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食源性疾病诊断课件.ppt
《临床食源性疾病诊断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床食源性疾病诊断课件.ppt(5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临床食源性疾病诊断,2015年5月,保健科主任医保办主任公卫办主任体检中心主任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法国poitier大学双硕士省干部保健委员会专家成员 省医学会健康管理学会主委省预防医学会传染病防治学会副主委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活血化瘀学会常委 中华现代儿科杂志编委,金国强简介,全省规模最大、水平最高、学科最全、就医人数最多、病种最多、手术量最大的三甲医院。现开放病床3000张,2014年门诊量230多万人次,住院11.5万人次,手术5.5万台次(不含介入手术等),总工作量和人均工作量均居省内各大医院之首。卫生部批准的江西省唯一一家同时开展人体器官移植、试管婴儿技术的指定医院。拥有国家重点临
2、床专科 8个(全省共11个),卫生部人事部评定的全省顶级专家 12人(全省共20人)国家诊疗中心1个,省级重点学科、领先学科15个,省级质控中心9个,国家药物临床试验基地专业15个,卫生部内镜专科医师培训基地4个。卫生部临床路径试点医院、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重点联系医院。,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简介,目 录,世界卫生组织的概念,食源性疾病的概念,1984年,WHO将“食源性疾病”一词作为正式的专业术语,以代替历史上使用的“食物中毒”一词,并将其定义为:由摄食进入人体内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食品安全法中的概念: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
3、食源性疾病的概念,目 录,食源性疾病的发病机制,由于致病因素种类繁多,其发病机制不一,其中主要有:病原菌靠其侵袭力附着在肠粘膜或侵袭入粘膜下层,引起粘膜充血、白细胞侵润、水肿、渗出等炎症变化。典型的如沙门菌感染等。这些病原菌进入粘膜固有层后可被吞噬细胞吞噬或杀灭,释放内毒素,刺激体温调节中枢,引起体温升高。,食源性疾病的发病机制,病原菌产生肠毒素或类似毒素刺激肠上皮细胞,激活腺苷酸环化酶或鸟苷酸环化酶,使环磷酸腺苷或环磷酸鸟苷升高,激活有关酶系统,改变细胞分泌功能,Cl-分泌亢进,抑制肠上皮细胞对Na+和水的吸收,导致腹泻。常见的有金黄色葡萄球菌食物中毒等。,食源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副溶血性弧菌
4、等病原菌进入肠道后,除侵入粘膜引起肠粘膜的炎性反应外,还产生肠毒素,引起急性胃肠道症状。这类病原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是致病菌对肠道的侵入及与其产生的肠毒素协同作用引起。,食源性疾病的发病机制,有些食物本身含有毒素,可直接作用于胃肠道,引起局部刺激作用,还可干扰细胞或细胞器功能,引起神经系统损伤(如河豚鱼中毒等)。,食源性疾病的发病机制,通过引起机体组织或器官缺氧而发病。如亚硝酸盐中毒使血红蛋白转化为高铁血红蛋白,失去携氧能力导致组织缺氧。苦杏仁等含氰甙类食物中毒,氢氰酸的氰离子与细胞色素氧化酶的铁离子结合,使呼吸酶失去活性,氧不能被组织利用导致组织缺氧而陷于窒息状态。,食源性疾病的发病机制,通过
5、抑制酶活力产生致病作用。如有机磷农药中毒主要是抑制胆碱酯酶活性,使乙酰胆碱大量蓄积,引起一系列毒蕈碱样、烟碱样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食源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其他。例如:安徽埠阳的“大头娃娃”:主要是婴儿长期服用劣质奶粉,造成体内缺乏蛋白质,影响身体发育,变成头大身小的“大头娃娃”。三聚氰胺毒奶粉导致的儿童泌尿系统疾病: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研究人员推测可能是三聚氰胺经口摄入后被血液运送到肾脏,造成泌尿管的组织增生,引起肾结石。,目 录,按致病因子可分为以下几类: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病毒性食源性疾病寄生虫性食源性疾病有毒动植物性食源性(含真菌毒素)化学性食源性疾病,食源性疾病分类,细菌性沙门氏菌葡萄球
6、菌病原性大肠埃希氏菌副溶血性弧菌肉毒梭菌变形杆菌单增李斯特氏菌阪崎肠杆菌,食源性疾病分类,病毒性甲型病毒性肝炎戊型病毒性肝炎诺如病毒轮状病毒,食源性疾病分类,寄生虫旋毛虫广州管圆线虫华支睾吸虫猪(牛)带绦虫肝吸虫,食源性疾病分类,有毒动植物性河豚鱼曼陀罗毒麦含氰苷类桐油变质甘蔗霉变谷物,食源性疾病分类,化学性食源性急性亚硝酸盐中毒食源性急性有机磷中毒瘦肉精(盐酸克伦特罗)三聚氰胺,食源性疾病分类,目 录,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GB14938-1994)卫生行业标准(WS/T-1996)(WS-2008)(WS-2010)(WS-2012)2015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手册,食源性疾病诊断
