜性壁所封闭。气管软骨具有支架作用,具有弹性,使管腔保情开放状态,以维持呼吸功能的正常进行。,12,肺泡 高效气体交换器官 气体交换方式 单纯扩散,仅取决于O2、CO2 分压,13,肺泡:真正的气体交换部位;表面积:很小,很多(3 亿个)50
4、100 m2,体表面积 25 50倍,14,泡壁:1 层细胞;毛细血管网 包裹肺泡、镶嵌;,传导部:气管支气管中小支气管细支气管。呼吸部: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肺泡囊。,18,肺壁:无横纹肌 无主动扩张、收缩能力 胸廓:脊柱、肋骨、胸骨、肋间肌、膈肌,9.1.2 肺的换气活动依靠骨骼肌的收缩与舒张,21,肺壁:无横纹肌 无主动扩张、收缩能力 胸廓:脊柱、肋骨、胸骨、肋间肌、膈肌 胸廓的扩张与收缩:膈肌 升、降 胸腔上下径变化;肋间肌 舒张、收缩 胸腔前后、左右径变化,9.1.2 肺的换气活动依靠骨骼肌的收缩与舒张,22,呼吸方式 腹式呼吸:膈肌运动形成的呼吸运动;胸式呼吸:肋间肌运动形成的呼
5、吸运动;混合呼吸:胸式呼吸+腹式呼吸;平静时 75%腹式呼吸;25%胸式呼吸;,23,腹式呼吸:膈肌 吸气:膈肌收缩 横膈膜 胸腔上下径 负压 吸气;呼气:相反。,24,胸式呼吸:肋间肌 吸气:外肋间肌收缩 肋骨前端上举 胸骨推向前上方 胸腔前后、左右径扩大 负压 吸气;呼气:内肋间肌收缩 相反;混合呼吸 胸式呼吸+腹式呼吸,25,吸气运动 主动吸入 膈肌 收缩 下降 胸腔上下径扩大;肋间外肌收缩、肋间内肌舒张 肋骨前端上举 胸骨推向前方 胸腔前后径、左右径扩大;共同作用 胸腔扩大 负压 外界 空气(O2)吸入,26,呼气运动:气体被动压出 膈肌 舒张 隆起 胸腔上下径恢复(变小)肋间外肌舒张
6、、肋间内肌收缩 肋骨、胸骨复位 胸腔前后径、左右径恢复(变小)共同结果:胸腔缩小 肺被压缩 正压 肺内气体(CO2)呼出,27,肺通气的动力,吸气肌收缩 胸廓扩大 肺扩大吸气肌舒张 吸气 肺内压大气压 呼气,肺通气的动力:直接动力:肺内压与大气压之差 间接动力:呼吸运动,29,人体通气功能 潮气量:平静时,吸入或呼出的气量,400-500ml;补吸(呼)气量:平静吸(呼)气后,再最大吸(呼)气,所增加的吸气量,补吸1500-1800ml,补呼900-1200ml;肺活量 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 余气量,男:3500ml女:2500ml,30,肺通气量 单位时间内进出肺的气量;平静时:6-8
7、 L/min;剧烈运动、重体力劳动:70 L/min;生理储备 肺功能衰退者可维持正常呼吸。,31,9.1.3 气体在肺泡中与组织中的交换,32,1.气体在肺泡与组织间的交换 交换途径 肺泡内气体(O2)毛细血管壁 血液 组织 毛细血管壁 细胞膜 组织细胞;细胞内CO2:相反途径 肺泡;被动扩散:浓度梯度 扩散;,33,(1)肺泡中的 气体交换 O2 分压 肺泡 毛细血管;CO2 分压 肺泡 毛细血管;,34,气体分压差 引起的结果 肺泡中 O2 血液;血液中 CO2 肺泡;,35,(2)组织中的 气体交换 O2 分压 细胞 组织液 血液;CO2 分压 相反;,36,气体分压差 引起的结果 血
8、液中 O2 组织液 细胞;细胞中CO2 组织液 血液;,37,38,1.氧在血液中的运输(200 mL 氧/L血液),(1)运输形式:物理溶解:气体直接溶解于血浆中 特征:量小,起桥梁作用(3 ml O2)溶解量与分压呈正比(高压治疗的理论基础)化学结合:气体与血红蛋白进行化学结合 特征:量大,主要形式 98.5%(197 ml O2),9.1.3 血液运送呼吸气体,39,(2)血红蛋白(Haemoglobin,Hb)的结构 1 球蛋白分子+4 血红素分子 每个球蛋白分子 4条肽链;每条肽链 1个血红素分子;每个血红素分子 1个Fe2+离子;每个Fe2+离子 结合1个氧分子 故:每个Hb分子
