竖曲线计算公式ppt课件.ppt
《竖曲线计算公式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竖曲线计算公式ppt课件.ppt(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4.3 竖曲线,1 竖曲线的作用及线形 2 竖曲线要素的计算公式 3 竖曲线的最小半径和最小长度 4 逐桩设计高程计算,教学内容:,(第11讲),重点解决的问题:1.竖曲线线形有何特点?2怎样确定竖曲线最小半径?3.怎样计算任意点设计高程?,4.3 竖曲线,4.3.1 竖曲线的作用及线形,竖曲线:纵断面上两个坡段的转折处,为了便于行车用一段曲线来缓和,称为竖曲线。变坡点:相邻两条坡度线的交点。变坡角:相邻两条坡度线的坡角差,通常用坡度值之差代替,用表示=2-1tg2-tg1=i2-i1 0:凹型竖曲线,凹型竖曲线 0,凸型竖曲线 0,竖曲线的作用,(1)缓冲作用:以平缓曲线取代折线可消除汽车在
2、变坡点的冲击。(2)保证公路纵向的行车视距:凸形:纵坡变化大时,盲区较大。凹形:下穿式立体交叉的下线。(3)将竖曲线与平曲线恰当的组合,有利于路面排水和改善行车的视线诱导和舒适感。凸形竖曲线主要控制因素:行车视距。凹形竖曲线的主要控制因素:缓和冲击力。竖曲线的线形:可采用圆曲线或二次抛物线。规范规定采用二次抛物线作为竖曲线的线形。,特点:抛物线的纵轴保持直立,且与两相邻纵坡线相切。竖曲线在变坡点两侧一般是不对称的,但两切线保持相等。,4.3.2 竖曲线要素的计算公式,1竖曲线的基本方程式:(1)包含抛物线底(顶)部;,式中:R抛物线顶点处的曲率半径,式中:R抛物线顶点处的曲率半径;i1竖曲线顶
3、(底)点处切线 的坡度。,4.3.2 竖曲线要素的计算公式,1竖曲线的基本方程式:(1)包含抛物线底(顶)部;(2)不含抛物线底(顶)部。,x,切线纵坡:竖曲线上任一点切线的斜率:,(1)竖曲线长度L L=xB xA=Ri2-Ri1=R(i2-i1)=R(2)竖曲线切线长T:T=T1=T2,(3)竖曲线上任一点竖距h:,下半支曲线的竖距h:,若设计算点离开竖曲线终点的距离为 x,则 x=L x,2竖曲线要素计算公式:,(4)竖曲线外距E:,上半支曲线x=T1时:,故 T1=T2=T,E1=E2=E,下半支曲线x=T2时:,x,(3)竖曲线上任一点竖距h:,S,4.3.3 竖曲线的最小半径和最小
4、长度,依据:凸形竖曲线最小半径应以满足视距要求为主。(1)当LS时:视距长度 S=d1+d2,1.凸形竖曲线最小半径和最小长度,1.凸形竖曲线最小半径和最小长度,(2)当LS时:视距长度 S=t1+L+t2,令,最小半径:,当采用停车视距,,当采用会车视距时,,当采用超车视距时,,(3)凸形竖曲线最小长度:,竖曲线最小长度相当于各级道路计算行车速度的3秒行程。,设置凹竖曲线的主要目的:缓和行车时的离心力引起的冲击力。确定凹竖曲线半径的依据:以离心加速度为控制指标。,2.凹形竖曲线最小半径和最小长度,另一种算法:,离心加速度:,根据试验,认为离心加速度应限制在0.50.7m/s2比较合适。但考虑
5、到不因冲击而造成的不舒适感,以及视觉平顺等的要求,我国标准规定采用a=0.278 m/s2,根据试验结果,将F/G控制在0.025之内就可以满足行车安全和舒适的要求。,标准按离心加速度a=0.278 m/s2 制定了凹竖曲线最小半径指标(F/G=0.0284)。,(1)凹竖曲线半径:,设置凹竖曲线的主要目的:缓和行车时的离心力确定凹竖曲线半径的依据:以离心加速度为控制指标。,2.凹形竖曲线最小半径和最小长度,凹形竖曲线的最小半径、长度,除满足缓和离心力要求外,还应考虑两种视距的要求:一是保证夜间行车安全,前灯照明应有足够的距离;二是保证跨线桥下行车有足够的视距。,(1)凹竖曲线半径:,标准规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曲线 计算 公式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1326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