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资讯管理的策略面观点课件.ppt
《第五章资讯管理的策略面观点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章资讯管理的策略面观点课件.ppt(4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五章 資訊管理的策略面觀點,第五章 資訊管理的策略面觀點,本章大綱,5.1 個體經濟的觀點5.2 市場定位的觀點:波特的策略理論5.3 資源基礎的觀點5.4 Carr的資訊科技無用論5.5 互補資產理論5.6 權變理論的觀點5.7 網路型組織為基礎的策略觀點,本章大綱5.1 個體經濟的觀點,圖5-1 組織主要的IT策略管理理論與其演進,圖5-1 組織主要的IT策略管理理論與其演進,5.1個體經濟的觀點,個體經濟觀點的主要論述為:IT的投資就如同一般企業的勞力與資本設備投資一樣,IT的投資愈多,就會提升整個企業的等量生產曲線(Isoquant)向右上方移動,而提升了產量(Output);此外,
2、IT還有兩個因素會提升企業的生產力,因為IT的成本愈來愈低,其可有效率的取代成本愈來愈高的人力。IT也代表技術的進步,亦即在相同的勞力與資本下,利用新技術的IT,會因為技術的提升因素,進而提高整個企業的生產力。,5.1個體經濟的觀點個體經濟觀點的主要論述為:IT的投資,市場定位的觀點:波特的策略理論,波特利用三種理論來解釋與分析企業競爭優勢的壓力來源與主要策略的作法,其認為企業要達到競爭優勢必須:(1)有效的擊退來自市場的五大壓力;(2)有效的強化本身內部價值鏈(Value-Chain)上的各個活動與活動間的整合;(3)必須能形成成本領導、差異化與集中的三大競爭策略;如以IT的投資來講,必須有
3、達到以上這些條件的IT投資才能提升競爭優勢。因為Porter的理論是傳統策略管理中最重要的理論,因此本章將對其這三個觀點以及MIS如何利用這些觀點來形成競爭優勢詳細說明。,市場定位的觀點:波特的策略理論波特利用三種理論來解釋與分析企,波特的競爭力模式與IT(1/7),企業競爭的五大壓力來源:波特認為企業的生存受到下列五種壓力的威脅:現存產業內的競爭對手:例如PC產業的IBM、HP、Dell,手機業的Nokia、Sony-Ericsson、Motorola等,這些彼此之間皆互為此產業內的競爭對手。潛在的進入者:若一個市場利潤高,就會引來許多的財團虎視眈眈,進而吸引一些潛在的進入者進入這個產業。潛
4、在的替代品:在某一產業的產品中,若其他產業的產品也具有類似的功能時,當此市場利潤豐厚時,則這些替代品就會競相切入這個市場中。,波特的競爭力模式與IT(1/7)企業競爭的五大壓力來源:波特,波特的競爭力模式與IT(2/7),供應商的議價能力:當企業的原料供應商非常集中,或企業採購原料的交易成本(包括搜尋、比價等)非常高時,供應商的議價能力就愈大購買者的議價能力:當購買群體非常集中、購買金額非常龐大、客戶轉換廠商的成本低或客戶轉換替代品的成本很低時,則購買者此時的議價能力相對就愈大。,波特的競爭力模式與IT(2/7)供應商的議價能力:當企業的原,波特的競爭力模式與IT(3/7),網路經濟體系下競爭
5、力模式的演變潛在進入者無所不在全球各地都存在潛在進入者潛在進入者的進入障礙低跨產業的競爭者 賣方的議價能力議價能力降低:由於買方可透過搜尋比價的智慧代理人(IA),快速的在網路上找到最便宜的貨品。議價能力提升:例如賣方主導的B2B市集,由於賣方採購量的集中,因此可提高其與大型買主的議價能力。,波特的競爭力模式與IT(3/7)網路經濟體系下競爭力模式的演,波特的競爭力模式與IT(4/7),買方的議價能力議價能力的提升:如Internet讓買方降低搜尋成本、比價成本,更容易匯集需求,因此有利於買方的議價能力。議價能力的降低:賣方藉由IT,更容易利用產品差異化、產品搭售、差別定價、量身訂製、分版定價
6、等策略,讓消費者無法進行同質性產品的比價,進而降低買方的比價優勢。潛在替代品的壓力傳統資訊產品的潛在替代品:目前許多販售可數位化的傳統產品(例如報紙、期刊、音樂、印刷品、電影),其廠商就遭受到Internet上替代品非常大的威脅。傳統服務業的潛在替代品:此外e-Learning對教育產業;e-Bank對銀行業;線上旅遊仲介者對傳統的旅遊業等,都對傳統服務業產生非常大的威脅。,波特的競爭力模式與IT(4/7)買方的議價能力,波特的競爭力模式與IT(5/7),產業內的競爭對手競爭更激烈:由於Internet使得各產業的資訊透明化,流通普及更快,因此對手之間彼此產品差異化的獨特技術或知識,會更加容易
7、被對手獲得而快速模仿。競爭同時合作(競合關係),包括:與競爭對手的競合關係:為了打擊更強大的對手,競爭者常常會相互合作來共同形成集團,支援某個技術標準,或形成賣方主導的B2B市集。與供應商的供應鏈生命共同體與顧客的夥伴關係與互補產品的夥伴關係:此即為學者所謂五力分析外的第六力(The Sixth Force),波特的競爭力模式與IT(5/7)產業內的競爭對手,波特的競爭力模式與IT(6/7),波特的一般性競爭策略(Generic Strategies)與IT為反制五個壓力,Porter認為企業有三種競爭策略可以採用:成本領導策略:即利用提供相同的產品價值給顧客,但價格比競爭對手更低。差異化策略
