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钢的热处理ppt课件.ppt
《碳钢的热处理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碳钢的热处理ppt课件.ppt(18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五章 碳钢的热处理 Heat Treatment of Carbon Steel,前言,一、热处理的概念 通过对材料进行加热、保温、冷却的操作 方法使钢的组织结构发生变化,以获得所需性 能的一种工艺。,普通热处理:退火、正火、淬火、回火 热处理 表面淬火:火焰加热、感应加热、电接触加热、表面热处理 激光加热、等离子体加热 化学热处理:渗碳、氮化、渗V、渗B、渗Nb,二、热处理的分类,三、热处理在机械零件制造工艺中的位置,坯料 锻造热处理粗加工半精加工热处理精加工热处理(抛光)成品,热处理:称为改善材料切削加工性能热处理最佳切削硬度:HB170-230,(1)低碳钢 含有大量柔软的铁素体;切削
2、加工性能较差,易产生“粘刀”现象,影响加工面的表面质量(粗糙度),刀具寿命也受到影响,故加工前应进行正火热处理,以提高硬度,以改善加工性能。(2)高碳钢 含有较多的网状渗碳体,难以切削,应退火处理,再加工。,(3)冷加工硬化的坯料,应进行再结晶退火,以降低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能。热处理:改善零件机械性能热处理。正火,淬火回火,化学热处理 热处理:消除加工残余应力热处理。去应力退火、时效,四、热处理在机械制造业中的应用 汽车制造业:7080的零件需进行 热处理 机床创造业:6070的零件需进行 热处理 各种工具、轴承等:100的零件需进行 热处理,五、热处理的主要工艺参数 1、加热速度 2、加热
3、温度 3、保温时间 4、冷却速度,第一节钢在加热时的组织转变,一、奥氏体的形成,大多数热处理工艺的加热温度都高于钢的临界点(A1 或 A3),使钢具有奥氏体组织,然后以一定的冷却速度冷却,以获得所需的组织和性能。,铁碳合金缓慢加热时奥氏体的形成可以从Fe-Fe3C相图中反映出来,珠光体向奥氏体的转变属于扩散型相变。以共析钢为例,珠光体组织在A1(727)以下,组织保持不变(相中碳的溶解度及Fe3C的形状稍有变化);当加热到A1点以上时,珠光体全部转 变为奥氏体。,奥氏体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四个步骤:奥氏体晶核的形成 奥氏体晶粒长大 残余渗碳体溶解 奥氏体成分均匀化,对于亚共析钢(过共析钢),当缓
4、慢 加热到A1以上时,除珠光体全部转化为奥 氏体外,还有少量先共析铁素体转变为奥 氏体(过共析钢二次渗碳体溶解),随着 温度升高,先共析铁素体不断向奥氏体转 变,当温度高于A3时,组织为单相奥氏体。,二、奥氏体形成的热力学条件,钢加热时组织转变的动力是奥氏体与旧相之间的体积自由能之差Fv,而相变进行的条件是系统总的自由能降低。根据相变理论,奥氏体形成晶核时,系统总自由能变化F为:,F=-Fv+Fs+Fe 式中:Fs形成奥氏体时所增加的表面能 Fe形成奥氏体时所增加的应变能,由于奥氏体是在高温下形成的,其相变应变能Fe很小,可以忽略,故上式可写为:F=-Fv+Fs,显然,只有当Fv能克服因奥氏体