9、可结合4个氧分子,40,(3)血红蛋白与氧结合的特点 Hb(暗红)+O2 HbO2(鲜红)结合量大:150g Hb/L血液;每克 Hb可结合 1.34 1.36 mL氧;可逆、易分离 氧合 Hb 去氧 Hb+氧;适应性意义何在?,41,(4)血红蛋白(Haemoglobin,Hb)的功能 缓冲作用:与 H+结合、分离 调节血液酸碱度;运输氧、二氧化碳;含量 100 ml 血液中Hb含量 男:12-15 g;女:11-14 g;,42,CO中毒:原因:能与 Hb 上的 Fe 结合;与 Hb 的亲和力强 远大O2;结合量大:氧的210倍;结合牢固:氧的3000倍 后果:组织细胞缺氧、窒息死亡。,4
10、3,3.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运输,溶于血浆中 10%;进入红细胞 90%与Hb结合 30%;溶于水 60%(碳酸酐酶 的作用)CO2+H2O H2CO3 H+HCO3-HCO3-血浆(NaHCO3)运输;,44,运输形式:主要为 HCO3-H+HCO3-运输 肺泡毛细血管;肺泡毛细血管中 H+HCO3-H2 CO3 H2O+CO2 肺泡 体外;,45,呼吸的全过程,()运动,47,似心脏活动:节律性、日夜不停;两者的起因不同 心脏活动:心肌;自主节律性;呼吸运动:骨骼肌;神经控制;运动神经元 有节奏的冲动 呼吸肌有节奏的活动;,9.1.4 呼吸运动的调节,48,呼吸运动的神经调节机制:两套,49
11、,随意控制系统:大脑皮层 大脑皮层 冲动 皮层脊髓束 呼吸运动神经元(脊髓)有意识地控制呼吸规式 深呼吸、呼吸暂停(屏息)语言活动:控制呼吸规式 发声 语言活动;,50,自动控制系统:延髓 延髓:呼吸中枢 吸气神经元 神经冲动 吸气肌收缩;膈肌、外肋间肌;呼气神经元 神经冲动 呼气肌收缩;内肋间肌;,51,化学感受器 剧烈运动 CO2、O2 外周、中枢化学感器;外周化学感受器 颈动脉体、主动脉体;监测血液中:CO2、O2 分压水平;,52,中枢化学感受器:延髓 对血液CO2分压水平变化敏感;血液CO2 中枢化感器细胞 冲动 延髓呼吸中枢 呼吸活动,53,血液 CO2 延髓化感器的正常兴奋剂 过
12、低 呼吸暂停;归纳:血液 CO2首先 中枢化学感受器;血液 O2主要 外周化学感受器;,54,9.2 人体对高山的适应,55,高山对人体的影响 海拔 大气压、氧分压 肺泡氧分压 动脉血氧饱和度 海拔5500m:运动能力 50%;,56,新到高原的人体的反应 呼吸频率 吸入空气 心博、心输出量 肺、身体血量 红细胞、血红蛋白生成量 血液运输氧的能力 即使如此调整,仍易疲劳;移民:运动能力弱;不育率、婴儿死亡率,57,世居高原的人的适应性(差别)适应性:运动能力强 胸大、肺大、呼吸频率高;心大、心博率低;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量高;原因:不清楚 遗传因素决定的?生活过程中获得的?,58,9.3 危害
13、身体健康的呼吸系统疾病,59,9.3.1 慢性肺气肿 病因:长期吸烟 老年性疾病;病理 细支气管阻塞、肺泡破裂;呼吸膜面积、组织供氧 憋气;肺血管阻力 右心负担 衰竭;长期缓慢发展 供氧不足、血液CO2 过多 死亡。,60,9.3.2 感冒、流行性感冒 上呼吸道最常见疾病 感冒(common cold)病原体:200 多种,近似的病毒;传播:接触、呼吸等;症状:头痛、疲乏、发冷、咽痛、鼻涕,等;本地病毒:稳定人群 免疫力;新病毒株传入 感冒发作;,61,流行性感冒(influenza)症状:发热、寒颤、乏力、头痛、肌肉酸痛、呼吸道炎症等;缓解措施:多休息、饮水;病原体:A、B、C 3 个病毒株;A 型流感病毒:几个亚株;抗原性:无共同处 不能交叉免疫;预防:注射疫苗;,62,9.3.3 硅肺:慢性、职业病 长期吸入粉尘 病因:长期吸入二氧化硅微粒;发病人群:矿工、水泥厂工人、石匠等;病理:肺部巨噬细胞 吞噬微粒 死亡 纤维状小节 肺部纤维化 肺部容积 呼吸受阻;预防为主,无有效疗法,改善工作环境、定期检查,63,Thanks!,普通生物学 第二篇动物的形态与功能 呼吸:气体交换,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1550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