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投入产出核算ppt课件.ppt
《第3章投入产出核算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3章投入产出核算ppt课件.ppt(8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 3 章 投入产出核算,第一节 产业关联与投入产出表 第二节 技术经济系数和投入产出模型 第三节 投入产出表的编制和修订方法 第四节 投入产出法的应用和拓展,本 章 要 目,本章补充参考文献,1威廉密尔涅克:投入-产出分析基础理论,秋同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2R.欧考纳、E.W.亨利:投入产出分析及其应用,赵纯均译,清华大学出版社,19843刘起运、陈璋、苏汝劼编著:投入产出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3.1 产业关联与投入产出表,一、投入产出法及其产生和发展(一)产业关联性与投入产出核算生产过程从产出看,各部门相互提供产品;生产过程从投入看,各部门相互消耗产品。由此形成部
2、门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它受客观条件制约,具有一定的数量界限和规律,需要制订和运用专门的投入产出方法来加以研究。投入产出核算:以适当的国民经济产品部门分类为基础,通过专门的平衡表和消耗系数描述各部门之间错综复杂的投入产出数量关系,并利用数学方法建立经济模型,进行相应的经济分析和预测。“投入产出法”、“产业关联分析法”或“部门联系平衡法”,(二)投入产出法的产生和发展,法国重农学者魁奈:“经济表”;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两大部类比例关系;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模型”,多部门间的比例关系;1920年代,前苏中央统计局:社会产品棋盘式平衡表;1930年代,瓦西里列昂节夫:投入产出表和经济数学模型
3、;二战后,投入产出法广泛应用于经济管理实践,形成现代经济分析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SNA和MPS:投入产出核算均构成其重要部分。中国:19741976年试编投入产出表,1982年正式编制;新国民核算制度规定:每隔五年(逢二或七的年份)采用全面调查方法编表,其间通过局部修订编制“延长表”。,二、投入产出法的部门分类,(一)产品部门及其特征基本特征:1产出的同质性:一个部门只能生产同一种类的产品。如果一个部门除了主要产品之外,还生产其他次要产品,就必须把后者的产出划归到将其作为主要产品来生产的相应部门。例如:林场生产林木、木材和木制家具。2投入的同质性:一个部门只能以相同或相似的投入结构和生产工艺生
4、产同一种类的产品。如果在生产同类产品的过程中使用了两种不同的投入结构或生产工艺,也应该把有关生产活动分别划归到不同产品部门。例如:火力发电和水力发电。,(二)产品部门与产业部门的关系,产品部门与产业部门的相似之处:都是从生产的角度进行的部门分类,都要适当考虑各部门在投入和产出两方面的同质性,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分析目的和分析要求。不同之处:产业部门并非完全满足同质性要求的“纯部门”;只有产品部门才是真正的纯部门。国民核算需要将产品部门、产业部门和机构部门等分类有机结合,分别应用于不同研究领域。,(三)产品部门划分的方式,产品部门分类也可参照“产业部门”分类标准中有关部门的名称来确定产品部门,并根据
5、分析需要和核算条件来确定产品部门划分的粗细程度。但仍应注意到,“产品部门”与“产业部门”是两种既相似、又不同的部门分类方法。,注 意,对于投入结构和生产工艺的区分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例如,电力生产部门:水电、火电、核电、风电、油电,这些子部门可分也可合,可细也可粗。产品部门分得越细,其同质性越好;但实际划分时应兼顾需要与可能。例如,我国的2002年投入产出表划分123个二级部门,42个一级部门;公布资料时更简化。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产品部门无法直接观察到;但它仍然是一种合理抽象,其资料可用适当方法推算出来。基本过程为:实际投入产出资料产业部门资料产品部门资料,三、投入产出表的种类和结构,(一
6、)投入产出表的种类投入产出表(部门联系平衡表):以产品部门分类为基础的棋盘式平衡表,用于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投入和产出、投入的来源和产出的去向,以及部门与部门之间相互提供、相互消耗产品的错综复杂的技术经济关系。按计量单位分:价值型和实物型;按表式结构分:对称型(纯部门)和U-V型;按资料范围分:全国表、地区表和企业表;按时间期限分,静态表和动态表;按考察领域分:产品表,固定资产表、能源表、人口表、教育表、环境污染表,等等。,本章主要考察:价值型、对称型的静态全国产品投入产出表。如表4-1。(二)投入产出表的四大象限暂不考虑作为合计数的“总投入”行与“总产出”列以及生产部门的“小计”栏,可将投入
