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学5 第五章 气体燃料燃烧课件.ppt
《燃烧学5 第五章 气体燃料燃烧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燃烧学5 第五章 气体燃料燃烧课件.ppt(9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五章 气体燃料燃烧,第一节 扩散火焰与预混火焰,概述,根据燃气是否预混空气可将燃烧方式分为:,扩散燃烧形成扩散燃烧火焰,动力燃烧(预混燃烧)形成动力燃烧火焰(预混火焰),按照由于气体介质流速引起的流态的不同,火焰还可分为:,层流燃烧火焰湍流燃烧火焰,一、燃烧方式与火焰结构,气体燃料燃烧所需的全部时间 t,tmix 气体燃料与空气混合所需的时间 tch 燃料氧化的化学反应时间,气体燃料燃烧所需的全部时间 t,若tmixtch,则t 近似地等于氧化反应时间,即t tch 化学动力燃烧或动力燃烧,若tmix tch,则t 近似地等于扩散混合时间,即t tmix 扩散燃烧,tM、tT 分子扩散、湍流
2、扩散时间,燃烧方式与火焰形状,燃烧方式与火焰形状a)动力燃烧(预混)火焰 b)部分预混火焰 c)扩散燃烧火焰,二、气体燃料的预混燃烧,火焰形状随a1的变化情况 a)a10 b)0a10.3 c)0.3a11.0 d)a11.2,部分预混燃烧或半预混燃烧,全预混燃烧,火焰性质随a1的变化情况,(1)a10扩散火焰,(2)0a11.0部分预混燃烧或半预混燃烧,(3)a11.0全预混燃烧,1.层流预混火焰传播与火焰结构,静止可燃混合气中层流火焰的传播,(1)静止可燃混合气中层流火焰的传播,I:未燃的预混可燃混合气II:高温燃烧产物B:点火源(火焰中心)A:球形火焰面d:火焰前锋(前沿)厚度,wL,(
3、2)可燃混合气流动时的火焰传播,可燃混合气流动时的火焰传播,可燃混合气以速度w0流动,点火后所形成的火焰面向可 燃混合气来流方向传播,火焰的位置应该稳定,火焰前锋应驻定而不移动,wL,w0,对于传播速度为vL的层流火焰,火焰的绝对速度Dv为:,可见,火焰前锋相对于管壁的位移有三种可能的情况:,1)若w0 wL,即,火焰面将向混合气来流方向移动,2)若w0 wL,即,火焰面将被气流吹向下游,3)若w0 wL,即,火焰面将驻定不动,即火焰稳定,层流预混火焰的形状(近正锥形火焰锋),(3)典型的稳定层流火焰前锋 层流本生灯火焰,管口处为稳定的近正锥形 火焰前锋(内焰),(4)典型的稳定层流火焰前锋
4、管内层流火焰,管内层流火焰传播:倒锥形火焰焰锋,层流火焰在管道内传播,焰锋呈抛物线型,若在管内的层流预混可燃 混合气中安装火焰稳定器,则会形成倒锥形焰锋,燃烧器喷口处层流预混火焰示意图,(5)燃烧器喷口预混火焰稳定性及其结构,工程中要求预混火焰稳定在燃烧器喷口 附近,形成稳定的圆锥形火焰锋面,为保证火焰驻定在喷口处,火焰面上各点 wL应等于焰面法线方向上的气流速度w0,w0与可燃混合气喷出速度w之间的关系,GouyMichelson定律(余弦定律),火焰锥体的高度(火焰长度)l,火焰锥表面微元面在高度方向上的投影为dl,在径向上的投影为dr,则由几何关系可得,假定:正锥体火焰,底面半径等于喷口
