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辨证7版修课件.ppt
《第六章辨证7版修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章辨证7版修课件.ppt(13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薛霁,第六章 辨证,中医 王春梅,薛霁 第六章 辨证中医 王春梅,目 录,第一节 八纲辨证第二节 脏腑辨证第三节 卫气营血辨证第四节 六经辨证,目 录,辨证的概念,辨证,就是分析、辨认疾病的证候,是中医学认识和诊断疾病的方法。,辨证的过程即是诊断的过程,也就是从整体观出发,运用中医理论,将四诊收集的病史、症状、体征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判断疾病的病因、病变部位、疾病性质和正邪盛衰变化,从而作出诊断的过程。,返回目录,辨证的概念 辨证,就是分析、辨认疾病的证候,辨证的,中医的各种辨证方法与特点:(理)以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为各种辨证的总纲。脏腑辨证是其他各种辨证的基础。主要应用于内伤杂病。六
2、经、卫气营血、三焦辨证主要是针对外感热病的辨证方法。病因、气血津液、情志辨证、虚损辨证可灵活交叉运用于各种辨证之中。这些辨证方法各有特点运用于不同疾病的诊断上各有侧重。但又是相互联系和相互补充的。,中医的各种辨证方法与特点:(理),湿热蕴结肝胆,肝失疏泄,湿热中阻,阻于胁络,胁肋痛胀,胆汁分泌减少,不循常道外溢肌肤,湿热熏蒸,黄疸,升降失调,胃失和降,脾失健运,恶心呕吐,脘闷腹张,恶闻荤腥,舌赤、苔黄腻、脉滑数发热、口苦、小便黄赤,湿热蕴肝失疏泄湿热中阻阻于胁络胁肋痛胀胆汁分泌减少不循常道外,第一节 八 纲 辨 证,返回目录,第一节 八 纲 辨 证 返回目录,八纲辨证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八纲
3、内容及八纲辨证的概念。、熟悉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各是辨别疾病什么的纲领。、理解“有一分恶寒就有一分表证”、进一步理解:“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阴虚生内热、阳虚生外寒”“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的内涵。、熟悉表证与里证、寒证与热证、虚证与实证的主要临床表现与鉴别要点。,八纲辨证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八纲内容及八纲辨证的概念。,八纲辨证是概括性的纲领 病位 表证、里证 病性 寒证、热证 邪正胜衰 实证、虚证 类别 阳证、阴证,返回目录,返回本节,第一节 八 纲 辨 证,八纲辨证是概括性的纲领返回目录返回本节第一节,八纲辨证,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个辨证纲领八纲辨证就是根据四诊
4、收集的各种病情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以概括疾病大致类别、部位、性质、正邪盛衰四个方面的情况,从而归纳为八类基本证型。八纲辨证是概括性的辨证纲领。是各种辨证的总纲。,八纲辨证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个辨证纲领,表里辨证是辨别病变部位深浅,病情轻重和病势趋向的一种辨证方法。人体的皮毛,肌腠,经络在外,属表;五脏六腑在内,属里。,一、表 里,表里辨证是辨别病变部位深浅,病情轻重和病势趋向的一,表证,是病位浅在肌肤的一类证候。外感六淫之邪从皮毛、口鼻侵入机体所致的外感病处初起阶段。表证多具有起病急、病程短、病程浅的特点。表证的临床表现 是以发热恶寒(或恶风)、舌苔薄白、脉浮为主,常兼见头痛、鼻塞、咳嗽
