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培训材料ppt课件.ppt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培训材料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培训材料ppt课件.ppt(3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北京舜土规划顾问有限公司 2015年3月19日,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一、概念,一、概念,承载力提出,最初是与生态学密切相关,指“某一特定环境条件下,某种生物个体存在数量的最高极限”。1921年,美国学者将此概念应用于人类承载力的研究,指“某一地区的食物资源确定该地区的人口容纳量”。,发展,很多领域和部门均开始沿用承载力的概念用于自身的研究,耕地人口承载力、森林资源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交通环境承载力、土地资源承载力、旅游环境承载力等概念或研究范畴逐渐涌现。用来描述区域系统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最大承受能力。,产生新概念,“承载力”与城市研究自然地结合,成为生态学、城市规划、经济学
2、等多学科研究热点,同时诞生出土地负载力、社会承载力、城市安全承载力、城市承载力、城市综合承载力等新型概念。,一、概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承载力的概念和意义发生着相应的变化。目前对于一个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仅关注自然资源禀赋,还应当考虑人类发展需求和人类对区域环境施加的影响,即考虑承载力的综合性。资源环境承载力:在一定时期和区域范围内,在维持区域资源结构符合持续发展需要、区域环境功能仍具有维持其稳态效应能力的条件下,区域资源环境系统所能承受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二、评价方法,单要素评价,综合指标体系评价,中原城市群城市承载力研究中土地、水资源、交通和环境要素承载力
3、指标,建立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 秦成,王红旗等构建了包含人口密度、人均水资源量、人均耕地面积、水土协调度、水环境纳污能力、环境用水率、城市化水平和人均GDP等指标的泉州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封志明等研究采用区域粮食生产力所能供养的人口规模来度量,构建土地资源承载力模型、承载指数模型,揭示区域现实人口数量与土地资源承载力之间的关系;中国科协组织开展了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就土地资源、水资源、交通和环境的承载状态进行单要素评价;,二、评价方法,二、评价方法,系统动力学方法英国科学家马.斯莱塞(Malcom Sleeser)等人运用该方法建立了
4、人口资源与发展之间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即 ECCO(Enhancement of Carrying Capacity Options)模型,进行承载能力综合计量。这种方法的主要特点是按照系统动力学的理论与方法建立的模型,借助计算机模拟可以用于定性与定量地研究系统问题。通常通过一阶微分方程组来反映系统各个模块变量之间的因果反馈关系.模型所考虑的是整个系统的最佳目标,强调大系统中各个子系统的协调和大系统的综合。因此,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可以较好地把握系统中众多因子的相互关系,分析系统结构,明确系统因素间的关联作用,通过因果反馈图和系统流图,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模拟不同发展战略实现对系统结构、功能乃至发
5、展趋势模拟和预测。,二、评价方法,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2000 年黄宁生等提出了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传统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主要包括:综合承载力,相对自然资源(土地资源)承载力和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二、评价方法,生态足迹法由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William Rees和其学生Wackernagel在1992年提出,并在1996年 由Wackernagel 进一步完善。首先,测算被评价地区的生态足迹。生态足迹是指任何已知人口(一个城市、地区或国家)生产其所消费的所有资源和吸纳其所产生的所有废弃物所需要的生物生产性面积(包括陆地和水域)。两个基本假设:(1)人类能够确定其自身所消费的绝大多数资源及其产
6、生的废弃物;(2)这些资源和废弃物大部分能够被转换成相应的生物生产性面积。,其中,EF为总的生态足迹;N为被评价地区的人口数;ef为人均生态足迹;j 为生物生产性土地的类型,该方法将地球表面的生物生产性土地分为6 大类:耕地、草地、森林、化石能源用地、建筑用地和海洋;i 为消费品和投入的类型;cji为第j 类第 i 种消费品的人均消费量,pji为第j 类第 i 种消费品的年(全球)平均土地生产力;nj为第j类消费品的品种数,随j的不同而变化;rj为均衡因子,因为单位面积耕地、草地等土地的生物生产能力差异很大,为了使计算结果转化为一个可比较的标准,有必要在各类生物生产性面积前乘上一个均衡因子,以
7、转化为统一的、可比较的生物生产地域面积。,二、评价方法,生态足迹法其次,测算该地区的生态承载能力。所谓生态承载力是指研究区域内现有的不同类型土地和水体所能提供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之和,表示自然生态系统能够提供给人类的消费品总量。,式中,EC 为总的生态承载力;N 为人口数;ec 为人均生态承载力;j为生物生产性土地的类型;aj为人均生物生产性土地的面积,为产量因子,j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某类生物生产性土地的平均生产力与同类土地的世界平均生产力的比率;rj为均衡因子,最后,将该地区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如果生态足迹大于生态承载力,形成生态赤字,表示该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处于生态不可持
8、续状态;如果生态足迹小于生态承载力,则形成生态盈余其它类似的方法还有能值分析法、单要素加权分析法和矢量分析法等,它们只是在指标选择、权数的确定和综合的方法方面与生态足迹法不同,但基本思路是相同的,二、评价方法,综合评价指标法综合评价指标法解决了单因素评价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可以比较全面地反映资源承载能力的状况,最常用的是模糊综合评判。综合指标评判的前提是构建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指标选择:要求选取若干个代表性好、针对性强、易于量化的指标,有些采用灰色关联模型对指标进行分析和筛选。为确保指标选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要进行指标间的多重共线性分析,尽量减少由于指标间和重叠信息而影响分
9、析结果的客观性。指标赋权:层次分析(AHP)法、德尔菲(Delphi)法、均方差法等。综合指标法是一种常用的方法,但由于指标确定、等级划分、权重分配直接影响到最终的结果,因此,对这些问题的处理是否科学、合理成为计算的关键。,二、评价方法,评价指标的选取:土地承载力体现不同尺度区域环境与社会经济系统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方面的联系,为了表达这一复杂的多维矢量,评价指标体系必须遵循以下原则:,除选取能反映土地承载力的共性指标外,还应针对不同区域特点,进行指标选取。,1、区域特殊性,土地综合承载力的提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树立土地-人口-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观点,因此应涵盖生态承载、经济承载、
10、社会承载等方面内容。,2、系统协调性,在指标筛选过程中尽量选取带有共性的代表性指标,和处理后的组合指标,使反映的问题更深刻也更具有实际意义。,3、综合性,二、评价方法,评价指标的选取:,由于评判对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所反映的问题也带有区域整体性特征,故评判体系也必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研究系统。至少是一个包含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的三层体系。,4、层次性,指标选取必须做到:一是资料的易取性或可统计计算;二是易量化性,减少类似制度与管理等主观成分的干扰。,5、可操作性,二、评价方法,指标赋权方法,1、特尔斐法特尔斐法即专家咨询权数法,又分为平均型、极端型和缓和型。主要根据专家对指标的重要性打分来定权,
11、重要性得分越高,权数越大。优点是集中了众多专家的意见,缺点是通过打分直接给出各指标权重而难以保持权重的合理性。2、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多目标多准则的决策方法,由美国运筹学家萨迪教授提出的,此法必须将评估目标分解成一个多级指标,对于每一层中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给出判断。它的信息主要是基于人们对于每一层次中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作出的判断。这种判断通过引入19比率标度进行定量化。该法的优点是综合考虑评价指标体系中各层因素的重要程度而使各指标权重趋于合理;缺点是在构造各层因素的权重判断矩阵时,一般采用分级定量法赋值,容易造成同一系统中一个因素是另一因素的5倍、7倍,甚至9倍,从而影响权重的合理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资源 环境 承载力 评价 培训 材料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1347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