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地球化学物源判断(正版)ppt课件.ppt
《环境地球化学物源判断(正版)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地球化学物源判断(正版)ppt课件.ppt(7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环境地球化学物源判断方法综述方向前沿读书报告,2006年5月,汇报内容,第一部分:物源判断综述一、物源判断的可能性评述 二、物源判断方法1、地球化学特征法2、参考元素法3、同位素示踪法4、浓度梯度法5、多元统计法三、物源定量区分方法第二部分:研究实例(以成都平原生态调查为例)第三部分:对各物源判断方法的评述,物源判断的意义,在表生地球化学环境中,重金属元素的含量是自然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叠加的总和(Nriagu et al.,1988;Loska et al.,2004),由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元素较自然成因同种元素往往具有较强的活动性,常以可溶态和可交换态存在((Wilcke et al.,19
2、97;Karczewska et al.,1996),因此人为源的重金属元素较自然成因的同种元素对人类具有更大的危害性。另外,自然背景还是环境立法的重要依据。例如,意大利的环境法规规定,如果某重金属的含量超过干涉值,就必须要治理,但自然引起的超标除外(Lima et al.,2003)。在不同人员对污染所下的定义中,其中有一种“绝对性”定义,即认为由人类活动向土壤添加有害物质时,土壤即受到了污染(陈怀满,1994)。按照这种定义,人为源即意味着污染。因此,有效地区分自然地质背景与人类活动引起的异常在环境地球化学领域的研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物源判断的可能性评述,1环境中多种物源叠加的客观存
3、在物源的多元性是重金属元素在环境介质中分布的重要特征之一,即使是不存在点状污染源的区域,也会受到大气沉降的影响而产生多元叠加。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已很难找到不受人类活动影响的纯自然环境(Matschullat et al.,2000)。,物源判断的可能性评述,从元素分布的成因上,可分为自然源和人为源两大类。元素的自然源主要是指岩石矿物的风化。但人为源比较复杂,主要包括:含重金属的大气颗粒物或气溶胶的干、湿沉降;工业排污;污灌、污泥;农药、化肥及动物肥料的应用;采矿和冶炼活动;燃烧产生的污染气体;居民生活垃圾。,物源判断的可能性评述在以上各种人为源中,包含了各种点状和非点状的污染源,其中大气沉降就占
4、有相当大的比例,Colin,et al.(2003)总结了欧洲部分国家的大气沉降资料,如下表,表1欧洲部分国家重金属大气沉降速率(自Colin,et al.2003),物源判断的可能性评述,Rawlins et al.(2002)在英国北部的土壤调查中,根据一平方公里范围内的人口密度(以平均1700人为界),将样品分为高密度和低密度两种类型,结果发现,高密度人口将元素含量提高了11到40%。,图1高、低密度人口区域的浅层土壤中砷含量累积频率曲线(据Rawlins et al.,2000)Fig.1Cumulativepercentageof total arsenic concentratio
5、ns in topsoils in areas of high and low population density(after Rawlins et al.,2000),物源判断的可能性评述,在人类的工农业活动中,对环境中的重金属元素的分布产生了显著的影响,环境中元素的多源性是元素分布的重要特征。由人类活动产生的微量元素叠加在了自然背景上,污染区内的元素含量高于自然背景区,因而从含量的角度,对元素进行物源区分在量上是可能的。,物源判断的可能性评述,对于非污染区的自然元素,在岩石的形成过程中不同元素之间在量上具有一定的比例关系,在各种自然地质作用过程中,这种量上的比例关系在有限的范围内波动。如
6、Th和Zr是土壤中两个抗风化能力很强的惰性的元素(Mathieu et al.,1995),即使经过数百万年的风化,Th/Zr值仍能有效地区分不同的土壤母质。,图2 土壤中Th与Zr含量散点图Fig.2.Thorium versus Zr contents for soils.,物源判断的可能性评述,人为源的输入明显改变了元素在量上较稳定的比例关系,而出现显著的变化(Zhai et al.,2003;Akira,et al.2004)。同时,不同物源的元素具有不同的地球化学行为,在元素组合、元素之间的相关性及存在形态等方面均具有明显差异,正是这些明显的变化构成了对元素来源进行判断的前提条件,并