5、等症状。,(一)表证,表证,是病位浅在肌肤的一类证候。(一)表证,里证,是病位深在于内(脏腑、气血等)的一类证侯。里证可由表邪不解,内传入里,侵入脏腑而产生;或邪气直接侵入脏腑而发病;或由情志内伤、饮食劳倦等其他原因,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而产生。里证包括的证候范围很广,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概括起来则以脏腑的证候为主。里证病程长,不恶风寒,脉象不浮,可与表证相鉴别。,(二)里证,里证,是病位深在于内(脏腑、气血等)的一类证侯。(二)里证,半表半里证 外邪由表内传,尚未达于里;或里证出表,邪正搏于表里之间的一种证候,称为半表半里证(六经辨证中称为少阳证)。其证候表现为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眩、
6、心烦喜呕、不欲饮食、脉弦等。在这阶段解表治里皆非所宜,必须应用和解法以和解表里治之。,(三)半表半里证,半表半里证 外邪由表内传,尚未达于里;或里证出表,邪,一、表 里,1.表证与里证的区别,病因 病位 病程 病情 临床特点,外感六淫 浅表 短 轻 发热恶寒同见,表证入里 脏腑 较长 较重 发热恶寒分见,一、表 里 1.表证与里证的区别病因,外感病,表证,里证,卫肺系症状,卫表,肺系,恶寒发热,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咽痛咳嗽,脏腑症状,但热不寒,胸腹症状,二便变化,此外汗、渴、舌、脉象的鉴别?,外感病表证里证卫肺系症状卫表肺系恶寒发热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咽痛,2.表证与里证的关系,表里同病表里转化,
7、由表入里:病势加重由里出表:病势减轻,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一、表 里,2.表证与里证的关系表里同病由表入里:病势加重返回目录返回,二、寒热辨证,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一对纲领。用以概括机体阴阳偏盛偏衰的两种证型。,寒证,阴偏盛(实寒证),阳偏衰(虚寒证),热证,阳偏盛(实热证),阴偏衰(虚热证),二、寒热辨证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一对纲领。寒证阴偏盛(实寒证,阴阳偏胜偏衰示意图,相对平衡,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阴虚则热,阳虚则寒,阴阳两虚,热则寒之,寒则热之,滋阴壮水,损其有余,滋阴助阳,扶阳益火,补其不足,正常水平,调整阴阳示意图,阴阳偏胜偏衰示意图 相对平衡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阴虚则热阳虚则寒,概念
8、:寒证是指感受外来寒邪 或阳气耗损所表现出的一类证候。热证是指感受外来热邪或体内病变郁而化热 或阴液耗损所表现出的一类证候。寒证是一组有寒象的症状、体征的概括。热证是一组有热象的症状、体征的概括。寒证成因:外感阴寒之邪。久病内伤,阳气耗伤。过服生冷寒凉,阴寒内盛。热证成因:外感温热之邪,寒邪入里化热,七情过激化火,饮食不节内生火热,久病内伤,阴虚阳亢等所致。,概念:,二、寒 热,寒证机体机能活动抑制或衰退的证候热证机体机能活动亢进的证候,返回目录,返回本节,1.寒证与热证的区别,二、寒 热寒证机体机能活动抑制或衰退的证候返回,鉴别三要点:寒热喜恶、颜色白赤、排泄清浊,见 症 寒 证 热 证寒热
9、喜恶恶寒喜热恶热喜,寒热错杂:寒热转化:,上热下寒、表寒里热、表热里寒由寒转热、由热转寒,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二、寒 热,2.寒证与热证的关系,寒热错杂:上热下寒、表寒里热、表热里寒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二、,真热假寒,内热过盛,深伏于里,阳气被郁而不能外达四肢而表现一些假寒现象临床表现:里热炽盛肢冷、脉沉等,寒热真假,真寒假热:阴寒内盛,阳不制阴,虚阳浮越于外,阴阳气不相顺接所致临床表现:里寒极重身热、面红等热象,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二、寒 热,真热假寒,内热过盛,深伏于里,阳气被郁而不能外达四肢而表现,三、虚实辨证,虚实是辨别邪正盛衰的一对纲领病证的虚实取决于正气与病邪力量的对比 内经“邪气盛则
