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疑问解答课件.ppt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疑问解答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疑问解答课件.ppt(16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疑问解答,王亚勇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工程抗震研究所国家标准规范管理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1,设计基准期和设计使用年限,国家标准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总则设计基准期50年设计使用年限分别采用5、25、50和100年,2,设计基准期:为确定可变作用及与时间有关的材料性能取值而选用的时间参数。,建筑结构设计所考虑的荷载统计参数,都是按设计基准期为50年确定的,包括最大荷载和材料性能的概率分布及相应的统计参数。设计基准期是一个基准参数,一般情况下不能随意更改。例如抗震规范所采用的设计地震动参数(包括反应谱和地震最大加速度)的基准期为50年,如果要求采用基准期
2、为100年的设计地震动参数,则不但要对地震动的概率分布进行专门研究,还要对建筑材料乃至设备的性能参数进行专门的统计研究。,3,设计使用年限:设计时给定的一个时期,在这一时期内,房屋建筑只需进行正常的维护而不需进行大修就能按预期目的使用,完成预定的功能。是借鉴了国际标准ISO2394:1998 提出的,又称为服役期、服务期等。,4,设计使用年限是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对房屋建筑规定的最低保修期限“合理使用年限”的具体化。结构在规定的设计使用年限内应具有足够的可靠度,满足安全性、适用性和耐久性的要求。结构可靠度是对结构可靠性的定量描述,即结构在规定的时间内,在规定的条件下,完成预定功能的概率。,5,
3、对于普通房屋和构筑物,在设计文件的总说明中应明确结构(含基础)的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纪念性建筑和特别重要的建筑结构应为100年。设计文件中,不需要给出设计基准期。,6,建筑寿命:指从建造到投入使用的总时间,即从建造开始直到建筑毁坏或丧失使用功能的全部时间。,7,当房屋建筑达到设计使用年限后,经过鉴定和维修,仍可继续使用。因此,设计使用年限不同于建筑寿命。同一幢房屋建筑中,不同部分的设计使用年限可以不同,例如,外保温墙体、给排水管道、室内外装修、电气管线、结构和地基基础,可以有不同的设计使用年限。,8,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及以上的丙类建筑,抗震设防烈度和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
4、措施应如何确定?,9,对于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及以上的丙类建筑,结构设计时应另行确定在其设计基准期内的活荷载、雪荷载、风荷载、地震等荷载和作用的取值,确定结构的可靠度指标以及包括钢筋保护层厚度等构件的有关参数的取值。,10,小震 I-1.55(重现期50年)中震 I(重现期475年)大震 I+1(重现期1975年),11,对于不同的基本地震烈度区,重现期为X的设防烈度可以表示为:I=a(log X)2+b log X+c(1)式中,系数a、b、c 可查表 1 确定,12,由式(1)和表 1 可以算出不同设计使用年限的抗震设防烈度,如表 2 所示:,13,14,按新的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A1,
5、设防烈度对应的基本地震加速度(g)可以表示为:A=0.12 I 7(2)按式(2)可以计算出表 2 中不同设计使用年限的抗震设防烈度所对应的基本地震加速度。当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时,7,8,9烈度区所采用的多遇地震(小震)、设防烈度地震(中震)和罕遇地震(大震)对应的加速度峰值示于表 3 中。,15,16,商业建筑的抗震设防类别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4),乙类建筑:一个区段的建筑面积25000平米或营业面积10000平米以上的商业建筑,人流可达7500人以上(按每位顾客占用营业面积1.35平米计算)。,17,按单元划分抗震设防类别(一),“建筑各单元的重要性有显著不同时
