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总复习课件.ppt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总复习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总复习课件.ppt(12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马克思主义哲学,应当掌握的基本知识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应当掌握的基本知识点,绪论(8个基本知识点),1、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组成部分。,绪论(8个基本知识点)1、马克思主义包括马,绪论,2、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中的合理内核辩证法思想和费尔巴哈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哲学中的基本思想,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绪论 2、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绪论,3、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最大功绩是建立了包含着深刻辩证法思想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在人类认识发展史上,黑
2、格尔第一次试图把整个世界描述为普遍联系的自然之网。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是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的“合理内核”。但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建立在并最终窒息在它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中的“头足倒置”的辩证法。,绪论 3、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他的,绪论,4、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5、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内容即思维和存在谁为第一性、谁为第二性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绪论 4、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绪论,6、唯心主义的两种表现形式是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主、客观唯心主义的共同之点和本质是都否认世界的物质性,都认为精神决定物质。,绪论 6、
3、唯心主义的两种表现形式是主观唯心主,绪论,7、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对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绪论 7、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绪论,8、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区别在于是否承认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绪论 8、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区别在,第一章(20个基本知识点),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客观实在性,第一章(20个基本知识点)1、辩证唯物主义,第一章,2、意识的起源在于:意识即是自然
4、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同时又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意识产生的决定性环节是劳动。,第一章2、意识的起源在于:意识即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同时,第一章,3、意识的本质在于: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观念的东西不过是移入人脑并经过人脑改造过的东西而已”表明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具有主观特征。,第一章3、意识的本质在于: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第一章,4、主动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关系表现在: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承认客观规律性,在尊重客观规律性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片面夸大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必然导致唯心主义
5、错误。否认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必然导致形而上学宿命论的错误。,第一章4、主动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关系表现在:发挥主观能动性必,第一章,5、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应当注意几个重要观点正确的意识能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原因在于它如实的反映了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即意识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例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第一章5、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应当注意几个重要观点,第一章,6、规律是事物发展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和稳定的联系。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之间的联系表现在:自然界和社会的规律都是客观的,都是可以被认识和利用的。二者的区别在于:自
6、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有意识、有目的的人的活动实现的。,第一章6、规律是事物发展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和稳定的,第一章,7、运动是指标志世界的一般变化和一般过程的哲学范畴。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关系。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和承担者。,第一章7、运动是指标志世界的一般变化和一般过程的哲学范畴。,第一章,世界上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设想不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世界上也没有非物质的运动,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必然陷入唯心主义。,第一章世界上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设想不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的错,第一章,8、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
7、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和基本观点。联系是指事物之间及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的特点包括客观性和多样性。,第一章8、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和基本观,第一章,和谐社会、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经济全球化,我国古代“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典故都充分说明了“一种事物通过中介环节和另一事物发生的联系”即间接联系(普遍联系)的原理。,第一章和谐社会、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经济全球化,我国古代“城,第一章,9、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体现新事物不可战胜原理的诗词和俗语包括“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芳林新叶摧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山重水复疑
8、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起”等。,第一章9、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第一章,10、辩证法三大基本规律的地位和作用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是量变和质变。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第一章10、辩证法三大基本规律的地位和作用,第一章,11、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体现矛盾同一性原理的古语和事例的如“物极必反,相反相
9、成”,“贫生于富,弱生于强”,“和谐社会”,“一国两制”等。,第一章11、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第一章,12、矛盾的斗争性和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相互结合共同起作用的。但不是所有的斗争都能够推动事物的发展,只有新事物反对旧事物的斗争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第一章12、矛盾的斗争性和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第一章,13、矛盾的普遍性有两重含义:其一,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即事事处处有矛盾;其二,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运动,即时时刻刻有矛盾。矛盾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及每一侧面各有其特点。,第一章13、矛盾的普遍性有两重含义:其一
10、,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第一章,14、矛盾的特殊性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是世界上的事物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或根据。体现矛盾特殊性的古语、俗语包括:“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量体裁衣,对症下药”“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等。,第一章14、矛盾的特殊性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第一章,15、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指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即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个性中包含着共性,共性寓于个性之中,,第一章15、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指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第一章,16、度是事物保持自身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度的
11、方法论意义在于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要善于掌握适度的原则。体现坚持适度原则的古语、俗语包括:“注意分寸”“掌握火候”“适可而止”“过犹不及”“把握契机,乘势而为”等。,第一章16、度是事物保持自身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任何事物都,第一章,17、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在于: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质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第一章17、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在于: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一章,体现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古语、俗语包括:“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积羽沉舟,积腋成裘”“长堤溃蚁穴,君子慎其微”“绳锯木断,水滴
12、石穿”“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等。,第一章体现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古语、俗语包括:“九层之台,起,第一章,18、辩证否定观的实质是扬弃,是即克服又保留。辩证否定观的意义在于要求我们在实践中用科学的态度对人对事,学会“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辩证否定观的实例还包括“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传统文化必须批判地继承”等。,第一章18、辩证否定观的实质是扬弃,是即克服又保留。,第一章,19、否定之否定广义的含义是指事物的发展经过肯定阶段、否定阶段、否定之否定阶段而形成的完整的周期。否定之否定规律总是在事物经历两次否定,三个阶段的一个完整的周期后
