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分散体系与高分子溶液ppt课件.ppt
《第六章 分散体系与高分子溶液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章 分散体系与高分子溶液ppt课件.ppt(14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六章 分散体系与高分子溶液,本章目录,6.1 分散体系分类,6.2 分散体系的流变性质,6.3 溶胶,6.4 凝胶,6.5 乳状液,6.6 泡沫,6.7 高分子溶液,6.8 表面活性剂与高分子在溶液中的相互作用,分散体系: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所构成的体系。,例如:云,牛奶,珍珠,一、分散相与分散介质,分散相(dispersed phase):被分散的物质,分散介质(dispersing medium):分散分散相的物质;分散体系中处在连续状态的物质。,一、分散体系的分类,二、分散体系分类,1.按分散相粒子大小,分子或离子分散体系(r10-9m):混合气体和溶液,胶体分散体系(10
2、-9r10-7m):如Fe(OH)3、Al(OH)3溶胶等,胶体分散体系(r10-7m):如乳状液、悬浊液等。,2.按分散相和分散介质聚集状态分类:,一、分散体系的分类,2.按分散相和分散介质聚集状态分类:,一、分散体系的分类,3.按分散相体系的稳定性分类:,憎液溶胶:由难溶物质分散在分散介质中所形成的分散体系,颗粒半径在1nm100nm之间,分散相与分散介质之间亲和力较弱,有明显的相界面,属于热力学不稳定体系,如粘土在水中形成的溶胶、氢氧化铁溶胶、碘化银溶胶等。,亲液溶胶:分散相与分散介质之间有很好的亲和力和很强的溶剂化作用,如高分子化合物溶液,虽然是分子分散的真溶液,但其分子大小已经达到胶
3、体颗粒范围,因此具有胶体的一些特性(例如扩散慢、不透过半透膜、有丁达尔效应等)。亲液溶胶是热力学上稳定、可逆的体系。,一、分散体系的分类,流变性质(rheologic properties):物质在外力作用下的变形(deformation)和流动(flow)的性质。,将流动着的液体看作许多相互平行移动的液层,各层速度不同,形成速度梯度(dv/dx),这是流动的基本特征。,一、分散体系的分类,由于速度梯度的存在,流动较慢的液层阻滞较快液层的流动,因此,液体产生运动阻力。为使液层维持一定的速度梯度运动,必须对液层施加一个与阻力相反的反向力。在单位液层面积上施加的这种力,称为切应力(shear fo
4、rce),简称切力。用表示,单位为N/m2。切变速度:即速度梯度,简称切速,用D表示,单位s-1。切应力与切变速率是表征体系流变性质的两个基本参数。,一、分散体系的分类,流动时液体内部形成速度梯度,故产生运动阻力,切应力反映此阻力大小。,液体粘度,黏度定义:将两块面积为1m2的板浸于液体中,两板距离为1m,若加1N的切应力,使两板之间的相对速率为1m/s,则此液体的黏度为1Pas。,一、分散体系的分类,牛顿流体(Newtonian fluid):符合牛顿公式的流体。,非牛顿液体(non-Newtonian fluid):不符合牛顿公式的流体。,非牛顿流体的切应力与切速间无正比关系,比值/D不再
5、是常数,而是切速的函数。,表观粘度(apparent viscosity):以a表示一定(/D)下的粘度,称表观粘度。,一、分散体系的分类,以切变速度D对切应力 作图,可以得到流变曲线,它表示了体系的流变特性。按流变曲线的类型可将流体分为不同的流型。,四种基本流型a 牛顿流型;b 塑性流型c 假塑性流型;d 胀性流型,一、分散体系的分类,1.牛顿体,D-关系为直线,且通过原点。即在任意小的外力作用下,液体就能发生流动。从D-直线关系可见,直线的斜率越小,液体的黏度越大。大多数纯液体(如水、甘油、低黏度油以及许多低分子化合物溶液和稀的溶胶)都是牛顿液体。牛顿型液体常称为真液体。,一、分散体系的分
