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团理论和工艺球团焙烧理论基础ppt课件.ppt
《球团理论和工艺球团焙烧理论基础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球团理论和工艺球团焙烧理论基础ppt课件.ppt(1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4 球团焙烧的理论基础,生球经过干燥以后,虽然强度有所提高,但远不能满足高炉冶炼的需要。生球干燥后,干球抗压强度只有80100N/个。满足不了运输和高炉冶炼要求(2500N/个)。,球团的焙烧是球团生产过程中最为复杂的工序,它对球团矿生产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为了使球团矿具有良好的冶炼性能,必须进行焙烧。提高球团矿的强度有许多方法,但95%是通过焙烧固结,仅5%通过低温固结。,4 球团焙烧的理论基础,球团焙烧,即通过低于混合物料熔点的温度下进行高温固结,使生球发生收缩而且致密化,从而使生球具有良好的冶金性能(如强度、还原性、膨胀指数和软化特性等),保证高炉冶炼的工艺要求。,三大主要焙烧设备:1
2、)竖炉2)带式焙烧机3)链箅机回转窑,4 球团焙烧的理论基础,球团的焙烧过程通常可分为干燥、预热、焙烧、均热、冷却五个阶段。,4.1球团焙烧过程概述,物理过程,如:水分蒸发、矿物软化及冷却,化学过程,如:水化物、碳酸盐、硫化物和氧化物的分解及氧化和成矿作用,4 球团焙烧的理论基础,4.1球团焙烧过程概述,各组成间的 某些固相反应,新物质出现,颗粒粘结;某些组成或生成物的结晶和再结晶,生成熔融物;孔隙率减少,球团密度增加,球团发生收缩和致密化;机械强度提高,氧化度提高,还原性变好等。,4 球团焙烧的理论基础,预热(3001000)是生球干燥后,在进入焙烧之前的一过渡阶段。在预热过程,各种不同的反
3、应,如磁铁矿转变为赤铁矿结晶水蒸发水合物和碳酸盐的分解硫化物的煅烧等,4.2球团预热,4 球团焙烧的理论基础,这些反应是平行进行或者是依次连续进行的,对成品球的质量和产量都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预热阶段,应协调一致。就磁铁矿而言,氧化对于球团矿的机械强度和还原性状具有决定性的影响。,4.2球团预热,4 球团焙烧的理论基础,磁铁矿的氧化从200-1000,这一氧化反应过程分为两个连续的阶段进行。,4.2.1磁铁矿球团的氧化机理,(1)氧化阶段及其产物,第一阶段(200-400),在这一阶段,化学过程占优势,不发生晶型转变(Fe3O4和-Fe2O3都属立方晶系),由Fe3O4生成了-Fe2O3,即
4、生成有磁性的赤铁矿。,4 球团焙烧的理论基础,(1)氧化阶段及其产物,第二阶段(400-1000),由于-Fe2O3不是稳定相,在较高的温度下,晶体会重新排列,而且氧离子可能穿过表层直接扩散,进行氧化的第二阶段。这个阶段晶型转变占优势,从立方晶系转变为斜方晶系,-Fe2O3氧比成-Fe2O3,磁性也随之消失。,4 球团焙烧的理论基础,A Fe3O4球团氧化未反应核收缩模型,(2)氧化途径,大气中的O2被吸附在磁铁矿球团表面,形成-Fe2O3薄层。,球团氧化是-Fe2O3不断由外向内扩散,层层渐进,最终达到全部氧化的过程。,随着焙烧温度的进一步升高,离子活动能力增大,在-Fe2O3层的外围形成稳