6、,可根据局部的单元段划分抗震设防类别”设置抗震缝将结构分为若干单元,各单元有单独的疏散出入口,各单元独立承担地震作用,彼此之间没有相互作用,人流疏散也较容易。,18,按单元划分抗震设防类别(二),大底盘高层建筑:当其下部裙房属于大型零售商场的乙类建筑范围时,一般可将其及与之相邻的上部高层建筑二层定为加强部位,按乙类进行抗震设计,其余各层可按丙类进行抗震设计。但是,当上部结构为乙类时,下部结构不论是什么类型,均为乙类。,19,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如何根据建筑抗震设防分类和场地类别的不同,在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下确定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20,抗 震 措 施(IIV类场地:甲、乙类建筑提高一
7、度,丁类降半度),表2-2-1 按建筑类别和场地类别调整后的抗震措施(烈度),21,抗 震 构 造 措 施,22,抗震设防分类与设计地震动参数,根据建筑抗震设防分类,当为乙、丙、丁类时,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表3.2.2采用(设防烈度);当为甲类时,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按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给定的参数取值。按同样原则确定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多遇和罕遇)特征周期不再作调整。,23,结构薄弱层、软弱层,转换层、框支层的概念是什么?,24,薄弱层和软弱层,薄弱层:该楼层的层间受剪承载力小于相邻上一楼层的80,结构强度判断;软弱层:该楼层的侧向刚度小于相邻上一层的70,或小于其上相邻三个
8、楼层侧向刚度的80;除顶层外,局部收进的水平向尺寸大于相邻下一层的25。结构刚度判断;,25,侧向刚度比的三种算法,1)JGJ3-2002:其中:Gi,Gi+1分别为第i,i+1层混凝土剪变模量;Ai,Ai+1为第i,i+1层折算受剪面积;hi,hi+1为第i,i+1层层高。2)JGJ3-2002:其中:为第i,i+1层在单位水平力作用下的侧向位移;其他符号同上。3)GB50011:其中:Vi,Vi+1 为第i,i+1层剪力。,26,转换层和框支层,转换层:转换结构构件(转换梁、转换 桁架、转换板等)所在楼层;框支层:转换层以下的楼层为框支层。,27,采用单跨框架结构的高层建筑的震害例子(一)
9、台湾集集地震十六层RC高层建筑震害,28,(1)倒塌示意(2)结构体系简图,29,(3)结构平面图,30,(二)台湾集集地震十二层RC高层建筑震害,31,(1)倒塌示意(2)结构平面图,32,如何判定结构扭转不规则及不规则程度?,刚性楼板假定,小震作用,楼层最大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值与该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平均值的比值大于1.2时,判断为扭转不规则;当比值接近1.5时,判断为特别不规则;当比值大于1.5时,一般判断为严重不规则。此时,计算的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为代数值,当位移值小于规范限值的50%时,判断严重扭转不规则的比值可以适当放松。最大值和平均值的计算,均取楼层
10、中同一轴线两端的竖向构件计算,不考虑楼板中悬挑的端部。,33,区别对待,平面为长条形布置的建筑、钢筋混凝土多层框架结构、带有大底盘群房的塔式高层建筑结构等,由于建筑平面端部的相对位移较大,按建筑长度的5%偏心距取值时,计算的扭转位移比经常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此时对位移比的限值要求可适当放松。但是,当筒体结构的核心筒较小或开洞过大导致结构整体抗扭刚度偏低,使计算的扭转位移比不满足要求时,则应加强结构抗扭刚度,而不能放松要求。,34,第一振型以扭转为主时应如何处理?A级:Tr1 0.9 Th1;B级:Tr1 0.85 Th1,原因:1)结构的抗侧力构件布置不尽合理,导致 结构楼层的刚心与质心偏移过大
11、;2)抗侧力构件(一般是剪力墙)数量不足;3)尽管结构平面对称,但核心筒断面太小,导致整体抗扭刚度偏小,35,36,处理:1)调整结构方案,减小结构平面布置的不规则性,避免产生过大的偏心;2)加强结构抗扭刚度;3)必要时可设置防震缝,将不规则的平面划分为若干相对规则的平面。,37,如何判别竖向不规则性?,沿竖向刚度突变存在软弱层、因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存在转换层或因楼层承载力突变存在薄弱层,38,当高层建筑结构带有大底盘群房,计算群房与其上塔楼的楼层刚度比时,可取其有效影响范围内的竖向构件。所谓,有效影响范围可由塔楼与群房交界处做45向外斜线,取斜线范围内的竖向构件(墙和柱)参与计算。对地下室
12、部分也可照此处理,而不能将所有竖向构件、特别是取地下室外墙参与计算。,39,平面不规则和竖向不规则结构的震害高层建筑结构扭转破坏(平面不规则),40,底框结构破坏(竖向不规则),41,学校建筑严重破坏(平面不规则,纵向无墙,走廊大悬臂),42,学校建筑破坏较轻(走廊有柱),43,学校建筑破坏较轻(走廊有柱且带翼墙),44,临街建筑倒塌(单面纵墙,刚度偏心),45,临街建筑震害较轻(纵向加楼梯间,减小刚度偏心),46,街角建筑震害较轻(U形平面纵、横墙分布均匀),47,L型或U 型平面布置于抗震有利,如嘉义县番路乡黎明小学于 1998年瑞里地震(PGA=0.67g)、1999年921集集地震(P
