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气相色谱法ppt课件.ppt
《第2章 气相色谱法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章 气相色谱法ppt课件.ppt(14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第3章 色谱理论基础与气相色谱法,2,3.1 色谱法概述,混合物最有效的分离、分析方法。俄国植物学家茨维特在1906年使用的装置:色谱原型装置.色谱法是一种分离技术.试样混合物的分离过程也就是试样中各组分在称之为色谱分离柱中的两相间不断进行着的分配过程。其中的一相固定不动,称为固定相;另一相是携带试样混合物流过此固定相的流体(气体或液体),称为流动相。,3,色谱法 当流动相中携带的混合物流经固定相时,其与固定相发生相互作用。由于混合物中各组分在性质和结构上的差异,与固定相之间产生的作用力的大小、强弱不同,随着流动相的移动,混合物在两相间经过反复多次的分配平衡,使得各组分被固定相保留的时间不
2、同,从而按一定次序由固定相中流出。,与适当的柱后检测方法结合,实现混合物中各组分的分离与检测。,两相及两相的相对运动构成了色谱法的基础,4,色谱过程,分配系数的微小差异吸附能力的微小差异 微小差异积累较大差异吸附能力弱的组分先流出;吸附能力强的组分后流出,5,3.1 色谱法的特点和分类,1 分类:按两相分子的聚集状态分:,流动相 固定相 类型,6,按固定相的固定方式分:,按分离机制分:,7,色谱法简单分类,8,2色谱法的特点(1)分离效率高(2)灵敏度高 可检测出g.g-1(10-6)级甚至ng.g-1(10-9)(3)分析速度快 在几分钟或几十分钟内可以完成一个试样的分析。(4)应用范围广
3、气相色谱:沸点低于400的各种有机或无机试样的分析。液相色谱:高沸点、热不稳定、生物试样的分离分析。不足之处:被分离组分的定性较为困难。,9,3.1.2 色谱基本参数与色谱曲线的表征 流出曲线和色谱峰,流出曲线(色谱图):电信号强度随时间变化曲线色谱峰:流出曲线上突起部分,10,不对称因子,fs在0.951.05之间,fs小于0.95,fs大于1.05,11,2基线(baseline):当色谱柱后没有待测组分进入检测器时,在实验操作条件下,反映检测器系统噪音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噪音(baseline noise):各种因素引起的基线起伏。漂移(baseline drift):基线随时间定向的缓慢
4、变化。,12,3保留值(retention value):用于表征试样组分被固定相滞留程度的参数,保留值越大,表明组分在固定相中停留的时间越长,即组分与固定相之间具有较大的作用力。,如果某组分不被固定相滞留,则仅流经分离柱中颗粒之间的空隙体积,则在最短时间内流出。,保留值受色谱分离过程中的热力学因素控制,可以用时间或体积值表示。,13,死时间(tM):不与固定相作用的气体(如空气)的保留时间;调整保留时间(tR):tR=tRtM,(1)时间表示的保留值,保留时间(tR):组分从进样到柱后出现浓度极大值时所需的时间;,14,(2)用体积表示的保留值,保留体积(VR):VR=tRF0 F0为柱出口