7、使物源判断在质上成为可能。,物源判断方法(地球化学特征法),1、根据元素的相关性变化进行判断 由风化而成的自然源元素,易被粘土矿物和铁锰氧化物等吸附,致使,重金属元素与铝、铁等具有较强的相关性,若相关性不明显,说明存在有元素分布的其它影响因素(Palumbo et al.,2000;Manta et al.,2002)。Kuo-Ming Huang et al.,(2002)在台湾北部的的污染调查发现,Al和Fe与细粒组分具有良好的正相关关系,2分别为0.87和0.72,而Zn,Cu,Cd与粒度的关系不明显,说明人为源的输入(工业园和市政污水厂产生的重金属)改变了粒度效应。地球化学性质相近的元
8、素在不同的地质作用过程中往往表现出相似的性质而密切伴生,如Pb和Zn,Zn和Cd。若在某一环境介质中二者之间的相关性非常微弱,可以认为它们具有不同的来源,其中一方或是二者可能是由人为源造成的(Zhai et al.,2003)。),物源判断方法(地球化学特征法),2根据元素的赋存状态判断成土过程中形成的微量元素不是存在于原生矿物中,就是存在于化学风化的次生矿物中,以残留态为主;而人为源元素主要以活动态存在于土壤颗粒表面(Wilcke et al.,1997;Manta et al.,2002)。Ma等研究发现,自然成因的Cu(86%)和 Pb(79%)主要存在于高结晶的铁氧化物和硅酸盐矿物内(
9、残留态),而新加入的Cu,Pb和Cd主要以活动态(交换态和EDTA提取态)存在于土壤颗粒表面(Ma et al.,1998)。大量的研究表明,在无污染的背景区,元素主要以残留态存在,而在污染区,其可交换态显著增加。根据元素存在形态上的变化可以分析其成因。,物源判断方法(地球化学特征法),3根据元素对比率法判断有些元素对的比率具有地球化学示踪意义,早在上世纪60年代,维诺格拉多夫就总结出了一些有意义的元素对比值。元素对一般选取化学性质相近的元素,因为它们的比值在自然作用过程中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因而对外源的输入具有敏感性,这是用元素对比值进行判断的重要依据。,物源判断方法(地球化学特征法),如U和
10、Th在原生土壤中的行为相似,土壤中,二者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因此,土壤中U/Th比值几乎为一常数(Akira,et al.2004)。但由于施用磷肥可使U的含量增高10200倍,农业土壤中U/Th 值及U的含量显著高于非农土壤。因此,U/Th是区分U 的人为源积累的有效指标。,图2长期施用肥料的土壤剖面中U/Th比率分布图(注:背景区;氮磷钾及混合肥料施用区)Fig.2 Vertical distributions of U/Th ratio inthelong-termapplication experiment field.(引自Akira,et al.,2004),表310微米大气颗粒
11、物(PM10)中元素对比率及其示踪(据Voutsa et al.,(2002)Table2 Element ratios in PM10,Voutsa et al.,(2002)系统总结了大气颗粒物PM10中有效的元素比率及其示踪意义,物源判断方法(地球化学特征法),物源判断方法(地球化学特征法),4根据元素的分布特征判断在单一作用的地质体中,地球化学变量服从正态分布,而在矿化或人类活动叠加的情况下,元素分布具有较大的标准离差和偏度、峰度值,元素偏离正态分布(Rawlins et al.2002;Reimann and Filzmoser,2000;Grunsky and Smeeb,1999
12、;Romic et al.,2003)。因此,根据元素正态分布的QQ图或图,可以判断污染的存在。理论上,不受叠加影响元素分布的QQ图和图是一条直线,而存在矿化和污染时,会出现明显的拐点。,物源判断方法(地球化学特征法),在矿石的冶炼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含有重金属元素的粉尘,并通过干湿沉降输入到地表环境中。可以将元素的分布与已知区的分布进行比较而区分物源。Boyd et al.,(1997)在科拉半岛选择镍铜冶炼厂附近的三个汇水盆地,分析其中铂族元素Pd,Pt,Au,Rh是自然源还是人为源。,图3表层土壤和矿石样品中铂族元素最小值,几何均值,最大值对数图(ppb)(据Boyd et al.,1997
