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课件.ppt
《《儒林外史》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儒林外史》课件.ppt(5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第二章 儒林外史,文学地位:批判现实主义杰作;讽刺小说的高峰。第一节 吴敬梓与儒林外史的创作第二节 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图谱第三节 理想文士的探求第四节 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第一节 吴敬梓与儒林外史的创作,一、吴敬梓(17011754)生平:字敏轩,号秦淮寓客、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科第兴盛之家。祖辈显达,家门鼎盛。18岁考取秀才。23岁时父卒,家产被亲族侵夺,所承者又很快荡尽,被同族视为“败类”。33岁被迫迁家南京,贫困,仍出资修先贤祠。36岁因对科举生厌,拒绝博学鸿词科考试。54岁客死扬州,朋友买棺收殓,归葬南京。,.,3,二、创作儒林外史的思想基础,1、从封建家庭浪子到逆子:丧亲之痛
2、与远游之乐;析产之累;移家之变;晚游之苦。一生坎坷,对丑恶现实和污浊世风有清醒认识和深切体会。2、从热衷功名到弃绝仕进:学识渊博,科场不遇,觉醒-放弃。3、从笃信儒学到追求民主的转变:思想激进,愤世嫉俗,援笔刺世。,.,4,三、儒林外史的创作及取材,1、穷愁困苦著儒林作于移家南京以后,大约3649岁(1749)间。既是一生心血的结晶,也反映他探索前进的历程。熔铸着亲身的生活体验,带有强烈的个性。程晋芳怀人诗:“外史纪儒林,刻画何工妍!吾为斯人悲,竟以稗说传。”2、儒林外史的取材取材于现实士林,原型多为亲友、相识相知者。如杜慎卿、马纯上、虞育德、庄绍光(以“至契”程廷祚为原型)、迟衡山、牛布衣等
3、等。以杜少卿自况,.,5,四、儒林外史的版本抄本55回,已佚。最早刻本是金兆燕刊印(50回),已亡佚。现存最早刻本是嘉庆八年(1803)卧闲草堂刻本,共56回。今流行本55回,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其它著述:现存文木山房集、金陵景物图诗 诗说等。李汉秋集轶吴敬梓诗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6,第二节 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图谱,儒林外史命意在批判科举:假托明代故事,其实展示的是18世纪清代中叶的社会风俗画。第一回“敷陈大义”,“隐括全文”,借王冕之口,痛斥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导致知识分子一味追逐功名富贵,从而“把那文行出处都看轻了”,使“一代文人有厄”。,.,7,明清科举考试程序,童
4、 生,秀才监生,举人,贡士,进士,分 三 甲:赐进士及第赐进士出身 赐同进士出身,八股制义文:简称八股文,别称制义、制艺、时艺、时文、八比文,是明代科举考试中使用的特定文体。其题目取自四书五经。体裁特征是对偶性。所谓的股,有对偶之意。从起股、中股、后股、到束股,每股都有两排排比对偶的文字,共为八股,故称八股文。,.,8,榜眼和举人,1榜眼(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科举制度中的一种称号。明清两代称殿试考取进士一甲(第一等)第二名的人。与第一名状元,第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2.举人(南京师大2004):古代地方科举考试中试者之称。唐代各地乡贡中试者,需举荐入京应试,故称举人。宋为乡试(贡举考试
5、)各科中试者的统称,俗称举子。举人登科即可授官,但无“出身”,可免丁役。明清沿袭,为乡试中试者的专称,俗称孝廉。且作为一种出身资格,即初步具备入仕资格。,.,9,儒林外史主旨,“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闲斋老人序)以知识分子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题材,对封建制度下知识分子的命运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探索。通过塑造封建末世儒林群丑形象,全面批判科举制度的罪恶,描绘了封建社会广阔的社会生活,揭露了封建社会末期各种丑恶现象,从而预示这个社会必然灭亡的命运。同时,通过对正面人物形象的塑造,表现出对理想生活的探索和追求,也流露出理想无法实现的苦闷情绪。,.,10,(一)通过塑造一系列科举迷形象,深刻揭露科举制度
