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景观生态学理论与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利用ppt课件.ppt
《第六章 景观生态学理论与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利用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章 景观生态学理论与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利用ppt课件.ppt(10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六章 景观生态学理论与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利用,环境生态学导论(第二版)盛连喜主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目 录,第一节 景观生态学中的基本概念一、景观及景观生态学 二、景观生态学研究的对象及内容 三、景观生态学中的基本术语及常用概念 四、斑块 五、基质 六、廊道第二节 景观生态学中的几个重要理论一、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 二、复合种群理论三、渗透理论 四、等级理论 第三节 自然景观变化特征及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利用一、景观异质性和稳定性二、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及影响三、景观变化的驱动因子 第四节 干扰与干扰生态学一、干扰及其特征 二、人为干扰的主要形式 三、干扰的生态学意义,第一节 景
2、观生态学中的基本概念,引言,生态系统生态学更多关注的是相对同质的生态系统内部的能流和物流。但生态系统本身是复杂多样的,人类活动的方式、强度也各有不同,这就意味着对环境问题的思考应着眼于更大尺度,更复杂的系统水平上区域复合生态系统,即景观生态学的研究范畴。,不同学科的景观含义,“景观”的三种理解:视觉美学 在欧洲,“景观”一词最早来源于圣经中,用来描述耶路撒冷城美丽的景画。与“风景”同意。例“黄山”、“泰山”、“苏州园林”。地理学 景观作为地球表面气候、土壤、地貌、生物各种成分的综合体,类似于生态系统。景观生态学 空间上相邻、功能上相关、发生上有一定特点的生态系统的聚合。,A.桂林山水景观B.美
3、国亚利桑那洲大峡谷景观C.美国威斯康星大学Curtis草地景观D.内蒙古草原景观E.北美的Sonoran荒漠景观F.亚洲温带荒漠景观一角,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历史,国外 1.萌芽(19世纪初20世纪30年代)首先生态学的出现,19世纪中期Haeckel,把研究生物和环境关系的科学称之为生态学。其后,从个体生态学发展到群落生态学。1935年,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利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术语。,2.巩固(20世纪30年代后期60年代中期)1939年,德国著名的地植物学家特罗尔,在利用航片研究东非土地利用问题时提出了景观生态学一词。随后,一些科学家将景观生态学作为生态学一分支进行研究。二战爆发过程中,景观生态学研
4、究几乎处于停滞状态,二战后,由于人口、粮食、环境问题,景观生态学得到蓬勃发展,中欧成为景观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地区。(例德国、荷兰、捷克等)美国从70年代开始景观生态学研究,发展很快。,3.发展(20世纪60年代后期80年代初,初步发展;20世纪80年代,全面发展)80年代进入景观生态学研究热潮。1981年,在荷兰召开“第一届景观生态学大会”。1982年,国际景观生态学协会成立。(IALE)1984年,Narch.Z和Lieberman(美国)出版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应用,第一本景观生态学专著。1986年,Forman.R&Godron出版景观生态学教材,标志景观生态学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198
5、7年,国际性杂志景观生态学出版。,4.提高(20世纪90年代,学科的全面提高时期)90年代,景观生态学全球化普遍提高,技术、手段更为先进。(例GIS、遥感等)国内 从80年代初开始,1989年10月在沈阳召开首届景观生态学学术讨论会。1998年在沈阳举行“亚洲及太平洋地区景观生态学国际会议”。,80年代:起步阶段,侧重于国外文献的介绍 1981年,黄锡畴在地理科学上发表了德意志联帮共和国生态环境现状及保护一文。同期还发表了刘安国的捷克斯洛伐克的景观生态研究。这是国内首次介绍景观生态学的文献。1983年,林超在地理译报上发表了两篇译文,一篇是Troll的景观生态学,一篇是E.纳夫的景观生态学发展
6、阶段。1985年,陈昌笃在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丛刊发表评介Z.纳维等著的景观生态学一文,这是国内首次对景观生态学理论问题的探讨。,1986年,景贵和在地理学报发表了土地生态评价与土地生态设计,这是国内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第一篇文献。1988年,李哈滨在生态学进展发表了景观生态学生态学领域里的新概念构架一文。同年的生态学杂志分别发表了金维根的土地资源研究与景观生态学和肖笃宁等的景观生态学的发展与应用。1990年肖笃宁主持翻译了R.T.T.Forman和M.Godron的景观生态学一书。,90年代迅速发展,大量论文书籍出现,1990年,肖笃宁等在应用生态学报发表了沈阳西郊景观结构变化的研究一文,该