5、半径r0;wL为常量,与r无关;气流速度w取为喷口断面的平均流速,可见,层流预混火焰长度随着可燃混合气喷出速度或喷口管 径的增大而增大,却随着火焰传播速度的增大而减小,结论:1)当燃烧器喷口尺寸和可燃混合气成分一定时,若增大 流量qV,则将使火焰长度l增大;2)在喷口尺寸和流量相同的情况下,火焰传播速度较大 的可燃混合气(例如H2)的燃烧火焰,要比火焰传播速 度较小的(例如CO)要短。,2.火焰的稳定性,当喷出速度w变化时,火焰面可通过改变f角,维持火焰稳定,w增大,f角也增大(q 角减小)。如果f角直到增大至接近90 也无法满足余弦定律,则火焰面无法继续保持稳定,火焰将 被吹离喷口。此时,火
6、焰可能出现3种现象,1)离焰 2)吹熄 3)脱火(吹脱),w减小,f角也减小(q 角增大)。如果f角直到减小至接近0 也无法满足余弦定律,则火焰面无法继续保持稳定,火焰将 缩入喷口内,出现回火,三、气体燃料的扩散燃烧,扩散火焰的形式,按燃料和空气供入的不同方式,扩散燃烧可有3种形式,a)自由射流扩散燃烧b)同轴射流扩散燃烧c)逆向射流扩散燃烧,按照射流的流动状况可分为 层流扩散燃烧和湍流扩散燃烧,1.层流扩散燃烧和火焰结构,特点:燃气喷出速度低,气流处于层流状态,燃气和空气的混 合依靠分子的扩散作用进行 燃烧速度取决于气体扩散速度 扩散火焰厚度很薄,可视作焰面 焰面各处的燃气与空气按化学当量比
7、进行反应,焰面保 持稳定,层流扩散火焰的结构,层流扩散火焰分为四个区域:1)中心的纯燃料区2)外围的纯空气区3)火焰面外侧的燃烧产物和 空气的混合区4)火焰面内侧的燃烧产物和 燃料的混合区,火焰锥某一横截面aa上燃料、空气及燃烧产物的浓度分布,实际扩散火焰的特点,实际扩散火焰中的温度和浓度分布,2.层流扩散火焰结构的分析,层流扩散燃烧系统:气体燃料和空气以相同速度 分别由环形喷管的内管(r1)与外环管(r2)喷入燃烧室,形成同轴射流扩散燃烧,层流扩散燃烧的火焰形状1空气过剩时2燃气过剩时,扩散火焰外形有两种类型:类型1呈封闭收敛状的锥形 扩散火焰(曲线1)类型2呈扩散的倒喇叭形火 焰(曲线2)
8、,取决于燃料与空气的混合浓度,层流扩散燃烧火焰结构模型 圆柱坐标系(r,z)中的扩散方程,c 可燃混合气浓度,D 质扩散系数,w 可燃混合气流速,t 时间,对于稳态扩散过程:,假定,(沿z轴气流的扩散传递忽略不计),描述层流扩散火焰的微分方程式,边界条件:,(1)当z0及0rr1时,cc1(内管喷出燃气的初始浓度)(2)当z0及r1rr2时,cc2(外环管喷出氧气的初始浓度)(3)当z0及r0和 rr2时,c/r0,同轴射流扩散火焰中可燃混合气浓度的表达式,i 1 mol 燃气完全燃烧时所需要的氧量J1、J0 一阶、零阶第一类贝塞尔函数m r2 J1的正零点,即J1(m r2)0的特征根w 可
9、燃混合气的流速(假定燃气和空气的流速相等),对于扩散火焰,火焰前锋面上燃气与空气完全反应,c0,描述火焰前锋形状的方程式,可见:当燃烧器喷口尺寸及工质一定时,E为常数,上式可用 以预测火焰前锋的形状,扩散火焰长度,wf、wa 燃气、空气的流速qVf、qVa 燃气、空气的体积流量,可见,层流扩散火焰长度与气流流速或燃料的体积流量qVf及 燃烧器喷口半径的平方成正比,与质扩散系数D成反比 燃料一定时,D不变且喷口尺寸也一定时,火焰长度将 随着气流速度的增大而成比例地增大,霍特尔(H.C.Hottel)和郝索恩(W.R.Hawthorne)的实验结果(“火焰全长”曲线的前半段,即 的部分),煤气喷出
10、速度对火焰长度的影响,层流扩散燃烧火焰长度与雷诺数Re的关系,对于层流扩散燃烧,可假定D运动粘度n,则有,可见,扩散燃烧火焰长度随雷诺数Re的增大近似成比例地增大 当qVf一定时,不论喷口尺寸的大小,火焰长度均相同,火焰长度的实验测量(5种不同尺寸的同心套管烧嘴,煤气和 空气分别从内管和外管以不同的流速垂直向上喷入炉内),同轴射流扩散燃烧火焰长度的实验测定结果(Rewf df/nf,wf煤气流速)1Re1500;2Re2300;3Re3000;4Re4500,a)烧嘴I、II、III实验结果,b)烧嘴IV、V实验结果,由实验数据,可确定火焰长度的实验公式:,当 时,为层流扩散火焰,则,wf、w