6、对人的精神摧残,对灵魂的腐蚀和愚民本质,说明“一代文人有厄”。1、科举使人神魂颠倒,精神空虚,愚昧无知。周进贡院痛哭,死去活来;可怜又可笑。范进中举傻笑,狂奔疯跑。范母喜极而死。2、科举造成趋炎附势、乌烟瘴气的社会风气。举子们如痴如狂,醉心八股,妇孺难逃。马二先生、鲁编修、鲁小姐(蘧駪夫之妻)3、科举使人性扭曲和蜕变。道德堕落,廉耻丢尽。匡超人由善良淳朴青年,变成卑鄙恶劣的文痞。,.,11,噫,好了,我中了!,.,12,(二)把批判科场与官场结合,有力说明科举培养出的不是贪官酷吏,就是土豪劣绅。,揭示科举制度实为政治腐败的根源,思想深刻。王惠,南昌知府,新官上任,三种声音:戥.算.板汤奉,高要
7、知县,沽名钓誉,害死回民师傅。张静斋,退职知县,横行南海县,谋田产.诬陷和尚严贡生,堕落无行的劣绅,无耻地讹诈欺压百姓。如赖猪、索利息银、赖船钱、强占弟媳和侄子房产 严监生吝啬透顶。,.,13,(三)通过形形色色的“高人”、“名士”形象,批判科举制度给社会造成的不良后果,一些文士混充高人名士,构成腐败社会的文化奇观。莺脰湖名士:娄琒、娄瓒求贤养士,沽名钓誉。聚集的六位“名士”:杨执中、牛布衣、张铁臂、陈和甫、蘧公孙、权勿用。都是揩油、行骗、四处欺诈之徒;西湖名士:赵雪斋、胡三公子、景兰江、支剑锋等。典型的斗方名士。高谈阔论,拣韵联诗,附庸风雅,“不讲八股”,自命清高,却羡慕攀附权贵。莫愁湖名士
8、:纨绔子弟杜慎卿、帮闲季苇箫、萧金铉。牛浦郎的蜕变,冒充牛布衣行骗,颠狂痴迷。,.,14,(四)把批科举同批理学、礼教结合,使它揭露性更强,反映社会内容更深广。,王玉辉:是个受封建礼教毒害极深的迂拙夫子。劝女殉夫尽节,不自觉地成为“以理杀人”的帮凶。地方上旌表烈女大开宴席。可见礼教的虚伪残酷。王德、王仁:是严监生的内兄,虚伪势利的小人。“拍着桌子道:我们念书的人,全在纲常上做工夫,就是做文章,代孔子说话,也不过这个理;你若不依,我们就不上门了。”,.,15,儒林外史内容上有破必有立,小说俯仰百年,写了几代儒士在科举制度下的命运,他们追逐功名富贵,不顾“文行出处”,把生命耗费在毫无价值的八股制艺
9、、无病呻吟的诗作和玄虚的清谈之中,造成了道德堕落,精神荒谬,才华枯萎,丧失了独立的人格,失去了人生的价值。理想的文人应该怎样才能赢得人格独立,实现人生价值?吴敬梓又陷入理性的沉思之中。,.,16,第三节 对理想文士的探求,既有传统儒家美德,又有六朝名士风度的文人,追求德才互补兼济的人生境界。善良正直,性情孤傲,反对科举,鄙弃功名,讲究实学。一、首回“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以王冕总领全书,树立楷模,作为臧否人物的标准二、叛逆型人物杜少卿、沈琼枝三、“真儒”与实学思想:虞育德、庄绍光、迟衡山、萧云仙等。经世致用,礼乐兵农。集资修建泰伯祠。四、金陵市井奇人与理想人格:荆元(裁缝)、王太(
10、卖火纸筒子)、季遐年、盖宽(开茶馆的),是文人高雅生活“琴棋书画”的化身。,.,17,杜少卿形象,是作者殷情称颂的理想人物。有作者影子。淡薄功名,不赴科考,拒绝征辟,背离了科举世家为他规定的人生道路。傲视权贵,又轻财仗义。敢于向封建权威和礼俗挑战:注诗经敢于质疑、批驳朱注;尊重女性,反对歧视与摧残妇女,反对纳妾;反对看风水、迁祖坟的迷信做法;尊重个性,反对名教,热爱自然,追求恣情任性、不受拘束的生活。夫妻携手游清凉山、旁若无人。外表豪放狂傲,却讲求传统美德,捐银修泰伯祠、行孝,想以道德教化来挽救颓世。忧国忧民。其理想和追求为凡夫俗子所不解,陷入苦闷孤独。,.,18,杜少卿形象的人文内涵,较之传
11、统的贤儒,有着狂放不羁的性格,少了些迂阔古板;较之六朝名士,有着传统的道德操守,少了些颓唐放诞。他是一个既有传统品德又有名士风度的人物,既体现了传统的儒家思想,又闪耀着时代精神,带有个性解放色彩,与贾宝玉为同一类人物,但传统思想的烙印更深一些。,.,19,儒林外史两组对立人物及其意义,以魏晋风度为标杆,塑造两组对立的人物:一、热衷科举、追求功名富贵的文人,利禄之徒。除了举业一无所长,只能依附于封建政权,牺牲自我的独立人格,扭曲与堕落,作者以悲愤和辛酸的笔触,抨击和彻底否定封建科举制度。二、保持独立人格,讲究文行出处的理想文士。鄙弃功名富贵,不乐举业,不愿做官;自由独立、狂放不羁;坚守儒家的德治
