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钢中奥氏体的形成ppt课件.ppt
《第二章钢中奥氏体的形成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钢中奥氏体的形成ppt课件.ppt(5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系,1,第二章 钢中奥氏体的形成,钢的热处理过程中将改变钢的组织结构及性能,而在钢的热处理过程中大部分需要加热到临界点以上进行奥氏体化,然后以不同的冷却速度和工艺进行冷却获得不同的组织和性能。,钢坯加热,2,奥氏体化是获得某种性能的手段而不是目的,但奥氏体化过程中发生的现象将影响随后组织结构及性能。因此研究有实际意义和理论价值。,图 2-1 奥氏体金相组织,奥氏体显微组织(晶内有孪晶)1000,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系,3,2.1 奥氏体的结构、组织和性能,2.1.1 奥氏体的结构及其存在范围,图2-2 奥氏体的单胞,奥氏体是碳溶于-Fe 中的间隙固溶体 碳原子位于八面体间隙中心
2、,即FCC晶胞的中心或棱边的中点 八面体间隙半径 0.52 碳原子半径 0.77 点阵畸变,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系,4,图2-3 奥氏体点阵常数与碳含量的关系,碳含量与点阵常数的关系 碳原子的溶入使的-Fe点阵发生畸变,点常数增大。溶入的碳愈多,点阵常数愈大。如图所示,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系,5,图2-4 Fe-C 相图,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系,6,2.1.2 奥氏体的性能 奥氏体的比容最小,线膨胀系数最大,且为顺磁性(无磁性)。利用这一特性可以定量分析奥氏体含量,测定相变开始点,制作要求热膨胀灵敏的仪表元件。奥氏体的导热系数较小,仅比渗碳体大。为避免工件的变形,不宜采用过大的加热速度。奥氏体塑性很
3、好,S 较低,易于塑性变形。故工件的加工常常加热到奥氏体单相区进行。,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系,7,2.2 奥氏体形成的热力学条件,图2-5 自由能和温度关系图,G=V Gv+S+V Gs(2-1),相变必须在一定的过热度T下,使得GV 0,才能得到G0。所以相变必须在高于 A1 的某一温度下才能发生,奥氏体才能开始形核。,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系,8,从能量方程可以看出:当T10 G0 珠光体不能转变为奥氏体;当T1=T0时,GV=G-GP=0 G0 珠光体不能转变为奥氏体;当T1T0时,GV=G-GP0 G0 珠光体可能转变为奥氏体;因此奥氏体形成的热力学条件是:必须在A1温度以上,即在一定的过热
4、条件下奥氏体才能形成。只有当珠光体与奥氏体的体积自由能之差能克服界面能和应变能时,珠光体向奥氏体转变才能使系统向低能状态转变,奥氏体才能自发地形成。,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系,9,图2-4 以0.125/min加热和冷却时,Fe-C相图中临界点的移动,加热时临界点加注c:Ac1 Ac3 Accm 冷却时临界点加注r:Ar1 Ar3 Arcm,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系,10,2.3 奥氏体的形成机制 奥氏体的形成为形核长大、扩散型相变 奥氏体的形成过程可分成四个阶段:(1)奥氏体的形核(2)奥氏体的长大(3)渗碳体的溶解(4)奥氏体的均匀化,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系,11,11,2.3 奥氏体的形成机制 以
5、共析钢为例说明奥氏体的形成过程。从珠光体向奥氏体转变的转变方程,a+Fe3C 碳含量C%0.0218 6.67 0.77 晶格类型 体心立方 复杂斜方 面心立方 我们可以看出:珠光体向奥氏体转变包括铁原子的点阵改组,碳原子的扩散和渗碳体的溶解。,实验证明:珠光体向奥氏体转变符合一般的相变规律,是一个晶核的形成和晶核长大过程。共析珠光体向奥氏体转变包括奥氏体晶核的形成、晶核的长大、残余渗碳体溶解和奥氏体成分均匀化等四个阶段。,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系,12,12,1)奥氏体晶核的形成(1)形核条件能量、结构和成分起伏;(2)形核部位相界面、珠光体团的边界,过冷度较大时在铁素体内的亚晶界等;在铁素体和
6、渗碳体相界上优先形核的原因,可做如下的解释:界面两侧两相的碳含量相差很大(0.0218%和6.67%),因此在界面上碳浓度分布很不均匀,比较容易满足成分起伏;界面两侧晶体结构相差较大,原子排列不规则,原子的活动能力较强,比较容易满足结构起伏;界面上原子排列不规则,位错等晶体学缺陷密度较大,处于能量较高的状态,比较容易满足能量起伏,同时新相晶核形成时,可以使部分晶体学缺陷消失,使系统的能量进一步下降,因此在相界面处是奥氏体形核的首选位置。,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系,13,13,2)奥氏体的长大 奥氏体晶核形成后便开始长大。奥氏体长大的机制可做如下的解释。在AC1以上某一温度t1形成一奥氏体晶核。奥氏
