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构造地貌ppt课件.ppt
《第二章构造地貌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构造地貌ppt课件.ppt(18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由构造运动形成并受构造控制的地貌,叫做构造地貌。例如,大陆与大洋、海沟与大洋中脊、岛弧与边缘海、大陆架与大陆坡、大陆裂谷与地缝合线,等等。,构造地貌,地球内力驱动,内力地貌,2,构造地貌的分级,第一级,全球构造地貌,包括大陆和大洋两大单元。全球尺度第二级,大地构造地貌,大陆或大洋内的大型地貌(如:大陆的褶皱山系、裂谷、大洋的洋中脊、大洋盆地,等等)。区域尺度 上述的两级地貌,都是在内力为主的作用下形成的,因此可称为活动(动态)构造地貌。第三级,地质构造地貌,规模最小,是叠加在大地构造地貌之上的中小型地貌,如褶皱山系中的背斜和向斜褶曲地貌,大洋盆地中的海盆和海岭等。它们主要是地质构造被外力
2、作用剥露的结果,因此是“静态”构造(如岩性、地质构造)的消极反映者,故可称为“静态”构造地貌。局地尺度,3,洋盆,4,5,6,大陆,大陆占全球面积29.2。其内部高差很大,最高点珠穆朗玛峰(8844.43m),最低点为约旦河谷地的死海(-416m),大陆的平均高度为875m。,7,大洋,大洋占全球总面积70.8。分为大陆边缘和洋底两部分大陆边缘是大陆与洋底之间的过渡带,水深0 2500m3000m;洋底则是指水深2500m3000 6000m 以下的大洋底部。洋底的高差更大,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为-11034m,平均水深为3800m。,8,大陆与大洋成因,板块构造学说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兴起的
3、,是在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综合了大洋和大陆的地质研究资料发展而来,所以又称为“全球构造理论”,是当今最盛行的大地构造学说。,9,(一)大陆漂移说,1、大陆漂移说的起源,1912年,德国学者魏格纳(A.Wegener)提出了“大陆漂移说”。,魏格纳18801930,10,2、大陆漂移说的主要观点,在大约 2.5 亿年前的石炭纪后期,地球上所有的大陆曾经连结在一起,构成一个统一的大陆(称为泛大陆),围绕它的是一片广阔的海洋(称为泛大洋)。,此后,受地球自转离心力和潮汐力的作用,从中生代开始,泛大陆逐渐破裂、分离,由硅铝层组成的、较轻的陆壳在较重的硅镁层洋壳之上漂移,直至形成今天的海陆分
4、布格局。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是在大陆漂移过程中形成的,而太平洋则是泛大洋的残余。,11,3、大陆漂移说的主要论据,大陆轮廓相吻合:如大西洋两岸的南美洲和非洲轮廓可以很好地拼合在一起;,地质构造的连续性:如非洲南部的开普山脉可与南美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山脉连接,北美与西北欧的加里东褶皱带和海西褶皱带完全可沿走向相接;,古生物群、古气候的分布:如南美、非洲、南极、澳洲、中国、印度等地在古生代的生物群都很相似,同样有石炭二叠纪冰川遗迹分布,但中生代后则明显不同。,12,4、大陆漂移说的致命缺陷,大陆能漂浮吗?花岗岩的熔点比玄武岩低,如果地温高至玄武岩岩层熔化并容许大陆漂移的程度,而花岗岩却依然保持固态