5、处的载气流量,单位:ml/min。,死体积(VM):VM=tMF0 调整保留体积(VR):VR=VRVM,15,3相对保留值r2,1(选择性系数):某组分2的调整保留值与另一组分1的调整保留值之比。,相对保留值只与柱温和固定相性质有关,与其他色谱操作条件无关,它表示了固定相对这两种组分的选择性。,16,区域宽度(peak width):色谱柱效参数,标准差:正态分布色谱曲线两拐点距离的一半。对应0.607h处峰宽的一半 注:小,峰窄,柱效高半峰宽Y1/2:峰高一半处所对应的峰宽峰底宽度Wb:正态分布色谱曲线两拐点切线与基线相交的截距,17,5色谱峰高和峰面积 定量参数,峰高(h)组分在柱后出现
6、浓度极大时的检测信号,即色谱峰顶致基线的距离。峰面积(A)色谱曲线与基线间包围的面积,18,3.2 色谱理论基础,色谱理论需要解决色谱分离过程中的热力学和动力学两个方面的问题,即影响分离及柱效的因素与提高柱效的途径,柱效评价指标及柱效与色谱参数间的关系等。组分的保留时间受色谱过程的热力学因素控制(温度及流动相和固定液的结构与性质),而色谱峰变宽则受色谱过程的动力学因素控制(组分在两相中的运动情况)。,19,3.2.1 气相色谱分离过程中的基本关系式,气相色谱柱分为填充柱和毛细管柱。填充柱中使用的固定相:固体吸附剂颗粒、表面涂敷固定液的颗粒。当固定相为固体吸附剂颗粒时,固体吸附剂对试样中各组分的
7、吸附能力的不同是分离的基础;当采用固定液时,试样中各组分在流动相和固定液两相间分配的差异则是分离的依据。,20,气相色谱分离过程当试样由载气携带进入色谱柱与固定相接触时,被固定相溶解或吸附;随着载气的不断通入,被溶解或吸附的组分又从固定相中挥发或脱附;挥发或脱附下的组分随着载气向前移动时又再次被固定相溶解或吸附;随着载气的流动,溶解、挥发,或吸附、脱附的过程反复地进行。,21,1.分配系数K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间发生的吸附、脱附,或溶解、挥发的过程叫做分配过程。在一定温度下,组分在两相间分配达到平衡时的浓度(单位:g/mL)比,称为分配系数,用K 表示,即:,分配系数是色谱分离的依据。,22,
8、一定温度下,组分的分配系数K越大(即在固定相中的含量大),出峰越慢;试样一定时,K主要取决于固定相性质;组分在不同性质固定相上的分配系数K的差异越小,分离越困难,因而选择适宜的固定相,使组分间分配系数的差别增大,可显著改善分离效果;试样中的各组分在某一固定相上具有不同的K值是色谱分离的前提条件;某组分的K=0时,即不被固定相保留,最先流出。,23,2分配比(partition radio)k,在实际工作中,也常用分配比来表征色谱分配平衡过程。分配比是指在一定温度下,组分在两相间分配达到平衡时的质量比:,分配比也称:容量因子;容量比;,分配系数与分配比都是与组分及固定相的热力学性质有关的常数,随
9、分离柱温度、柱压的改变而变化。分配系数与分配比都是衡量色谱柱对组分保留能力的参数,数值越大,该组分的保留时间越长。分配比可以由实验测得。,24,3分配系数和容量因子的关系,填充柱相比:635;毛细管柱的相比:501500。容量因子越大,保留时间越长。Vm为流动相体积,即柱内固定相颗粒间的空隙体积;VS为固定相体积。气-液色谱柱:VS为固定液体积;气-固色谱柱:VS为吸附剂表面容量;,=Vm/Vs为相比,25,4分配比与保留时间的关系,滞留因子(retardation factor):,us:组分在分离柱内的线速度;u:流动相在分离柱内的线,Rs取决于组分与固定相之间的作用力,与组分在两相中存在