7、文是我国学者参照北美学派的研究方法而开展的景观格局研究的典范著作。同年景贵和出版了吉林省中西部沙化土地景观生态建设论文集。伍业钢和李哈滨的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发展(1992)和景观生态学的数量研究方法(1992);傅伯杰的黄土区农业景观空间格局分析(1995)、景观多样性分析及其制图研究(1995)、景观多样性的类型及其生态意义(1996);,一、景观及景观生态学,美国著名景观生态学家Forman和Godron(1986)将景观定义为:由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镶嵌构成,并以类似形式重复出现,具有高度空间异质性的区域。,肖笃宁(1997)将景观概念表述为: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
8、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生态和美学价值。,景观,傅伯杰等(2001)在综合国内外有关景观的概念的基础上,总结了对景观的五个方面的理解:,一、景观及景观生态学,一、景观及景观生态学,景观生态学,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一词由德国区域地理学家Troll于1939年首次提出,他将景观生态学定义为:研究某一景观中生物群落之间错综复杂的因果反馈关系的科学。,Forman(1983)指出,景观生态学集中于以下三方面的研究:景观单元或生态系统间空间关系的研究。景观单元间的能量流、物质流和物种流。景观镶嵌体随时间而变化的生态动态(Turne
9、r,et al,2001)。,景观生态学是研究景观单元的类型组成、空间配置及其与生态学过程相互作用的综合性学科(邬建国,2000),二、景观生态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景观生态学主要是研究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动态变化以及景观的规划与管理。,景观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内容及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论(邬建国,2000),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内容,景 观 结 构斑块间的空间关系,斑块大小、形状、类型,生态过渡带,异质性,连接性,动物移动,水分移动,破碎种群动态,斑快动态,生物驱动,气候变化,破碎化,干扰状况,景 观 功 能空间要素间的相互作用,景 观 变 化结构和功能随时间的改变,三、景观生态学中常用基本术语及定义
10、,结构(configuration):即指空间单元的特殊配置,通常与空间结构或斑块结构同义。连接度(connectivity):一个景观内一种生境或覆盖类型的空间连续性。该术语强调景观中各要素在功能上和生态过程上的联系(傅伯杰,等,2001)。廊道(corridor):指与其两侧相邻区域有差异的相对呈狭长形的一种特殊景观类型。覆盖类型(cover type):在一个景观中,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划分出的某些生境、生态系统或植被类型中的一类。边缘(edge):一般指一个生态系统或覆盖类型的周边部分,其内部的环境条件可能与该生态系统的内部区域有一定差异;有时也用于表示在一个景观中不同覆盖类型间邻接宽度
11、的计量。,三、景观生态学中常用基本术语及定义,破碎化(fragmentation):一个生境或覆盖类型破碎为更小的,不相连的小块。异质性(heterogeneity):景观中包含的不同景观要素的性质或状态,如一个景观中包含的各种生境类型或覆盖类型。与同质性相对。基质(matrix):景观中的本底覆盖类型,通常具有高覆盖率和高连接度;并不是所有的景观中都可以划分出确定的基质。斑块(patch):在性质和外貌上不同于周围单元的块状区域。尺度(scale):对象或过程的时空维度,具有粒度(分辨率)和幅度(范围)的特征。,landsat5的TM的一景宽185公里,图像覆盖185*185km2,除了tm
12、6的空间分辨率是120m,其余波段的分辨率为30m;spot5一景宽60公里,覆盖面积为60*60km2,由于搭载两个高分辨率成像装置,多光谱波段的空间分辨率达10m,全色波段影像的空间分辨率达2.5m。,破碎化(fragmentation):一个生境或覆盖类型破碎为更小的,不相连的小块。异质性(heterogeneity):包含不同景观要素的性质或状态,如一个景观中包含的各种生境类型或覆盖类型,与同质性相对,同质性是指一个景观内的要素是相同的。基质(matrix):在景观中的本底覆盖类型,通常具有高覆盖率和高连接度;并不是所有的景观中都可以划分出确定的基质。斑块(patch):在性质或外貌上
13、不同于周围单元的块状区域。尺度(scale):对象或过程的时空维度,具有粒度(分辨率)和幅度(范围)的特征。,三、景观生态学中常用基本术语及定义,空间动态预测尺度上推,样点(Plot),样带(Transect),建立植被类型与气候土壤等环境因子的数量关系,植被类型=f(气候、土壤),尺度上推(Scaling up),GIS空间数据,植被分布,尺度转化与空间过程,气候变暖的影响,叶片生理生化过程,土壤微生物过程,单株树木,累积效应,景观尺度,自然干扰,物种迁移物种传播,经营采伐,空间过程反馈,空间过程,小尺度,四、斑块,(一)斑块的起源 按照起源,可将斑块分为四类:环境资源斑块、干扰斑块、残余斑
