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汽车排放污染物的生成机理和影响因素ppt课件.ppt
《第2章汽车排放污染物的生成机理和影响因素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章汽车排放污染物的生成机理和影响因素ppt课件.ppt(10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2章 汽车排放污染物的生成机理和影响因素,2.0 概述2.1 一氧化碳(CO)生成机理及其影响因素2.2 碳氢化合物(HC)生成机理及其影响因素2.3 氮氧化物(NOX)生成机理及其影响因素2.4 微粒(PT)生成机理及其影响因素,CO、HC、NOX(NO、N2O、NO2等)CO2、CH4PM SOX、醇类、醛类(RCHO)3,4苯并芘 其他未知污染物,e.g.odor,et al.,2.0 概述一、汽车排气中的污染物 POLLUTANTS,光化学烟雾 photochemical smog空气能见度 visibility酸雨 acid rain 地表水酸化 water acidificati
2、on,二、内燃机排放的二次污染Secondary Pollution,三、汽油车排放的来源(目前标准限制的有害排放物),四、评定标准:排放物体积分数(和ppm)和质量浓度(mg/m3)质量排放量(g/h或g/)比排放量(g/kw.h)g/km,g/test,2.1 一氧化碳(CO),2.1.1 CO的生成机理 CO是碳氢化合物燃料在燃烧过程中生成的主要中间产物,是由于燃料在汽缸中燃烧不充分、氧气不足所致。一般烃燃料的燃烧反应:CmHn+(m/2)O2 mCO+(n/2)H2 O2充足时有:2H2+O2 2H2O 2CO+O2 2CO2 CO+H2O H2+CO2 O2不足时 CO,结论:CO排
3、放量几乎完全取决于可燃混合气的空燃比或过量空气系数a。,燃料不完全燃烧:C+O CO+O CO 中间产物 产生的原因是缺氧:当反应着的气体突然缺乏氧化剂,温度过低,反应时间过短达不到化学平衡状态时,CO就以中间产物的形式生成了。,a1(稀),CO排放量都很小;a=1.01.1,CO排放量变化复杂。,汽油机各工况的 CO排放,怠速 缸内残余废气很多,混合不充分,需加浓混合气,导致CO排放严重。这是常规的均匀混合气点燃式内燃机总的CO排放量大的一个主要原因。常用工况(即部分负荷)混合气的过量空气系数a略大于1,CO排放不多。但在多缸发动机中,各缸之间空燃比的变动也导致CO排放量的增加。,全负荷 发
4、动机全负荷运转时的功率输出,往往把可燃混合气加浓到a=0.80.9,导致CO排放增大。冷起动 燃料和空气的温度均很低,汽油蒸发率很小,雾化不良,发动机要求供给很浓的混合气,以保证混合气中有足够的汽油蒸气,导致CO排放增加。暖机 温度较低、燃油雾化较差,也需要较浓的混合气,而且随着温度增加而逐渐减小,直至达到正常工作温度时发动机进入怠速工况,也导致CO排放增加。,急加速 节气门开度突然加大,进气管压力随之增加,大量的汽油颗粒被沉积在进气管壁面上,进入缸内的实际混合气则被瞬时稀释,使发动机转速下降。这时应加浓混合气,以获得良好的加速性,导致CO排放增加。急减速 进气管真空度急剧增高,促使附着在进气
5、管壁面上的汽油蒸发气化,并在空气量不足的情况下进入气缸内,造成混合气过浓,严重时甚至熄火,导致CO排放增加。,柴油机一氧化碳的生成机理,a=1.53,CO排放量要比汽油机低得多。a=1.21.3,CO的排放量才大量增加。,柴油机CO排放量xCO与 过量空气系数a的关系,由图可以看出a=1.53,CO排放量要比汽油机低得多。a=1.21.3,CO的排放量才大量增加。小负荷时尽管a很大,CO排放量反而上升。,柴油机CO排放分析,柴油机的大部分运转工况下,其过量空气系数a都是在1.53之间,其CO排放量要比汽油机低很多,只有在接近冒烟界限(a=1.21.3)时,CO排放量急剧增加。柴油机CO排放增加
