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第六节重质油胶体化学结构ppt课件.ppt
《第四章第六节重质油胶体化学结构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第六节重质油胶体化学结构ppt课件.ppt(9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六节 重质油的胶体结构,1.重质油胶体特性(1)重质油(包括石油)是一种胶体而不是真溶液早在1933年荷兰Pfeiffer 就提出重质油应是胶体证明:(1)T.F.Yen 在1966年,采用电镜扫描摄影观察,首次发现了沥青质微粒的存在。,(2)离心分离也可证明,一般真溶液十分均匀地溶解于溶剂中,离心分离无法将二者分开。然而重质油体系就不同。(a)在100度条件,1600rpm 速度分离10小时,重质油不分层。(b)而1957年,2000rpm分离12天,渣油体系就开始分层(c)1978年,在98000rpm 转数下分离7天,渣油数星期不恢复。(3)重质油中由于沥青质在油品中是悬浮胶粒存在,其
2、粘度不符合式,是非牛顿体系。以上足以证明,重质油是胶体体系,而没有形成真溶液。,(3)重油胶体的分散体系 Dispersed phase沥青质,胶质,渣油胶体体系的分散相是以沥青质核心的,在周围吸附了一些极性较强的可溶质所形成的复合物胶团,组成分散相。许多学者都对沥青质的结构进行研究,其中T.F.Yen所提出的“沥青质介晶结构”的观点为大多数人所接受。XRD 2=26存在002峰,认为沥青质缔合体系有三个层次,1.1 沥青质的分子量沥青质的 平均分子量随测定方法的不同,条件不同,测定值也不同。(1)谱法测分子量 1000蒸汽压平衡法(VPO)几千超离心法 几万几十万(2)条件不同分子量也不同,
3、如(参见石油化学石油沥青有关章节)(a)溶剂影响:溶剂极性增加,介电常数增加,平均分子量呈降低趋势,(b)温度影响:温度升高,所测分子量降低如:用C6H5NO3作溶剂,在不同温度下Mn,(c)溶液浓度影响:浓度越大,分子量越大。,试样质量分数对VPO法测定的沥臂质数均相对分子质量的影响(试样为阿萨巴斯卡沥青质),(d)关于上述现象的解释:沥青质是一个缔合体系,在不同条件下其缔合的解缔程度不同而导致平均分子量的差异。溶剂极性大,测定温度高,溶液浓度的降低,都有利于解缔作用,实测出符合实际的分子量。从中可见,在测定必须注明方法,溶剂,条件等,以便比较.同样沥青质缔合理论也可解释Ms法与VPO法的差
4、别。如某渣油:,1.2 重质油的胶体结构,(1)单元薄片(sheet)以迫位缩合的芳香盘为核心,带有支链的三维薄片。一般来说:fA=0.40.6 RA*=10USW1000,相当于质谱法测定的分子量,薄片间以共价键结合,结构相对稳定i.稠合芳香环系 ii.与芳香环系合并的环烷环iii.与环系相连的烷基链 iv.含杂原子基团,(2)似晶缔合体(Particle Crystallite)沥青质的晶粒结构,可用XRD 加以证明一般认为,芳香薄片的大键作用,以及未成对电子的作用是构成薄片层之间作用力。用VPO法测定的Mn就相当于晶粒的重量。直径2nm-3nm,(3)胶束(胶团,micelle)在电子显
5、微镜下观察沥青质分子,可看到100300的微粒,一般这种胶束重10,000100,000 相当于用超离心法测得的分子量。其胶束主要借晶粒上的杂原子而形成的氢键缔合在一起。在溶剂作用下,很容易发生解缔作用。直径5nm左右,(4)簇状物、絮状物及液晶最大尺寸590nm,此后开始分相,重质油是一种较稳定的胶体分散体系。沥青质既不溶于本体系中的油分,也不溶于其他石油体系中的油分,沥青质在胶质的作用下,分散在油分中在这个胶体分散体系中,分散相是以沥青质为核心,外围附有一部分胶质而形成的胶束;分散介质则主要由油分和其余部分胶质组成,重质油胶体分散体系,渣油中的分散相和分散介质都是复杂的混合物,两相间各组分