10、实,精气夺则虚”,虚证,正气虚弱,邪气不盛,实证,邪气旺盛,正气未衰,虚证、实证产生的机理,三、虚实辨证虚实是辨别邪正盛衰的一对纲领虚证正气虚弱邪气不盛,虚证 正气不足,脏腑功能衰退所表现的证候,血虚证:血不足。脏腑组织经脉得不到濡养出现的证候,气虚证:全身或脏腑功能减退的证候,阴虚证:阴液亏损的证候,“阴虚生内热”,阳虚证:阳气不足的证候,“阳虚生外寒”,虚证血虚证:血不足。脏腑组织经脉得不到濡养出现的证候气虚证:,气虚证的基本症状:少气懒言、声弱气微、体倦乏力、面色少华、舌淡、脉细无力。,气虚证的基本症状:,血虚证的表现为:面色苍白或萎黄、唇色淡白、爪甲苍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足发麻、
11、妇女月经量少色淡、愆期或闭经、舌质淡白、脉细无力。,血虚证的表现为:面色苍白或萎黄、唇色淡白、爪甲苍白、头晕眼花,阳虚证具有气虚全部表现,再加上寒象,阴虚证的核心症状是: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口燥咽干、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脉细数,阳虚证具有气虚全部表现,再加上寒象阴虚证的核心症状是:五心烦,邪气过盛或脏腑功能亢进所表现 的证候。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不同。,实证,返回目录,返回本节,邪气过盛或脏腑功能亢进所表现 的证候。部位,鉴别三要点:得病新旧、症状剧缓、阴精敛散,虚证与实证的鉴别,见症 虚 证 实 证病 程长,虚证的形成:先天不足 禀赋、早产、发育等 后天失养 饮食、情志、劳逸、久病、误治等实证的形
12、成:外来病邪 如六淫等 脏腑气血失常 如气滞、血瘀、水湿、内生五邪等,张景岳:“虚者无有不滞者”,虚证的形成:先天不足 禀赋、早产、发育等张景岳:“虚者无有,虚证与实证的关系,(1)虚实夹杂,实证夹虚 虚证夹实 虚实并重,(2)虚实转化,实证 虚证(常见)虚证 实证(少见),返回目录,返回本节,虚证与实证的关系(1)虚实夹杂 实证夹虚(2)虚实转,四、阴 阳,表证、热证、实证 阳证 里证、寒证、虚证 阴证,八纲的总纲,是概括病证类别的一对纲领,返回目录,返回本节,四、阴 阳 表证、热证、实证,阴证:阳气虚衰,或寒邪凝滞的病变和证候,临床以代谢低下为特点,阳证:邪热壅盛,或阳气亢盛的病变和证 候
13、,临床以机能亢进为特点,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人民卫生出版社,四、阴 阳,阴证:阳气虚衰,或寒邪凝滞的病变和证候,,1.亡阴证 阴液大量消耗或丢失 证候特点 阴液衰竭的症状:汗出而粘,身 热口干喜冷饮,舌红而干,脉细数2.亡阳证 阳气严重耗损 证候特点 阳气虚脱的症状:大汗淋漓,畏寒 手足厥逆,舌淡,脉微欲绝,亡阴 亡阳,亡阴证与亡阳证,返回目录,返回本节,四、阴 阳,1.亡阴证 阴液大量消耗或丢失 亡阴,五、八纲之间的相互关系,八纲辨证相互关联不能截然分割,1.相互联系,2.相互转化,3.相互错杂,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五、八纲之间的相互关系八纲辨证相互关联不能截然分割1.相互,表证,实证,虚证
14、,寒证,热证,寒证,热证,表实寒证,表实热证,表虚寒证,表虚热证,里证,实证,虚证,寒证,热证,热证,寒证,里实寒证,里实热证,里虚寒证,里虚热证,在辨证程序上 当先辨表里,次辨虚实,后辨寒热。,表证实证虚证寒证热证寒证热证表实寒证表实热证表虚寒证表虚热证,1.相互联系,表证,表热证表寒证,表实证表虚证,表证 里证,出,入,寒证 热证,转,化,实证 虚证,3.相互错杂,表里同病寒热错杂虚实夹杂,2.相互转化,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五、八纲之间的相互关系,1.相互联系表证表热证表实证 表证,第二节 脏 腑 辨 证,返回目录,第二节返回目录,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各脏腑功能失常产生的病证和病机。熟悉各脏
