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广卫风国风诗经注释译文赏析课件.ppt
《河广卫风国风诗经注释译文赏析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广卫风国风诗经注释译文赏析课件.ppt(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卫风 河广,诗经 国风,河广,题解:真、幻交错的时空感【原文】谁谓河广?一苇杭之民。谁谓宋远?歧予望之。谁渭河广?曾不容刀。谁谓宋远?曾不崇朝。,注释,河:指黄河。苇:指用芦苇制成的小筏子。杭:航。歧(qi)踞起脚站着。刀:小船。崇(zhong):结束,终结。朝(zhao):上午。,译文,谁说黄河宽又广?一只苇筏可渡航。谁说宋国路遥远?蹄起脚尖可眺望。谁说黄河宽又广?一条小船容不下。谁说宋国路遥远?一个上午可走到。,鉴赏,河广是一首动人的思乡之歌。作者是春秋时代侨居卫国的宋人。这位离开家乡、栖身异国的游子,由于某种原因,虽然日夜苦思归返家乡,但终未能如愿以偿。当时卫国都城在河南朝歌,和宋国只
2、隔一条黄河。诗人久久伫立在河边,眺望对岸自己的家乡,唱出了这首诗,发抒胸中的哀怨。河广是诗经中短诗之一,仅仅八句,就概括地速写了一位游子思乡的形象,和他欲归不得的迫切心情,栩栩如生。诗人到底用什么语言、艺术手法来塑造形象呢?全诗不过二章,每章四句,却有四种修辞格交错着。“谁谓河广?”“谁谓宋远?”是设问的辞格,意思说,黄河并不广,宋国并不远呀。特别是一开头就提出问题,使听者被这飘忽而来的提问所感染,从而去思考诗人的情绪为什么如此激昂。接着诗人自己回答了:“一苇杭之”、“曾不容刀”(杭,通航,渡过。刀,通舠,小船),黄河的河面那么狭,只用一束芦苇就可以渡过去了,它连一只小船都容不下呢!我们知道,
3、黄河实际上还是比较广阔的,这里极言黄河的狭窄易渡;说多则子孙千亿,称少则民靡孑遗。襄陵举滔天之目,倒戈立漂杵之论。辞虽已甚,其义无害也。”刘勰把河广列入夸张的修辞格,并指出夸张的特点,是言过其实,完全正确。夸张是反映真实,但这种真实,是艺术上的真实,不是事实上的真实。正如李白的“白发三千丈”,杜甫的“白头搔更短”,也是艺术的真实,它们和“曾不容舠”,都无害于诗篇的思想意义,所以刘勰说“于义无害”。夸张是诗人的形象思维,在诗人主观上说,如果“辞不过其意则不畅”(汪中述学释三九语),不夸大其辞,诗人就不能痛快淋漓地抒写其思乡之情。在客观上说,能使“听者快其意,惬于心”(王充论衡艺增篇语)。它确实具
4、有语语如在目前和一种诱人快意的美感。,鉴赏,河广诗人不但运用设问与夸张的语言加以渲染,而且还以排比、迭章的形式来歌唱。通过这样反复问答的节奏,就把宋国不远、家乡易达而又思归不得的内心苦闷倾诉出来了。今天吟诵这首诗,就象他是脱口而出,没有丝毫矫揉造作之态,好象现在顺口溜的民歌一样,通俗易懂。但又觉得它好象有一种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宋国既然“近而易达”,那么,他为什么不回去呢?这当然有其客观环境的阻力存在,不过这是诗人难言之隐,诗中没有明说罢了。这种“无声胜有声”的艺术魅力,是会引导读者产生各种猜想和回味的。王国维人间词话评宋白石道人词,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今天我们读河广诗,对王氏的评语的体
5、会,更加深切了。旧说河广是宋桓夫人所作,毛序:“河广,宋襄公母归于卫,思而不止,故作是诗也。”按宋襄公母即宋桓公夫人,卫戴公、文公、齐子(嫁齐桓公)、许穆夫人(载驰作者)的姊妹。她被宋桓公遗弃,回到娘家卫国。毛序认为河广是宋桓夫人思子之作。陈奂诗毛氏传疏说:“当时卫有狄人之难,宋襄公母归在卫,见其宗国颠覆,君灭国破,忧思不已;故篇内皆叙其望宋渡河救卫,辞甚急也。未几,而宋桓公逆诸河,立戴公以处曹,则此诗之作,自在逆河以前。河广作而宋立戴公矣,载驰赋而齐立文公矣。载驰许诗,河广宋诗,而系列于庸、卫之风,以二夫人于其宗国皆有存亡继绝之思,故录之。”陈奂认为河广是宋桓夫人希望宋桓公渡河救卫的诗,和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河广卫风 国风 诗经 注释 译文 赏析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1368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