7、依据(来源),目 录,主要通过综合分析下列三个方面的资料来进行诊断: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实验室检验,食源性疾病的诊断,食源性疾病诊断之流行病学特点,食物传播食源性疾病是以食物为传播媒介使致病因子进入机体引起的疾病,病人均有食用某种污染食物史,疾病流行波及范围与污染食物供应范围相一致,停止污染食物供应后,疾病流行终止。,暴发性一起食源性疾病暴发少则几人,多则成百上千人。在发病形式上,微生物性食物中毒多数为集体暴发,潜伏期较长(6-39小时);非微生物食物中毒为散发或暴发,潜伏期多数较短(数分钟至数小时)。,食源性疾病诊断之流行病学特点,暴发案例2004年大头娃娃事件,“重度营养不良”患儿100多名,
8、死亡十数例。2006年12月,江西中医学院由于学校小吃店厨师感染甲肝病毒,引起100多人的甲肝暴发。2006年湖南株洲新马村土壤镉污染事件,造成2人死亡,150名村民镉中毒。2008年三鹿婴幼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数十万婴儿进行体检筛查。2010年四川海螺沟景区食物中毒事件,因酒店厨房员工将亚硝酸钠误当食盐使用,造成43人中毒,一名游客死亡。2014年2月,浙江嘉兴多所学校由于饮用不洁桶装水引起诺如病毒暴发,导致500多人就医。2015年3月,兰州龙西村一村民举办宴会,因食物被沙门氏菌感染,导致上百人发生食物中毒。,食源性疾病诊断之流行病学特点,食源性疾病诊断之流行病学特点,散发性化学性食物中毒
9、和某些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多以散发病例出现,各病例间在发病时间和地点上无明显联系,如毒蕈中毒、河豚鱼中毒、有机磷农药中毒等。,食源性疾病诊断之流行病学特点,地区性某些食源性疾病常发生于某一地区或某一人群。例如,肉毒梭菌中毒在新疆、甘肃地区多见;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主要发生在沿海地区;霉变甘蔗中毒多发生北方地区;牛带绦虫病多发生在有生食或半生食牛肉习俗的地区。,食源性疾病诊断之流行病学特点,季节性某些食源性疾病在一定季节发病率升高。例如,细菌性食物中毒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发病率最高;有毒蘑菇中毒易发生在春夏季生长季节;霉变甘蔗中毒主要发生在25月。,食源性疾病诊断之临床表现,食源性疾病典型
10、的临床表现是胃肠道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但不同致病因子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可有不同的临床表现,有的可以表现为发热、神经系统症状(头痛、麻木、感觉异常等)以及肝、肾功能不全等。,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临床表现以急性胃肠道症状为主,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葡萄球菌食物中毒呕吐较明显,呕吐物含胆汁,有时带血和粘液,腹痛以上腹部及脐周多见,且腹泻频繁,多为黄色稀便和水样便。侵袭型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可有发热、腹部阵发性绞痛和粘液脓血便。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大部分病例大便呈血水样。变形杆菌食物中毒还可发生颜面潮红、头痛、荨麻疹等过敏症状。,食源性疾病诊断之临床表现,食源性疾病诊断之临床表现,病毒性
11、食源性疾病的临床表现病毒性食源性疾病与食物中毒特点不同,有人与人之间的传染过程,其临床表现主要有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可伴有头痛、肌痛、低热、发冷、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如诺如病毒感染);部分患者可有咳嗽、流涕等呼吸道症状(如轮状病毒感染);病毒性肝炎患者可出现肝大、肝区痛、尿黄、巩膜和皮肤黄疸等症状(如甲型病毒性肝炎)。,食源性疾病诊断之临床表现,寄生虫性食源性疾病的临床表现人感染寄生虫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有些有畏寒发热、头痛、食欲不振、恶心、乏力、腹胀、腹泻等症状,可伴有黄疸、肝大、肝硬化、腹水等(如华支睾吸虫病),也可出现肌痛、皮疹、斑丘疹、肺炎、心肌炎、脑膜炎、脑炎等表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临床 性疾病 诊断 课件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1425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