7、产出表划分为四大象限,分别表达特定的经济内容。,第象限(中间产品或中间消耗):核心。反映各部门之间相互提供、相互消耗产品的技术经济联系。特点:横行标题和纵栏标题是名称、排序相同的产品部门,具有严整的棋盘式结构;横行提供中间产品的部门(产出部门);纵栏消耗中间产品的部门(投入部门);表中每项数据都具有“产出”与“消耗”的双重涵义。该象限的所有n2 个数据组成“中间流量(中间产品、中间消耗)矩阵”:,第象限(最终产品或最终使用):反映各部门提供最终产品的数量和构成情况(可以细分为消费、投资和净出口)。其数据组成“最终产品列向量”:,第象限:空白,第象限(最初投入或增加值):反映各部门的最初投入数量
8、及其构成(可以细分)。其数据组成“最初投入(增加值)行向量”:,(可在国民核算矩阵中适当开发),(三)投入产出表的两个方向,横表:,反映各部门的产出及其使用去向,即“产品分配”过程;竖表:,反映各部门的投入及其提供来源,即“价值形成”过程。“横表”和“竖表”各自存在一定的平衡关系,彼此之间又在总量上相互制约,构成投入产出表建模分析的基础框架。,四、投入产出表的平衡关系,投入产出表的基本平衡关系有如下三种。(一)各行(横表)的平衡产品平衡方程:中间产品最终产品总产出,(二)各列(竖表)的平衡价值平衡方程:中间投入最初投入总投入,(三)各行列(横表和竖表)的对应平衡:各部门总产出该部门总投入,这表
9、明:“产品平衡方程”与“价值平衡方程”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制约。,从投入产出表所有行列的角度看,有:所有部门的总产出所有部门的总投入,即,所有部门的中间产品所有部门的中间消耗,即,从而有:,即:所有部门提供的最终产品所有部门创造的增加值,但应注意:每个部门所提供的中间产品价值与其消耗的中间产品价值通常不等,即,每个部门所提供的最终产品价值与其创造的增加值通常也不等,即:,3.2 技术经济系数和投入产出模型,一、几种中间消耗概念(一)直接消耗:在某种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对有关产品的第一轮消耗。(二)间接消耗:通过被消耗品的媒介关系而形成的对有关产品的消耗。(三)完全消耗:对某种产品的直接消耗与所有各
10、次间接消耗之总和。,例:,例中:炼钢过程直接消耗生铁和电力 通过生铁间接消耗焦炭和电力(第一次间接消耗)通过焦炭间接消耗原煤和电力(第二次间接消耗)通过原煤间接消耗坑木和电力(第三次间接消耗),汽车生产对电力的直接、间接、完全消耗示意图,汽车生产,钢材,轮胎,引擎,生铁,橡胶,钢材,铁矿石,煤,生铁,直接消耗,第一轮间接消耗,第二轮间接消耗,第三轮间接消耗,电 力,汽车生产对电力的直接和间接消耗,汽车生产对其他中间产品的直接和间接消耗,钢材,间接消耗的特征:传递性。不是直接观察到的第一次消耗,而是通过被消耗品的传递关系形成的消耗。层次性。根据传递环节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层次。无限性。社会生产的循环
11、过程无始无终,间接消耗的传递关系是永无止境的。收敛性。在极限意义上,间接消耗的不断传递过程本身是收敛的。这样,才有可能计算出全部间接消耗。注意两点:完全消耗总是大于直接消耗;当一个部门对某种产品没有直接消耗时,却仍然对它有间接消耗,因而完全消耗通常不为零。,二、直接消耗系数和增加值系数,(一)直接消耗系数:j部门每生产一单位产出对i部门产出的直接消耗量。其计算公式为:,所有n2个直接消耗系数组成“直接消耗系数矩阵”:,直接消耗系数的取值范围:,直接消耗系数的作用:(1)反映部门间直接的技术经济联系;(2)构成中间产品(消耗)与总产出之间的媒介;(3)计算完全消耗系数(和其他系数)的基础。以上考
12、虑的是“价值型直接消耗系数”,与之对的还有“实物型直接消耗系数”。,引入实物量的中间消耗、总产出以及相应的实物型直接消耗系数:,显然,实物型与价值型的直接消耗系数之间存在如下数量关系:,(二)最初投入系数和增加值系数:各部门每生产一单位产出所需的有关最初投入,或所创造的增加值数量。计算公式分别为:,用矩阵表示各种最初投入系数:,“完全需求系数”与“完全消耗系数”之间的关系:,可见,两个系数矩阵仅主对角线上的元素相差一个单位(这就是对本部门最终产品的初始需求),其他元素则相等。,四、投入产出基本模型,根据投入产出表的平衡关系和技术经济系数,可以建立各种投入产出模型。其中,最基本的是以下“行模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投入产出 核算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1044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