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生物学第五章基因突变和修复ppt课件.ppt
《分子生物学第五章基因突变和修复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子生物学第五章基因突变和修复ppt课件.ppt(10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Chapter 5 Gene mutation and DNA repairing,第五章 基因突变与修复,第一节 基因突变第二节 顺反子和突变互补第三节 突变修复,Mutations can be induced by chemical modification of a base.,Mutations change the sequence of DNA突变改变DNA顺序,第一节 基因突变,突变mutation:在基因组的某一特定区域核苷酸序列发生改变而引起的基因型稳定的可遗传改变。突变体mutant:带有某一特定突变基因的基因组、细胞或个体。染色体突变和基因突变、基因外突变,一、基因突变
2、的结构,基因突变是指基因的一种等位形式变成另一种等位形式,突变是相对于正常而言的遗传学研究中,将自然界中普遍出现的性状或指定实验用的某一品系的性状,作为“野生型”或“正常”的性状。与这种性状相关的等位基因称为野生型等位基因,一般记为+,或a+,b+等。任何不同于野生型等位基因的称为突变型等位基因从野生型变为突变型,称为正向突变(forward mutation);反之,从突变型也可变回成野生型,则称为回复突变(back mutation)或逆向突变(reverse mutation)。,野生型等位基因和突变型等位基因的适合度fitness(生存和繁殖的能力)不同,二、基因突变的特点,1、不对应
3、性。突变的性状与引起突变的原因间无直接的对应关系2、自发性。在没有人为诱发因素的情况下,各种遗传性状的改变可以自发地产生。3、稀有性。自发突变的频率较低,而且稳定,一般在10-610-9 间。4、独立性。某一基因的突变,即不提高也不降低其他任何基因的突变率。突变不仅对某一细胞是随机的,且对某一基因也是随机的。5、可诱变性:通过各种物理、化学诱变剂的作用,可提高突变率,一般可提高10105倍。6、稳定性:突变的根源是遗传物质结构上发生了稳定的变化,所以产生的新性状也是稳定的和可遗传的。7、可逆性:任何性状既有可能正向突变,也有可能发生回复突变,两者发生的频率基本相同,自然界的各种辐射环境中的化学
4、物质环境中的生物因素生物体内的DNA复制错误DNA自发损伤和修复能力的缺陷转座因子的作用,三、自发突变(spontaneous mutataon)和诱发突变(induced mutation),(一)自发突变(spontaneous mutataon),1、定义,指生物体在无人工干预下自然发生的低频率基因突变。,2、产生原因:,3、自发突变的机制,(1)背景辐射和自然环境因素的诱变。不少“自发突变”实质上是由一些原因不详的低剂量诱变因素长期的综合效应导致。(2)微生物自身有害代谢产物的诱变。活性氧是普遍存在于微生物体内的一种代谢产物,它们可能是自发突变中的一种内源诱变剂。(3)由DNA复制过程
5、中碱基配对错误引起。据统计,DNA链每次复制中,每个碱基对错误配对的频率是10-710-11,而一个基因平均约含1000 bp,故自发突变频率约为10-6。因此,若对细菌做一般液体培养时,因其细胞浓度常可达到108个/ml,故经常会在其中产生自发突变株。,DNA复制错误,a.环状突出效应,有人提出,在DNA的复制过程中,如果其中某一单链上偶然产生一个小环,则会因其上的基因越过复制而发生遗传缺失,从而造成自发突变。如果是模板链出现环出现象,会产生缺失突变如果是正在合成的子链出现环出现象,会产生插入突变,Spontaneous DNA lesions,Inherent chemical react
6、ivity of the DNAThe presence of normal,reactive chemical species within the cell,Deamination(脱氨作用):CU(may be removed by Uracil DNA glycosylase)methylcytosine m5C T(normal residue)(in CpG islands)Depurination(脱瞟呤作用):break of the glycosylic bond by hydrolytic reaction non-coding lesion.产生无瞟呤AP位点Depyri
7、midination(脱嘧啶作用):rare,Cytosine deamination and repair,脱嘌呤,氧化损伤,过氧化物原子团(O2-)(H2O2),(-OH)等需氧代谢的副产物都是有活性的氧化剂,它们可导致DNA的氧化损伤,T氧化后产生T乙二醇,G氧化后产生8-氧-7,8二氢脱氧鸟嘌呤、8-氧鸟嘌呤(8-O-G)或“GO”,GO可和A错配,导致GT。,Oxidative damage(氧化损伤),The levels of oxidation can be increased by hydroxyl radicals from the radiolysis of H2O ca
