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六经辨证ppt课件.ppt
《第四章六经辨证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六经辨证ppt课件.ppt(10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四章 六经辨证第一节 概 述 一、六经辨证的源流,(一)六经概念,六经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经脉而言,包括手足两经及所属脏腑的生理功能。,(二)六经病,六经病包括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三)素问热论六经病与伤寒论六经病的比较:,(四)六经辨证,六经辨证是一种辨证论治的方法与体系。它是以六经所系的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为基础,主要内容有:太阳病辨证、阳明病辨证、少阳病辨证、太阴病辨证、少阴病辨证和厥阴病辨证。伤寒论之六经是辨证的纲领、诊断的依据、论治的准则,(五)六经辨证的源流,六经辨证,思辨性理论,医学理论,黄帝内经,以周易为代表的中
2、国古代哲学,宋朱肱提出“三阴三阳六条经络”,伤寒杂病论形成六经理论,二、六经病的传变规律,(一)传和变:传:指病情循着一定的趋向发展。变:指病情在某些情况下不循一般规律而发生性质的改变。在临床上传与变不易截然分开,故常传变并称。,(二)六经病传变形式:主要有循经传、越经传、表里传、首尾传、误下传。循经传:太阳少阳阳明越经传:太阳阳明表里传:相互表里的两经之间的传变。如太阳少阴。首尾传:太阳厥阴误下传:由于误用攻下所引起的传变。,(三)影响因素:六经病的传变与否,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因素:即 正气的盛衰;感邪的轻重;治疗的当否。,(四)六经病的发病方式由于人体体质的差异和感邪的轻重不同,其发病有
3、直中、合病、并病之不同。直中:指病邪不经太阳初期及三阳阶段,直接进入三阴经的一种发病方式。主要由于正气内虚,无力抗邪引起。合病:指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无先后次第之分。如太阳少阳合病、阳明少阳合病、三阳合病。并病:指一经的病证未罢,而又出现一经病证者。如太阳少阳并病、太阳阳明并病、少阳与阳明并病。,三、六经病的治则,(一)治则:六经病证的治疗大法,总的说来,不外乎扶正祛邪两个方面,而且始终贯穿着“扶阳气”和“存阴液”和调理阴阳的基本精神。三阳病以祛邪为主,三阴病以扶正为主。,(二)治法:在治法的具体运用上,包含汗、吐、下、温、清、消、和、补等法。,三阳病以祛邪为主,然不同的病情又当施以不同的驱邪
4、方法。太阳病在表,一般使用解表法,如表实证宜开泄腠理,发汗散寒;表虚证宜调和营卫,解肌祛风。阳明病是里、热、实证,有气热症、燥结证之分。前者用清法,后者用下法。邪入少阳,枢机不利,为半表半里证,其治法以和解为主。,三阴病多属里、虚、寒症,治法以扶正为主。太阴病属脾虚寒湿证,治法以温中散寒,燥湿为主。少阴病多属心肾虚衰,气血不足,但有寒化、热化之分。寒化证宜扶阳抑阴;热化证宜育阴清热。厥阴病,证候错综复杂,治法亦相应随之变化,如热者宜清下,寒者宜温补,寒热错杂者宜寒温并用。,(三)表里同病的治法:1、先表后里:此种法则的使用,一般是指病程较短,里虚不甚、或里实不甚。如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
5、不可下,宜麻黄汤。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2、先里后表:此种法则的使用,是指里证已甚、或阳气已衰。如不及时治里,病将转危,欲有阳气和阴津离决之势,故须先救其里,里和再救其表。,如太阳蓄血重证兼表证:“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如脾肾阳虚证兼表证:“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3、表里同治:病势缓者,可用表里同治之法,虽同属表里同治之法,由于表里证势不同,故治疗时,又有偏于
6、表,偏于里或表里均衡的治法。,表里同治,治偏于表:如:大青龙汤。方中重用麻黄(六两),石膏(如鸡子大)。表里同治,治偏于里:如:桂枝人参汤。方用理中汤桂枝。表里均衡的治法:如:小青龙汤。方中既用麻黄、桂枝、芍药取其辛温解表;又用干姜、细辛、半夏温化水饮。柴胡桂枝汤亦是。,第二节 太阳病辨证,【概述】一、太阳病概念:,太阳病是指外邪侵袭人体,邪正交争于肌表,导致营卫功能失调而发生的疾病。太阳病是外感疾病发生、发展的初期阶段。一般地讲,太阳病病位浅、病情轻,所以一般称为太阳表证。,二、太阳生理:,(一)太阳的阳气:阳气最盛。太者,大也。“太”又有开初之意。如内经“太阳为开”。太阳又称为“巨阳,老阳