6、相互交叠。胶体分散体系的稳定性是与体系中分散相和分散介质的相对含量及二者的结构性质(例如芳香度、粘度、相对分子量等)有密切关系。当石油胶体体系中的沥青质含量较低而又有充足的胶质时,一般为溶胶状态;而当沥青质含量较高而胶质含量不足时,则往往处于凝胶状态;此外,还有介乎两者之间的溶胶凝胶状态。,形成渣油胶体分散相的各组分相互作用力与原油中各组分相互作用力有很大差异,沥青质-富含杂原子的稠环芳烃-只是部分可溶,且在稠芳环间通过-键形成晶体;天然沥青质的晶体含量不超过4-5%,而裂化渣油中沥青质晶体含量可达20%;溶剂化后,大部分胶体分散粒子直径约为3nm,胶体粒子与胶质体积之比在2.5-3.5,这样
7、,溶剂化层量大于胶质的平均含量;胶体分散体系的亚稳态稳定性降低,会引起大部分粒子的聚沉,最终导致胶体分散相的聚沉。,2 形成重质油胶体结构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到目前为止,人们对形成沥青质胶束的分子内作用力机制和分子间作用力机制还不是很清楚,大致认为包含范德华力、偶极子间作用力、极性力、电子转移引起的作用力、键等。,可以把这些作用力分成三类:(1)偶极子间作用力,只有在缔和性液体中才显得重要;(2)电子转移作用力;(3)氢键力。重质油胶体体系中似晶缔和体的形成是芳香单元片之间在电荷转移的作用下取向和和聚集的结果。而胶束及超胶束等超分子结构的进一步形成,则是这三种作用的共同贡献。,2.1偶极子相互作
8、用对渣油胶体结构形成的贡献在重质油的各组分中,沥青质所含杂原子的比例最高,因此其极性最强。杂原子的存在导致局部电荷不平衡,致使在含杂原子的分子中产生永久偶极子。如果沥青质分子很大,各个偶极子互不干扰,则每个沥青质分子中都含有一个以上的偶极子(多偶极分子)。当沥青质大分子的芳香体系存在共轭作用时,其外部表现是沥青质分子为单偶极分子。,Maruska等首次对沥青质中的永久偶极子作了定量研究,评价了它们在沥青质分子缔和过程中的作用。(1)偶极相互作用导致沥青质分子缔和形成高分子聚合物。这种缔和作用源于偶极子靠静电吸引而头尾相接形成二聚体、三聚体以至多聚体。(2)在重质油中,包含杂原子的极性官能团对产
9、生缔和起着关键作用。,(3)体系的介电常数能够反映沥青质分子的缔和状态。随着沥青质浓度的增加,体系的介电常数值下降,表明沥青质分子的缔和数目增加又如温度升高时体系的介电常数值增大,意味着沥青质缔和体逐渐解离由于偶极子是杂原子导致的局部电荷不平衡引起的,而沥青质的缔和状态又与分子中的电偶极子数目有关,因此可以认为,沥青质的自缔和以及沥青质与胶质的共缔和均与它们的分子中所含杂原子的数目有关,2.2电荷转移作用对渣油胶体结构形成的贡献电荷转移作用是一种供体-受体相互作用。在重质油体系中,参与电荷转移作用的主要组分是具有平面状大键体系的稠环芳香性分子(如沥青质)。带有孤电子对的杂原子、处于共轭体系中的
10、自由基及其它缺电子或富电子的缺陷等也都能参与形成电荷转移络合物。电荷转移作用因发生位置的不同,可能形成两种结构的电荷转移络合物:一种是层状立体构造,其单元片一般具有平面状共轭大键体系;另一种是依靠边-边相互作用形成的二维构造。,应用电子自旋共振法测定的沥青质芳香层片之间的缔和和解缔活化能为59-84kJ/mol,这个能量比一般的氢键键能(平均25kJ/mol)大。胶质和沥青质分子之间通过电荷转移作用也会形成电荷转移络合物,重质油胶体体系中胶质分散沥青质的能力取决于两组分参与电荷转移作用的程度。,重质油的稠环体系中不仅完全由碳原子构成的多环芳香环系,而且还包括由杂原子参与构成的多环芳香环系,诸如