15、腑证型的临床表现掌握常见脏腑证型的辨证要点进一步熟悉牢记各脏腑的生理功能。,教学目的与要求,八纲是辨证的总纲 脏腑辨证是辨证的基础,脏腑辨证通过四诊收集的资料结合脏腑生理功能、病理表现、八纲、病因、气血等理论对疾病的证候进行分析归纳,借以推究其病机、病位、病性及正邪盛衰状况的一种辨证方法。,返回目录,返回本节,第二节 脏 腑 辨 证,八纲是辨证的总纲脏腑辨证通过四诊收集的资料结合脏腑,一、心与小肠病辨证,心主神志失常,心主血脉失常,心神不足,心神不安,神 乱,神 昏,血脉不充,运血无力,心脉痹阻,热入心包,心阳暴脱,痰浊蒙心,痰迷心窍,痰火扰心,心火,心血虚,心阴虚,心气虚,心阳虚,血脉寒凝,
16、痰浊凝聚,一、心与小肠病辨证心主神志失常心主血脉失常心神不足心神不安神,一、心与小肠病的辨证,心气虚:心气不足,心脏功能衰竭的病理变化。,病因 久病体虚,年高体弱,禀赋不足,汗下,失血过度。,证候 心气虚心悸气短,活动 时加重,自汗面白无华,体倦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治则 补养心气方药 归脾汤,一、心与小肠病的辨证心气虚:心气不足,心脏功能衰竭的病理变化,心阳虚:是指心脏功能衰退,温煦不足的病理变化。,病因 由心气虚弱,气损及阳进一步发展而来。,证候 心 阳虚心气虚的证状,兼见形寒肢冷,心胸憋闷,舌质淡苔白脉细弱。,治则 温补心阳方药 养心汤,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一、心与小肠病的辨证,心阳虚
17、:是指心脏功能衰退,温煦不足的病理变化。病因,心气虚、心阳虚,心神不足,运血无力,心悸气短,自汗、脉虚无力,精神疲倦神思衰弱健忘,心气虚是运血无力,两证各自的辨证要点及临床表现,心阳虚是温煦失职,包括心气虚诸症,寒象:形寒肢冷面白或晦暗青紫,血脉寒滞:心胸憋闷心痛 舌质紫暗脉沉迟或结代,心气虚、心阳虚心神不足运血无力心悸气短,自汗、脉虚无力精神疲,心血虚,证候 心血虚心悸失眠健忘多梦,面白无华,眩晕,唇舌淡脉细。,治则 补血养安神方药 归脾养心汤,病因 久病体虚,脏器衰弱,饮食伤脾,血液化源不足,过度劳神或心血不足。,心血虚:血液供应不足,或血液衰少,心神失养的病理变化。,返回目录,返回本节,
18、心血虚证候 心血虚心悸失眠健忘多梦,面白无,证候 心阴虚心血虚兼见心烦、颧红、潮热、五心烦热,盗汗、舌红、少津、脉细数。,治则 滋补心阴,养心安神方药 天王补心丹,心阴虚:是指心阴亏损,虚热内扰的病理变化。,返回目录,返回本节,心阴虚,证候 心阴虚心血虚兼见心烦、颧红、潮热、五心烦热,盗,两证各自的辨证要点,共有症状:血不养心所致心神不安,心血虚辨证要点血脉不充,心阴虚辨证要点虚热内扰,两证各自的辨证要点共有症状:血不养心所致心神不安心血虚辨证要,症候 发热心烦失眠,面赤口渴喜冷饮,舌红、苔黄,脉数;口舌生疮,舌体糜烂,舌红苔黄,脉数;吐血衄血高热神昏谵语,舌红苔黄,脉数。,治则 清心泄热方药
19、 导赤散 安宫牛黄丸 紫雪丹,病因 七情郁而化火,六淫内郁,过食辛辣,温补之品。,心火炽盛:是心火炽盛所表现出来的实热证候。,心火炽盛,辨证要点:火扰心神舌窍红赤火热之象,症候 发热心烦失眠,面赤口渴喜冷饮,舌红、苔黄,脉数;,证候 心悸怔忡,心胸憋闷,胸痛痛引肩背,舌质紫暗或见瘀斑瘀点,脉细涩或结代。重者见暴痛欲绝,口唇青紫,肢厥神昏,脉微欲绝。,治则 活血祛瘀,温通心阳方药 丹参饮,参附汤,病因 情绪激动,劳累,受寒凉或过食肥甘。,心血瘀阻:是指瘀血,痰浊,阻滞心脉,血液运行不利的病理变化。,心血瘀阻,辨证要点:胸痛 心脉痹阻之象,证候 心悸怔忡,心胸憋闷,胸痛痛引肩背,舌质紫暗或见瘀,证
20、候 意识模糊,语言不清,面色晦滞,表情淡漠,脘闷作恶,呕吐痰涎或喉中痰鸣,神志痴呆,喃喃自语,举止失常,突然神昏不省人事,口吐痰沫,喉中痰鸣,双眼上窜,舌苔白滑,脉滑。,治则 祛痰开窍方药 礞石滚痰丸,温胆汤,痰迷心窍:是指因情志不遂,气结痰凝,痰浊蒙闭心神所致的证候。,病因 多因外感热病或其它疾病恶化所致。,返回目录,痰迷心窍,证候 意识模糊,语言不清,面色晦滞,表情淡漠,脘闷作恶,呕吐,证候 发热面红气粗,口苦咽干,痰黄,喉中痰鸣,狂躁诈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见神志错乱,哭笑无常,狂躁妄动,打人骂人。,治则 清热祛痰方药 安宫牛黄丸,礞石滚痰丸,痰火扰心:是指火热,痰浊之邪,侵扰心神所
