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节能技术给排水节能分析课件.pptx
《建筑节能技术给排水节能分析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节能技术给排水节能分析课件.pptx(7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第4章 建筑给排水节能技术944.1 建筑给排水系统节能途径与设计95 4.1.1建筑给水系统的节能设计 4.1.2建筑热水系统的节能设计 4.1.3建筑污水系统的节能设计 4.1.4建筑中水系统的节能设计 4.1.5建筑雨水系统的节能设计 4.1.6建筑消防系统的节能设计4.2 建筑给排水系统设备选择107 4.2.1 建筑给水系统设备的选择 4.2.2 建筑热水供应设备的选择 4.2.3 建筑污水系统设备的选择 4.2.4 建筑中水系统设备的选择 4.2.5 建筑雨水系统设备的选择 4.2.6 建筑消防系统设备的选择4.3 建筑给排水系统的运行维护111 4.3.1 给水系统的运行维护
2、 4.3.2 排水系统的运行维护 4.3.3 水泵的运行维护4.4 典型工程案例111 典型工程案例 深圳建科大楼绿色建筑节水设计案例 思考题,2,第4章 建筑给排水节能技术,4.1 建筑给排水系统节能途径与设计,节能法规,节能政策,节能设计,支持、激励,强制、约束,技术、保证,节能途径,节能意识,推广、普及,29min生命之水(上)29min生命之水(下),3,4.1.1 建筑给水系统的节能设计90 4.1.2 建筑热水系统的节能设计92 4.1.3 建筑污水系统的节能设计97 4.1.4 建筑中水系统的节能设计98 4.1.5 建筑雨水系统的节能设计103 4.1.6 建筑消防系统的节能设
3、计104,节水、低耗、减排,4.1 建筑给排水系统节能途径与设计,4,节水的含义?,并不是简单的减少使用水,降低生活质量。而是指节约用水,在满足生活质量的基础上,减少水的浪费,提高水的利用率,降低能耗。,节能,节水,同时,4.1 建筑给排水系统节能途径与设计,5,根据我国目前建筑供水、用水的特点,给排水节能设计的要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合理利用市政给水管网余压,分区给水;二是采用节水型的卫生器具、管材;三是采用节水节能设备,如无负压变频水泵。,现有建筑给水系统的改造,给水节能设计,新建建筑设计阶段给水方式的优选,4.1 建筑给排水系统节能途径与设计,6min的节水便器9min的家庭节水
4、系统,5min的ctp变频水泵7.5min的叠压供水设备,6,6min的节水便器介绍9min的家庭节水系统5min的ctp变频水泵7.5min的叠压供水设备,看视频回答问题,7,4.1.2 建筑热水系统的节能设计,热 源,8,图4-3 太阳能热水器安装位置,4.1.2 建筑热水系统的节能设计,9,图4-8 空气源热泵热水器工作原理图,(2)热泵热水器的利用,4.1.2 建筑热水系统的节能设计,10,图4-9 地源热泵示意图,(2)热泵热水器的利用,4.1.2 建筑热水系统的节能设计,11,2)太阳能、热泵辅助热水器,图4-12 太阳能热泵热水器,4.1.2 建筑热水系统的节能设计,12,图4-
5、13 几种设备的年运行费用比较图,4.1.2 建筑热水系统的节能设计,13,4.1.3 建筑污水系统的节能设计,污废水,中水,雨水,找关系,14,预处理与膜分离相结合的处理工艺(以优质杂排水或杂排水为水源)原水格栅调节池微絮凝过滤精密过滤膜分离消毒中水。,图4-14 以生活污水为水源的中水处理工艺流程图一,4.1.4 建筑中水系统的节能设计,15,图4-15 以生活污水为水源的中水处理工艺流程图二,4.1.4 建筑中水系统的节能设计,16,图4-12 以优质杂排水为水源的中水处理工艺流程图,4.1.4 建筑中水系统的节能设计,17,图4-13 人工湿地表面布水系统,4.1.4 建筑中水系统的节
6、能设计,18,4.1.4 建筑中水系统的节能设计,19,4.1.4 建筑中水系统的节能设计,37min中水系统介绍,20,4.1.5 建筑雨水系统的节能设计,政府在进行雨水管线规划设计和管线综合规划设计时,应确定是否利用雨水。建筑雨水系统的节能设计要参照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2006)的规定。随着社会的发展,绿色生态型建筑小区成为建筑建设的新方向,绿色生态型建筑小区强调雨水的收集和利用。,21,(1)收集雨水再回用(2)雨水渗透以补充地下水(3)利用雨水绿化屋顶,图4-15 绿色住宅生态小区雨水利用模式流程图,4.1.5 建筑雨水系统的节能设计,绿色生态型建筑小区雨水
