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植物病理学ppt课件.ppt
《分子植物病理学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子植物病理学ppt课件.ppt(19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分子植物病理学Molecular Plant Pathology,绪论,1、概念(conception)分子植物病理学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并解释植物病理现象、讨论和解决植物病害防治理论及其途径的科学。2、研究内容(contents)应用分子生物学理论和DNA重组技术,研究植物病害的发生机制,阐明病程中,寄主病原物相互作用的分子基础;寄主、病原物与病程相关的基因及其结构、表达和调控机制。,3、主要研究方法(main strategy)从“里”到“外”:以研究寄主和病原物的基因为主要对象,阐明寄主病原物相互作用的有关基因的结构、表达、调控及其产物功能。方 法导向:先以分子克隆的方法鉴定与致病性有关的
2、基因,然后根据该基因产物及其对生物表型的影响,确定该基因的类型和作用。在分子(DNA)水平上通过互补分析和缺失研究,从个体到群体分析有关基因的作用和功能表现的调节。,4、分子植物病理学的发展(history)分子植物病理学是植物病理学中最年轻的分支,是在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等现代学科发展和影响下逐渐形成的。然而,由于各种病原物的分类地位及其所从属的学科不同,因此,在各种植物病害的研究中,运用分子植物病理学观点和方法对其进行研究的水平是不平衡的。植物病毒病害的分子生物学研究1935,W.M.Stanley 成功分离出TMV结晶,并证明结晶的大部分组成是protei
3、n.1937,E.C.Borden N.w.Pirie 报道了TMV的化学组成,提出该病毒由95protein 和5RNA组成,19551956,H.Frankel-Conrat 对TMV的蛋白质和核酸进行了重组研究,为证明核酸作为一种遗传物质的作用提出了令人信服的证据,1958,Gierer et al,用亚硝酸诱变获得TMV突变株,使坏死病斑从0.2%增加到15%,进一步说明病毒RNA的突变与致病功能的关系.,植物细菌病害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植物病原细菌中欧氏杆菌归属于肠杆菌科,这类病原菌的分子遗传研究在20世纪70年代初才开始,较肺炎双球菌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迟了近40年,较DNA双螺旋的发现
4、晚了将近20年。20世纪5070年代是植物病原细菌基因操作技术积累的时期。19531956,D.T.Klein R.M.Klein 发现根癌土壤杆菌的基因转化与致病性有关的现象。1957,R.R.CoreyM.P.Starr 发现了菜豆黄单胞的转化作用与其对链霉素抗性和菌落形态变化之间的关系。1966,日本学者完成了水稻白叶枯病菌的转化研究。,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1944,发现农杆菌侵染的植物组织可以在不加激素的培养基上生长。1970,G.Morel et al.发现农杆菌致病菌有两种类型,其区别在于对两种不常见Arg衍生物章鱼碱(octopine)和胭
5、脂碱(nopaline)的代谢不同。1973,J.A.Lippincoot证明,无致病力菌株丧失对上述两种Arg衍生物的利用能力,因此,农杆菌有3种类型。,细菌利用 肿瘤组织合成,19741978,农杆菌菌株的遗传转化研究。其中,1977,M.D.Chilton证明农杆菌的Ti质粒上只有一小段DNA与肿瘤诱发有关系,而且可以从细菌转移到植物细胞;1978,J.Schell 首次以Ti为载体把带有抗生素抗性基因的转座子Tn7转移到植物细胞中去,开创了以Ti质粒为载体转移外源DNA进入植物的植物基因工程研究日益兴旺,同时对Ti质粒的精细分析和与寄主植物互作的研究成为分子植物病理学研究热点.欧氏杆菌
6、(Erwinia spp)欧氏杆菌与大肠杆菌相近,同时也是重要植物病原细菌,因此开始分子遗传学研究较早。20世纪70年代,M.P.Starr实验室进行了欧氏杆菌Hfr菌株的结合遗传学研究,利用营养缺陷型标记转移法对其致病基因进行作图,结果表明,致病基因位于染色体上his和thr两个基因之间.,自1984年N.T.Keen首次报道从菊欧氏杆菌(E.Chrysanthemi)中克隆到果胶裂解酶基因后,发表了有关欧氏杆菌中2个种pel 基因克隆的报道,其中涉及编码5个主要同工酶的5个pel基因.假单胞细菌(Pseudomonas.spp.)茄青枯假单胞(P.solanacearum)丁香假单胞(P.