21、表现出来的证候。,病因 情志不遂,气机不舒,郁而化火,浊津成痰,内扰心神。,返回目录,返回本节,痰火扰心,证候 发热面红气粗,口苦咽干,痰黄,喉中痰鸣,狂躁诈语,,痰迷心窍痰火扰心,均有痰阻和神志失常的表现,多为元气本虚,属阴,主静,无热象,主要以气滞痰凝,神明被蒙为特点为实证,是郁火挟痰,属阳,主动,主要以燥热,痰盛为特点,鉴别,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一、心与小肠病的辨证,痰迷心窍 均有痰阻和神志失常的表现多为元气本虚,属阴,主,证候 心中烦热,口渴喜饮,口舌生疮,尿频急痛灼热,血尿,舌红苔黄。,治则 清利小肠实热方药 导赤散,八正散,小肠实热:是指心火下移,致小肠里热炽盛所表现出来的证候。,
22、返回目录,返回本节,小肠实热,一、心与小肠病的辨证,证候 心中烦热,口渴喜饮,口舌生疮,尿频急痛灼热,血,小肠虚热(见于脾胃阳虚),返回目录,返回本节,小肠实热,一、心与小肠病的辨证,小肠虚热返回目录返回本节小肠实热一、心与小肠,二、肺与大肠病辨证,肺主气失常,肺主通调水道失常,肺气不宣,外邪束肺,肺失清肃,燥邪犯肺,虚火上炎,耗散不敛,肾不纳气,痰湿阻肺,肺不布津、水湿停聚,痰湿,肺阴虚,肺气虚,脾气虚,肾气虚,肺的常见病症:咳、喘、痰、或少气、胸痛,二、肺与大肠病辨证肺主气失常肺主通调水道失常肺气不宣外邪束肺,二、肺与大肠病的辨证,证候 喘咳无力,动则气短,面色白光白无华,体倦无力,语音低
23、微,痰清稀,自汗,畏风,易感冒,舌淡,脉虚弱。,治则 补益肺气方药 参脉散 玉屏风散,肺气虚:是指肺气不足,肺主气的功能衰弱,宣降无力的病理变化。病因 多见于久病久咳,禀赋不足或他脏影响及肺。,返回目录,返回本节,辨证要点:咳喘无力,气短,自汗,易感冒,二、肺与大肠病的辨证证候 喘咳无力,动则气短,面色白光,肺 阴 虚,证候 干咳无痰,痰少而粘稠或痰中带血,口干咽燥,声音嘶哑,形体消瘦,潮热颧红,盗汗,五心烦热,舌红少津,脉细数。,治则 滋阴润肺止咳方药 灸甘草汤,参麦饮,肺阴虚:是指肺阴不足,虚热内扰所表现的证候病因 久咳伤阴,或肺痨,或邪热伤肺。,辨证要点:干咳少痰阴虚内热共见,肺 阴 虚
24、证候 干咳无痰,痰少而粘稠或痰中带血,证候 恶寒发热,咳嗽气喘,痰稀白鼻塞流涕,头身疼痛,舌苔薄白,脉浮紧。,治则 疏风散寒宣肺止咳方药 杏苏散,荆防败毒散,风寒束肺:是指感受风寒,肺卫失宣所致的证候。,风寒束肺,辨证要点:咳嗽兼见风寒表证,证候 恶寒发热,咳嗽气喘,痰稀白鼻塞流涕,头身疼痛,舌苔,证候 发热恶寒,咳嗽气促,痰黄粘稠鼻流黄涕,口喝咽干,咽喉疼痛,目赤头痛,舌尖红,苔薄黄。,治则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方药 桑菊饮,银翘散,风热犯肺:是指风热之邪侵犯肺卫所表现的证候。,风热犯肺,辨证要点:咳嗽兼见风热表证,证候 发热恶寒,咳嗽气促,痰黄粘稠鼻流黄涕,口喝咽干,咽,证候 发热微恶寒,干咳
25、无痰,痰少而粘,不易咯出,唇舌口鼻干燥,头痛或胸痛或痰带血丝,舌红苔黄少津,脉浮数或细数。,治则 清肺润燥止咳方药 桑杏汤,燥热犯肺:是指燥邪侵犯肺卫所表现的证候。,燥热犯肺,辨证要点:肺系症状干燥少津表现,证候 发热微恶寒,干咳无痰,痰少而粘,不易咯出,唇舌口鼻干,风寒束肺风热犯肺燥热犯肺,感受外邪,病位在表,肺卫失宣为主要病机 恶寒发热,头身痛,咳嗽咳痰,鉴别,风热:黄稠痰,黄涕,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口渴,咽干,燥热:干咳少痰,口鼻咽干燥,痰中带血或咳不出,舌干红,苔白或黄,脉浮数或细数,返回目录,返回本节,风寒束肺风热犯肺燥热犯肺,感受外邪,病位在表,肺卫失宣为主要病机 恶寒发热,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六 辨证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1112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