5、浮于其上,这是违反物理定律的;,大陆能漂移吗?即驱动机制问题。魏格纳认为地球自转的离心力使大陆由高纬度向赤道方向移动,潮汐力同时使其向西漂移;但计算结果证明,其驱动力比所需要的小了好几个数量级,根本不可能推动大陆漂移。,13,5、大陆漂移说的复活,岩浆在冷却成岩过程中,含铁矿物在某个温度值开始获得磁性,该温度值称为居里点;如磁铁矿的居里点为 600;磁性矿物获得磁性时,会按当时的地磁场定向,并在岩石中将其磁性方位保存下来,称之为天然剩磁(NRM);用精密仪器测定岩石中天然剩磁的方向和强度,就可以知道岩石形成时的地磁南极、北极的地理座标位置。这就是古地磁学的研究内容。,14,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古地
6、磁学研究成果,在同一大陆中,不同地质年代的磁极位置不同,其连线呈一平滑曲线,称为古地磁极游移轨迹;在不同大陆中,同一年代的岩石磁极位置也不同,即每一块大陆都有一条地磁极游移轨迹,并最终都交汇于现今的磁极位置;结论:由于地磁极不可能远离地球的转轴(或地理极)作大范围的迁移,上述、测定的结果只能说明大陆曾经发生过漂移。,15,地球磁场,16,地极与磁极,地理北极,地理南极,磁北极,磁南极,17,印度德干高原火山熔岩古地磁纬度随时间变化曲线,18,非洲和南美的极移曲线,19,北美和欧洲的极移曲线,20,各大陆的极移曲线中生代后分散,21,(二)海底扩张说,22,海底扩张说的论证,洋中脊与热异常;,盖
7、约特(Guyot)的成因;,洋脊磁异常条带的分布;,洋底岩石和沉积物的年代;,震中的空间分布形式。,23,大洋中脊,纵贯世界各大洋的海底山系,其长达80000 km,高出深海平原 23 km,距海平面 23km,宽约1000km,其中央裂谷宽几十公里;由枕状、深海拉斑玄武岩构成。,24,大洋中脊的地形,25,深海拉斑玄武岩,在大洋中脊裂谷带,源自6090km 深处的玄武岩浆,约以1.51010 ta的速率涌出,形成深海拉斑玄武岩。其特征是K2O含量较低,CaO含量较高,SiO2不饱和,含橄榄石和霞石等。,26,洋底黑烟囱,至2005年,已在世界各大洋发现150多处,最大喷高达1400多米。,2
8、7,洋底黑烟囱 400 高温,在洋中脊处,发现正的热异常值,而在海沟处则为负的热异常值。,28,海底平顶火山(Guyot),29,正向条带,反向条带,磁异常带对称于洋脊分布,年龄由新到老,30,海洋沉积物年龄,31,(三)板块构造学说,1、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32,2、板块边界的基本类型,扩张型板块边界 在大洋中为洋中脊,在大陆上为裂谷带;边界两侧板块受拉张作用而相背分离运动,地幔物质裂谷上涌,造成大规模的岩浆侵入和喷出或形成新洋底。这种板块边界是岩石圈重要的张裂带、岩浆带和地震带。,33,汇聚型板块边界,34,平错型板块边界,这种边界一般分布在大洋中,边界两侧板块发生相互剪切、水平错动。
9、在海洋探测时,发现大洋中脊被一系列垂直洋脊走向的横断层所切断;这些横断层不是一般的平移断层,而是一面向两侧分裂,一面发生水平错动,威尔逊称之为转换断层。它与平移断层的不同点,在于断层两侧在洋脊之间的位移是相互错动,而在洋脊外侧的位移都是同一方向的。,35,毕乌夫带,海洋,陆地,毕,乌,夫,带,36,扩张型板块边界,洋中脊,裂谷带,37,东非大裂谷,(6500km)中段,坦噶尼喀湖,38,维多利亚湖,39,红海,红海,40,死海,死海,41,山弧海沟系,42,马里亚纳群岛,岛弧海沟系,马里亚纳海沟,43,山弧地缝合线系1,山弧地缝合线系,喜马拉雅山,44,山弧地缝合线系2,珠穆朗玛峰,山弧地缝合