5、定的-Fe2O3。,4 球团焙烧的理论基础,A Fe3O4球团氧化未反应核收缩模型,当温度进一步升高时,Fe2+向-Fe2O3层扩散,当扩散至-Fe2O3与O2的界面处时与吸附的氧作用形成Fe3+,Fe3+则向里扩散。与此同时,O2-以不断失去电子成为原子,又不断与电子结合成为O2-的交换方式向内扩散到晶格的结点上,最终使Fe3O4全部成为-Fe2O3。,球团氧化是Fe2+向外扩散,Fe3+向内扩散以及O2-向里扩散的一个内部晶格重新排列,最后成为固溶体的连续过程。,4 球团焙烧的理论基础,*关于固溶体,固溶体是指溶质组元溶入溶剂晶格中而仍保持溶剂类型的合金相。和物质的熔点无关。,工业上所使用
6、的金属材料,绝大部分是以固溶体为基体的,有的甚至完全由固溶体所组成。如:碳钢和合金钢。,4 球团焙烧的理论基础,B 氧化速度,人造磁铁矿晶格结构不完整,固溶体形成迅速。因此,在低温下就能产生-Fe2O3。反应能力比天然磁铁矿强得多。,4 球团焙烧的理论基础,B 氧化速度,天然磁铁矿形成Fe3+扩散相对较慢,氧化过程只在表面进行,表面能同时形成固溶体和-Fe2O3,而在颗粒内部只能形成固溶体。在较高温度下,-Fe2O3是赤铁矿的稳定形式,且由于发生氧化,颗粒内部固溶体也被转换,生成-Fe2O3。,问题1:为什么低温时只能生成-Fe2O3?,4 球团焙烧的理论基础,Fe3O4(0.838nm)与-
7、Fe2O3(0.832nm)的晶格常数相差甚微,因此,其转变仅仅是进一步除去Fe2+,形成更多的空位和Fe3+。Fe3O4 生成-Fe2O3 的过程在低温下就可进行。,问题1:为什么低温时只能生成-Fe2O3?,4 球团焙烧的理论基础,而它们与-Fe2O3(0.542nm)的晶格常数差别却很大,晶格重新排列时,Fe2+及Fe3+有较大的移动,从-Fe2O3或Fe3O4转变到-Fe2O3时,晶型改变,体积发生收缩,需要在高温下方可进行。因此,低温时只能生成-Fe2O3。,问题2:磁铁矿氧化过程起主要作用的扩散是?,问题1:为什么低温时只能生成-Fe2O3?,4 球团焙烧的理论基础,对氧化起主要作
8、用的不是气体氧向内扩散,而是铁离子和氧离子在固相层内的扩散,即Fe3+、Fe2+、O2-在固相层内的扩散。,大气中O2被Fe3O4颗粒吸附时,Fe2+Fe3+e,导致O2电离,O2+e2O2-,上述反应引起Fe3+、Fe2+、O2-的扩散。,其中O2-扩散最慢。,问题2:磁铁矿氧化过程起主要作用的扩散是?,问题3:为什么O2-的扩散速度最慢?,4 球团焙烧的理论基础,O2-的半径(0.14nm)比Fe2+(0.074nm)或Fe3+(0.060nm)的半径大,后两者扩散速度比前者大。O2-是以不断失去电子成为原子,又不断与电子结合成O2-的交换方式扩散的,但仅在O2-O的瞬间,才能在晶格的结点
9、间移动一段距离,所以O2-比铁离子的扩散慢得多。,问题3:为什么O2-的扩散速度最慢?,4 球团焙烧的理论基础,B 氧化速度,磁铁矿球团氧化过程 在低温下,磁铁矿表面形成很薄的-Fe2O3,随着温度升高,离子的移动能力增加,此-Fe2O3层的外面转变为稳定的-Fe2O3。温度继续提高,Fe2+扩散到-Fe2O3和Fe3O4界面上,充填到-Fe2O3空位中,使之转变为Fe3O4,Fe2+扩散到-Fe2O3和O2界面,与吸附的氧作用形成Fe3+,Fe3+向内扩散,同时,O2-向内扩散到晶格的结点上,最后全部成为-Fe2O3。,问题4:如何计算球团氧化所需要的时间?,4 球团焙烧的理论基础,等温条件
10、下,非熔剂性球团氧化所需要的时间,可用以下球团氧化的扩散反应方程表示:,如果Fe3O4完全氧化时,,k与介质含氧量有关,介质为空气:k=(1.20.2)x10-4cm2/s;介质为纯氧:k=(1.40.1)x10-3cm2/s。,问题4:如何计算球团氧化所需要的时间?,4 球团焙烧的理论基础,4.2.2磁铁矿氧化对球团强度的影响,磁铁矿球团在预热阶段氧化时重量增加,氧化过程于1000左右结束,此时达到恒重状态。单球抗压强度约达1100N。但是,在同样条件下,赤铁矿球团重量却无变化,单球抗压强度仅为200N。,(1)预热阶段氧化时磁铁矿与赤铁矿球团的区别,4 球团焙烧的理论基础,4.2.2磁铁矿
