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章 奥陶纪课件.pptx
《第09章 奥陶纪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09章 奥陶纪课件.pptx(7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九章 奥陶纪(Ordovician),名源于英国北威尔士一个古代民族的名字。始于485 Ma,结束于443 Ma亿年,延续了大约42 Ma。,几乎所有无脊椎动物门类均已出现,无论在数量还是在种类方面都较寒武纪有了更大发展。奥陶纪生命大辐射事件:海洋生物从“寒武纪演化动物群”(以三叶虫和几丁质壳腕足动物为主导)向“古生代演化动物群”(以钙质壳腕足动物、棘皮动物、苔藓虫、珊瑚、笔石和头足类等为主导)的转换。原始脊椎动物的出现:多为无颌类的甲胄鱼碎片。植物界:与寒武纪相似,仍以海生藻类为主。,、奥陶纪生物界,显生宙五大生命灭绝事件之一:奥陶纪末期生物大灭绝,地质时间(百万年),生物“属”的数量,
2、85的“属”灭绝:仅次于二叠纪生物大灭绝(95%);超过60%的海洋无脊椎动物灭绝。受影响最大的生物:腕足、双壳、棘皮动物、苔藓虫、珊瑚。,生物的起源、辐射、复苏、灭绝就像树木的生活经历一样,(一)、重要化石门类及其代表化石1、三叶虫:继寒武纪之后继续发展,并在全球范围内达到了最繁盛时期。不同生态类型的三叶虫共存,表明生物生态已开始发生分异。,早奥陶世三叶虫与晚寒武世相似,多具颊刺和两个尾刺。早奥陶世代表:Dactylocephalus(指纹头虫)。,中晚奥陶世代表:Dalmanitina(小达尔曼虫),中晚奥陶世代表:Nankinolithus(南京三瘤虫),2、头足类:数量多,个体大,是当
3、时海洋中的一霸。奥陶纪后期已开始迅速衰退。中国南方和华北存在着两个不同类型的头足类动物群,特别是在早奥陶世更为明显。,华北:珠角石动物群,以阿门角石(Armenoceras)为代表。,华南:直角石动物群,以震旦角石(Sinoceras)为代表。,3、腕足类:奥陶纪是腕足类发展的高峰期。具铰纲的三分贝目、正形贝目、五房贝目和扭月贝目进入顶峰阶段,石燕贝及小嘴贝类都有代表。,扭月贝类,五房贝类,早奥陶世以扬子贝和中国正形贝多见。晚奥陶世以赫南特贝动物群最为重要。,中华正形贝,扬子贝,赫南特贝,赫南特贝动物群(Hirnantia fauna),以赫南特贝(Hirnantia)为代表的腕足化石群。它常
4、与以(小达尔曼虫)Dalmanitina为主的三叶虫相伴生,其时代为奥陶纪末期。,赫南特贝,小达尔曼虫,4、笔石类:早奥陶早期:以树形笔石类为主,如网格笔石(1)。早奥陶中期:无轴类开始出现,如:对笔石(2、3)。早奥陶晚期:以栅笔石为代表。,中、晚奥陶世:是正笔石类的顶盛时期,无轴和有轴类齐头并进。如无轴类中的丝笔石和有轴类的叉笔石(4、5)。有轴类早奥陶世开始出现,早泥盆世后期绝灭。,(二)、奥陶纪的生物相从奥陶纪开始,生物界的突出现象是生物的相分异(生态分异)。生物的生态习性及其保存方式所反映的自然环境条件称生物相。常见生物相:笔石页岩相、壳相、礁相、混合相。,1、笔石页岩相:含有丰富的
5、笔石,很少或无底栖生物为特征的生物相称为笔石页岩相。通常反映了还原条件下的滞流台槽、较深海、深海环境。水体宁静、海底缺氧,富含H2S和黄铁矿。底栖生物无法生存,只有漂浮于水面的笔石死后下沉。没有其它生物吞食,得以大量保存。该相是奥陶纪和早志留世普遍存在的生物相。,2、壳相:多由具厚重外壳的底栖生物(腕足、双壳、腹足、三叶虫等)密集堆积形成的生物相称为壳相。反映了气候温暖、水体不太深且动荡的滨浅海环境。,介壳灰岩,3、混合相:浮游生物与底栖生物共同保存或随着环境的变化成互层出现的一类生物相称混合相。是不同岩相类型地层对比的重要依据。,底栖的三叶虫与浮游的球接子混生,4、礁相:生存于气候温暖的正常
6、浅海中,由苔藓虫、群体珊瑚、层孔虫、海绵、海藻等造礁生物构成的生物礁或生物滩称为礁相。,分布广泛、地层发育完整、出露良好、生物群丰富、沉积类型多样,是世界上研究奥陶系的重要地区之一。沉积类型可分为稳定类型与活动类型。,二、中国的奥陶系,稳定类型:扬子板块以碳酸盐岩和泥质岩沉积为主,仅西缘出现碎屑泥质沉积,生物组合兼有底栖为主的介壳类和浮游型笔石类。,稳定类型:华北板块、塔里木板块和冈瓦纳板块的喜马拉雅滇西地区,以碳酸盐沉积为主,生物组合既有游泳的鹦鹉螺类,也有底栖的三叶虫、腹足类和树形笔石类。,活动类型:华北板块西缘、扬子板块东南缘等被动大边缘区以碎屑泥质复理石类沉积为特征。,活动类型:古亚洲