6、的原因:(1)燃料与空气混合不均匀,局部缺氧,存在低温区;(2)反应物在燃烧区停留的时间不足于完全燃烧。,柴油机CO排放特点,柴油机的CO排放总体比较低。燃烧接近或超过冒烟极限后,由于燃烧过程局部混合气过浓,缺氧造成CO排放迅速增加。柴油机小负荷时,稀混合气区体积增加,燃气温度降低,CO排放略微增加。,影响一氧化碳生成的因素,1、进气温度的影响,随着环境温度的上升,空气密度变小,而汽油密度基本不变,所供给的混合气随进气温度的上升而变浓,CO排放增加。冬天和夏天发动机排放情况有所区别。,当忽略空气中饱和水蒸气压时,空气密度可表示为:=kg/m3式中:p大气压力,kPa;T温度,结论:进气管压力降
7、低时,空气密度下降,则空燃比下降,导致CO排放量增大。,273p,(273+T)760,1.293,2、大气压力的影响,3、进气管真空度的影响,当汽车急减速时,发动机真空度在68kPa以上,停留在进气系统中的燃料,在高真空度下急剧蒸发而进入燃烧室,造成混合气瞬时过浓,燃烧状况恶化,CO浓度增加。,4、怠速转速的影响,说明提高怠速转速可有效降低排气中CO浓度。,从图中可以看出:怠速转速为600r/min,CO浓度为1.4%,700r/min时,浓度降为1%左右。,2.2 碳氢化合物(HC),压燃式内燃机中,未燃HC都是在缸内的燃烧过程中产生,并随排气排放。点燃式内燃机中,未燃HC的生成与排放有如
8、下三个渠道:1)HC的排气排放物:在气缸内的工作过程中生成并随排气排出,主要是在燃烧过程中未燃烧或未完全燃烧的HC燃料。,2)曲轴箱排放物:从燃烧室通过活塞组与气缸之间的间隙漏入曲轴箱的窜气,含有大量未燃烧燃料。曲轴箱窜气如果排入大气也构成HC排放物。3)蒸发排放物:从汽油机和其他轻质液体燃料点燃式发动机的燃油系统,如燃油箱、化油器等处蒸发的燃油蒸气,如果排入大气同样构成HC排放物。,汽车HC污染物产生来源,曲轴箱HC 的 20%,排气管所有的CO、NOX、Pb和 HC的 60%,油箱和化油器蒸发HC的15%,汽油机HC排放的来源 HC Sources,1)排气 5565%(机内排放)2)曲轴
9、箱 2025%3)燃油箱、化油器、燃油管接头蒸发 1520%,1.HC排放的来源,2.2.1 HC的生成机理,在内燃机排放的未燃总碳氢化合物(用THC表示)中有完全未燃烧的燃料,但更多的是燃料的不完全燃烧产物。THC包括种类繁多的碳氢化合物,它们在大气对流层的光化学反应中有不同的活性,对人类健康的危害程度也不同。,HC的生成机理,壁面火焰淬熄狭隙效应(只适用于汽油机)润滑油膜的吸附与解吸燃烧室中沉积物的影响体积淬熄HC的后期氧化,(1)车用汽油机未燃HC的生成机理,发动机的燃烧室表面受冷却介质的冷却,温度比火焰低得多。壁面对火焰的迅速冷却(称为冷激效应)使反应变缓或停止。火焰不能一直传播到燃烧
10、室壁表面,而在表面上留下一薄层未燃烧或不完全燃烧的可燃混合气,称为淬熄层。发动机正常运转时,冷激效应造成的火焰淬熄层厚度在0.050.4mm间变动,在小负荷时或温度较低时淬熄层较厚。,1)壁面火焰淬熄,不同工况下HC排放,在正常运转工况下,淬熄层中的未燃HC在火焰前锋面掠过后,大部分会扩散到已燃气体主流中,在气缸内已基本被氧化,只有极少一部分成为未燃HC排放。在冷起动、暖机和怠速等工况下,因燃烧室壁面温度较低,形成淬熄层较厚,同时已燃气体温度较低及较浓的混合气使后期氧化作用较弱,因此壁面火焰淬熄是此类工况下未燃HC的重要来源。,2)狭隙效应,活塞、活塞环与气缸壁之间的间隙,火花塞中心电极绝缘子
