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科学概论ppt课件.ppt
《大气科学概论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气科学概论ppt课件.ppt(7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大气的组成,大气的铅直结构,大气的物理性质,大气成分与结构,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干洁大气(即干空气)水汽 悬浮在大气中的固液态杂质,地球大气由三个部分组成:,表2-1 干洁大气的成分(高度25km以下),作用:,在天气气候变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能强烈吸收地面放射的长波辐射并向地面和周围大气放 出长波辐射,对大气起着“温室效应”。,二、水汽,大气成分,大气中悬浮着的各种固体和液体微粒(包括气溶胶粒子和大气污染物质两大部分)。,三、大气中的杂质,气溶胶粒子:,作用:,吸收太阳辐射,使空气温度增高,但也削弱了到达地 面的太阳辐射;,缓冲地面辐射冷却,部分补偿地面因长波有效辐射而 失去的热量;,降低
2、大气透明度,影响大气能见度;,充当水汽凝结核,对云、雾及降水形成有重要意义。,第二节 大气的铅直结构,对流层:,特点:,主要天气现象均发生在此层。,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平均高度每升高100m,气温下降0.65。),空气具有强烈的垂直运动和不规则的乱流运动。,气象要素的水平分布不均匀。,第二节 大气的铅直结构,地面辐射差额,太阳辐射,辐 射,第二节 太阳辐射,一、太阳辐射强度和太阳常数,太阳辐射强度(太阳辐射通量密度),太阳辐射强度及单位,定义:单位时间内投射到单位面积上的太阳辐射能量。,单位:Wm-2,太阳常数(S0),太阳常数及变化范围,定义:当地球位于日地平均距离时(约为1.49610
3、8km),在地球大气上界投射到垂直于太阳光线平面上的太 阳辐射强度。,定义,二、太阳高度角、太阳方位角和昼长,太阳高度角(h),太阳光线与地表水平面之间的夹角。(0h90),赤道地区一年中春分和秋分时太阳高度角最大,冬至和夏至时,太阳高度角最小。,水平面上得到的太阳辐射能随着h的增加而增加。,h的计算公式,sin hsinsin+coscoscos,式中:为观测点纬度,为赤纬,是时角。,纬度变化于-90(南半球)+90(北半球),赤纬变化于-2327(冬至)+2327(夏至)之间,(3-12),太阳方位角(A),定义,太阳光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和当地子午线的夹角。,计算公式,式中A值:正南:A=
4、0 正南以西:A0 正南以东:A0,北半球太阳方位角的季节变化规律,(1)除北极外,一年中只有春分日和秋分日,日出正东日没正西(2)夏半年内,日出东偏北方向,日没西偏北方 向;且愈近夏至日,日出日没方位愈偏北(3)冬半年内,日出东偏南方向,日没西偏南方向;且愈近冬至日,日出日没方位愈偏南(4)南半球除春分日和秋分日外,季节变化与北半球相反,全球昼长时数的分布规律(1),当0,0时,北半球处于夏半年(春分至秋分之间),此时,日出在6时之前,日落在18时之后,昼长时数12小时;当0,12小时;,为纬度,为赤纬,全球昼长时数的分布规律(2),当=0时,全球处于春分日或秋分日,此时,全球日出在6时,日
5、落在18时,昼长时数=12小时;北半球处于夏半年而南半球处于冬半年时,北极圈内为永昼、南极圈内为永夜;反之,南极圈内为永昼、北极圈内为永夜。从冬至到夏至:北回归线以北随纬度升高,昼长时数逐渐变长,南回归线以南随纬度升高,昼长时数逐渐变短;从夏至到冬至:北回归线以北随纬度升高,昼长时数逐渐变短,南回归线以南随纬度升高,昼长时数逐渐变长。,辐射差额分布对中国气候分布有何影响?,年总辐射差额最大的地区为海南岛,最小的地区为川黔地区。夏季辐射差额最大,冬季最小;气温夏季最高,冬季最低 辐射差额北方地区 春季秋季,南方地区 秋季春季;气温北方地区春温秋温,南方地区秋温春温 辐射差额北方地区春秋季变化快,