6、类,2.塑性体(plastic fluid),也叫Bingham体。其流变曲线也是直线,但不经过原点,而是与切力轴交在y 处,亦即只有当y 时,体系才流动,y 称为屈服值(yield value)。,外加切应力较小,不流动,只发生弹性变形;而一旦切应力超过某一限度时,体系的变形就是永久的,表现出可塑性,故称其为塑性体。使塑性体开始流动所需加的临界切应力,即为屈服值。,一、分散体系的分类,式中,塑称为塑性黏度(或结构黏度),它和屈服值y 是塑性体的两个重要流变参数。,解 释,静止时,不规则粒子形成网状结构,须破坏其网状结构方可流动。达到层流切力后结构被彻底破坏。,一、分散体系的分类,钻井泥浆:黏
7、土质点成片状,基面带负电,侧面带少量正电。黏土粒子在水中易形成结构。开钻时高速循环泥浆,结构被拆散,流动阻力小。停钻后结构重新形成,屈服值保证了岩屑的悬浮,也可防止泥浆渗入地层。,实 例,一、分散体系的分类,3.假塑体(pseudoplastic fluid),特点,无屈服值,其流变曲线通过原点,表观黏度0随切力增加而下降,亦即搅得越快,显得越稀。其流变曲线为一凹向切力轴的曲线。,大部分高分子溶液和乳状液属此流型。,K 是粘稠度的量度,K 越大,液体越粘稠;n1,是非牛顿性的量度,n 越小,非牛顿性越显著。,表观粘度:,一、分散体系的分类,形成原因,应用实例,油井压裂液:地层中高粘度强携砂能力
8、、大压裂应力管道中低粘度高速流动,减小能量消耗,二、分散体系的流型,4.胀流体(dilatant fluid),特点,流变曲线也通过原点,但与假塑体相反,其流变曲线为一凸向切速轴的曲线。胀流体的表观黏度a随切速增加而变大,也就是说,这类体系搅得越快,显得越稠。,(n1),表观粘度:,二、分散体系的流型,(1)颗粒必须是分散的而不是聚结的;(2)分散相浓度相当大,且在一狭小范围内。浓度低时为牛顿体,高时为塑性体。,条件,解 释,应用实例,钻井时如果遇到胀流性很强的地层会发生严重的卡钻事故。,二、分散体系的流型,1.计算法,对于稀分散体系,Einstein假定:,质点是远大于溶剂分子的圆球;质点是
9、缸体,且与介质无相互作用;溶胶很稀,液体经过质点时,各层流所受到的干扰不相互影响;无湍流。,从而导出,式中,为溶胶的黏度;0为介质的黏度;为分散相所占的体积分数。,三、流变参数的测量,2.流变仪法,(1)旋转流变仪,适用于非牛顿流体的黏度测定,实际工作中用于测定流体流型。,工作机理 转筒式黏度计有两个同心筒组成,两筒间保持一定的间隙(例如13mm左右),此间隙为待测样品所充满。两筒中一筒转动,另一筒固定,这样在样品液体内部存在速度梯度,并产生流动阻力。作用在单位面积上的阻力极为切应力的大小。如外筒不动,靠加重量(砝码)使内筒转动,就可有由砝码质量、力臂长度、筒侧面积求出切应力值。,三、流变参数
10、的测量,2.流变仪法,(2)毛细管流变仪,用于测定液体、溶液和胶体溶液的黏度,主要使用于牛顿流体。,毛细管粘度计的基本公式是Poiseuille公式,式中,r、l 分别为毛细管的半径和长度;v 为在 t 时间内液体所流过的毛细管体积;p 为毛细管两端的压力差。,粘 度测定公式,三、流变参数的测量,一般用已知黏度的液体测出粘度计的毛细管常数,再令待测液体在相同的条件下流过同一只毛细管。因为同一毛细管的r、l、v一定,故液体在毛细管中流动仅受压力差p的影响,在此处压力差即为重力,即p=hg,故可根据下式求出待测液体的黏度:,0、0、t0分别为标准液体(如纯水、纯苯等黏度已知)的黏度、密度、和使一定