8、used by ionizing radiation.离子辐射使水分解产生羟基,增加氧化作用,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presents in all aerobic需氧cells.Superoxide过氧化物hydrogen peroxide过氧化氢Hydroxyl radical(OH)羟基,Spontaneous mutations occur throughout the lacI gene of E.coli,but are concentrated at a hotspot.,Mutations are concentrated at hotspots
9、,自发突变具有突变热点,不同突变剂也有其各自的突变热点。,5-mC是生物体内的突变热点?!,5-甲基胞嘧啶,氧化脱氨基反应,胸腺嘧啶,脲嘧啶,脲嘧啶DNA糖苷酶,将脲嘧啶残基除去。,修复系统”将一个C碱基插入与之配对,保护系统无法识别这样的变化,C突变为U不是生物体内的突变热点?!,所有能诱发基因突变的因子,称为诱变剂(mutagen)。,(二)诱发突变(spontaneous mutataon),1、定义,诱发突变简称诱变,是指通过人为的方法,利用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显著提高基因自发突变频率的手段。,2、诱发突变的机制,(1)碱基的置换 转换transition:即DNA链中的一个嘌呤被另一
10、个嘌呤或是一个嘧啶被另一个嘧啶所置换 颠换transversion:即一个嘌呤被另一个嘧啶或是一个嘧啶被另一个嘌呤所置换。(2)移码突变 指诱变剂会使DNA序列中一个或少数几个核苷酸发生增添(插入)或缺失,从而使该部位后面的全部遗传密码发生转录和翻译错误的一类突变。(3)染色体畸变 包括染色体结构上的缺失、重复、插入、易位和倒位,和染色体数目的变化。(4)转座因子:,(1)碱基的置换 a.转换transition:即DNA链中的一个嘌呤被另一个嘌呤或是一个嘧啶被另一个嘧啶所置换 b.颠换transversion:即一个嘌呤被另一个嘧啶或是一个嘧啶被另一个嘌呤所置换。,碱基的置换,同义突变(sa
11、me-sense or synonymous mutation):由于密码子具有兼并性,单个碱基置换后并没有引起肽链中氨基酸序列的改变。同义突变不易检出。错义突变(missense mutation):DNA分子中的核苷酸置换后改变了mRNA上遗传密码,导致合成的多肽链中一个氨基酸被另一氨基酸所取代。无义突变(non-sense mutation):当单个碱基置换导致出现终止密码子时,多肽链将提前终止合成,所产生的蛋白质(或酶)大都失去活性或丧失正常功能。,碱基的置换,终止密码突变(termination codon mutation):当DNA分子中一个终止密码发生突变,成为编码氨基酸的密码
12、子时,多肽链的合成将继续进行下去,肽链延长直到遇到下一个终止密码子时方停止,因而形成了延长的异常肽链。也称为延长突变(elongtion mutation)或通读突变(read-through mutation)。抑制基因突变(suppressor gene mutation):当基因内部不同位置上的不同碱基发生了两次突变,其中一次抑制了另一次突变的遗传效应。,直接引起置换的诱变剂,可直接与核酸的碱基发生化学反应的诱变剂在体内或离体条件下均有作用包括放射线(紫外线、X-射线、射线、宇宙射线)和亚硝酸、羟胺和各种烷化剂,如硫酸二乙酯(DES)、甲基磺酸乙酯(EMS)、N-甲基-N-硝基-N-亚硝
13、基胍(NTG)、乙烯亚胺、环氧乙酸、氮芥等碱基的修饰剂它们可与一个或几个碱基发生生化反应,引起DNA复制时发生转换。能引起颠换的诱变剂很少。,紫外线诱发胸苷二聚体,碱基的修饰剂(1)亚硝酸(introus acid,NA)有氧化脱氨作用 HNO2胞嘧啶(C)尿嘧啶(U)HNO2腺嘌呤(A)次黄嘌呤(H)HNO2鸟嘌呤(G)黄嘌呤(X),Nitrous acid(亚硝酸):deaminates C to produce U,resulting in GC AU(transition),Nitrous acid:deaminates A to produce G,resulting in AT G
14、C(transition),(2)羟胺只特异地和胞嘧啶起反应,在第4个C原子上加-OH,产生4-OH-C,此产 物可以和A 配对,使CG转换成TA,(3)烷化剂如甲基黄酸乙脂(EMS),氮芥(NM),甲基黄酸甲脂(MMS),亚硝基胍(NG)等,它们的作用是使碱基烷基化,EMS使G的第6位烷化,使T的第4位上烷化,结果产生的O-6-E-G和 O-4-E-T分别和T、G配对,导致GC对转换成AT对;TA对转换成CG,Alkylation(烷基化作用),Electrophilic亲电子的chemicals which readily add alkyl烷基groups to various posi
15、tions on nucleic acids,(MMS),(ENU),Pair with T,Interfere with unwinding,transcription,甲基萘磺酸盐,乙烷基亚硝基脲,间接引起置换的诱变剂,通过活细胞的代谢活动掺入到DNA分子的诱变剂都是一些碱基类似物,如5-溴尿嘧啶(5-BU)、5-氨基尿嘧啶(5-AU)、8-氮鸟嘌呤(8-NG)、2-氨基嘌呤(2-AP)和6-氯嘌呤(6-CP)等Bromo-uracil溴尿嘧啶(T analog)can pair with G:(AT GC transition)8-Oxo氧代-dGTP can pair with A:(