11、a 煤气、空气的喷出速度,;df 煤气喷口直径,cm;b 空气环状喷口的宽度,为外管内径和内管外径之差 的一半,cm;l 火焰长度,cm。,当 时,煤气流动开始进入层流向湍流的过渡区,已不是层流扩散火焰,则,wf、wa 煤气、空气的喷出速度,;df 煤气喷口直径,cm;b 空气环状喷口的宽度,为外管内径和内管外径之差 的一半,cm;l 火焰长度,cm。,湍流扩散燃烧火焰长度,特点:在湍流扩散火焰中,燃气与氧化剂的混合是靠湍流 交换效应来实现的;混合速度较快,火焰长度必然有所缩短。,湍流扩散燃烧的火焰长度lT:,w 燃气流速r 燃烧器喷口半径DT 平均湍流扩散率,可见,湍流扩散燃烧的火焰长度与燃
12、气的流速无关,仅与燃 烧器喷口的尺寸成正比因此,对于湍流扩散燃烧过程,可采用多个小管径的燃烧器,达到缩短燃烧火焰长度、提高燃烧热强度的目的,3.扩散火焰的稳定性,扩散燃烧的特点:燃气和空气未经预先混合,一次空气系数a10 燃气由喷口喷出后方与周围空气进行混合和燃烧 燃气与空气的混合随着燃气由喷口喷出速度的增大而增强 喷口内无空气,火焰不可能缩入喷口内,不存在回火问题,回火:可燃混合气喷出速度小于火焰传播速度时,火焰缩回 喷口内燃烧,扩散燃烧的稳定性问题主要是离焰、吹熄和脱火,离焰 燃气喷出速度增大至一定数值时,火焰即脱离 喷口,在其上方呈悬举状态 脱火 若燃气喷出速度继续增大,火焰离开喷口的距
13、 离也增大,火焰锥随之缩小,火焰随之熄灭 吹熄 燃气喷出速度过高,火焰吹离喷口而熄灭,第二节 火焰稳定的原理和方法,概述,燃烧装置要求:保证燃料顺利着火 着火后形成稳定火焰,不出现离焰、吹熄、脱火、回火等 问题,具有稳定的燃烧过程,火焰稳定分为两种:低速气流情况下的火焰稳定,包括回火、脱火、吹熄等 高速气流下的火焰稳定,一、火焰稳定的基本条件,1.一维管流火焰的稳定,若wL与w相等,火焰前锋则会 稳定在管道内某一位置上 若wL w,火焰前锋位置则会 一直向可燃物的上游方向移 动,从而发生回火 如果wL w,火焰前锋则会一 直向燃烧产物的下游方向移动,直至被可燃混合气吹走而熄灭,一维管流火焰的稳
14、定的基本条件,即:要求火焰前锋稳定在某一位置上不动,火焰传播速度 与可燃混合气的流动速度两者方向相反,但大小相等,在管内传播的火焰前锋实际形状,实际管内流速并不均匀,而是呈抛物面分布,故其火焰前锋呈抛物面状,火焰稳定的条件:,wn 垂直于焰锋表面的法向分速,wL,2.预混火焰稳定的特征和条件,预混火焰的稳定,预混火焰前锋的外形特征:,火焰顶部呈圆角形,而不 是尖锥形;火焰根部不与喷口相重合,存在一个向外突出的区域,且靠近壁面处有一段无火 焰区域(静区或熄火区)。,预混火焰的稳定,切向分速wt的存在是使火焰前锋沿其切线方向(AB)移动 法向分速wn则使火焰前锋沿其法向移动(NN)。,为了维持火焰
15、前锋的稳定,使其空间位置不动,则务 必设法平衡wt和wn两个速 度分量的影响,(1)平衡法向分速wn 使火焰前锋不致沿NN方向移动 的必要条件(满足余弦定律),f0,即气流速度垂直于火焰前锋,则为平面火焰,实际上极不稳定 f90,气流速度平行于火焰前锋,vL0,实际上不可能出现的情况 随着气流速度w的增大,为维持火焰 的稳定,火焰会变得细长(f 角增大);当w减小时,火焰 则会变短(f角减小)w发生变化时,火焰前锋会调整形状而在新的条件下稳定,(2)切向分速wt对火焰前锋位置移动的影响(AB方向),当w增大时,wt 增大,使火焰前锋表面 上的质点向前移动 为保证火焰的稳定,必须有另一质点 补充