5、形成所增加的表面能Fs时,珠光体才能自发地形成奥氏体,因此奥氏体的形成必须有一定的过热度T。,体积自由能,温度,Fp,FA,A1,T1,Fv,奥氏体形成的热力学条件,三、影响珠光体向奥氏体转变的因素,1、温度的影响 提高温度,原子的扩散能力增大。特别 是碳原子在奥氏体中的扩散能力增大,奥氏 体的形成速率加快。,2、含碳量的影响 钢中含碳量增加,铁素体与渗碳体的相 界面总量增多,有利于加速奥氏体形成。,3、合金元素的影响 钢中加入合金元素,可影响奥氏体的 形成:强碳化物元素(减缓C的扩散,减 缓A的形成);非碳化物形成元素加速A 形成。,4、钢组织中珠光体越细,奥氏体形成速度越 快(相界面积大)
6、。,5、加热速度越快,奥氏体形成温度升高,形 成速度越快。,四、奥氏体晶粒度及其影响因素,1、奥氏体晶粒度的概念,a、起始晶粒度:指珠光体刚刚全部转变为奥 氏体时的晶粒度。,b、实际晶粒度:指钢在具体的热处理或热加 工条件下实际获得的奥氏体 晶粒度。,c、本质晶粒度:不是指具体的晶粒大小,只 表示钢的奥氏体晶粒长大的 倾向性(易长大,还是不易 长大)。,一般将钢的奥氏体晶粒长大倾向分为两类:,如图:,2,1,930,加热温度,4级,晶粒度级别,Ac1,曲线1:随加热温度的升高,奥氏体晶粒一直长大,逐 渐粗化。,曲线2:一定温度下(Ac1)加热,奥氏体晶粒长大缓 慢,保持细小晶粒,超过一定温度(
7、930后),奥氏体晶粒急剧长大,突然粗化。,凡是符合曲线1的钢本质粗晶粒钢,凡是符合曲线2的钢本质细晶粒钢,一般钢的奥氏体晶粒度分为8级,1级最粗,8级最细。晶粒度1-4级的钢,称为本质粗晶粒钢晶粒度5-8级的钢,称为本质细晶粒钢。镇静钢为本质细晶粒钢,沸腾钢为本质粗晶粒钢。,需经热处理强化的零件一般都采用本质细晶粒钢-镇静钢制作。,2、影响奥氏体晶粒度的因素,高温下,奥氏体晶粒长大,晶界总面积减少,系统自由能降低,是自发过程。,a、奥氏体转化温度越高,晶粒越容易长大;保温时间越长,晶粒越容易长大。,b、奥氏体含碳量越高,晶粒长大的倾向 越大。,c、在钢中加入合金元素 绝大多数合金元素都阻碍奥
8、氏体晶粒长 大,而锰、磷则会加速奥氏体晶粒长大。,第二节钢在冷却时的组织转变,通过加热使钢转变为均匀的奥氏体组织后,仅完成了热处理的加热准备工作,将高温奥氏体以不同的冷却速度冷却,获得所需的组织与性能,才是热处理的最终目的。,高温奥氏体组织是稳定的,如冷却到 A1 以下,奥氏体就处于不稳定状态(过冷态),称为过冷奥氏体。,不同的过冷度,奥氏体发生转变的过程不同:转变开始与转变终了的时间不同 转变后产物的组织与性能不同,一、珠光体型转变高温转变(A1550),1、转变过程及特点,过冷奥氏体在A1550温度范围内,将分解为珠光体类组织。,当奥氏体被过冷至A1以下温度时,在奥氏体晶界处(含碳量高)优
9、先产生渗碳体的核心,然后依靠奥氏体不断供应碳原子(随着冷却,奥氏体溶解碳的能力下降,碳从奥氏体内向晶界扩散),渗碳体沿一定方向逐渐长大,而随着渗碳体的长大,又使其周围的奥氏体碳浓度下降,这就促使贫碳的奥氏体局部区域转变成铁素体(即渗碳体两侧出现铁素体晶核),在渗碳体长大的同时,铁素体也不断长大,而随着铁素体的长大,必然将多余的碳排挤出去,这就有利于形成新的渗碳体晶核。最终形成了相互交替的层片状渗碳体和铁素体珠光体。,珠光体,转变特点:过冷奥氏体转变为珠光体是扩散型相变。,2、分类,在高温转变区形成的珠光体类组织,虽然都是渗碳体与铁素体的混合物,但由于过冷度大小不同,其片层距差别很大:,A165
10、0,形成的组织层间距较大,在400-500倍的金相显微镜下即可分辨,称为珠光体P。,650600,形成的组织分散度较大,层间距较小,在800-1000倍的金相显微镜下才能分辨,称为索氏体S。,600550,形成的组织,层间距很小,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放大几千倍才能分辨,称为屈氏体或托氏体T。,索氏体,屈氏体,二、贝氏体型转变中温转变(550Ms),1、转变过程及特点,过冷奥氏体在550Ms(共析钢的Ms约230)温度范围内,转变为贝氏体类组织。,由于过冷度增大,铁原子的扩散很困难,碳原子的扩散能力也显著减弱,扩散不充分,形成渗碳体所需的时间增长。,过冷奥氏体在这一温度范围内的转变产物仍是铁素体和