11、噻吩环、吡咯环及吡啶环等杂环结构,这些芳香性体系都是-相互作用的主要参与者。可以近似地用芳香性衡量体系中的-相互作用的存在特性。,2.3 氢键作用对渣油胶体结构形成的贡献氢键作用发生在与电负性较强的原子(如O、N及S等)相连的氢和另外一个电负性较强的原于或富电子中心之间,是大多数天然物质中的一类重要缔合力。大部分氢键的键能在1342kJmol之间(约为键的110)。在重质油体系中,由于含杂原子的分子大都集中在胶状沥青状组分中,因此氢键是引起胶质和沥青质聚集的重要作用方式。,形成氢键需要作为质子供体(氢键酸)和质子受体(氢键碱)的两个官能团之间的专属相互作用。在重质油体系中,天然存在的氢键酸包括
12、羧酸类、酚类、醇类、酰胺类及吡咯类结构。在沥青中,虽然像OH和NH这样的氢键基团的浓度通常很低,但它们对沥青使用性质的贡献却很重要。通过观察OH和NH的红外伸缩振动发现,沥青中的酚醇型OH和吡咯型NH几乎全部以氢键络合物形式存在。,石油中的氢键碱主要是吡啶型碱性氮、芳香环系(其碱性随缩合芳香环数目的增多而增强)及碳基结构Barbour等将沥青中氢键碱度较低解释为,它们的体系中存在着高度缔合因而其活泼碱性点位已无法与苯酚作用。实验还发现,沥青中的含S结构也是重要的氢键碱。,氢键作用是沥青质与沥青质及沥青质与胶质之间的缔合方式之一。在重质油体系中,氢键作用可能比电荷转移作用占有优势,而且当沥青质和
13、胶质共存时,沥青质与胶质之间的氢键作用可能比沥青质自身之间的氢键作用占有优势。因此,氢键作用可能是沥青质被胶质分散的主要作用方式。重质油中富集着大量电负性较强的杂原子(0、N及S等),因此存在着比较强烈的氢键相互作用。,3.重质油胶体结构的稳定性,原始的石油或重质油体系是相对稳定的,然而一旦其所处的环境(温度、压力等)发生变化,或者有其它物质加入后,这种相对稳定状态就有可能被破坏,从而出现相分离现象。由于石油体系的相分离会直接影响其正常储存、运输和加工,因而其稳定性受到广泛的关注,并就此进行了许多的研究工作,根据热力学定律,不同物质混合时满足:Gmix=Hmix-TSmix 式中,Gmix混合
14、吉布斯自由能变;Hmix混合焓变;Smix混合熵变 T绝对温度,两种或多种物质要形成均匀的溶液,必须满足:Gmix0 这意味着要求:Hmix TSmix 其中Smix总是正值,也就是说,只有当Hmix足够小时,这些物质才能互溶,形成热力学稳定体系。,在重质油体系中,沥青质分子或富含沥青质相的结构和行为特征与聚合物分子相似。因此,可以近似地用聚合物溶液理论来描述重质油体系。根据Hildebrand提出的非电解质溶液一般理论,可得下式:Hmix=Vmix(A-B)2AB 式中,Vmix混合物的摩尔体积;A溶剂的溶解度参数;B溶质的溶解度参数;A溶剂的体积分数;B溶质的体积分数。,这就是说,A、B两
15、种物质的溶解度参数相等时,两者形成理想溶液。一般情况下,要求:A-B 1.72.0(cal/cm3)1/2若A和B相差太大,如超过2.0时.则会导致两者的互溶性很差就重质而油言,可以把其中的分散相沥青质看成是溶质,把分散介质看成是溶剂,对于这样复杂的实际体系,显然其Hmix0要求沥青质和可溶质的溶解度参数之间的差别不能太大,否则就会导致重质油体系的稳定性下降。,3.1 重质油胶体稳定性的影响因素沥青质的聚集和分相,是石油在开采、生产与加工过程中其胶体结构在各种物理及化学因素作用下丧失稳定性的结果这些因素可以大体概括为溶剂效应、热效应、力效应及电效应。在重质油加工过程中,热效应和溶剂效应是影响其
16、稳定性的主要因素。,(1)溶剂效应溶剂效应可能发生在强化采油时的溶剂驱过程,以及石油加工过程中体系组成的变化(转化产生的轻组分也可以看成是溶剂)。在实验室中,经常用加入溶剂的方法以测定其中沥青质聚沉的起始点,以作为表征体系稳定性的参数。溶剂效应可根据重质油体系的胶体结构模型予以解释。,在重质油胶体体系中,胶质组分在沥青质聚集体表面和作为溶剂的油分(芳香分十饱和分)之间处于分配平衡状态。当溶剂的芳香性减弱后,胶质组分在溶剂中的化学位降低。在化学位差的推动下,部分胶质组分离开沥青质聚集体进入溶剂,因而使沥青质聚集体表面出现胶质空缺的点位。在Brown运动驱使下,这些沥青质质点(实际上是胶质沥青质组