11、体积标准液体流过毛细管所经过的时间;、t 为待测液体的黏度、密度、和使同一体积待测液体流过毛细管所经过的时间。,三、流变参数的测量,若溶液很稀,则0,这时,只要测出已知黏度的标准液体和待测液体的流经时间,根据上式就可以测出待测液体的黏度。,常作标准液体(20)水:1.00910-3Pas苯:6.4710-4Pas,三、流变参数的测量,第三节 溶胶,1861年,英国科学家Thomas Graham首次提出“胶体”Colloid 的概念。,Graham将物质分成两类:晶体(crystal):蔗糖、食盐、硫酸及其无机盐类。在水中易扩散;能通过半透膜;蒸去水分后结晶析出。胶体(colloid):Al(
12、OH)3,Fe(OH)3,蛋白质,大分子化 合物等。在水中不易扩散;不能通过半透膜;蒸去水 分后成胶状。,Graham首次认识到胶体的特性,这一点很重要;但将物质分成晶体和胶体是不正确的。,俄国科学家维伊曼,对200多种化合物进行实验后发现:任何物质既可制成晶体又可制成胶体。例如:NaCl 在水中是真溶液,而若分散在苯或醚中,则形成胶体溶液;硫磺分散在乙醇中为真溶液,而分散在水中则为水溶胶。,固体酒精,第三节 溶胶,胶体只是物质以一定分散程度而存在的一种状态,而不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物质的固有状态。,第三节 溶胶,胶体:指某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以一定的分散程度(10-9r10-6m?)而存在的一种状
13、态。,胶体的界限多少是有些人为的,胶体是物质的一种存在状态,而不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物质固有状态。虽然胶体最初相对晶体而言而提出的,但把物质分为晶体和胶体是不正确的,因为任何典型的晶体物质都可以用降低其溶解度或选用适当的分散介质而制成溶胶(例如把NaCl分散在苯中就可以制成溶胶)。因此,研究胶体主要研究分散相的存在状态,而不是分散相物质本身。,第三节 溶胶,胶体化学发展简史,胶体化学发展简史,胶体化学的应用,1.油田开发:钻井液(稳定、絮凝、解卡、消泡);稠油乳化 降粘开采;原油脱水与破乳;污水处理;微乳液与三次采油2.农 业:土壤中的离子交换;农药乳化与分散3.生物学和医学:生物流变学;血液学;
14、渗透与膜;病毒、蛋白 质;制药与药理学4.日用品:洗涤剂、化妆品、乳制品、胶囊制品5.轻工业:表面处理、陶瓷、涂料6.环境科学:水净化、人工降雨7.分析化学:离子交换,胶束增溶8.材 料:水泥、合金、液晶9.海洋科学:海水淡化膜,胶体分类:按分散相和分散介质之间的亲和力。(稳定性),(1)憎液胶体(lyophobic sol):简称溶胶 由难溶物质分散在分散介质中所形成的分散体系,分散相与分散介质之间亲和力较弱,有明显的相界面,属于热力学不稳定体系,如粘土在水中形成的溶胶。,(2)亲液胶体(lyophilic sol):分散相与分散介质之间有很好的亲和力和很强的溶剂化作用,如高分子化合物溶液,
15、虽然是分子分散的真溶液,但其分子大小已经达到胶体范围,因此具有胶体的一些特性(例如扩散慢、不透过半透膜、有丁铎尔效应等)。只有典型的憎液溶胶才能全面地表现出胶体的特性,因此,本节以溶胶作重点来讨论胶体的共同性质。,第三节 溶胶,3.1 溶胶的制备方法,制备溶胶必须使分散相粒子的大小落在胶体分散体系的范围之内,并加入适当的稳定剂。制备方法大致可分为两类:,超 声 波 分 散 法,研 磨,电 弧 法,胶 溶 法,(1)研磨法 用机械粉碎的方法将固体磨细。,1、溶胶的制备分散法,这种方法适用于脆而易碎的物质,对于柔韧性的物质必须先硬化后再粉碎。,转速约每分钟1万-2万转。,A为空心转轴,与C盘相连,