7、洋、昆仑秦岭洋、原特提斯洋及其相邻活动大陆边缘区以火山碎屑岩沉积为特征,夹泥质、硅质岩和碳酸盐岩,生物群以浮游笔石类为主,也含有游泳或游动底栖的壳相生物。,早期:古地理轮廓与寒武纪相似。晚期:地壳运动加强、冈瓦纳冰川的发育,导致大规模海退、古地理轮廓有重要改变。古地理轮廓:早中奥陶世与寒武纪相似;晚奥陶世发生重要变化,导致沉积类型、生物群面貌明显不同。自西向东仍按稳定类型(扬子区)、过渡类型(江南区)和活动类型(东南区)分别介绍。,(一)、扬子板块及大陆边缘奥陶纪地史特征,1、扬子板块奥陶系标准剖面及古地理(重点)扬子板块的奥陶系以湖北宜昌分乡黄花场剖面为代表。,西陵峡组:三游洞群顶部。下部:
8、砾屑灰岩,代表奥陶纪海侵的开始。上部:白云质灰岩和白云岩。白云岩中发育鸟眼构造,生物扰动构造发育,化石稀少。沉积环境:能量较弱的半闭塞台地沉积。,西陵峡组,南津关组:常见厚层状含鲕粒及砂砾屑亮晶灰岩,内碎屑呈圆状(磨圆好),分选好。上段发育大型交错层理,有垂直或倾斜生物钻孔、异地埋藏的腕足类、三叶虫、双壳类及海百合等碎屑。代表潮间至潮下高能带沉积的产物。例如:台地边缘浅滩相。,分乡组:下部以亮晶灰岩为主,生物类别丰富,可形成生物骨架结构,内碎屑分选磨圆好,反映为台地边缘礁或滩相。上部夹泥页岩,含笔石和完整保存的小型腕足类,说明水体逐渐变深,为开阔台地相。,红花园组:以生物礁灰岩、砂屑灰岩为主,
9、生物既有底栖型,也有游泳型,属生物礁相。,大湾组:紫红色瘤状泥灰岩,夹页岩、薄层灰岩、生物灰岩、海绿石灰岩。为浅海陆棚环境。,牯牛潭组:以中厚层状泥灰岩为主,发育水平层理,生物种类繁多,保存完整,底栖和浮游混生。表明为水能量较弱的浅海陆棚环境。,庙坡组:只有35米厚。以黑色页岩为主,夹有不规则含骨屑泥灰岩。含丰富的笔石动物群和少量的底栖三叶虫、腕足类。代表一种半局限的较深水盆地沉积。例如:半闭塞的陆棚边缘盆地。,宝塔组:含生物碎屑的砖红色泥质泥晶灰岩。生物群主要为营底栖游泳生活的大型鹦鹉螺类以及腕足类。区域上,宝塔组的腕足动物属于特化的叶月贝动物群(Foliomena Fauna):以发育小型
10、扭月贝类、正形贝类和个别无洞贝类为特征,体宽一般不超过10 mm。分异度小,单层群落中常少于68 属;个体生存密度也小。此动物群大都生活在寡营养的深水海底,水深约在100200 m 之间。典型的收缩纹灰岩。这种收缩纹是成岩过程中上覆的负荷使胶体脱水形成的裂纹,反映较深的浅海陆棚环境。,宝塔组生物碎屑灰岩(收缩纹构造发育),陕西汉中梁山,宝塔灰岩中的鹦鹉螺类化石,临湘组:以瘤状泥质灰岩为特征,含深水相叶月贝(Foliomena)腕足动物群。叶月贝动物群:奥陶纪晚期,以叶月贝领衔、伴有大量褶脊贝族的代表(如:Leptestina,Sericoidea)和少量德姆贝族(Dedzetina)、扭月贝族
11、(Christionia)及无洞贝族(Cyclospira)的一个腕足动物群。通常指示深水环境。灰黄色瘤状泥灰岩,环境与宝塔组类似。代表陆棚浅海较深水域的沉积。,五峰组:为半封闭滞流盆地笔石页岩相沉积。末期海水明显变浅,出现含冷温水型腕足类和三叶虫等底栖生物的泥质灰岩沉积。是冈瓦纳冰川高峰期全球海平面明显下降背景下的地质记录。,奥陶纪末期冈瓦纳冰川事件,上世纪70 年代,首先在非洲北部、后来在南非的奥陶纪晚期地层中发现了冰川沉积,引起国际地质界的广泛关注。嗣后,阿根廷、秘鲁、玻利维亚等国发现了奥陶纪晚期的冰碛杂岩,西班牙、葡萄牙、法国、捷克、德国以及沙特阿拉伯等国发现了海相冰川沉积。这个时期的
12、冰川属于冈瓦纳大陆冰川,围绕当时的南极,以非洲北部为中央活动区,并扩展到南非、南欧和中欧、西亚、南美。由于范围广,该冰川活动在各地是穿时的,尤其是其外围地区(例如:南美),可延至早志留世早中期。这次冈瓦纳冰川活动并未在中国留下冰川痕迹或岩石学证据,所以一度被中国地质学界所忽视。尽管其直接记录没有找到,但对华南地区的间接影响(包括:海平面升降、温度变化、生物相、古地理等方面)比较明显。,奥陶纪末期冈瓦纳冰川事件与奥陶纪末期生物大灭绝事件的关系,奥陶纪末的集群灭绝与冈瓦纳冰川事件密切相关。冰盖的形成是奥陶纪末集群灭绝第一幕的主控因素。冰川使当时全球平均大气和海水的温度下降,幅度可达810。Ashg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09章 奥陶纪课件 09 奥陶纪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1378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