10、的量有关。,滞留因子RS也可以用质量分数表示:,26,若组分和流动相通过长度为L的分离柱,需要的时间分别为tR和tM,则:,27,色谱分离前提,注:应选择合适分离条件使得难分离的组分K不等,2)色谱条件(s,m,T)一定时,K一定 tR一定,各组分分配系数不等,28,5分配系数与分离温度的系数,对于一定的溶质和固定相,溶质的分配系数与分离温度的关系:a,b为常数,Tc为分离时的热力学温度 分离温度越高,分配系数越小,即溶质在流动相中的浓度越大,保留时间越短。,29,6分离因子,分离因子(也称为选择因子)为两物质的调整保留时间(或分配系数)的比值,可用来衡量两物质的分离程度,用表示。分离因子仅考
11、虑了色谱过程中的热力学因素,而没有考虑分离过程中的动力学因素,即色谱峰的变宽,故不能反映两物质的实际分离情况。,30,7色谱流出曲线的数学描述,色谱峰为正态分布时,色谱流出曲线上的浓度与时间(t)的关系可以用下式描述:,31,半经验理论;将色谱分离过程比拟作蒸馏过程,将连续的色谱分离过程分割成多次的平衡过程的重复,塔板理论的假设:(1)在每一个平衡过程间隔内,平衡可以迅速达到;(2)将载气看作成脉动(间歇)过程;(3)试样沿色谱柱方向的扩散可忽略;(4)每次分配的分配系数相同.,3.2.2 塔板理论-柱分离效能指标,32,质量分配和转移,单一组分B(kB=0.5)的分配和转移 设色谱柱的塔板数
12、n=5,即r=0、1、2、3、4(或n-1)号。将单位质量的B加到第0号塔板上。分配平衡后,0号塔板内ms/mm0.333/0.667。进入一个塔板体积的流动相(一次转移)。,33,34,经过N次转移后,质量分布符合二项式(ms+mm)N的展开式。,如N=3,展开式为:(0.333+0.667)3=0.037+0.222+0.444+0.296,0 1 2 3号,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的质量分布由k(K)决定,35,转移N次后,第r号塔板中的质量Nmr:,例:转移3次后,在第2号塔板内的溶质分数,36,组分B(kB=0.5)在n=5的色谱柱内及出口的分布 N r 0 1 2 3 4 柱出口 0 1
13、 0 0 0 0 0 1 0.333 0.667 0 0 0 0 2 0.111 0.444 0.445 0 0 0 3 0.037 0.222 0.444 0.296 0 0 4 0.012 0.099 0.269 0.395 0.198 0 5 0.004 0.041 0.164 0.329 0.329 0.132 6 0.001 0.016 0.082 0.219 0.329 0.219 7 0 0.006 0.038 0.128 0.256 0.219 8 0 0.002 0.017 0.068 0.170 0.170 9 0 0 0.007 0.033 0.102 0.114 10
14、0 0 0.002 0.016 0.056 0.068,37,两组分的分离,A(kA=1)和B(kB=0.5)两组分,组分A(kA=1)在n=5的色谱柱内和出口的分布 N r 0 1 2 3 4 柱出口 0 1 0 0 0 0 0 1 0.5 0.5 0 0 0 0 2 0.25 0.5 0.25 0 0 0 3 0.125 0.375 0.375 0.125 0 0 4 0.063 0.250 0.375 0.250 0.063 0 5 0.032 0.157 0.313 0.313 0.157 0.032 6 0.016 0.095 0.235 0.313 0.235 0.079 7 0.