11、渗碳体的混合物,但它与珠光体有本质的区别:贝氏体转变由于冷却速度快,渗碳体已不能呈片状析出。碳的扩散速度受到很大限制,部分碳来不及析出,固溶在铁素体中形成过饱和的铁素体。,上贝氏体(Upper Bainite),下贝氏体(Lower Bainite),因此,贝氏体型转变产物是:过饱和的铁素体与渗碳体的混合物。,转变特点:过冷奥氏体向贝氏体转变是一种半扩散型相变。,2、分类,贝氏体组织形态比较复杂,根据其中铁素体与渗碳体的分布形态的不同,分为上贝氏体 B上和下贝氏体B下。,上贝氏体B上:是过冷奥氏体在550350范围内的转变产物,其中过饱和铁素体形成密集而相互平行的羽毛状扁片,一排一排地由晶界伸
12、向晶内,渗碳体呈短杆状断断续续地分布在铁素体扁片之间。,上贝氏体由于转变温度较高,渗碳体长得较大,上贝氏体的组织形态决定了其强度较低,塑性、韧性较差。,下贝氏体B下:是过冷奥氏体在350Ms范围 内的转变产物。,其中过饱和的铁素体呈针片状,比较散乱地成角度分布,而极细小的渗碳体质点呈弥散状分布在过饱和铁素体内。在金相显微镜下下贝氏体呈竹叶状特征。,下贝氏体由于转变温度较低,渗碳体来不及长大,而呈质点状,下贝氏体组织具有较高的强度、硬度,良好的塑性、韧性,即具有良好的综合机械性能。,生产上常用等温淬火法来获得下贝氏体组织。,三、马氏体型转变低温转变(MsMz),1、转变过程,当过冷度很大,奥氏体
13、被快速冷却至Ms时,由于碳原子已无法扩散,上述珠光体或贝氏体等扩散型相变已不可能进行,奥氏体只能进行非扩散型的晶格转变。碳原子来不及扩散,被完全固溶于铁素体内,形成过饱和的铁素体,这种过饱和的铁素体就是马氏体M。,所以:马氏体的含碳量与相应的奥氏体含碳量相同,室温下铁素体的含碳量仅为0.0008%,而马氏体的含碳量与奥氏体相同,故马氏体的过饱和程度很大,此时过饱和的铁素体的某些棱边被撑长,形成了体心正方晶格。,由于碳原子过饱和造成的晶格畸变严重,故马氏体具有很高的硬度,而塑性、韧性较低。,马氏体的高硬度决定了它是钢中的重要强化组织,也是淬火钢的基本组织,凡是要求高硬度、高耐磨性的零件,都需要经
14、过淬火获得马氏体组织。,硬度HRC,含碳量%,合金元素含量,合金元素,碳,马氏体的硬度主要与含碳量有关,与其他合金元素关系不大。因为合金元素在马氏体晶格中,不是处于间隙位置,而是置换了某些铁原子的位置,它对马氏体晶格歪扭和畸变的作用远不及碳的作用大。,2、分类,马氏体按组织形态分为:,a、板条状马氏体 每一马氏体的晶体呈细长的薄板条晶 片平行成束地分布,在金相显微镜下呈板 条状。,板条状马氏体,b、针状马氏体 每一马氏体晶体呈中间厚、两端薄的透 镜式晶片,在金相显微镜下呈针片状或竹叶 状。板条状马氏体主要存在于低碳钢的淬火组织中 针状马氏体主要存在于中、高碳钢的淬火组织中,片针状马氏体,3、转
15、变特点,a、马氏体转变是非扩散型相变 由于过冷度很大,原子来不及扩散。马氏体的晶粒度完全取决于原来奥氏体的晶粒度。,b、马氏体转变是变温转变,马氏体转变是从转变开始点Ms到转变终了点Mz 的一个温度范围内进行的,在某一温度下,只能形成一定数量的马氏体,保温时间的延长并不增加马氏体的数量,要使马氏体的数量增加,只能继续降温。Ms、Mz 与含碳量有关,而与冷却速度无关。,含碳量%,T,Ms,Mz,c、马氏体转变的不完全性 由于马氏体的转变终了温度Mz一般在零下几十度,所以室温下进行马氏体转变不可能获得完全的马氏体 组织,必有一定量的奥氏体组织没有转变这部分 奥氏体组织称为残余奥氏体A,即马氏体转变
