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第6、7节+下渗和径流ppt课件.ppt
《第2章+第6、7节+下渗和径流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章+第6、7节+下渗和径流ppt课件.ppt(5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6 下 渗(自学),下渗的物理过程下渗理论与下渗经验公式影响下渗的因素,一、下渗的物理过程 1.下渗过程的阶段划分 地表的水沿着岩土的空隙下渗,是在重力、分子力和毛管力的综合作用下进行的,其运动过程就是寻求各种作用力的综合平衡过程。整个下渗的物理过程按照作用力的组合变化及其运动特征,可划分渗润(分子力)、渗漏(毛管力和重力)、渗透(重力)3个阶段。2.下渗水的垂向分布 包德曼(Bodman)和考尔曼(Colman)通过实验发现,在积水条件下(保持5毫米水深),下渗水在土体中的垂向分布,大致可划分为饱和带、过渡带、水分传递带、湿润带 4个带。它们具体反映了下渗水的垂向运动特征。3.下渗要素
2、(1)下渗率f又称下渗强度。是指单位面积上单位时间内渗入土壤中水量,常用毫米/分或毫米/小时计。(2)下渗能力fp,又称下渗容量.指在充分供水条件下的下渗率。(3)稳定下渗率fc简称“稳渗”。当下渗锋面推进到一定深度后,下渗率趋于稳定的常值,以下渗曲线表示.。,二、下渗理论与下渗经验公式 1.下渗理论 根据土壤水运动的一般原理,用以研究下渗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理论,称为下渗理论,分非饱和下渗理论和饱和下渗理论。非饱和下渗理论是建立在包气带中水动力平衡和质量守恒原理的基础上。从水动力平衡角度分析,非饱和岩土中的水,主要依靠负压力(即水和土粒表面之间吸附力)克服重力而存在的,水的运动则受控于势能梯度
3、大小,服从达西定律.饱和下渗理论模式首先是由格林(Green)和安普特(Ampt)所提出.无限深的均质土壤的积水下渗,地面积水深为H0,假定湿润锋上的土壤处于饱和,锋面下含水量由饱和含水量s急剧过渡到土壤中原有含水量i,并假定原有含水量均匀分布。L为下渗水柱的长度,其值随下渗进行而增大;湿润锋面受到下方土壤的吸附力为s。2.下渗经验公式 对下渗的研究源于灌溉工程的建设需要,后在水文学上进行降雨径流计算得到了发展。先是通过实际试验获得下渗曲线,再从图形来模拟下渗曲线的数学表达式,即所谓的经验公式.特征是具有下渗率随时间递减的函数形式。其中霍顿公式应用较普遍。,三、影响下渗的因素 1.土壤特性的影
4、响 主要决定于土壤的透水性能及土壤的前期含水量。2.降水特性的影响 降水强度、历时、降水时程分配及降水空间分布等。3.流域植被、地形条件的影响 通常有植被的地区,由于植被及地面上枯枝落叶具有滞水作用,增加了下渗时间,从而减少了地表径流,增大了下渗量。4.人类活动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下渗的影响,既有增大的一面,也有抑制的一面。例如,各种坡地改梯田、植树造林、蓄水工程均增加水的滞留时间,从而增大下渗量。反之砍伐森林、过度放牧、不合理的耕作,则加剧水土流失,从而减少下渗量。在地下水资源不足的地区采用人工回灌,则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增加下渗水量;反之在低洼易涝地区,开挖排水沟渠则是有计划有目的控制下渗,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下渗 径流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1041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