15、008 0.056 0.165 0.274 0.274 0.118 8 0.004 0.032 0.111 0.220 0.274 0.137 9 0.002 0.018 0.072 0.166 0.247 0.137 10 0.001 0.010 0.045 0.094 0.207 0.124,38,组分B:k=0.5,当N=6和7时,柱出口产生B的浓度最大点。组分A:k=1,N=8和9时,柱出口处达到浓度最大点。,两组分开始分离,k小的组分B在柱后先出现浓度极大值,即先出柱。,一根色谱柱n=103以上,组分有微小的分配系数(容量因子)差别即可实现完全分离。分配系数(容量因子)不等是分离的前
16、提。,39,二项式分布曲线以组分A在柱出口处的质量分数对N 作图。,k=1的组分从n=5色谱柱中的流出曲线图,N 柱出口 0 0 1 0 2 0 3 0 4 0 5 0.032 6 0.079 7 0.118 8 0.137 9 0.137 10 0.124,40,理论塔板高度和理论塔板数,是色谱柱效参数。,色谱柱长:L,虚拟的塔板间距离:H,色谱柱的理论塔板数:n,则三者的关系为:n=L/H理论塔板数与色谱参数之间的关系为:保留时间包含死时间,在死时间内不参与分配,41,有效塔板数和有效塔板高度,单位柱长的塔板数越多,表明柱效越高。用不同物质计算可得到不同的理论塔板数。组分在tM时间内不参与
17、柱内分配。需引入有效塔板数和有效塔板高度:,42,塔板理论的特点和不足(1)当色谱柱长度一定时,塔板数n越大(塔板高度H 越小),被测组分在柱内被分配的次数越多,柱效能则越高,所得色谱峰越窄。(2)不同物质在同一色谱柱上的分配系数不同,用有效塔板数和有效塔板高度作为衡量柱效能的指标时,应指明测定物质。,43,(3)柱效不能表示被分离组分的实际分离效果,当两组分的分配系数K相同时,无论该色谱柱的塔板数多大,都无法分离。(4)塔板理论无法解释同一色谱柱在不同的载气流速下柱效不同的实验结果,也无法指出影响柱效的因素及提高柱效的途径。,44,速率方程(也称范.弟姆特方程式),塔板高度,涡流扩散项,纵向
18、扩散项,传质阻抗项,H=A+B/u+Cu,3.2.3 速率理论-影响柱效的因素,45,A涡流扩散项 流动相携带试样组分分子在分离柱中向前运动时,组分分子碰撞填充剂颗粒时改变方向,形成紊乱的涡流,使组分分子分子各自通过的路径不同,从而引起色谱峰的扩展。,固定相颗粒越小dp,填充的越均匀,A,H,柱效n。表现在涡流扩散所引起的色谱峰变宽现象减轻,色谱峰较窄。,A=2dp dp:固定相的平均颗粒直径:固定相的填充不均匀因子,46,B/u 分子扩散项,B=2 D:弯曲因子,填充柱色谱,1。D:试样组分分子在气相中的扩散系数(cm2s-1),存在着浓度差,产生纵向扩散;扩散导致色谱峰变宽,H(n),分离
19、变差;分子扩散项与流速有关,流速,滞留时间,扩散;扩散系数:D(M载气)-1/2;M载气,B值。,47,C u 传质阻力项,传质阻力包括流动相传质阻力Cm和固定相传质阻力Cs即:,k为容量因子;Dm、Ds为扩散系数。,减小担体粒度,选择小分子量的气体作载气,可降低传质阻力。,48,流速与柱效最佳流速,A:不受u影响B/u:u,HCu:u,H,H-u曲线与最佳流速:由于流速对这两项完全相反的作用,流速对柱效的总影响使得存在着一个最佳流速值,即速率方程式中塔板高度对流速的一阶导数有一极小值。以塔板高度H对应载气流速u作图,曲线最低点的流速即为最佳流速。,49,速率理论的要点,组分分子在柱内运行的多
20、路径与涡流扩散、浓度梯度所造成的分子扩散及传质阻力使气液两相间的分配平衡不能瞬间达到等因素是造成色谱峰扩展柱效下降的主要原因。通过选择适当的固定相粒度、载气种类、液膜厚度及载气流速可提高柱效。,50,速率理论为色谱分离和操作条件选择提供了理论指导。阐明了流速和柱温对柱效及分离的影响。各种因素相互制约,如载气流速增大,分子扩散项的影响减小,使柱效提高,但同时传质阻力项的影响增大,又使柱效下降;柱温升高,有利于传质,但又加剧了分子扩散的影响,选择最佳条件,才能使柱效达到最高。,51,3.2.4 分离度,塔板理论和速率理论都难以描述难分离物质对的实际分离程度。即柱效为多大时,相邻两组份能够被完全分离