7、syringae)大豆斑点病菌(P.s.pv.glycinea)大豆假单胞(P.glycinea)植物真菌病害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传统植物病理学中许多重要的理论和学说都是以真菌病害为模式发展起来的,但在分子病理学方面的进展明显滞后.1979年M.E.Case在粗糙脉孢霉(Neurospora crassa)和J.Tilburn在巢曲霉(Aspergillus)遗传转化系统试验相继取得成功后,丝状植物病原真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发展迅速.,5、分子植物病理学研究进展(Review),Gene for Gene Hypothesis 植物对某种病原菌的特异性抗性取决于它是否具有抗性基因,即寄主分别含有感
8、病基因(r)和抗病基因(R),病原分别含有有毒基因(vir)和无毒基因(avr),只有当具有抗性基因的植物与具有无毒基因的病原相遇时,才能激发植物的抗病反应,其他情况下二者表现亲和,即寄主表现感病。,5.1 病原菌致病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致病性基因(Pathogenicity genes)是病原均与寄主植物互作过程中决定对植物致病性的基因。它决定着病原菌在寄主植物过程中与植物建立寄生关系,破坏寄主植物细胞正常生理代谢功能以及调控对植物的吸附、侵染、定植扩展和最终显症等过程。致病基因主要包括毒性基因和无毒基因,前者决定对植物表现亲和性,即调控病害的发生与发展;后者决定病原菌小种与含相应抗病基因的
9、寄主植物品种表现专化性不亲和。无毒基因(Avirulent genes)广泛存在于寄主植物的病原中,Staskawicz et al(1984)通过把含无毒基因avrA的大豆丁香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syringaepv.glycinea)6号小种的Cosmid克隆接合转移到不含avrA的小种中,以遗传互补实验,克隆了avrA,这是克隆的第一个无毒基因。随后,许多研究者通过类似的方法从不同的病原(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中克隆了50多个无毒基因,涉及4050种病原物。,5.1.1 植物病毒无毒基因的研究,TMV等近10种病毒的无毒基因已得到研究,现已明确的病毒无毒基因产物均为病毒致
10、病相关功能蛋白,包括病毒外壳蛋白、复制酶蛋白和运动蛋白。1986,Beachy,et al.将TMV U1株的外壳蛋白cDNA转入烟草细胞,获得了高抗性的烟草植物,此后,利用外壳蛋白基因获得抗病毒病植物的方法很快被应用到其他病毒和植物上。病毒:TMV,ALMV,CMV,TRV,PVX,PVY,SMV,BMV,RSV 寄主:烟草,番茄,马铃薯,大豆,水稻,5.1.2 植物病原细菌无毒基因的研究,自第一个植物病原细菌无毒基因avrA从丁香假单胞菌大豆致病变种6号生理小种中被克隆后,目前已从丁香假单胞菌、甘蓝黑腐黄单胞杆菌的不同变种和青枯假单胞菌等植物病原细菌中克隆了40多个无毒基因,远远超过从其它
11、植物病原菌中克隆到的无毒基因。细菌无毒基因产物在植物细胞内的定位及气与激发子HR的关系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研究结果表明,无毒基因产物实现其激发子功能的场所不在胞外空间,而是依赖于功能性hrp(Hypersensitive responses and pathogeni-city)基因产物直接将无毒基因产物从菌体内转移到寄主细胞质内,从而实现其激发子功能。,应用植物基因工程技术将具有能激活植物自身防御系统的无毒基因与适合于植物背景、非专一性的病原物诱导启动子组合成嵌合基因构建到植物表达载体中。通过农杆菌或基因枪的介导转化植物,可筛选出高效广谱的抗真菌和细菌病害的转基因植株。杨希才等(2001
12、)从病原细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tomato中获得的无毒基因avrD(0.93kb)和从病原真菌Phytophthoraparasitica中获得的无毒基因Elicitin(0.294kb)分别与非专一性病原物诱导启动子Pill和BG组成含2个嵌合基因(Pill-avrD,BG-Elicitin)的植物表达载体pYH144和pYHEt。通过农杆菌LBA4404介导转化马铃薯,其中用pYH144载体转化2个品种(克新1号,2号),用pYHEt载体转化3个品种(Desiree,克新2号,4号),通过组织培养分别获得潮霉素(Hygromycin B)标记的转基因马铃薯试管