8、:即企業選擇一或數種對顧客有價值的需求,以自己優勢的資源能力,單獨滿足這些需求,因而造成其產品服務與其他對手在顧客的認知上產生差異化,使顧客願意付出更高的價格(溢價)來購買。集中策略:是指企業將競爭重點集中在滿足某一特定的市場區隔或利基的需求。這個特殊的市場利基可能以地理、顧客的型態或產品線的區隔來定義。採取集中策略的公司由於專注在小範圍的產品,同時其常能比大型公司更快速地創新產品,不論在成本、品質、功能、服務上都具有相對優勢。,波特的競爭力模式與IT(6/7)波特的一般性競爭策略(Gen,波特的價值鏈模式與IT(7/7),價值鏈模式的基本概念波特認為每個企業之產品價值的產生,都是經由一連串的
9、加值活動所貢獻的。透過對這些行動的績效及其彼此間互動關係的瞭解,是分析一個企業競爭優勢的基礎來源。企業的加值活動可分成二種主要形式:主要活動(Primary Activities)與支援活動(Support Activities)。,波特的價值鏈模式與IT(7/7)價值鏈模式的基本概念,圖5-2 波特的價值鏈模式,圖5-2 波特的價值鏈模式,表5-1 對價值鏈內各活動效率的支援,表5-1 對價值鏈內各活動效率的支援,波特的價值鏈模式與IT,IT支援各活動間的整合與協調價值鏈各活動間,如果有左手不知右手在做什麼?的情況,則其效能會降低。因此各活動除了要利用IT提升其效率外;另一方面利用IT來提升
10、活動間的溝通、協調與整合。例如利用資料倉儲來整合資料,利用ERP來整合AP,利用工作流程軟體來整合流程,利用Internet來整合各流程的溝通、協調。,波特的價值鏈模式與IT IT支援各活動間的整合與協調,資源基礎的觀點(1/3),資源基礎觀點(RBV)的基本概念RBV主張:企業之所以有長期的競爭優勢,最重要的是其本身內部擁有具價值、獨特的(Unique)、稀有的(Rare)、有差異性的(Differentiate)、對手難以模仿的(Inimitable)、不易轉移的(Immobility)資源,如圖5-3。在此論點之下,企業想利用IT來提升策略價值,就必須有效的整合IT的多種軟體、硬體、網路
11、、系統、人力等資源,而開發出一個有策略價值、獨特、稀少、對手難以模仿、不易轉移的資訊系統。,資源基礎的觀點(1/3)資源基礎觀點(RBV)的基本概念,圖5-3 RBT的基本模式架構,圖5-3 RBT的基本模式架構,資源基礎的觀點(2/3),策略性資訊系統簡單的說所謂策略性資訊系統指的是企業所發展出來一個有策略價值、獨特性、難以模仿而能在策略上改變企業的經營模式,提升競爭優勢、達成企業的目標的資訊系統謂之。最著名的SIS當屬1960年代美國航空公司的航空自動定位系統Sabre。第二個出名的案例為AHS(American Hospital Supply)公司在1960年代中所開發網路上的自動訂貨系
12、統,後來改名為自動採購系統(Analytic Systems Automatic Purchasing,IS ASAP)。,資源基礎的觀點(2/3)策略性資訊系統,資源基礎的觀點(3/3),RBV的主要觀點RBV vs.生產函數觀點:生產函數觀點,強調組織IT的投資規模與組織的績效有關,但RBV強調,一個組織的IT投資如果無法具備有價值、稀少性等,則投資再多亦無法產生敵無我有的競爭優勢。IT的投資只是一個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RBV vs.Porter理論:RBV反駁Porter的競爭理論,有下列幾點:產品生命週期愈來愈短,使Porter的理論只能分析一個產品短期的競爭優勢的。內部優勢是根,產
13、品只是樹葉:有強壯的樹根才能長出茂盛的樹葉,因此樹葉(產品)本身不是重點,重點應在培養能產生長期優勢且難以模仿的樹根。內部資源是利潤來源:產品上有再高的市占率優勢並不代表擁有好的獲利率。,資源基礎的觀點(3/3)RBV的主要觀點,Carr的資訊科技無用論,資訊系統由於逐漸標準化、公開化、分享化,大家的ERP、CRM、SCM、EC、EB的系統架構逐漸趨於一致。因此單單只靠IT資源所形成的競爭優勢不是根本不存在差異性,亦即競爭對手很容易模仿。資訊科技形成競爭優勢的條件,Carr的資訊科技無用論資訊系統由於逐漸標準化、公開化、分享,圖5-4 IT形成競爭優勢的主要條件,圖5-4 IT形成競爭優勢的主
14、要條件,Carr的資訊科技無用論(1/2),SIS時空背景的改變Carr認為在九年代,Internet及各種IT逐漸標準化、普及化後,上述形成SIS的條件已經不存在,其主要論述整理如下:內部開發委外:目前企業大都將IS委外,也就是IS的研發技術操控在軟體專業廠商手中,當然其就無法控制與獨占SIS應具備的稀少性,與不可轉移性(Immobility)。成本高時間長成本低時間短:目前相對之下,廠商要獲取IS(例如:ERP、CRM)可直接向SAP、Oracle採購同規格的產品競爭激烈,價格也會快速下降。稀少性普及性:由於軟體廠商為了降低IS的開發成本,因此各種價位的ERP便相當普及。再加上上述IS產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五 资讯 管理 策略 观点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1109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