21、。难分离物质对的分离度大小受色谱过程中两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保留值之差色谱过程的热力学因素;区域宽度色谱过程的动力学因素。,52,色谱分离中的四种情况的讨论:柱效较高,K(分配系数)较大,完全分离;K不是很大,柱效较高,峰较窄,基本上完全离;柱效较低,K较大,但分离的不好;K小,柱效低,分离效果更差。,53,R=0.8:两峰的分离程度可达89%;R=1:分离程度98%;R=1.5:达99.7%(相邻两峰完全分离的标准),54,令Wb(2)=Wb(1)=Wb(相邻两峰的峰底宽近似相等),引入相对保留值和塔板数,可导出下式:,55,第一项为动力学因素项,表现在色谱峰的宽度,由色谱柱性能决定。第二相为
22、热力学因素项,决定于色谱峰间的距离。第三项为分配比项,影响组分的保留时间。提高分离度的最有效途径是改变和k值。,56,讨论(1)分离度与柱效 分离度与柱效的平方根成正比,r21一定时,增加柱效,可提高分离度,但组分保留时间增加且峰扩展,分析时间长。(2)分离度与r21 增大r21是提高分离度的最有效方法,计算可知,在相同分离度下,当r21增加一倍,需要的n有效减小10000倍。增大r21的最有效方法是选择合适的固定液。,57,例 在一定条件下,两个组分的调整保留时间分别为80秒和92秒,要达到完全分离,即R=1.5。计算需要多少块有效塔板。若填充柱的塔板高度为0.1 cm,柱长是多少?解:r2
23、1=92/80=1.15 n有效=16R2r21/(r21-1)2=161.52(1.15/0.15)2=2117(块)L有效=n有效H有效=21170.1=211.7cm 即柱长为2.117米时,两组分可以得到完全分离。,58,例 在一定条件下,两个组分的保留时间分别为12.2s和12.8s,计算分离度。要达到完全分离,即R=1.5,所需要的柱长。,59,3.3 气相色谱仪3.3.1 气相色谱仪结构流程,1-载气钢瓶;2-减压阀;3-净化干燥管;4-针形阀;5-流量计;6-压力表;4-针形阀;5-流量计;6-压力表;9-热导检测器;10-放大器;11-温度控制器;12-记录仪;,60,1.载
24、气系统:包括气源、净化干燥管和载气流速控制与显示;常用的载气有:氢气、氮气、氦气;净化干燥管:去除载气中的水、有机物等杂质(依次通过分子筛、活性炭等);载气流速控制:压力表、流量计、针形稳压阀,控制载气流速恒定。,61,2.进样装置,进样装置:进样器+气化室;(1)阀进样器-气体样品的进样,62,(2)膜进样器-填充柱液体样品的进样,不同规格的专用注射器,填充柱色谱常用10L;毛细管色谱常用1L;新型仪器带有全自动液体进样器,清洗、润冲、取样、进样、换样等过程自动完成,一次可放置数十个试样。,气化室:将液体试样瞬间气化的装置。无催化作用。温度通常控制在50500,63,3.色谱柱(分离柱),色
25、谱柱:色谱仪的核心部件。柱材质:不锈钢管或玻璃管,内径3-6毫米。长度可根据需要确定。柱填料:粒度为60-80或80-100目的色谱固定相。气-固色谱:固体吸附剂 气-液色谱:担体+固定液 柱制备对柱效有较大影响,填料装填太紧,柱前压力大,流速慢或将 柱堵死,反之空隙体积大,柱效低。,64,4.检测系统,通常由检测元件、放大器、显示记录三部分组成;,常用的检测器:热导检测器、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检测器:广普型对所有物质均有响应;专属型对特定物质有高灵敏响应;,被色谱柱分离后的组分依次进入检测器,按其浓度或质量随时间的变化,转化成相应电信号,经放大后记录和显示,给出色谱图,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2章 气相色谱法ppt课件 色谱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1331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