16、到被移动点的位置 火焰前锋根部的质点则将被新鲜气流 带走,从而使火焰被吹走,火焰的吹熄,wL,因此,为避免火焰被吹走,在火焰的根部必须具有一个固 定的点火源,不断地点燃火焰根部附近新鲜可燃混合气,以补充在根部被气流带走的质点,点火源应具有足够的能量,否则无法保证火焰稳定,结论:为了确保气流中的火焰稳定,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1)火焰传播速度wL应与可燃混合气在火焰前锋法线方向上的 分速度wn相等,即满足余弦定律;2)在火焰的根部必须有一个固定的点火源,且该点火源应具 有足够的能量。,二、火焰稳定机理,点火圈的形成机理,(1)预混火焰管口上方附近点火环或点火圈形成机理,(2)回火和脱火的临界条件
17、 伯纳德刘易斯(B.Lewis)和,京特冯埃尔贝(G.von Elbe)火焰稳定理论,火焰稳定条件:气流速度和燃烧速度在稳定点处的梯度相等,管内气流速度分布符合层流的抛物线分布规律,流经喷口的预混可燃气体体积流量,火焰稳定在喷口处且不发生回火的条件为,不发生回火或脱火的临界条件(边界速度梯度)为,增大qV和减小r0,均使边界速度梯度加大,减少回火可能性 如果流量一定,则燃烧器喷口尺寸越大,越容易回火 为了不发生回火,qV必须与r0的三次方成正比地增加 脱火的条件也一样,只是在数值上更大一些,临界边界速度梯度与浓度关系,(3)回火和脱火临界条件的 实验结果,燃料的浓度越大,其稳定范围 也更大 在
18、一定浓度下,回火有一最大 边界速度梯度值,此时vL最大 锥形火焰锋面(内焰)底面离开 喷口的距离称为静区或熄火区 半径等于静区厚度d的喷口直径 称为临界直径,即dc2d 若喷口直径d小于dc,则容易脱火,临界直径dc与燃气种类、一次空气系数a1关系的实验结果 在进行燃烧器设 计时,应根据燃 气种类及一次空 气系数范围,合 理选择喷口直径,使其大于相应的 临界直径dc,临界直径与燃气种类、一次空气系数的关系,三、高速气流中火焰的稳定,1.高速气流中火焰稳定的基本条件,火焰在可燃混合气流中稳定的必要条件之一是火焰前锋 根部存在气流速度w等于火焰传播速度wL的速度平衡点,以形成固定点火源 实际燃烧装
19、置中的气流速度(40120 m/s)比最大可能的 湍流火焰传播速度(315 cm/s)要高出10倍以上,高速气流中,火焰难以稳定,必须在高速气流中采用某些 特殊手段来稳定火焰,采用的主要手段:利用引燃火焰或称值班火焰,即在主气流旁引入小股低 速气流,着火后不断引燃主气流 利用燃烧装置形状变化,如偏转射流(突然转弯)、壁面 凹槽、突然扩张等改变气流方向的方法,形成回流区 利用金属棒(丝、环),把金属棒放在火焰上,以改变速 度分布,起到稳定火焰的作用 采用稳焰旋流器,利用旋转射流,产生回流区 利用钝体,产生回流区,以稳定火焰,通常在气流中人为地产生一个自偿性点火源,以满足气流 法向分速wn等于湍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燃烧学5 第五章 气体燃料燃烧课件 燃烧 第五 气体燃料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1376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