16、向一个方向旋转,B盘向另一方向旋转。,分散相、分散介质和稳定剂从空心轴A处加入,从C盘与B盘的狭缝中飞出,用两盘之间的切力将固体粉碎,可得1000 nm左右的粒子。,盘式胶体磨,3.1 溶胶的制备方法,(2)胶溶法 将新鲜的凝聚胶粒(沉淀)加入某种可溶性物质或洗去体系中过多的电解质时,重新分散在介质中形成溶胶。这种使沉淀变成胶体的方法叫做胶溶法。所加可溶性物质叫胶溶剂,这个过程叫胶溶作用。,例如:,AgCl(新鲜沉淀)AgCl(溶胶),Fe(OH)3(新鲜沉淀)Fe(OH)3(溶胶),根据胶核所能吸附的离子而选用合适的电解质作胶溶剂。,3.1 溶胶的制备方法,(3)超声波分散法,图1-1 超声
17、波乳化分散原理图1-石英片;2-电极;3-变压器油;4-盛分散体系的试管,如右图在电极上加高频高压交流电,使石英片发生同频机械振荡,此高频机械波经变压器油传入试管内后,即产生相同频率的疏密交替波,对分散相产生很大的撕碎力,从而使分散相均匀分散。,广泛用于实验室制备乳化液。,用超声波(频率16000Hz)所产生的能量来进行分散作用。,3.1 溶胶的制备方法,(4)电弧法,电弧法主要用于制备金、银、铂等金属溶胶。制备过程包括先分散后凝聚两个过程。,将金属做成两个电极,浸在水中,盛水的盘子放在冷浴中。在水中加入少量NaOH 作为稳定剂。,制备时在两电极上施加 100V 左右的直流电,调节电极之间的距
18、离,使之发生电火花,这时表面金属蒸发,是分散过程,接着金属蒸气立即被水冷却而凝聚为胶粒。,3.1 溶胶的制备方法,由分子或离子分散聚集成胶体粒子的方法。如过饱和溶液或过饱和蒸汽在适当条件下,分离出新相从而形成胶体的方法。它可以获得高分散的溶胶。,凝聚 溶液结晶即先形成晶核,晶核成长为晶体。,晶核的生成速度V1,晶核的成长速度V2。若V1V2,则溶液中形成大量晶核,所得粒子的分散度较大,有利于形成溶胶。若V2V1,所得晶核极少,而晶核成长速度很快,故粒子得以长大并产生沉淀。,2、溶胶的制备凝聚法,3.1 溶胶的制备方法,(1)化学凝聚法,通过化学反应(如复分解反应、水解反应、氧化或还原反应等)使
19、生成物呈过饱和状态析出小颗粒,然后小颗粒再结合成溶胶颗粒。,例如:,A.复分解反应制硫化砷溶胶 2H3AsO3(稀)+3H2S As2S3(溶胶)+6H2O,B.水解反应制氢氧化铁溶胶 FeCl3(稀)+3H2O(热)Fe(OH)3(溶胶)+3HCl,D.离子反应制氯化银溶胶 AgNO3(稀)+KCl(稀)AgCl(溶胶)+KNO3,C.氧化还原反应制备硫溶胶 2H2S(稀)+SO2(g)2H2O+3S(溶胶),3.1 溶胶的制备方法,(2)物理凝聚法,A.更换溶剂法 利用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度的显著差别来制备溶胶,而且两种溶剂要能完全互溶。,例1.松香易溶于乙醇而难溶于水,将松香的乙醇溶液滴
20、入水中可制备松香的水溶胶。,例2.将硫的丙酮溶液滴入90左右的热水中,丙酮蒸发后,可得硫的水溶胶。,3.1 溶胶的制备方法,(2)物理凝聚法,将汞的蒸气通入冷水中就可以得到汞的水溶胶。,4金属钠,2苯,5液氮。,B.蒸气骤冷法,先将体系抽真空,然后适当加热管2和管4,使钠和苯的蒸气同时在管5 外壁凝聚。除去管5中的液氮,凝聚在外壁的混合蒸气融化,在管3中获得钠的苯溶胶。,3.1 溶胶的制备方法,3.2 溶胶性质,一.光学性质 二.运动性质,三.电学性质 四.流变性质,光散射现象-Tyndall效应、乳光现象 光散射理论-Rayleigh公式 光散射应用-超显微镜,一、溶胶的光学性质,1.光散射