12、仁政的思想。但这类人只具有某种象征意义,是贤人政治的符号,观念化的、缺乏真实生活基础,形象不突出,性格显得单调苍白。这反映了作者理想的模糊性,看不到出路的苦闷彷徨。,.,20,第四节 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一、长篇结构的新形式 结构常套:主要人物经历,基本事件的过程脉络儒中没有贯穿始终的主要人物和故事框架,而是从思考几代知识分子的厄运出发,以心理的流动串联生活经验,将人物与事件按照逻辑意义作连缀展览。创造了一种鲁迅说的“虽云长篇,颇同短制”的独特形式。按生活的原貌描绘生活,写出生活本身的自然形态,写出随处可见的生活。适合本书的内容。综合了短篇和长篇的特点,运用起来极其灵活自由,毫无拘束,为晚清的
13、谴责小说所继承。,.,21,儒林外史的结构艺术,、通过场面转递、前后呼应等艺术手段,把将许多分散的人物和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故事,环环相连,构成长篇,无松弛散乱之感,结构独特。、众多人物、故事有主次,有侧重。此故事是主角,另一故事就成了次角。其中又穿插过渡性人物、事件,粘连紧密,转换自然,还原生活原貌。如第215回:周进范进严贡生、严监生周进范进荀玫王惠蘧駪夫娄琒、娄瓒蘧駪夫马纯上匡超人,.,22,、结构完整,首尾呼应,浑然一体。全书主体可分为三部分:第2-30回主要描写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图谱第31-46回,写对理想文士的探求。第47-55回,描写真儒名贤理想的破灭,.,23,学者对儒林外史结构的评
14、价,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三篇:“惟全书无主干,仅驱使各种人物,行列而来,事与其来俱起,亦与其去俱讫,虽云长篇,颇同短制;但如集诸碎锦,合为帖子,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因亦娱心,使人刮目矣。”何其芳吴敬梓的小说:“它的每一自成段落的部分描写一个或数个重要人物,就是以这样一些部分组成了全书这种结构可能是受了水浒传的影响。”,.,24,造成儒林外史散点透视结构的原因,和作者的创作意图紧密相连。理性色彩很浓。与作者搜集、编辑素材的方式也有很大的关系。作者是以逻辑关系为主,辅以时间关系来观察士林、组织小说的。对史传、话本、拟话本小说的继承与发展。进一步文人化、个人化、知识分子伦理化。,.,25,二、讽
15、刺艺术的新成就,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寓讥弹于稗史者,晋唐已有,而明为盛,尤在人情小说中。”以往讽刺手法缺点:或“大不近情”类似插科打诨;或非出公心,“私怀怨毒,乃逞恶言”;或“词意浅露,已同谩骂”。儒林成为讽刺小说的高峰。其讽刺不仅仅是艺术手法,而是创作思想。,.,26,鲁迅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擿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然亦谓之绝响。时距明亡未百年,士流盖尚有明季遗风,制艺而外,百不经意,但为矫饰,云希圣贤。敬梓之所描写者即是此曹,既多据自所闻见,而笔又足以达之,故能烛幽索隐,物无遁形,皆现身纸上,
16、声态并作,使彼世相,如在目前。”,.,27,(一)儒林外史的讽刺特征,1、善于将讽刺对象的喜剧性与真实性结合。诙谐讽刺与严肃的写实结合,既可笑又真实,讽刺辛辣而深刻。2、善于将讽刺对象的喜剧性和悲剧性结合。荒唐滑稽,令人捧腹大笑,富喜剧性。笑中含泪,引人深思心痛,具悲剧性。被讽刺人物的喜剧行为背后几乎都隐藏着深刻的悲剧意蕴。儒林外史不仅是儒林丑史更是痛史,使讽刺具有巨大的文化容量和社会意义。,.,28,(二)儒林外史的讽刺手法,1、“秉持公心,指擿时弊”,对不同对象作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讽刺。2、对照法:言行矛盾前后矛盾3、大胆而合理的夸张。4、点破法:顺其所始,攻其所弊。5、通过细节描绘和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儒林外史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1401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