13、)Fig.3 Logarithmic plot of the minimum,geometric meanand maximum values of topsoils and ore for noble metals.Value are ppb.(after Boyd et al.,1997),物源判断方法(参考元素法),选择适当的参考元素对微量元素的含量进行标准化在环境地球化学的研究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参考元素的选择应满足性质稳定、单一自然源、与微量元素间具有较密切的相关关系等三个条件。目前可用作参考元素的有:Al、Fe、Zr、Li、Ti、Sc、Ca、Cs,Rb、稀土元素、放射性同位素、总
14、有机碳(TOC)、粒度等。其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是Al、Fe、Zr、Ti和稀土元素。参考元素用于物源判断的有两种方法:1、富集因子法2、定量计算法,物源判断方法(参考元素法),1、富集因子法富集因子(EF)是Zoller et al.,(1974)为了研究南极上空大气颗粒物中的化学元素是源于地壳还是海洋而首次提出来的,是用以定量评价污染程度与污染来源的重要指标,它选择满足一定条件的元素作为参考元素,样品中污染元素含量与参考元素含量的比值与背景区中二者含量比率的比值即为富集因子。EF 式中,M和MR分别表示污染元素和参考元素含量,下标s和 b分别代表样品和背景。富集因子是基于一种能反映不同地质环境的
15、化学元素比率方法,用参考元素平抑元素的自然差异,从而鉴别和量化人类活动对元素含量的影响。,物源判断方法(参考元素法),在研究大气颗粒物和气溶胶中的元素来源中,需要选择代表陆源和海源的两种参考元素,通常选择Al(陆源)、Na(海源)在土壤和水系沉积物等矿质样品中,通常将EF或EF2作为人为源的标志;而在大气介质中,将EF10界定为人为源。,物源判断方法(参考元素法),Herutet al.,(2001)提出用下面关系式来判断大气混合体中人为源和自然源两种端元组成:EFcrust=1代表壳源,EFcrust=1(Tranth/Alair)(Tr/Al)crust代表人为源式中,Tr代表微量元素,下
16、标crust和anth意为自然源和人为源,air表示大气样品。如果元素源于单一的壳源,则EFcrust对Alair的散点图呈现为一条水平线;如果由人类污染引起,则抬升为具有一定斜率的斜线。,物源判断方法(参考元素法),图4气溶胶中元素Mn,Zn富集因子与Al关系图 Fig.4 EFcrust vs.1/Alair plot for trace elements in aerosols,Odabasi et al.,(2000)在土耳其的Izmir地区研究气溶胶中的微量元素来源时,验证了这一规律。,物源判断方法(参考元素法),2、定量计算法 根据参考元素来分析元素的来源时,还有一种定量的计算方法
17、,其计算公式为(Blaser et al.,2000;Laura et al.,2003):岩=()样(/)背景 式中,岩代表由母质继承的含量;()样代表参考元素在某一土壤层中含量,(/)背景意为在背景区中该元素与参考元素的比值。实测值与此计算值之差即为元素的富集值即:富测岩 式中,测是某一层面土壤中元素含量的实测值,若富余值富0,则表示该元素富集,反之,富0则表示该元素贫化。出现在非矿化地区的富集即意味着人为源所造成的污染。,物源判断方法(同位素示踪法),由于同位素体系比元素体系更具抗外界干扰性和保持稳定性,使同位素示踪技术成为追踪污染源的一种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上世纪60年代,Chow
18、et al.,(1965)等首先将同位素技术应用到环境污染源示踪,在随后的几十年中,同位素示踪和定年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在环境地球化学领域得以广泛应用,现已成为环境地球化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用于示踪的元素主要有Pb、Sr和Cs。其中,由于Pb元素在高温加工及燃料燃烧过程中具有很强的挥发性,工业革命以来引发了全球性大气Pb污染,在世界范围内Pb是一种常见的、多来源的重要污染物,而它又有不同的同位素组成,使Pb成为环境研究中理想的示踪元素。近年来Pb污染源示踪技术主要应用于:大气污染源示踪、水体污染源示踪、沉积物污染源、土壤污染源示踪等。,物源判断方法(同位素示踪法),图4EPC 08剖面和SP
19、05表层铅同位素组成图((206Pb/207Pb vs 206Pb/204Pb)Fig.4 Lead isotopic composition diagram(206Pb/207Pb vs 206Pb/204Pb)for EPC 08 profile and SP 05 surface horizon(据Laura et al.,2003绘制),Laura et al.,(2003)在研究法国的森林土壤的重金属污染时,发现Pb元素强烈富集,富集因子最高值可达到23.1。为区分Pb元素的来源,作者对不同样点的Pb同位素组成进行了分析。,Haack et al.(2004)等在科拉半岛的生态地球化