6、南方地区春秋季变化慢;气温北方地区春秋季升降快,南方地区春秋季升降慢 辐射差额年较差随纬度增加而增大,气温年较差随纬度增加而增大 辐射差额夏季南北差异小,冬季南北差异大;气温夏季南北温差小,冬季南北温差大 辐射差额39N以南全年各月均为正值,39N以北冬季出现负值;气温愈往北方,冬季愈长,温度愈低,热量收支,空气的温度,热量,第一节 热量收支,热量平衡过程,地球表面吸收太阳辐射能后,会通过各种热量收支方式,产生能量的转换和输送而达到平衡,这样的物理过程称为热量平衡过程。,二、热量收支(交换)方式,一、地面温度和热量收支的关系,地面温度变化与地面热量收支示意图1地面温度日变化曲线;2地面热量支出
7、日变化曲线;3地面热量收入日变化曲线。Tm:地面最低温度;TM:地面最高温度,一天中地面最高温度、地 面最低温度出现在地面热 量收支相抵(平衡)的时 刻。,对于北半球而言,一年中 地面最热月温度,一般出 现在月或月,地面最 冷月温度一般出现在月 或月。,第四节 空气温度,一、大气中的热量交换方式,交换方式,以平流热交换、对流热交换、乱流热交换、潜热交换为主。,作用,平流:主宰季节更替和天气冷暖变化。,对流:是对流性降水的主要原因。,乱流:对一些低云和雾的生消起重要的作用。,潜热交换:对气温的升降、大气中水分的三态相变起 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地层气温的日变化,极值温度出现的时间,气温的日变化:
8、气温一天中有一个最高值和一个最低值。通常最高温度出现在14时,最低温度出现在05时,即日出前后。气温日较差随着距地面高度的增加逐渐减小,位相也在不断落后。,二、空气温度的时间变化,空气内能变化表达式,U=W+Q,天气状况:,地形:凹地平地 凸地,季节:夏季冬季,一年中春季气温日较差最大。,影响气温日较差的因子,纬度:随纬度增加而减小。,近地层气温的年变化,最冷、最热月出现的时间,气温的年变化对于北半球大陆性气候区和季风性气候区,一年中最热月和最冷月分别出现在7月和1月,海洋性气候区落后一个月左右,分别出现在8月和2月。,气温年较差的影响因子,纬度:随纬度增加而增大。,距海远近:远海区近海区,地
9、形及天气状况:与 日较差同,近地层气温的非周期变化,由大规模冷暖空气活动所引起,出现在季节交替之际。由气候异常如厄尔尼诺效应、拉尼娜效应引起。,大气中的水分,空气湿度,蒸发和蒸散,凝结和凝结物,降水,第一节 空气湿度,空气湿度:空气中水汽含量的多少或潮湿程度。湿度参量:表征空气中水汽含量的多少和潮湿程 度的物理量。,一、空气湿度参量,水汽压(e),反映空气中水汽含量的多少水汽含量 水汽压e,定义:空气中水汽的分压强。,单位:百帕(hPa)1百帕(hPa)=100帕斯卡(Pa),饱和水汽压(E),反映空气的最大水汽容纳能力饱和水汽压取决于温度(马格奴斯半经验公式),定义:饱和湿空气中水汽的分压强
10、。,影响因子:,温度 T E 蒸发面性质 E过冷却水E冰 蒸发面形状 E凸面E平面E凹面 液体含盐度 含盐度 E,影响水面蒸发速率的因子,影响水面蒸发速率的因子有气温、湿度、气压、风、蒸发面性质、蒸发面形状和含盐度等气温升高,E饱和水汽压增大,饱和差增大,水面蒸发速率增大水汽压(湿度)增大,饱和差变小,水面蒸发速率减小气压升高,水面蒸发速率减小风速增大,水面蒸发速率增大蒸发面性质:过冷却水面上方的蒸发速率大于冰面上方的蒸发速率蒸发面形状:W凸面W平面W凹面含盐度增大,水面蒸发速率减小,气压和风,气压 作用于空气的力 风,国际标准单位:帕(帕斯卡 Pa)和百帕(百帕斯卡 hPa)1hPa100P
11、a100Nm2 标准大气压(0,45NS,海平面上)P0760mm汞柱1013.25hPa,第一节 气 压,气压(大气压强)P,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大气压力。单位面积上空气柱的重量。,气压的单位,一、气压随高度的变化,地面天气形势图(地面天气图、地面图)本站气压 海平面气压 等高面(海拔高度为0)上的等压线(每隔2.5hPa)图,二、气压的水平分布,气压订正,海平面气压场,海平面气压场的基本型式(气压系统),低压(低气压、气旋),高压(高气压、反气旋),北半球,低压控制区内水平气流呈逆时针旋转,高压控制区内呈顺时针旋转,高空天气形势图(高空天气图、高空图)等压面上的等高线(每隔4位势什米)图等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气 科学 概论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1187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