13、GA=0.63g)、1999年10月22日嘉义地震(PGA=0.60g)中保持完好。,48,场地、地基和基础,49,工程地质勘察的基本要求,1)地段划分:有利、不利和危险地段;2)提供建筑场地类别(土层剪切波速测试,提供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和覆盖层厚度,据此划分场地类别;层数不超过10层且高度不超过30米的丙类建筑,可按经验方法估计土层剪切波速);3)岩土地震稳定性评价(发震断裂、滑坡、崩塌、液化和震陷特性等);4)采用时程分析法输入地震波:土层剖面、场地覆盖层厚度和有关的动力参数。,50,场地划分注意事项,1、波速测孔数量和深度:不少于3个,深度不小于20米;2、钻孔位置应能反映土层的普遍特征;
14、3、波速测试要求:间隔1.53.0米,分界处的处理;4、“假想基岩”的条件:剪切波速500m/s;相邻土层波速比2.5,且剪切波速400m/s和埋深5m;5、插值确定特征周期。,51,结构基本周期与设计特征周期、场地卓越周期之间有何关系?,基本周期T1:结构按基本振型(第一振型)完成一次自由振动所需的时间。通常需要考虑两个主轴方向和扭转方向的基本周期。设计特征周期Tg:抗震设计用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的下降段起始点所对应的周期值,与地震震级、震中距和场地类别等因素有关。,52,场地卓越周期Ts:按经验公式Ts=4H/Vs计算的周期,表示场地土最主要的振动特性。可以看到,场地覆盖层厚度H越厚、平均剪
15、切波速Vs越小(场地越软),场地卓越周期越大。可见,场地卓越周期只反映场地特征,不等同于设计特征周期Tg。场地脉动周期Tm:应用微震仪对场地的脉动、又称为“常时微动”进行观测所得到的振动周期。测试应在环境十分安静的情况下进行,场地脉动周期反映了微震动情况下场地的动力特征,与强地震作用下场地的动力特性既有关联,又不完全相同。,53,关系:1)当结构自振周期与场地卓越周期Ts接近,地震时可能发生共振,导致建筑物的震害较重。2)地震时,由于土壤发生大变形或液化,土的应力应变关系为非线性,导致土层剪切波速Vs发生变化。在同一地点,地震时场地的卓越周期Ts将因震级大小、震源机制、震中距离的变化而改变。3
16、)仅从数值上比较,场地脉动周期Tm最短,卓越周期Ts 其次,特征周期Tg最长。,54,GB50011规范对结构的基本周期T与场地的卓越周期Ts或脉动周期Tm之间的关系不做具体要求,即不要求结构自振周期避开场地卓越周期或脉动周期。事实上,多自由度结构体系具有多个自振周期,不可能完全避开场地卓越周期。,55,采用桩基或进行地基处理后能否改变场地类别?,场地:建筑群体所在地,其范围在城镇中通常是指不小于1.0 km2的占地面积,平面和深度方向的尺度与地震波波长相当,比建筑物地基的尺度要大得多。场地类别划分:主要考虑地震地质条件对地震动的效应,关系到地震影响系数曲线特征周期Tg的取值、即影响到场地的反
17、应谱特征。结论:采用桩基或用搅拌桩(水泥固化剂桩,类似CFG桩)处理地基,只对建筑物下卧土层起作用,对场地的地震地质特性影响不大,因此不能改变场地类别。,56,地震作用和抗震验算,57,结构抗震设计时,建筑重力荷载代表值应取结构和构配件自重标准值和各可变荷载组合值之和。此时,风荷载参与组合吗?,按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规定,地震发生时恒载与其他重力荷载可能的遇合结果总称为“抗震设计的重力荷载代表值GE”,即永久荷载标准值与有关可变荷载组合值之和,对楼面活荷载、雪荷载等可变荷载给出了组合值系数。计算结构重力荷载代表值时,风荷载不参与组合。,58,在进行结构构件截面抗震验算,地震作用与其他荷载
18、效应的基本组合时,对风荷载的组合加于考虑,但只限对于风荷载起控制作用的高层建筑,按GB50011规范5.4.1条,取风荷载组合值系数为1.2;一般结构则取0.0。这里,所谓风荷载起控制作用,指风荷载和地震作用产生的总剪力和倾覆力矩相当的情况。,59,6度区:地震作用计算和截面抗震验算,IV类场地:1)高于30m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2)60m以上其他民用和工业钢筋混凝土结构;3)高层钢结构房屋。理由:由于IV类场地反应谱的特征周期Tg 较长,结构自振周期也较长,6 度IV类场地的地震作用值可能与7度II类场地的地震作用值相当,此时仍需进行抗震验算。,60,不规则的结构,需要按GB50011规范
19、3.4.3条进行地震作用效应的调整并对薄弱部位采取有效的构造措施,这时也需要计算。例如对结构薄弱层的地震剪力乘以1.15的增大系数,对转换构件的地震内力乘以1.251.5的增大系数等。,61,突出屋面的屋顶间、女儿墙、烟囱的抗震设计问题,底部剪力法:突出屋面的屋顶间、女儿墙、烟囱等的地震作用效应,宜乘以增大系数3;此增大部分不应往下传递,但与突出部位相连构件的地震效应亦宜乘以增大系数3。振型分解法:突出屋面部分可作为一个质点进行计算。同时要根据计算结果加强构造措施。,62,突出屋面的屋顶房间何时不算一层?,当突出屋面的屋顶房间面积小于楼层面积的30时,可按突出屋面的屋顶间计算而不算做一层。此时