7、利用模式应具有以下功能:,22,4.1.5 建筑雨水系统的节能设计,45min雨水利用系统介绍,23,4.1.5 建筑雨水系统的节能设计,留住雨水的目的和意义:一是作杂用水,节约自来水,二是减少雨水的外排,防止内涝灾害。通过什么留住雨水?透水地面渗透、雨水管沟、雨水贮存池等收集设施。,24,4.1.6 建筑消防系统的节能设计,1、保证全年有水,why?,2、承压足够,why?,3、高层消防与生活分开设置,why?,25,典型工程案例,图4-28 深圳建科大楼实景(View of Shenzhen Jianke Building),26,4.4 典型工程案例,典型工程案例 深圳建科大楼绿色建筑节
8、水设计案例1.工程概述深圳建科院通过绿色生态理念的全过程(方案、设计、实施、运行)策划,运用目前成熟、可行的各种技术措施、构造做法和管理运行模式,建造了具有地域特色的绿色办公建筑建科大楼,它是深圳建科院探索夏热冬暖地区绿色建筑实现低成本建造运行的有益尝试。目前,建科大楼已成为深圳市可再生能源利用示范工程之一,并先后获得国家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三星级证书、民用建筑能效测评标识三星级、第三届百年建筑优秀作品公建类绿色生态建筑设计大奖和第二届中国建筑学会建筑设备(给水排水)优秀设计二等奖等十几项奖项。建科大楼占地面积为0.3104m2,建筑面积为1.8104m2,建筑高度为59.6m,地上12层,地
9、下2层,包括实验室、研发设计、办公、学术报告厅、地下停车库、休闲及生活辅助用房等。该建筑于2009年3月投入使用,一年多来运行效果较好。,27,提高绿色建筑节水率的具体方法包括实施分质供水、避免管网漏损、限定给水系统出流水压、使用节水器具、防止二次污染以及采用绿化节水灌溉技术等。本工程水源为城市自来水,常年供水压力为0.15 MPa,市政供水管网为环状,分两路引入供室内外生活和消防使用,引入管管径均为 DN150。本工程所处地块周边无再生水厂,市政无城市中水供水管网,考虑到本工程是可容纳 300 人的办公楼,具有稳定的生活污水来源,且深圳市地处南海之滨,全年雨量丰沛,年均降水量为 1933.3
10、 mm,故本工程收集所有生活污水及地块内的雨水作为非传统水水源。中水用于卫生间冲厕、室内绿化、地下室车库冲洗和旱季对雨水回收利用系统的补充。雨水用于室外绿化浇洒、室外道路冲洗及室外景观水池补水。,典型工程案例 深圳建科大楼绿色建筑节水设计案例,2.给排水系统设计,28,根据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52010)用水定额与本工程用水量组成及所占给水百分率(%)确定了本工程的生活用水及非传统水用水定额(见表4-2)。,典型工程案例 深圳建科大楼绿色建筑节水设计案例,2.给排水系统设计,29,根据用水量定额及各项设计参数,计算出建科大楼生活用水总需水量为 63.47 m3/d。非传统水需水
11、量为51.41 m3/d,其中 50.00 m3/d 由非传统水源提供,1.41 m3/d 由自来水补水,故本工程非传统水源利用率为 43.52%。水量平衡图见图4-29。,图4-19 建科大楼水量平衡图(Water balance for Jianke Building),雨季,51.41,典型工程案例 深圳建科大楼绿色建筑节水设计案例,2.给排水系统设计,30,(1)给水系统设计 本工程给水系统分2个区,为充分利用市政水压,2层及2层以下采用市政管网直接供水,312层采用变频加压供水,生活加压泵站与消防泵房集中设置在地下2层。9层及其以下支管采用可调式减压阀,压力设置在 0.200.30
12、MPa 范围内。空调系统和太阳能热水系统补水管均设置倒流防止器。水表分用途、分系统、分层设置,主要设置在空调补水管、实验室给水管、卫生间给水管、中水清水池补水管、消防水池(箱)补水管和太阳能热水补水管上。,典型工程案例 深圳建科大楼绿色建筑节水设计案例,2.给排水系统设计,31,(2)太阳能热水系统设计 深圳属于太阳能资源一般区域,年平均日辐射量为14315 kJ/m2,本工程太阳能集热器面积总计268m2,分为三套系统:1)食堂和公共浴室采用集中式太阳能热水系统,集热器面积为192m2,在大楼北侧屋顶架空构架层内集中设置太阳能集热板,在大楼北侧屋顶集中设置太阳能集热水箱,加热后热水集中供给十
13、二层餐厅及公共浴室;2)公共卫生间淋浴采用集中分散式太阳能热水系统,集热器面积为28m2,在大楼北侧屋顶架空构架层内集中设置太阳能集热板,分别在各层卫生间内设置承压水箱;3)专家公寓采用集中式太阳能热水系统,集热器面积为48m2,在大楼南侧屋顶架空构架层内集中设置太阳能集热板,在大楼南侧屋顶集中设置太阳能集热水箱,加热后热水集中供给十一层专家公寓。,典型工程案例 深圳建科大楼绿色建筑节水设计案例,32,表4-3 太阳能系统集热器面积,典型工程案例 深圳建科大楼绿色建筑节水设计案例,(2)太阳能热水系统设计,33,(3)生活排水、中水回用系统设计排水体制采用雨污分流制,并在二层卫生间采用基于排水