13、表现出来的。否定之否定仿佛是向原有出发点的回复。,第一章19、否定之否定广义的含义是指事物的发展经过肯定阶段、,第一章,20、否定之否定的特征是前进性和周期性。事物发展的否定之否定过程,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的总趋势。“不见一番寒彻骨,那得梅花分外香”说的就是否定之否定规律关于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哲学观点。,第一章20、否定之否定的特征是前进性和周期性。,第二章(10个基本知识点),1、认识论上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第二章(10个基本知识点)1、认识论上两条根本对立
14、的认识路线,第二章,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共同点是都坚持反映论,但旧唯物主义是直观的消极被动的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是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论。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把实践的观点和辨证的观点引入认识论。,第二章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共同点是都坚,第一章,3、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第一章3、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首要的基本的观点。,第二章,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
15、向前进”,这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或者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的哲学观点。,第二章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第二章,4、认识过程总要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形式,是对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和片断的反映;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是对事物本质、内部联系和整体的反映。,第二章4、认识过程总要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第一章,5、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是感觉、知觉,表象;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是概念、判断,推理。,第一章5、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是感觉、知觉,表象;,第二章,6、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在于: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
16、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深化。,第二章6、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在于: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第二章,7、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二者的辩证关系,在哲学上就会导致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唯理论夸大理性认识,贬低感性认识。经验论夸大感性认识,贬低理性认识。在实际工作中,唯理论表现为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片面夸大理论和书本知识的作用,轻视感性经验,一切从本本出发,把理论当成万古不变的教条。经验论表现为经验主义,片面夸大感性经验的作用,轻视科学理论,把局部经验看成普遍真理。,第二章7、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二者的辩证关系,在哲学上就,第二章,8、认识发展过程的两次飞跃: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指从感性认识上
17、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是指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二次飞跃的作用在于能指导实践和检验理论是否具有真理性。,第二章8、认识发展过程的两次飞跃: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第二章,9、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总要包括“实践-认识-实践”的全过程。人们对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第二章9、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总要包括“实践-认识-实践”的全,第二章,10、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之所以能成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主观和客观相统一)和实践的特点(直接现实性)决定的。,第二章10、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8、实践之所以能成为真理的,第三章(12个基本知识点),1、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其中人口因素和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第三章(12个基本知识点)1、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第三章,马克思的名言“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表达的就是生产方式的决定作用或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第三章马克思的名言“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第三章,2、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分为属于意识形态的社会
19、意识(如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哲学、艺术、道德、宗教等)和不属于意识形态的社会意识(如逻辑学、语言学、自然科学等)。,第三章2、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第三章,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既具有绝对依赖性又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重要的表现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第三章,第三章,4、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对社会存在能起促进作用是因为它符合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第三章4、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对社会存在能起促进作用是因为它,第三章,5、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社会经济形态一般是指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
20、一体。注意:一定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称之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第三章5、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第三章,6、生产力是指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力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力诸要素中的最活跃的因素或主导因素是劳动者。反映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生产工具的水平。,第三章6、生产力是指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使其,第三章,7、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它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从动态上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静态上包括所有制关系、人与人关系、产品分
21、配关系三方面内容。,第三章7、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第三章,8、在生产关系中起基础作用和决定作用的是都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就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在人类全部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生产关系。,第三章8、在生产关系中起基础作用和决定作用的是都生产资料的所,第三章,9、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第三章9、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第三章,10、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政权、政党、军队
22、、警察、监狱、法庭等。国家政权是全部上层建筑的核心和最重要组成部分。观念上层建筑即意识形态,包括政治和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形式。其中,政治和法律思想最直接反映和服务于经济基础。,第三章10、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政权、政党、军队、警察、监狱,第三章,10、根本(基本)矛盾是指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并规定事物及其发展过程本质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这是因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囊括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形成了社会有机体的基本结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最终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第三章10、根本(基本)矛盾是指贯穿于事物发
23、展过程的始终并规,第三章,11、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个观点的理论出发点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第三章11、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对立在,第三章,12、人民群众作为一个历史范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是社会成员的大多数。从事物质财富生产的体力劳动者和从事精神财富生产的脑力劳动者(知识分子)都始终是人民群众的主体。,第三章12、人民群众作为一个历史范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唯物辩证法认为:所谓联系是指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互相依
24、存,互相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或是直接联系,或是间接联系,孤立自在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它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要善于用联系的观点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唯物辩证法认为:所谓联系是指事物之间,唯物辩证法关于发展的观点,唯物辩证法认为:所谓发展是指事物由低级向高级上升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是辩证的发展,全面的发展、是可持续的发展。它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要善于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积极促进事物的发展进步,特别是注重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我们的各种实践。,唯物辩证法关于发展的观点唯物辩证法认为:所谓发展
25、是指事物由低,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观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重要是表现。,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观点历史唯物主义认,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从根本上说是作为物质资料生产者的人民群众所创造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具体表现是: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主体力量。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理 概论 复习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1178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