20、学调查中,充分利用了Pb同位素示踪技术,他们系统分析了研究区内土壤C层、土壤腐殖层(o层)及陆地苔藓中的Pb同位素组成,根据207Pb/206Pb与208Pb/206Pb比值进行物源分析。,物源判断方法(同位素示踪法),Gilpin et,al(2004)用Pb同位素对美国新西兰大量使用含As杀虫剂的农田进行污染物来源示踪。,物源判断方法(同位素示踪法),物源判断方法(同位素示踪法),用同位素示踪的关键在于确定端元样品的同位素组成。Monna et al.,(1997)在法国和英国南部研究大气颗粒物的Pb同位素组成来追踪城市地区的污染源,建立了气油铅、工业废气和未受污染的工业化前的沉积物中的铅
21、同位素组成。Haack et al.,2004更是掌握了大量的同位素资料,包括北非雨水、德国中部的云滴、Mont白冰、Norilsk 矿石、工业区雪融化后的过滤物、废弃物燃烧飞灰、德国北部的O层土壤、瑞士Jura山的the core of an ombotrophic bog、欧洲各种汽油铅(欧洲各国19651967年的汽油铅,德国19851987的汽油铅,法国1995年的汽油铅,英国南部1994的汽油铅,前联邦德国19601994的汽油铅,俄罗斯汽油铅)、澳大利亚Broken Hill Pb矿、墨西哥Pb矿、加拿大附生植物leachens、挪威1977,1990,和 1995年的苔藓等多达2
22、0余种端元样品的Pb同位素组成资料。,物源判断方法(浓度梯度法),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区域,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在横向上和纵向下明显不同于自然背景区。如果元素源于自然母质,则其含量在土壤垂直剖面上不会发生明显的变动幅度,相反,污染元素浓度在同一类型土壤中在小范围内剧烈变化,表明人类活动输入了这些元素(Chlopecka1996,yrs 和Kashulina,2000)。因此,根据浓度梯度变化可以区分物源。1、根据横向梯度变化人为源元素的浓度在横向上一般具有以污染源为高值中心、向四周逐渐或迅速衰减的特征。元素含量与污染源距离之间通常具有呈线性、对数、指数等三种函数关系。,物源判断方法(浓度梯度法),Ma
23、rtley et al,(2004)在澳大利亚Port Kembla含有铜熔炉和钢厂的工业区内所做的土壤调查发现,05 cm的深度内Pb和Zn的含量接近Port Kembla时非常高,但离开此污染源5km后含量迅速降低,其含量与距离服从对数分布,即:(),物源判断方法(浓度梯度法),图7Pb和Cd元素的含量与污染源距离的关系(.等,1980,转引自戎秋涛等,1990),物源判断方法(浓度梯度法),2根据垂向上含量变化判断在垂向上,由污染引起的元素含量在表层积累、向下迅速递减的规律已被许多研究人员所证实,如Kuo et al 1983年在美国华盛顿州一个Cu熔炉附近的表层土壤中发现,在污染地点C
24、u,Zn 和Cd主要在土壤表层富集,向下含量迅速减少(Cu,Zn45 cm后,Cd60 cm后),而在非污染区,这些元素在剖面上具有一致的分布。,物源判断方法(浓度梯度法),Akira,et al.(2004)通过日本全境的土壤调查发现,元素在土壤的垂直剖面上具有规律性的分布,在长期的农业生产中,P、N、Pb、Cu、Cd等元素明显在表层积累。,物源判断方法(浓度梯度法),Abu-Rukah and Ghrefat(2001)定义了一个叫做“人为因子(AFs)”(the anthropogenic factors)的概念,来表述元素在表层中的积累现象,即:AFCS/Cd 即元素在浅层、深层中的含
25、量比值。如果该值大于1,则很可能存在人为源的输入。,图9部分元素在农业土壤和非农业土壤中的(浅层深层)比率对比图(*表示P 0.01)Fig.9(Surface/subsurface)ratio of some elements in agricultural soils and non-agricultural soils.,物源判断方法(浓度梯度法),在自然背景条件下,由于受成土母质的影响,元素在浅层中的含量与深层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但是,不同的物质来源减弱了元素在剖面深浅层中的相关性。可以用一种非常直观的方法表示这种垂向上的变化(Reimann et al.,1998),图10元素Al和P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环境地球化学 判断 正版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1275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