13、苗,对马铃薯晚疫病具有明显的抗性。,5.1.3 植物病原真菌无毒基因的研究 由于缺乏简便有效的克隆方法,真菌无毒基因的克隆已落后于细菌无毒基因以及相应植物抗病基因的克隆,这已成为进一步研究克隆抗病基因与真菌无毒基因产物互作及下游信号转导途径的制约因素之一。,番茄叶霉病菌(Cladosporium fulvum)的无毒基因 现已从不同番茄品种中鉴定了许多抗性基因,这些基因的近等位基因系对已知的病原小种表现明显的不同反应被侵染叶片的非原生质体汁液中含有真菌结构蛋白和定植期间被诱导产生的蛋白。其中之一是无毒基因avr9的产物,与番茄抗病基因cf9的产物特异性互作。目前,已对avr9基因产物进行了纯化
14、和测序,明确了其分子结构,为一个63个AA的前体蛋白,C末端含有28个AA的成熟激发子,因此,可以从蛋白质到基因的克隆途径来鉴定基因。所分离的基因克隆表明,avr9的ORF中有一个59bp的短内含子。能在cf4基因型的番茄上诱导过敏反应的小种专化型激发子及无毒基因avr4的产物也已被纯化和测序并以相同的方法克隆到无毒基因avr4。,稻瘟病菌(Magnaporthe grisea)的无毒基因,稻瘟病是世界性重要病害,现已作为模式病害,从经典遗传学、分子生物学核细胞生物学等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全方位的分子病理学研究。Rice Blast DiseaseZeigler,et al.1994 在已鉴定克隆
15、的8个 pwi 基因(pathogenicity of weeping lovegrass,对画眉草致病)。pwi 1基因是从马唐与画眉草菌株杂交后鉴定出来的,对画眉草的致病性发生了变化,因此,根据经典的无毒基因控制一种寄主植物品种转化性的概念预测pwi 2基因有阻止对画眉草侵染的作用。目前用染色体步查的方法已克隆了pwi 2基因,并进行了测序。研究发现,大多数水稻菌株含有1到数个pwi 2拷贝。通过研究具有不同寄主专化性的稻瘟病菌株pwi 2同源序列的分布,发现pwi是一个多基因家族。,亚麻栅锈病菌(Melampsora lini)无毒基因 亚麻锈病的寄主病原物关系是研究最充分的病例。目前已
16、鉴定出34个抗病基因分别存在于7个群中。用射线进行缺失诱变克隆到4个无毒基因。但目前对亚麻锈病菌的转化系统还不十分成熟。大麦云纹病菌(Rhynchosporium secalis)无毒基因 大麦近等位基因系Atlas对小种US138.1是感病的,Atlas46带有抗病基因Rrs1是对小种US138.1抗病的。Atlas Atlas46第一代、第二代对小种US138.1抗性遗传分析表明,这种抗性是由单个共显性基因控制的。小种US138.1产生的3种能诱导细胞坏死的多肽NIP1、NIP2和NIP3在两个品种上诱导坏死的能力是相同的。NIP1、NIP2的存在与不亲和互作中坏死的发生有关,在亲和互作中
17、不产生过敏反应。在小种US138.1的不亲和互作中病程相关蛋白PRHv-1的mRNA的积累水平比在亲和互作中高,而且只有US138.1产生的NIP1能特异地诱导带Rrs1抗病基因的品种产生PRHv-1的mRNA。因此,NIP1可能是一种无毒基因。该基因的克隆和转化研究正在进行。,5.2 植物抗病基因的研究 自Johal,et al(1992)成功克隆出第一个玉米抗圆斑病R基因Hm1以来,迄今人们已经从9种不同植物中成功地克隆出了22种R基因。克隆植物R基因一般采用产物导向法(product-orientated approaches)、鸟枪射击法(shot-gun complementatio
18、n)、扣除杂交法(subtractive hybridization)、转座子标记法(transposon tagging)和图位克隆法(map-based cloning)等7种方法,但只有转座子标记法和定位克隆法取得了成功。上述22种R基因都是采用这两种方法克隆的。,已 克 隆 的 植 物 抗 病 基 因,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分子植物病理学中的广泛应用,尤其是抗病基因的成功克隆与分析,对植物抗病基因的分子功能已有一定的实验依据。B.Baker和K.E.Hammond-Kosack等(1997)分别从寄主病原物相互作用和克隆分离的抗病基因结构特征阐述了植物抗病基因的功能即识别、信号传导和进化
19、。有待解决的问题:在抗病基因产物中那些结构决定病原物的特异性识别?其下游信号物质是什么?这些物质又是如何起作用的?被诱导的防卫反应对不同病原物为什么具有特异性抗性?自然界中新的抗性基因是如何产生的?,第一章 病原物致病相关基因,第一节 病原物基因组的结构特征 植物病原真菌基因组 植物病原细菌基因组 植物病毒基因组 植物线虫基因组,第二节 病原物致病基因的类型 1 决定亲和性的基因 1.1 编码致病因子的基因:胞壁水解酶酶基因、毒素基因、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合成有关酶的基因、编码未知产物的基因。病原菌中还有正向调控寄主范围的基因,将这些基因转移到相关细菌中,可使受体菌扩大寄主范围,使原来的不亲和互作