11、根部周围狭窄空间和火花塞螺纹之间的间隙,进排气门与气缸盖气门座面相配的密封带狭缝,气缸盖衬垫的气缸孔边缘内的死区,燃烧室内缝隙的组成,活塞顶还岸缝隙中烃的排除过程,当火焰前锋面到达各缝隙所在地时,火焰或者钻入缝隙把里面的混合气全部或部分烧燃烧,或者火焰在缝隙的入口处被淬熄。当缝隙中的 压力高于气缸的压力时(大约在上止点后1520CA),陷入缝隙中的气体逐渐流回气缸。但这时气缸内的温度已下降,氧的浓度较低,流回缸内的可燃气再氧化的比例不大,有一半以上原封不动地排出气缸。狭隙效应产生的 HC排放可占其总量的 5070%。,淬熄的可能性取决于缝隙入口的几何形状和尺寸、未燃混合气的组成及其热力状态。,
12、注意:在各缝隙中,位于活塞、活塞环与气缸壁之间的缝隙是最主要的。它占燃烧室容积的1%2%,由于缝隙中藏匿的气体压力高于压缩终点的压力,且其温度低于压缩终点的温度,所以密度大,以气体质量计,可以藏匿高达5%的气缸充量。改进措施:把第一活塞环提高到与活塞顶齐平,可使HC排放下降50%以上,但有粘结危险。,3)润滑油膜的吸附与解吸,定义:在进气行程期间,覆盖在气缸壁面和活塞顶面上的润滑油膜溶解和吸收了来自燃油的HC蒸气,直到达到其环境压力下的饱和状态,这个过程在压缩和燃烧过程期间较高压力下继续进行。当燃烧室燃气中 HC浓度由于燃烧几乎降到零时,油膜中的HC开始向已燃气解吸,并持续到膨胀和排气过程。解
13、吸的燃油,与高温燃气混合,被氧化,与低温燃气混合,不氧化,成为HC排放源(注:这种HC排放与燃油在润滑油中的溶解度成正比),不同的燃料和润滑油,对HC排放的影响不同;使用气体燃料不会生成此类HC。,Why?!,因为气体燃料是不溶于润滑油的!,燃油在润滑油中的溶解度与润滑油温度成反比请思考:为什么发动机在冷起动时可观测到较多的未燃HC排放量?研究表明,润滑油膜吸附和解吸机理产生的未燃 HC排放,占总量的25%左右。,原因:润滑油温度降低使燃油在其中的溶解度增加,从而增加了润滑油在HC排放中的分担率。,4)燃烧室中沉积物的影响,发动机运行一段时间后,会在燃烧室壁面、活塞顶、进排气门上形成沉积物。对
14、使用含铅汽油的发动机,HC排放可增加7%20%。沉积物的作用机理可用其对可燃混合气的吸附和解吸作用来解释,但沉积物的多孔结构和固液多相性质,其生成机理较复杂。,当沉积物沉积于间隙中,由于间隙容积的减少,可能使HC排放量下降,也可能使HC排放量增加。,为什么呢?!,由于间隙容积的减小,可减少可燃混合气的挤入量(狭隙效应),使HC排放量下降,同时由于减小了缝隙的尺寸,火焰传不进而促进了淬熄,又导致HC 排放量的增加。,5)体积淬熄,定义:发动机在某些运转工况下,在火焰前锋面到达燃烧室壁面前,由于燃烧室中压力和温度下降,可能使火焰熄灭。,各工况下的体积淬熄,发动机冷起动和暖机工况下,由于发动机温度低
15、,混合气不均匀,导致燃烧变慢或不稳定,火焰易熄灭。发动机在怠速或小负荷工况下,转速低,相对残余废气量大,燃烧恶化,也易熄火。在加、减速等瞬态工况下也可能发生火焰的大体积淬熄。汽缸缺火,造成未燃HC的急剧增加,故汽油机点火系统的可靠性至关重要。(可安装两个火花塞),6)HC的后期氧化,定义:在发动机燃烧过程中未燃的HC,在以后的膨胀和排气过程中不断从淬熄层、缝隙区、润滑油膜和沉积物中释放出来,重新扩散到高温的已燃气主流中被全部或部分氧化。HC后期氧化包括:(1)汽缸内未燃HC的后期氧化 在排气门开启前,缸内温度较高,在有氧情况下,可进行未燃HC氧化;(2)排气管中未燃HC的氧化 排气门开启后,未