7、体晶核形成之后,将产生两个新的相界面,一个是奥氏体与渗碳体相界面,另一个是奥氏体与铁素体相界面。为讨论问题的方便,我们假定两个相界面都是平直的(参见图)。根据Fe-Fe3C相图可知,,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系,14,14,图2-9 奥氏体晶核的长大,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系,15,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系,16,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系,17,17,3)剩余渗碳体的溶解 实验表明在珠光体向奥转变过程中,铁素体和渗碳体并不是同时消失,而总是铁素体首先消失,将有一部分渗碳体残留下来。这部分渗碳体在铁素体消失后,随着保温时间的延长或温度的升高,通过碳原子的扩散不断溶入奥氏体中。一旦渗碳体全部溶入奥氏体中,这一阶段便
8、告结束。碳化物溶入A的机理,现在还不十分清楚,有人认为是通过碳化物中的碳原子向奥氏体中扩散和Fe原子向贫碳的渗碳体区扩散,以及Fe3C向A晶体点阵改组来完成的。,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系,18,18,为什么铁素体和渗碳体不能同时消失,而总有部分渗碳体剩余?按相平衡理论,从Fe-Fe3C相图可以看出,在高于AC1温度,刚刚形成的奥氏体,靠近Cem的C浓度高于共析成分较少,而靠近F处的C浓度低于共析成分较多(即ES线的斜率较大,GS线的斜率较小)。所以,在奥氏体刚刚形成时,即F全部消失时,奥氏体的平均C浓度低于共析成分,这就进一步说明,共析钢的P刚刚形成的A的平均碳含量降低,低于共析成分,必然有部分碳
9、化物残留,只有继续加热保温,残留碳化物才能逐渐溶解。,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系,19,19,4)奥氏体成分均匀化 珠光体转变为奥氏体时,在残留渗碳体刚刚完全溶入奥氏体的情况下,C在奥氏体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原来为渗碳体的区域碳含量较高,而原来是铁素体的区域,碳含量较低。这种碳浓度的不均匀性随加热速度增大而越加严重。因此,只有继续加热或保温,借助于C原子的扩散才能使整个奥氏体中碳的分布趋于均匀。,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系,20,20,以上共析碳钢珠光体向奥氏体等温形成过程,可以用下图形象地表示出来。,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系,21,21,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系,22,2.4 奥氏体形成的动力学,2.4.1 形
10、核率,为了满足形核的热力学条件,需依靠能量起伏,补偿临界晶核形核功,所以形核率应与获得能量涨落的几率因子 成正比。为了达到奥氏体晶核对成分的要求,需要原子越过能垒,经扩散富集到形核区,所以应与原子扩散的几率因子 成正比。,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系,23,23,第二章 奥氏体转变,(1)奥氏体的形核率 研究指出,在奥氏体均匀形核条件下,形核率N和温度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C-常数;Gm-扩散激活能;T-绝对温度;K-波尔茨曼常数;G*-临界形核功,在忽略应变能时,,A-常数;-奥氏体与旧相的界面能;GV-奥氏体与旧相之间单位体积自由能之差;,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系,24,与结晶不同的是,PA的相变,
11、是在升高温度下进行的相变。,1)因温度升高,形核率N以指数关系迅速增加;2)因GV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使 G*减小,使N进一步增大;3)随温度升高原子扩散速度加快,不仅有利于铁素体向奥氏体点阵改组,而且也促进渗碳体溶解,这也加速奥氏体的形核;4)随温度升高铁素体的C%沿QP线增加,另一方面奥氏体在铁素体中形核时所需的碳浓度沿SG而降低,结果减小了奥氏体形核所需要的碳的浓度起伏,促进奥氏体的形核。,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系,25,(2)奥氏体晶体的线长大速度 关于奥氏体晶体的长大速度,有不少研究者利用扩散规律导出一些计算公式,具有代表性的如下:,碳在铁素体和奥氏体中的扩散系数;,铁素体和奥氏体界面处碳
12、在铁素体和奥氏体中的浓度梯度;,奥氏体与铁素体相界面间的碳浓度差;,负号表示下坡扩散。,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系,26,26,第二章 奥氏体转变,由于碳在铁素体中的浓度梯度很小,可近似看作是0。上式可以改写为:,利用碳在渗碳体中的浓度梯度等于零的特点,可得界面向渗碳体中推移的速度表达式:,渗碳体与奥氏体相界面间的碳浓度差。,碳在奥氏体中的浓度梯度。,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系,27,27,第二章 奥氏体转变,1)温度升高,扩散系数D()增大,同时奥氏体的两相界面之间碳浓度差Cr-cem-Cr-a增加,增大了碳在奥氏体中的浓度梯度,从而使奥氏体的长大速度加快;2)温度升高,在铁素体中有利于奥氏体形核的部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二 章钢中 奥氏体 形成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106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