20、变为亲和互作,这在植物病原细菌的小种和致病变种中都有发现。1.2 克服寄主防卫反应的基因:目前已报道的有植物病原真菌对植保素解毒酶基因(pda)。,2 决定不亲和性的基因2.1 无毒基因(avr)无毒基因编码特异性激发子与抗病基因产物受体互作。病原无毒基因编码的产物是蛋白质,这些蛋白质有些是直接起激发子的作用,如番茄叶霉病菌的无毒基因avr9编码63个AA的多肽。而有些是编码激发子合成的酶,如番茄丁香假单胞菌的无毒基因avrD的产物是3.4104u的蛋白,在合成激发子中具有酶的功能。TMV的外壳蛋白在含有N抗病基因的烟草中是过敏反应的激发子;其avr表型决定因子可能是复制酶蛋白,有些植物病毒的
21、运动蛋白基因也具有无毒基因的功能(Padgett et al,1993)。2.2 决定非寄主不亲和性基因(寄主专化性基因)目前,在植物病原细菌和真菌中都已分离到非寄主专化性的激发子。韦忠民(1993)证明梨火疫病菌hrpN的编码蛋白(harpin)具有激发子功能,能诱导非寄主植物产生过敏反应。,第二节 植物病毒的侵染过程 与致病相关基因,1 侵染过程(自学)王金生.分子植物病理学.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肖火根.病毒在植物体内的运转.病毒学报,2001,17(3):282-287.张振臣.植物病毒胞间运动及运动蛋白基因介导的抗病性研究 进展.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0,8(4):403-40
22、8.曹雪松.植物病毒在胞内和胞间运动的研究.莱阳农学院学报,2002,19(4):251-252.,2 植物病毒致病相关基因,2.1 外壳蛋白基因(coat protein gene)R.Beachy(1986)首次将TMV 的CP基因转入烟草,培育出稳定遗传的抗病毒工程植物以来,已经克隆了至少15个病毒组中30种病毒的CP基因,并成功转化了20多种植物,其中一些植株已经进入田间试验。CP基因的抗性机理:(1)抑制病毒脱壳。(2)干扰病毒的复制。(3)限制病毒粒子的扩展与运转。(1)CP基因所表达的mRNA与侵入病毒RNA之间相互作用(RNA介导的病毒抗性)。存在的问题(1)多表现为延迟发病和
23、降低发病严重度,免疫类型和高抗类型较少。(2)具有潜在危险性。,2.2 复制酶基因(replicase gene),病毒编码的复制酶蛋白存在多个保守序列,其中一个是存在于所有RNA聚合酶中的Gly-Asp-Asp三肽基元序列(GDD motif),对维持聚合酶活性必不可少。另一个保守序列是三磷酸核苷酸结合结构域(NTP binding domain),在病毒复制时的解螺旋过程中起重要作用。Zaitlin et al(1990)将TMV的54KD蛋白基因转入烟草并获得抗性烟草后,国内外陆续报道了此类由病毒非结构蛋白基因介导的植物对病毒的抗性。复制酶介导抗性的特点:(1)对完整病毒粒子和裸露病毒R
24、NA均具有高度抗性。(2)抗性水平与整合到染色体上的基因拷贝数无关。(3)抗性持续时间长,并对高温(31)不敏感。(4)具有明显的株专化性。,抗性机理:(1)在蛋白质水平上,复制酶蛋白在病毒的侵染过程中作为一种调节蛋白发挥正常功能,从而打破了病毒正链和负链复制的平衡或干扰了控制复制酶活性的反馈抑制途径。(2)在RNA水平上,转录出的mRNA与病毒的复制酶进行了无效结合而抑制其正常功能,或者是mRNA诱导了植物的自然抗性。缺损型复制酶基因也可以介导抗性。T.M.Anderson et al(1992)将TMV Fny株系的RNA内部缺失94个核苷酸后导入烟草,结果,缺失造成ORF的移码,其翻译产
25、物只有完整的97KD蛋白的75左右,但仍然表达对CMV的高度抗性。,2.3 运动蛋白基因(movement protein gene),病毒基因编码的基因产物MP能与胞间连丝结合,使胞间连丝可以通过物质的孔径增大,以允许病毒粒子或基因组核酸进入邻近细胞中,从而实现病毒在细胞间的运动。研究证明,完整的TMV基因表达并不能介导抗性的产生。M.Lapidot et al(1993)&SI Malyshenko et al(1993)将TMV的缺陷型MP(dMP)基因转入烟草后能获得抗TMV植株,进一步研究表明,转dMP基因的烟草不仅对TMV,还对其他病毒如CMV、BMV等具有不同程度的抗性。由此可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分子 植物病理学 ppt 课件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1132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