16、燃HC在排气管中氧化。氧化条件:管内有足够的氧气、排气温度高于600度、停留时间大于50ms。,1.未燃HC排放的来源 1)完全由缸内燃烧过程产生。2)没有曲轴箱排放物和蒸发排放物。柴油中的HC比汽油中的HC沸点要高、分子量大,当柴油被喷嘴雾化时已经发生了某种程度的热解作用,使得柴油机排气中未燃或部分氧化的HC成分复杂。柴油机是将燃油以高压喷入燃烧室中,直接形成可燃混合气并很快燃烧,燃油停留在燃烧室中的时间比汽油机短的多,因而,受生成未燃HC的种种机理作用的时间也短,其HC排放量比汽油机少。,(2)车用柴油机未燃HC的生成机理,2.生成机理和影响因素 1)混合气不均匀。2)喷油器嘴部的压力室容
17、积。3)冷起动。4)气缸壁温度影响HC排放,因为壁面激冷使HC排放增加。,2.2.2 影响HC化合物生成的因素,未燃HC排放主要是由于缸内混合气过浓、过稀或局部混合不均引起燃烧不完全而导致的,造成燃烧不完全的因素大致有:混合气的质量发动机运行条件燃烧室结构参数点火与配气正时等,1、混合气质量的影响,混合气均匀性越差,HC排放越多;空燃比略大于理论空燃比时,HC有最小值;混合气过浓或过稀均发生不完全燃烧,HC排放增加;废气相对过多火焰传播受阻甚至出现断火,HC排放增加。,2、运行条件的影响,1)汽油机运行条件的影响(1)负荷的影响 改变发动机负荷,HC的相对排放浓度几乎无影响,但HC的绝对排放量
18、随负荷增加而增大。(2)转速的影响 转速较高时,缸内混合气的扰流混合、涡流扩散及排气扰流、混合程度的增加,改善了缸内的燃烧过程、促进了后氧化反应,HC排放浓度明显下降。,(3)点火时刻的影响 主要体现在点火提前角上,点火提前角减小,使混合气燃烧时的激冷壁面面积减小,同时使排气温度增高,HC排放下降。(4)壁温的影响 提高冷却介质温度有利于减弱壁面激冷效应,降低HC排放量。研究表明壁面每升高1,HC排放浓度相应降低 0.6310-6 1.0410-6,(5)燃烧室面容比的影响 燃烧室面容比大,单位容积的激冷面积也越大,激冷层中的未燃烃总量也增大。2)柴油机运行条件的影响(1)喷油时刻的影响 喷油
19、提前角增大,缸内温度较高,HC排放量下降。,(2)喷油嘴喷孔面积的影响 当循环喷油量及喷油压力不变时,喷孔面积加大时,雾化和混合质量变差,HC排放增加。(3)冷却液进口温度的影响 冷却液温度相对降低,导致汽缸内温度降低,HC排放相对增加。(4)进气密度的影响 空气密度降低,使缸内空气量减少,燃烧不完善,HC排放量增加。,小结:影响碳氢化合物生成的因素,2.3 氮氧化物(NOX),2.3.1 NOX的生成机理 车用发动机排气中的NOX包括NO(含量多)和NO2。,1、NO的生成机理,NO的主要来源是供给发动机用作助燃剂的空气中的分子状氮(N2),从大气中的N2生成NO的化学机理是扩展的泽尔多维奇
20、(Zeldovitch)机理。,在化学计量混合比附近,导致生成NO和使其消失的主要反应为:O2 2O O+N2 NO+N N+O2 NO+O N+OH NO+H,主要发生在非常浓的混合气中,NO是在火焰前锋面和离开火焰的已燃气体中生成。,早期燃烧产物受到压缩而温度上升,使得已燃气体温度高于刚结束燃烧的火焰带温度,除了混合气很稀的区域外,大部分NO在离开火焰带的已燃气体中发生,只有很少部分在火焰带中产生。,Why?!,在a1时,NO平衡摩尔分数xNOe随温度的提高而迅速增大。在一定温度下,xNOe随混合气的加浓而减小。,在a1以后,由于氧不足,xNOe随a的减小而急剧下降。,结论:NO的生成量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汽车 排放 污染物 生成 机理 影响 因素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1042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