20、,应按上述乘以增大系数3的办法处理。,63,考虑双向水平地震的扭转效应如何与其他荷载(作用)效应组合?,地震作用效应:两个正交方向地震作用在每个构件的同一局部坐标方向产生的效应(位移和内力)。对x方向取 或 的较大值;对y方向取 或 的较大值。内力:弯矩M、剪力V、轴力N、扭矩Mt,按不利情况考虑,若取最大弯矩,如果,则组合时应取 对应的这组值、Mtx1,而不管、谁更大的问题。同理,取最大剪力时,则取最大剪力对应的那组弯矩、轴力;取最大轴力时,则取最大轴力对应的那组弯矩、剪力。,64,长悬臂、大跨结构和9度区高层建筑,当竖向地震作用显著时,如何计算结构构件的地震作用效应与其他荷载效应的组合?,
21、除了按GB50011规范5.3节要求进行竖向地震作用计算外,同时计算水平与竖向地震作用效应、且当竖向地震作用显著时,可以考虑取水平地震作用分项系数Eh=0.5和竖向地震作用系数Ev=1.3的一种基本组合。,65,钢筋混凝土框架柱轴压比和结构层间位移控制,这二者之间有无关系?,轴压比控制是为了保证混凝土构件的延性,防止脆性破坏;层间位移控制是为了保证结构整体刚度和整体安全。控制轴压比和控制层间位移是从两个不同的方面来保证结构地震安全,两者无显著的联系。,66,结构时程分析法的适用范围如何?在结构抗震验算中起什么作用?,结构抗震验算的基本方法是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时程分析法作为补充计算方法,只对特别
22、不规则、特别重要的和较高的高层建筑结构才要求采用。时程分析法主要用于结构变形验算,判断结构的薄弱层和薄弱部位。采用弹塑性时程分析法还能找到结构的塑性铰位置及其发生的时刻。,67,时程分析法对输入地震波的要求如何?是否必须采用当地的强震记录?,2+1原则:二组实际强震记录和一组人工模拟的加速度时程曲线,其平均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应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所采用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在统计意义上相符;所谓“在统计意义上相符”指的是,输入地震加速度记录的平均地震影响系数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所用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相比,在各周期点上相差不大于20%。,68,要满足地震动三要素的要求,即有效加速度峰值、频谱特性和持续时间
23、的要求。有效加速度峰值由规范表5.1.2-2确定,频谱特性由地震影响系数曲线表征,地震加速度时程曲线的持续时间一般为结构基本周期的510倍。地震波选择的正确与否,规定一个定量的标准,即:弹性时程分析时,计算结果的平均底部剪力值不应小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结果的80%,每条加速度时程曲线计算结果的底部剪力值则不应小于65%。,69,时程分析法输入地震波例子,70,时程分析法计算的基底剪力,71,时程分析法计算的层间位移,72,计算薄弱层变形的方法有几种?适用范围如何?,1)规范简化方法:不超过12层且层刚度无突变的框架结构及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厂房可采用规范5.5.4条的简化方法;2)静力弹塑性分析
24、方法(push-over法)、弹塑性时程分析法:除上述结构之外采用;对规则结构,可采用简化的层模型和平面杆系模型;对不规则结构,则应采用三维空间有限元模型进行分析。,73,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push-over法)的确切含义及特点?,本质上是一种静力分析方法。具体地说,就是在结构计算模型上施加按某种规则分布的水平侧向力,单调加载并逐级加大;一旦有构件开裂(或屈服)即修改其刚度(或使其退出工作),进而修改结构总刚度矩阵,进行下一步计算,依次循环直到结构达到预定的状态(成为机构、位移超限或达到目标位移),从而判断是否满足相应的抗震能力要求。,74,基本原理:首先建立结构荷载位移曲线,然后评估结构的
25、抗震能力。基本步骤:1、建模:包括建立结构数学模型、构件的物理参数和恢复力模型等;2、计算结构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内力。3、施加水平力:在结构每层的质心处,沿高度施加按某种规则分布的水平力(如:倒三角、矩形、第一振型或所谓自适应振型分布等),确定其大小的原则是:施加水平力所产生的结构内力与前一步计算的内力叠加后,恰好使一个或一批构件开裂或屈服。在加载中随结构动力特征的改变而不断调整的自适应加载模式是比较合理的,比较简单而且实用的加载模式是结构第一振型。4、刚度修订:对于开裂或屈服的杆件,对其刚度进行修改,同时修改总刚度矩阵后,再增加一级荷载,又使得一个或一批构件开裂或屈服。5、重复第3、4步,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建筑 抗震 设计规范 疑问 解答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1507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