10、线系,45,山弧地缝合线系3,阿尔卑斯山,山弧地缝合线系,46,山弧地缝合线系4,阿尔卑斯山长1200km,主峰勃朗峰4807m。,山弧地缝合线系,47,平错型板块边界,转换断层,48,圣安德烈斯断层,圣安德烈斯断层,三藩市,洛杉矶,49,3、板块的划分,1968年,法国地质学家勒比雄将全球岩石圈划分为六大板块,即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包括澳大利亚)、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只有太平洋板块几乎全是海洋,其余五个既包括大块陆地,又包括大片海洋。板块的划分不受陆地和海洋的限制,只根据板块边界而划分。随着研究的深入,板块的划分越来越细,板块数量越来越多。,50,全球六大板块,扩张
11、型板块边界汇聚型板块边界平错型板块边界,51,(四)全球构造地貌的演变,52,太古代 Ar(Archaeozoic Era),地球形成(46亿年前)至 25 亿年前,地壳处于早期阶段,为一层脆弱的玄武岩圈,地壳运动与火山活动极其频繁强烈;当时全球几乎都是浅海,只有一些分散而孤立的岛屿式的小陆块,最后成为稳定陆块的核心(称为陆核);,53,元古代 Pt(Proterozoic Era),距今 25 6 亿年前。在此时期,陆壳逐渐增厚,稳定性加强。多次的地壳运动使陆核扩大、焊接形成一些较大而稳定的古陆。至晚元古代,全球形成五个巨型的稳定古陆:北半球的北美古陆、欧洲古陆、西伯利亚古陆、中国古陆,以及
12、南半球的冈瓦纳古陆。在震旦纪时,地球发生了第一次大冰期(称为震旦纪大冰期)。,震旦纪大冰期,晚元古代,华北,华南,寒武纪的广泛海侵,晚寒武纪,华南,华北,奥陶纪开始广泛海退,华北,华南,中奥陶纪,加里东运动,早泥盆纪,从海洋向陆地转化的序幕拉开,华南,华北,加里东山脉,石炭纪大冰期,晚石炭纪,华北,华南,联合古陆(泛大陆)形成,中国南、北两部分从此连结不分离,华北,华南,南极,澳洲,南美,非洲,印度,北美,欧洲,特提斯洋,二叠纪,Permian 250Ma,联合古陆解体,中国,晚侏罗纪,南极,澳洲,南美,非洲,印度,北美,中大西洋,欧洲,特提斯洋,大西洋开始形成,中国,晚白垩纪,南极,澳洲,南
13、美,非洲,印度,北美,欧洲,北冰洋,特提斯洋,印度继续向东北漂移,中国,古新世 E1,南极,澳洲,南美,非洲,印度,北美,欧洲,科迪勒拉山系形成,中国,始新世 E2,南极,澳洲,南美,非洲,印度,北美,欧洲,喜马拉雅山系形成,中国,中新世 N1,南极,澳洲,南美,非洲,印度,北美,欧洲,末期冰期最盛时,中国,晚更新世Q3,南极,澳洲,南美,非洲,北美,欧洲,66,现代海陆格局,67,南极,澳洲,南美,北美,非洲,亚欧,68,南极,澳洲,南美,北美,非洲,亚欧,69,亚欧,非洲,北美,南美,澳洲,南极,70,根据大洋的地形及其构造特征,海底地貌可分大陆边缘和洋底两大地貌单元。,71,(一)大陆边
14、缘,稳定大陆边缘(大西洋型)大陆架宽阔,极少火山地震,沉积物厚度大。活动大陆边缘(太平洋型)安第斯型:垂直高差10km,宽 100km,大陆架和海岸平原狭窄,火山地震频繁;东亚型:由海沟、火山岛弧和弧后盆地组成,大陆边缘可宽达 1000km,火山地震频繁。,72,1、大陆架,大陆架是指被海水淹没的大陆延伸部分,又称陆棚。水深一般 200 m,全球平均约 130m,这深度相当于第四纪冰期的最低海面的深度。地形平坦,坡度小(平均坡度仅 0.1)。稳定大陆边缘的大陆架宽度大,活动大陆边缘的大陆架宽度小,全球平均宽约 70km。,旧金山附近海底地貌,73,2、大陆坡和大陆基,大陆坡是指大陆架外缘急剧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二 构造 地貌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1064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