11、氧化对球团强度的影响,磁铁矿球团在空气中焙烧时,在较低温度下,矿石颗粒和晶体的棱边和表面就已生成赤铁矿初晶,这些新生的晶体活性较大,它们在相互接触的颗粒之间扩散,形成初期桥键,促进球团强度提高。,(2)磁铁矿球团强度增加的原因,4 球团焙烧的理论基础,4.2.2磁铁矿氧化对球团强度的影响,从球团表面开始,表面氧化生成赤铁矿晶粒;形成赤铁矿外壳和磁铁矿核的双层结构;氧穿透球的表层向内扩散,使内部进行氧化。,(3)磁铁矿球团氧化的结构过程,4 球团焙烧的理论基础,4.2.2磁铁矿氧化对球团强度的影响,氧化速度是随温度增加而增加的。在氧化时间相同的情况下,随温度升高,氧化度增加。,(4)磁铁矿球团的
12、氧化速度,加温速度越快,氧化速度越高?,4 球团焙烧的理论基础,4.2.2磁铁矿氧化对球团强度的影响,磁铁矿氧化速度下降;1)若加温速度过快,在球团未完全氧化之前就发生再结晶,球壳变得致密,使核心氧化速度下降。2)温度高于900时,磁铁矿发生再结晶或形成液相,导致氧化速度进一步下降。必须有使球团完全氧化的最佳温度和加温速度。,(5)加温速度过快对球团焙烧的影响,4 球团焙烧的理论基础,4.2.2磁铁矿氧化对球团强度的影响,球团形成表面裂纹;微细粒磁铁矿球团,加温速度过快时,外壳收缩严重,使孔隙封闭。一方面妨碍内层氧化,另一方面由于收缩应力的积累引起球表面形成小裂纹,这种小裂纹在以后的焙烧过程中
13、很难消除。,表面裂纹,(5)加温速度过快对球团焙烧的影响,4 球团焙烧的理论基础,4.2.2磁铁矿氧化对球团强度的影响,在焙烧的球团中,出现同心裂纹。氧化发生在已氧化的外壳和未氧化的磁铁矿之间,并沿着同心圆向核心推进。当温度过高时,外壳致密,氧难以扩散进去,内部磁铁矿再结晶,渣相熔融收缩离开外壳,使两种不同的物质间形成同心裂纹。这是导致球团强度下降的一个主要原因。,同心裂纹,(5)加温速度过快对球团焙烧的影响,4 球团焙烧的理论基础,4.2.2磁铁矿氧化对球团强度的影响,磁铁矿氧化属放热反应,并按下式进行:,Q放值约为260kJ/mol。这一补充热源应当在预热和焙烧过程中加以考虑和利用。否则,
14、由于产生氧化热,使球核的温度高于表面,如果氧化速度过快,将使球核过烧,甚至熔化。,(6)磁铁矿氧化过程的放热,4 球团焙烧的理论基础,4.3球团焙烧的固结机理,4.3.1固相固结,固相固结:球团内的矿粒在低于其熔点的温度下的互相粘结,并使颗粒之间连接强度增大。在生球内颗粒之间的接触点上很难达到引力作用范围。但是,高温下晶格内的质点在获得一定能量时,可以克服晶格中质点的引力,而在晶格内部进行扩散。,(1)固相固结的实质,4 球团焙烧的理论基础,固态下固结反应的原动力是系统自由能的降低。具有较大界面能的微细颗粒落在较粗的颗粒上时表面能减小。在有 充足的反应时间;足够的温度;界面能继续减小 的条件下
15、,这些颗粒便聚结,进一步成为晶粒的聚集体。,(2)固态下固结反应的原动力,塔曼温度:固态物质间开始反应的温度。盐类、氧化物:T塔=0.57 T熔 硅酸盐、有机物:T塔=(0.80.9)T熔,4 球团焙烧的理论基础,细磨物料(铁精矿)具有高度的分散性,具有严重的晶格缺陷,表面自由能高,处于不稳定状态,具有很强的降低其能量的趋势。当达到塔曼温度后,精矿颗粒呈现出强烈的扩散位移,晶体内质点位置的交换使其结晶缺陷逐渐地得到校正,微小的晶体粉末也将聚集成较大的晶体颗粒,变成活性较低的、较为稳定的晶体。(内扩散),(2)固态下固结反应的原动力,4 球团焙烧的理论基础,当矿粒晶格内的原子获得足够的能量后,晶