16、CG AT transversion),Mutations can be induced by the incorporation of base analogs 碱基类似物into DNA.,溴脲嘧啶,5-BrU,:G,:A,ATGC transition,5-BU引起的转换,5-BU引起的转换,5-BU的掺入引起GC和AT间转换,即同一种诱变剂既可造成正向突变,又可使它产生回复突变。5-BU这类碱基类似物只有对正在进行新陈代谢和繁殖着的微生物才起作用,而对休止细胞、游离的噬菌体粒子或离体的DNA分子却不起作用。,2-氨基嘌呤(2-AP)也是碱基的类似物,有正常状态和稀有状态两种异构体,可分
17、别与T和C配对结合。当2-AP掺入到 DNA复制中时,由于其异构体的变换而导致AT G C,移码突变(frame-shift mutation):是指DNA链的密码子之间插入或丢失非3整倍数碱基,在读码时,导致在插入或丢失碱基部位以后的编码都发生了相应改变。整码突变(codon mutation):在DNA链的密码子之间插入或丢失一个或几个密码子,则合成的肽链将增加或减少一个或几个氨基酸,但插入或丢失部位的前后氨基酸顺序不变。也称为密码子的插入或丢失(codon insertion or deletion)染色体错误配对不等交换(mispaired synapsis and unequal c
18、rossing-over):减数分裂期间,同源染色体间的同源部分发生联会和交换,如果联会时配对不精确,会发生不等交换,造成一部分基因缺失和部分基因重复。,(2)移码突变,Frameshift mutations show that the genetic code is read in triplets from a fixed starting point.,The genetic code is triplet,能引起移码突变的因素是一些吖啶类染料,包括原黄素、吖啶黄、吖啶橙和-氨基吖啶等,以及一系列“ICR(The Instilute Cancer Research)”类化合物。,吖啶类
19、化合物是一种平面型三环分子,结构与一个嘌呤-嘧啶对十分相似,能嵌入两个相邻DNA碱基对之间,造成双螺旋的部分解开(两个碱基对原来相距0.34 nm,当嵌入一个吖啶分子后,即变成0.68 nm),从而在DNA复制过程中,使链上增添或缺失一个碱基,引起移码突变。,可能机制:,DNA插入剂,(3)染色体畸变(chromosomal aberration),某些理化因子,如X射线等的辐射及烷化剂、亚硝酸等,除了能引起点突变外,还会引起DNA的大损伤(macrolesion)染色体畸变,它包括:染色体结构上的变化:缺失(deletion)重复(duplication)易位(translocation)倒
20、位(inversion)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染色体结构上的变化,分为染色体内畸变和染色体间畸变两类。染色体内畸变:只涉及一条染色体上的变化,如发生染色体的部分缺失或重复时,其结果可造成基因的减少或增加;如发生倒位或易位时,则可造成基因排列顺序的改变,但数目却不改变。倒位-是指断裂下来的一段染色体旋转180后,重新插入到原来染色体的原位置上,从而使其基因顺序与其它的基因顺序相反;易位-是指断裂下来的一小段染色体再顺向或逆向地插入到同一条染色体的其它部位上。染色体间畸变:指非同源染色体间的易位。,染色体畸变,(4)转座因子(transposible element),由40年代B.McClintoc
21、k对的遗传研究而发现染色体易位,自1967年以来,已在微生物和其它生物中得到普遍证实,并已成为分子遗传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旧概念:基因是固定在染色体DNA上的一些不可移动的核苷酸片段。新发现:有些DNA片段不但可在染色体上移动,还可从一个染色体跳到另一个染色体,从一个质粒跳到另一个质粒或染色体,甚至还从一个细胞转移到另一个细胞。在这些DNA顺序的跳跃过程中,往往导致DNA链的断裂或重接,从而产生重组交换或使某些基因启动或关闭,结果导致突变的发生。转座因子(transposible element):在染色体组中或染色体组间能改变自身位置的一段DNA顺序。也称作跳跃基因(jumping gene
22、)或可移动基因(movable gene)。,转座因子的种类(1),插入序列(IS,insertion sequence):特点是分子量最小(仅0.7-1.4kb),只能引起转座(transposition)效应而不含其它基因。可以在染色体、F因子等质粒上发现它们。已知的IS有5种,即 IS1、IS2、IS3、IS4和IS5。E.coli的F因子和核染色体组上有一些相同的IS(如IS2,IS3等),通过这些同源序列间的重组,就可使 F因子插入到E.coli的核染色体组上,从而使后者成为Hfr菌株。因IS在染色体组上插入的位置和方向的不同,其引起的突变效应也不同。IS引起的突变可以回复,其原因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分子生物学 第五 基因突变 修复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1132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