14、块和引入斑块。环境资源斑块 环境异质性导致环境资源斑块产生。特点:存留时间长、周转率低。,干扰斑块 基质内的各种局部干扰都可形成干扰斑块。原因:由于局部干扰而产生的。采伐后的森林,草原烧荒,地表煤矿 干扰是引起生态系统格局显著偏离其常态的事件。举例:风、火、冰雹、山崩、虫害等。,干扰,内、外因(如火灾),短期、长期,短期特点:具有最高的周转率、持续时间最短、消失最快的斑块类型。,残余斑块残余斑块的成因与干扰斑块刚好相反,它是生物群落在受干扰基质内的残留部分。如火灾大火过后残留的一片森林种群大小、迁入和灭绝等在初期变化剧烈,而后进入平稳演替阶段。,引进斑块 当人们把生物引进某一地区时,就随之产生
15、了引进斑块。如种植斑块、聚居地等,斑块的持久性与稳定性,(二)斑块大小和形状的生态学意义,斑块大小的生态学意义物种丰富度(或种数)f(生境多样性,干扰,斑块面积,演替阶段,基质特征,斑块隔离程度)物种多样性与景观斑块的大小密切相关。在进行自然保护区设计时应考虑如何保持:较高的当地物种多样性。稀有种和濒危种。稳定的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面积是要考虑的主要因素。主要保护的是物种多样性或稀有物种,而不仅仅是斑块数量。,斑块形状的生态学意义一般来讲,自然过程造成的斑块(如自然生态系统)常表现出不规则的复杂形状,而人为斑块(如农田、居民区、城市等)往往表现出较规则的几何形状。由圆形斑块到细长斑块,周长-面
16、积比从最小变到最大,物种多样性、斑块中觅食效率也从最大变到最小。,(二)斑块大小和形状的生态学意义,斑块的边缘效应边缘效应是指斑块边缘部分由于受外围影响而表现出与斑块中心部分不同的生态学特征的现象。斑块中心部分在气象条件(如光、温度、湿度、风速),物种组成以及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方面,都可能与其边缘部分不同。,(二)斑块大小和形状的生态学意义,大保护区比小保护区好;栖息地是同质性的保护区,一般应尽可能少的分成不相连碎片;栖息地是同性质的保护区,如果要分成几个不相连的保护区,这些保护区应尽可能地靠近;如果是几个不相连的保护区,这些保护区应等距离排列;如果有几个不相连的保护区,用长带状的栖息地把它们连
17、接起来,也许会明显地改进保护功能;只要条件允许,任何保护区应尽可能接近圆形,以缩短保护区内物种扩散距离。,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原则,五、廊道,(一)廊道结构特征廊道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是它的弯曲度,其生态意义与生物沿廊道的移动有关。一般说来,廊道愈直,距离愈短,生物在景观中两点间的移动速度就越快,反之,则需要较长时间。廊道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其连通性。廊道的宽度对物种迁移也具有重要意义。廊道内部环境也存在差异。,景观中的廊道是指与其两侧相邻区域有差异的相对呈狭长形的一种特殊景观类型。,(二)廊道的分类,廊道有三种基本类型:线状廊道、带状(窄带)廊道和河流(宽带)廊道。,线状廊道 带状廊道 河流廊道,(三
18、)廊道的功能,廊道的主要功能,可以归纳为下列四类:生境(如河边生态系统、植被条带)。传输通道(如植物传播体、动物以及其他物质随植被或河流廊道在景观中运动)。过滤和阻抑作用(如道路、防风林道及其他植物廊道对能量、物质和生物(个体)流在穿越时的阻截作用)。作为能量、物质和生物的源或汇(如农田中的森林廊道,一方面具有较高的生物量和若干野生动植物种群,为景观中其他组分起到源的作用,而另一方面也可阻截和吸收来自周围农田水土流失的养分与其他物质,从而起到汇的作用)。,六、基质,(一)基质的判定相对面积连通性控制程度三个标准结合 相对面积的大小、连通性和对景观动态的控制作用是判定基质的三个基本标准。,基质是
19、面积最大、连通性最好的景观要素类型,(二)基质的孔隙度,斑块在本底中即形成所谓的孔隙,孔隙度这个指标的生态意义在于:它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本底中不同斑块的隔离程度,而隔离程度影响动物、植物种的基因交换,并进一步影响它们的遗传分化。它还可说明边缘效应,而边缘多少与动物、植物的分布和生存有一定关系。,第二节,一、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主要阐述岛屿的面积与物种丰富度的关系,并从物种的迁入和灭绝两个方面来解释其机制。,Preston(1962)提出著名的种面积方程:式中,S 是种丰富度,A 是面积,c 和z 常数。z 的理论值为0.263,实际通常在0.18与0.35之间。c 值的变化反映
20、地理位置变化对种丰富度的影响。在实际研究中,c 和z 值常采用统计回归方法获得。,S cAz,岛屿的种-面积的关系,MacArthur 和Wilson 的岛屿生物地理理论首次从动态方面阐述了物种丰富度与面积及隔离距离之间的关系。该理论认为,岛屿的物种丰富度决定于物种的迁入率和灭绝率。,岛屿生物地理理论可以用模型表示为:式中,I 和E 分别代表迁入率和灭绝率。式中,Sp 代表大陆种库大小,D 代表岛屿与大陆种库间距离,DO、n 和R 均为拟合参数。,近陆远陆,迁入率,死亡率,小岛,大岛,s1 s2 s3,岛屿上的物种数量,速率,岛屿生物学理论与自然保护区建设:,1.将自然保护区作为岛屿;2.确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六章 景观生态学理论与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利用ppt课件 第六 景观生态学 理论 人类 生态系统 利用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1340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