7、”。太阳是指阳气较多的意思。三阴三阳是按照本经所含的阴气或者阳气的多少来分类的。太阳为人体最大的阳经,因太阳的阳气多,故抵御外邪的能力强。,(二)太阳的脏腑:小肠和膀胱1、小肠:小肠上接于胃与心相表里,故既能导心火下达,又具有接受胃中水谷,进行消化及分别清浊的功能。其清者为津液,输布于全身;浊者为糟粕,经二便排出体外。素问灵兰秘典论:“小肠者,受盛(承受容纳)之官,化(分化食物)物出焉”。因小肠有泌别清浊的功能,故小肠有病,除影响吸收水谷精微的功能外,还会导致水液的代谢异常。,2、膀胱:膀胱位于下焦,为水府,是人体水液代谢的重要器官,有贮尿排尿和气化功能。素问灵兰秘典论:“膀胱者,州都之官,津
8、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膀胱一方面参与调节体内水液的平衡而主管小便的排出;另一方面又能化气由太阳经脉而循行于肌表,卫护于人体之外。膀胱的气化功能与肾中阳气有关。,(三)太阳的经络:包括足太阳膀胱经和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络脑,下项,夹脊抵腰,络肾属膀胱。与少阴经脉相表里。手太阳小肠经 手少阴心经太阳 与 相表里 足太阳膀胱经 足少阴肾经,(四)太阳的功能:统摄营卫,主一身之表。太阳经脉是人体最大的阳经。太阳经脉布于体表,统摄营卫,抵御外邪。太阳主表与肺及少阴阳气密切相关。,三、太阳病理:,(一)病因病机与临床基本表现:,风寒之邪侵入人体会出现两种不同的证候类型,主要
9、和两个因素有关:即体质因素和感邪的轻重。,1.体质因素人体质较弱,腠理疏松,感受风寒则会导致卫失固密,营阴外泄而见发热恶寒,汗出、脉浮缓等证者,称为中风证,又名表虚证。人体质强壮,腠理致密,感受风寒则致:风寒外束,卫阳闭遏,营阴内郁。而见恶寒发热,头项强痛,无汗而喘,脉浮紧者称为伤寒,又名表实证。,2.感邪的轻重感受的邪气较轻,体质又弱,表现为发热恶寒,汗出、脉浮缓等症者,为中风表虚证。感受的邪气较重,体质又强,表现为恶寒发热,头项强痛,无汗而喘,脉浮紧者为伤寒表实证。,(二)、证候类型与治法,1.表寒证,表寒证,辛温解表,汗出表虚证,无汗表实证,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桂枝汤,麻
10、黄汤,表郁轻证,邪轻证轻,辛温解表,小发其汗,桂枝麻黄各半汤,正虚邪微,辛温轻剂,微发其汗,桂枝二麻黄一汤,外寒内热,微发其汗,兼清郁热,桂枝二越婢一汤,2.表郁轻证,3.表热证,3.表热证温邪袭表,肺卫失宣辛凉解表越婢汤或麻杏甘石汤(银翘散、桑菊饮)。,4.蓄水证,蓄水证膀胱气化不利温阳化气行水五苓散,5蓄血证,蓄血证邪热瘀血搏结下焦 轻证-桃核承气汤 治疗:攻下瘀血 重证 缓证-抵当丸 急证-抵当汤,6.太阳病兼证,太阳病兼证:太阳病在发展过程中除了本证外又兼有其它的证候,因此在治疗上除了用治疗本证的药物外,还应加上治疗兼证的药物。其治疗原则是在主方中随兼证进行加减如: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
11、附子汤等。,7.太阳病变证,太阳病变证:疾病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已无六经病证可循的称为变证,治疗原则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三)太阳病的转归,1.痊愈:在一般情况下,太阳表证,解表得法,大多数从表而解。2.传经:太阳表邪不解,可传入他经,包括邪传阳明,邪传少阳和直接传入三阴,传入三阴者,以邪传少阴为多见。所以有“实则太阳,虚则少阴”的说法。3.变证:发生变证的原因,多是由于失治误治,或因体质的强弱等因素,使证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形成了不具备六经病性质和特点的新证候。,一、太阳病证,太阳中风本症 太阳中风 太阳病经证 太阳中风兼症 太阳伤寒本证 太阳伤寒 太阳病证 太阳伤寒兼证 太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四 六经 辨证 ppt 课件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1070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