16、体内质点扩散到晶体表面,也可扩散到与之相邻晶体内进行化学反应或聚集成较大的晶粒,克服周围键力的束缚进行扩散。(外扩散),(2)固态下固结反应的原动力,并且随着温度升高,这种扩散加强,最后发展到在颗粒互相接触点或接触面上扩散,使颗粒之间产生粘结。,4 球团焙烧的理论基础,*影响固相扩散反应的因素 温度T:T,V扩 粉碎度(细度),V扩 活化能降低:晶形转变 结晶水分解 活化晶格 活化能,V扩 固溶体形成 液相:液相存在,对固相物质的扩散提供通道,也 使V扩,强化固相扩散反应。,4 球团焙烧的理论基础,(3)球团固相固结的模型,这种通过表面层原子的扩散而完成的物质迁移过程,称为表面扩散。在晶粒接触
17、处通过质点扩散而形成连接桥,又称连接“颈”。,4 球团焙烧的理论基础,在连接颈的凹曲面上,由于表面张力产生垂直于曲颈向外的张应力,使曲颈表面下的平衡空位浓度高于颗粒的其他部位。这种过剩的空位浓度梯度将引起 A)颈表面下的空位向邻近的球表面发生体积扩散,(3)球团固相固结的模型,4 球团焙烧的理论基础,即物质沿相反途径向颈迁移,使颈体积长大。因此,单位时间内物质的迁移量应等于颈的体积增大量,即有:,颈部体积增大量连续方程式,(4-9),A)颈表面下的空位向邻近的球表面发生体积扩散,4 球团焙烧的理论基础,B)空位由颈表面向颗粒接触面上的晶界扩散,(4-10),因此按照体积扩散机理,连接颈长大应服
18、从,的直线关系。,4 球团焙烧的理论基础,1)颗粒表面原子扩散,使球内各颗粒粘结形成连接颈;2)颗粒接触面上,空位浓度提高,原子与空位交换位置,不断向接触面迁移,使颈长大,颗粒接触面增加,粒子之间距离缩小;,(4)球团固相固结的结构,4 球团焙烧的理论基础,3)粒子之间的孔隙形状不一,相互连接,而后形成圆形通道,通道收缩,孔隙率减少。产生再结晶和聚晶长大,球团致密,强度提高。,(4)球团固相固结的结构,铁矿球团中以Fe2O3或Fe3O4再结晶固结就是按以上形式进行。,4 球团焙烧的理论基础,4.3.2球团固结时的物理化学变化,造球的铁精矿一般均含有一定脉石,有时为了生产或冶炼的需要,还要加入添
19、加剂,如膨润土、消石灰、石灰石、白云石或橄榄石等。这些物质在焙烧时和铁氧化物或脉石发生固相反应,生成新的化合物,其熔点较之单体矿物的熔点低。而固相反应的原因则是由于矿物晶体中质点扩散的结果。,4 球团焙烧的理论基础,4.3.2球团固结时的物理化学变化,在球团焙烧中可能出现的化合物主要有以下几种体系:,4 球团焙烧的理论基础,(1)硅酸盐体系(FeO-SiO2),铁精矿中,SiO2的存在总是不可避免的。在普通氧化焙烧固结的条件下,赤铁矿和磁铁矿都不会与SiO2反应生成硅酸盐。但是,如果 焙烧温度达到1000磁铁矿尚氧化不完全,或 高温下赤铁矿分解 时,就可能出现硅酸盐体系的化合物。,4 球团焙烧
20、的理论基础,(1)硅酸盐体系(FeO-SiO2),FeO和SiO2发生固相反应的温度是990,该化合物的熔点较低,铁橄榄石(2FeOSiO2)熔点为1205。并且铁橄榄石很容易和FeO及SiO2再生成熔点更低的化合物,如2FeOSiO2-Fe3O4,该共熔混合物熔点为1142,2FeOSiO2-FeO共熔混合物熔点为1177,2FeOSiO2-SiO2共熔混合物熔点为1178。铁橄榄石的强度和还原性均较差。,4 球团焙烧的理论基础,在铁精矿中添加石灰石或消石灰所制成的球,焙烧时将出现铁酸钙体系化合物,尤其是在SiO2较少的情况下。铁酸钙体系的化合物 CaOFe2O3和CaO2Fe2O3形成的低