14、集水器的同层排水技术(见图4-30)。因4月至9月是深圳市的汛期,10 月至次年3月降雨较少,呈现出降雨量不均衡性,旱季时间长达6 个多月,在旱季时所需非传统水均由中水提供,所以本工程中水规模按旱季所需非传统水量来确定。按常规给排水计算,本工程日均非传统水需用水量为51.41 m3/d,则中水水源需水量应为 56.55 m3/d。本工程可作为中水的源水量为 56.10 m3/d,小于中水水源需水量,综合考虑中水源水量及建筑布局等因素,确定其中水处理规模为 55 m3/d,每日可提供中水量为 50 m3/d。为提高非传统水源利用率,所有生活排水均收集后进行处理。对于食堂排水,通过成品隔油池进行隔
15、油后排入污水排水系统,污水经过化粪池(在化粪池出口设置事故排放管)后依次进入格栅池、调节池、水解酸化池、接触氧化池和沉淀池,然后通过提升泵进入人工湿地,人工湿地出水进入中水清水池并采用次氯酸钠消毒。人工湿地污水处理量为55m3/d,人工湿地占地面积为185 m2,处理流程见图4-31 本工程根据绿化分布具体情况,分别设置了微喷灌系统与滴灌系统,其中,屋顶花园、六楼架空花园及一楼室外绿化带采用微喷灌浇灌,各屋外挑花池采用滴灌浇灌。滴灌带采用出水均匀的涡流迷宫式流道 LDPE 滴灌带。,典型工程案例 深圳建科大楼绿色建筑节水设计案例,34,图4-30 同层排水实景 图4-31 人工湿地中水处理系统
16、,典型工程案例 深圳建科大楼绿色建筑节水设计案例,(3)生活排水、中水回用系统设计,35,(4)雨水收集回用系统本工程全面收集场地内的雨水进行回用。经计算,按照重现期2年、场地开发前综合径流系数为0.3、雨水径流量为239.48 m3/d、场地开发后综合径流系数为 0.74、雨水径流量为587.84 m3/d、场地开发后的外排量不大于开发前考虑,需收集的雨水量为348.36m3/d。结合地下室平面布置,地下2层南侧地下车道下设置 1 座雨水收集池,其容量为516 m3(其中雨水调储容量为284 m3,空调换热系统固定水量为232 m3),于地下1层东北角设置1座雨水收集池,其容积为70 m3,
17、两座雨水收集池总调储容量为354 m3,满足规范要求,技术上可行。按照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有关规定,结合考虑经济成本,在雨季时,人工湿地补水、水景补水、室外道路冲洗和喷泉补水均由处理后的雨水提供,雨水回用规模为 36.61 m3/d。在雨季,中水系统的中水大部分外排,仅利用其中的 20 m3/d。,典型工程案例 深圳建科大楼绿色建筑节水设计案例,36,图4-22 雨水收集井 图4-23 场地雨水收集带,(4)雨水收集回用系统屋面雨水经过绿化屋面过滤后通过软式透水管排入雨水收集井(见图4-32),雨水经过井内的雨水斗进入雨水立管,排入室外雨水管道系统。红线内的室外道路设置雨水收集带(见图4-33)
18、,通过软式透水管进入室外雨水管道系统。室外雨水管道系统中的雨水进入雨水收集池后,由提升泵提升进入人工湿地处理系统后进入雨水清水池,供绿化泵和景观水泵使用。处理雨水的人工湿地规模是 71 m3/d,人工湿地占地面积为98 m2。,典型工程案例 深圳建科大楼绿色建筑节水设计案例,37,1)管材室内管材:给水立管采用钢塑复合管(内衬PE),丝扣连接,给水支管采用 PE 给水管,卫生间给水支管采用 PPR 给水管,粘接;中水管管材与给水管相同;热水采用 PPR 热水给水管,粘接;中水与雨水处理系统连接管和循环管均采用 PE 给水管,热熔连接;雨水与污水重力流排水管均采用 HDPE 排水管,热熔连接;压
19、力流排水管(潜污泵出水管等)采用柔性铸铁排水管,承插连接。室外管材:给水管和绿化中水管均采用 PE 给水管,热熔连接;排水管均采用 HDPE 双壁波纹管;场地雨水收集管采用软式透水管。,典型工程案例 深圳建科大楼绿色建筑节水设计案例,(5)管材、器具与设备选择,38,2)器具各类出水龙头均采用充气式节水龙头;一、五层公共卫生间洗脸盆采用光电感应式控制阀,其余卫生间洗脸盆均采用可调式延迟自闭阀;小便斗采用光电感应式控制阀,于二层设置一台无水小便斗;蹲便器均采用脚踏式自闭阀;残卫内的座便器均采用3/6 L两档节水型座便器;淋浴花洒均采用节水型花洒。,典型工程案例 深圳建科大楼绿色建筑节水设计案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建筑节能 技术 排水 节能 分析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1509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