17、合体)会克服分子问排斥作用而相互聚集,最终发生絮凝和相分离。显然,溶剂效应对重质油体系胶体稳定性的影响与溶剂的芳香度高低有关,(2)热效应热效应会破坏石油溶液物理结构的动态平衡。在石油的开采、生产与加工过程中,诱发热效应的因素主要为地层温度变化和石油的热处理操作。石油加工过程中的强热效应还会导致其化学组成与结构的深刻变化。,热效应对重质油体系物理结构稳定性的影响表现为:当温度较低时,随着热效应的增加,质点的热运动程度加强,胶质在油相中的溶解度增大,使得具有保护作用的胶质分子容易从沥青质聚集体表面解吸,部分或全部丧失胶质保护的沥青质质点通过Brown运动发生非弹性碰撞,从而聚集和絮凝,最终产生相
18、分离现象。,当温度高至足以引发化学反应时,由于重质油热化学反应的两极化特性(即随着热处理时间的延长,重组分和轻组分都增多),致使体相组成出现溶解度参数的间断分布,于是溶解度参数差异较大的组分(如沥青质和饱和分)之间因过多地丧失“过渡”介质(如胶质和芳香分)而相容性降低,在界面能最小原理驱动下,这些组分分离成为两相体系。,(3)力效应力效应主要来自石油开采与生产过程中压力的变化。压力的强烈变化均属可能会显著地改变其中各组分的化学位,从而破坏其物理结构的热力学平衡状态。(4)电效应石油在油藏内的多孔介质中的渗流和在输送管道中的流动是产生电效应的主要场合。流动电势能够破坏胶束周围起稳定作用的电场,从
19、而导致沥青质质点聚沉。施加反向电场则可能阻止石油流经多孔介质时发生沥青质聚沉。,3.2重质油胶体稳定性与化学组成及结构的关系 重质油中的分散相是由沥青质及重胶质构成的超分子结构,分散介质则为由轻胶质、芳香分及饱和分组成的混合物。(1)重质油的胶体稳定性取决于其中分散相和分散介质两者在组成、性质及数量上的相容匹配性。两者无论是在组成上、性质上或是在数量上失衡,都会使体系变得不稳定。沥青质的含量需适当,可溶质的芳香度不能太低。并必须有相当量的、组成结构与沥青质相似的胶质作为胶溶组分,这就阻止了沥青质分子之间的进一步缔和而形成更大的团块而聚沉。假如胶质的含量不够,或者胶质的结构与沥青质的结构相差较大
20、,两者之间的作用力不够强,都会影响分散体系的稳定性。这可以说明为什么不同油源的重质油之间的混合有时也会导致稳定性的降低。,(2)胶质是重质油胶体体系获得稳定性的必不可少的组分,它既是分散相超分散结构的组成部分,又是分散介质的重要成分。胶质对沥青质起胶溶作用,如果没有足够数量在结构和性质上与沥青质相容匹配的胶质,沥青质就不可能稳定地分散在重质油胶体体系中。即对于一个稳定的重质油胶体体系,其中胶质的含量与沥青质含量之比必须超过某一特定的界限。在同一油样中,其胶质与沥青质在组成结构上的相似性使其易于相互缔合,而来自其它油样的、具有不同组成和结构的胶质就不一定能使体系中的沥青质稳定地胶溶。,(3)一般
21、来说,芳香度越高的重质油体系,其稳定性也越高。体系中从沥青质、胶质到芳香分,其芳香度要连续分布并构成一个适当的梯度。芳香度分布上的间断会使体系的稳定性下降。分散相的芳香度过高或分散介质的芳香度过低(即饱和分的含量过高、芳香分的含量过低),都会导致重质油胶体体系的不稳定,易于发生沥青质的聚沉现象。,(4)硫、氮、氧杂原子的存在也是形成稳定的重质油胶体体系的必要条件。重质油的胶状沥青状组分中都含有杂原子,而含杂原子的基团都带有极性,其中有的还能形成氢键,同时,部分杂环结构(如噻噬吩环、吡咯环和吡啶环)还具有芳香性。这些都是形成以沥青质为核心的超分子结构分散相的内在原因。含杂原子更多的重质油胶体体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四 第六 节重质油 胶体化学 结构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1072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