21、共熔点为1205。,(2)铁酸钙体系(CaO-Fe2O3),4 球团焙烧的理论基础,从500600开始,最初的固相反应产物是CaOFe2O3,并随温度升高反应速度加快。如果有过剩CaO,则在1000时产生2CaOFe2O3。铁酸钙和铁酸二钙是强度高和还原性好的化合物,它在还原过程中有良好的热稳定性。,(2)铁酸钙体系(CaO-Fe2O3),4 球团焙烧的理论基础,焙烧温度较高时,Fe2O3在熔体中溶解,形成CaO2Fe2O3。但CaO2Fe2O3在低于1155时处于热力学不稳定状态,将分解成铁酸钙和次生赤铁矿。次生赤铁矿析出产生应力使粘结受到破坏,导致球团强度下降。,(2)铁酸钙体系(CaO-
22、Fe2O3),4 球团焙烧的理论基础,当精矿中含SiO2较多时,生产熔剂性球团,则出现硅酸钙体系化合物。虽然CaO与SiO2的亲和力大,但CaO和SiO2被氧化铁隔开,故首先形成铁酸钙,当出现CaO-Fe2O3熔体后,由于表面张力作用,熔体流过孔隙,在熔体与SiO2接触时,SiO2进入熔体,并形成化学性质稳定的硅酸钙,而使Fe2O3析出。石灰和SiO2直接接触而生成硅酸钙的可能性较小。,(3)硅酸钙体系(CaO-SiO2),4 球团焙烧的理论基础,硅酸钙体系化合物熔点较高,不会使球团过融。硅灰石CaOSiO2 熔点 1544 硅钙石 3CaO2SiO2 熔点 1478 正硅酸钙2CaOSiO2
23、 熔点 2130 硅酸三钙3CaOSiO2 熔点 1900 但是它与铁酸钙体系之间可能形成低熔点化合物,如2CaOSiO2-CaOFe2O3-CaO2Fe2O3形成的低共熔点为1192。其中2CaOSiO2的熔化温度虽为2130,但它固相反应开始的温度低(约600),而且是最初形成的产物,故对球团矿的强度影响较大。,(3)硅酸钙体系(CaO-SiO2),固相反应的最初产物,与反应物的混合比无关,两种反应物无论以何种比例混合,反应的最初产物总是一种。,4 球团焙烧的理论基础,(3)硅酸钙体系(CaO-SiO2),以1:1的比例混合的CaO和SiO2,最初产物不是CaOSiO2,而是2CaOSiO
24、2,继续在2CaOSiO2与CaO接触处形成3CaOSiO2,与SiO2接触处形成3CaO2SiO2,最后才形成CaOSiO2。,4 球团焙烧的理论基础,*2CaOSiO2对球团矿的强度影响,当温度下降到850时,-2CaOSiO2转变为-2CaOSiO2,体积增大约12%。当冷却至675时,-2CaOSiO2转变为-2CaOSiO2,体积又增大10%,而且是不可逆转变。由于晶型转变体积膨胀,导致球团强度下降。,4 球团焙烧的理论基础,对添加白云石的熔剂性球团极为重要。在CaO-MgO-SiO2体系中最低熔点为1300。由于CaO、MgO和SiO2之间缺乏接触,因此它们不大可能直接发生反应。而
25、首先发生的反应是在(约500)CaO和Fe2O3之间,以及(约600)MgO和Fe2O3之间的固相反应。,(4)氧化铁-CaO-MgO-SiO2体系,4 球团焙烧的理论基础,最初出现液相铁酸钙,铁酸钙对于MgO无可溶性。只有在钙-铁-硅酸盐形成之后,MgO才有可能进入硅酸盐渣相。在球团焙烧固结时,MgO可能进入渣相(钙镁橄榄石),也可能进入氧化铁颗粒(镁铁矿(MgOFe2O3)和尖晶石固溶体(Mg,Fe)OFe2O3),或残留下来。,(4)氧化铁-CaO-MgO-SiO2体系,4 球团焙烧的理论基础,MgO进入渣相或进入氧化铁中都能够提高球团的熔点和改善还原性。该体系1575以下没有液相生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理论 工艺 焙烧 理论基础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1286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