21、现象-Tyndall效应,Tyndall效应实际上已成为判别溶胶与分子溶液的最简便的方法。,1869年Tyndall发现,若令一束会聚光通过溶胶,从侧面(即与光束垂直的方向)可以看到一个发光的圆锥体,这就是Tyndall效应。其他分散体系也会产生一点散射光,但远不如溶胶显著。,一、溶胶的光学性质,1.光散射现象-乳光现象,当会聚光通过溶胶时,从溶胶的正面和侧面观察到的溶胶颜色是不一样的,对于AgI溶胶,从正面看是淡红色的,从侧面看是蓝色的。这就是乳光现象。,一、溶胶的光学性质,对光的吸收主要取决于体系的化学组成,而散射和反射的强弱与质点的大小有关。低分子真溶液的散射极弱;当质点大小在胶体范围内
22、,则发生明显的散射现象,即光散射;当质点直径远大于入射光波长时,则主要发生反射,体系呈浑浊。,散射(Tyndall现象解释),2.光散射理论,散射:光线绕过粒子前进,并从该粒子向各个方向传播。,一、溶胶的光学性质,2.光散射理论,最早从理论上研究光散射的是Rayleigh(1871),他导出溶胶的光散射公式。,Rayleigh 散射理论的基本假设:散射质点比光的波长小得多(质点大小/20-/15)。这意味着质点处于均匀的入射光场中,质点各部分的散射波具有相同的位相。换言之,散射质点可看作是点散射源。溶胶浓度稀,即质点间距离大,无相互作用。由此推知,质点在空间里呈无规分布,具有随机的相位关系,故
23、单位体积的散射光强应是各质点的简单加和。(3)质点为各向同性,属非导体,不吸收光。,一、溶胶的光学性质,由此导出的Rayleigh散射定律为:,式中,I 为 方向上的散射光强度;c 单位体积中的质点数;V 单个粒子的体积;入射光波长;R 观察者距样品的距离;n1,n2 分散介质和分散相的折射率;观察方向与入射光的夹角;I0 入射光强度。,2.光散射理论-Rayleigh公式,一、溶胶的光学性质,所有方向上散射光的总量为:,(1)散射光强度与入射光波长的4次方成反比 即波长越短的光越易被散射。因此蓝光被散射得多,红光被散射得少,透射得多。可用来解释天空为什么呈蓝色,而日出日落时呈红色。(乳光现象
24、的简单解释),(2)散射光强度与单位体积的质点数c成正比 浊度计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现广泛用来监测自来水中的固体悬浮物含量,以水的浊度来衡量。,从Rayleigh公式可得出如下结论:,一、溶胶的光学性质,(3)散射光强度与粒子体积的平方成正比 粗分散体系:无乳光;溶液:散射光极弱。,(4)n1与n2相差越大,散射光越强 纯液体和纯气体应没有光散射现象,但实际上也有。可用纯液体和纯气体的密度涨落理论进行解释。,(5)散射光强度具有对称现象,且在0和180方向上强度最大。,散射光的角分布(对小粒子体系),从Rayleigh公式可得出如下结论:,一、溶胶的光学性质,3.光散射应用-超显微镜,超显
25、微镜观察的不是胶粒本身,而是观察胶粒发出的散射光,是目前研究憎液溶胶非常有用的手段之一。只能看到物体的存在、运动和表面特征,不能辨清物体的细微结构。,普通显微镜分辨率不高,只能分辨出半径在300 nm以上的粒子,所以看不到胶体粒子。,超显微镜分辨率高,可以研究半径为1300 nm的粒子。,一、溶胶的光学性质,1.布朗运动 2.布朗运动的本质 3.Einstein 公式,二、溶胶的运动性质,1.Brown运动(Brownian motion),1827 年植物学家布朗(Brown)用显微镜观察到悬浮在液面上的花粉粉末不断地作不规则的运动。,后来又发现许多其它物质如煤、化石、金属等的粉末也都有类似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六章 分散体系与高分子溶液ppt课件 第六 分散 体系 高分子 溶液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1339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