16、不完全。,残余奥氏体的存在会显著降低零件的强度、硬度以及耐磨性,此外残余奥氏体是一种不稳定组织,会逐渐分解,引起零件尺寸变化,这对精密零件是不允许的。为了减少残余奥氏体的含量,可将淬火零件继续冷却到零下几十度冷处理,使残余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残余奥氏体,d、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体积增大 奥氏体比容 珠光体比容 马氏体比容 比容:单位重量的体积值 这个特点,使马氏体内部存在较大的 内应力,易导致零件淬火变形、开裂。,第三节过冷奥氏体转变曲线图,在过冷奥氏体的转变过程中,冷却速度(过冷度)对转变有很大影响。由于冷却速度较高,因此这种相变就不再符合Fe-Fe3C相图所反映的规律。,为了弄清澳实体在
17、冷却过程中组织变化的全过程,找出转变温度、转变时间与奥氏体转变过程及其产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转变规律,通常采用两种方法:,一是在不同过冷度下等温测定奥氏体的转变过程,绘出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图,二是在不同冷却速度的连续冷却过程中测定奥氏体的转变过程,绘出过冷奥氏体连续转变曲线图,一、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图(TTT图),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图是分析过冷奥氏体的转变温度、转变时间、转变产物之间关系的曲线图,即TTT图(Temperature,Time,Transformation),又称C曲线。,1、TTT图的建立(以共析钢为例),等温转变曲线图是用实验方法建立的。选取一组共析钢试样加热到稍高
18、于A1温度,使其全部转变成均匀的奥氏体,然后分别快速投入不同温度的等温槽中,保持不同的时间,并观察共析钢奥氏体在不同温度下组织的变化。把转变开始与终了的时间记录下来,然后描绘在以温度为纵坐标,一时间为横坐标的图面上,把开始点与终了点分别连接起来,即可得到共析钢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2、TTT图分析,在共析钢的TTT 曲线中,高于临界点A1的区域为稳定状态的奥氏体区;左边曲线为过冷奥氏体开始转变曲线,右边曲线为过冷奥氏体转变终了线;开始线与纵坐标表之间的区域为过冷奥氏体区。终了线以右区域为转变产物区,两曲线之间为过冷奥氏体转变区(即过冷奥氏体与转变产物共存区)。,从纵坐标到转变开始点的距离(转变
19、开始前的准备时间),叫做“孕育期”,其长短表示某一温度下过冷奥氏体的稳定程度,如550部位孕育期最短(共析钢约1秒左右);而在700左右,孕育期大于1000 秒,故时间坐标采用对数坐标。不同钢种具有不同形状的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时间s,温度,Ms,A1,550,转变起始线,转变终了线,共析钢的TTT曲线,3、影响TTT图的因素,a、含碳量的影响,亚共析钢的C曲线随含碳量的增加而右移,即过冷奥氏体的稳定性提高;过共析钢的C曲线随含碳量的增加而左移,即过冷奥氏体的稳定性降低;因此在碳钢中,以共析钢的过冷奥氏体最为稳定,C曲线处于最右端。,亚共析钢C曲线拐点上部区域多一条先共析铁素体转变曲线;
20、过共析钢C曲线拐点上部区域多一条先共析渗碳体转变曲线。,b、合金元素的影响 除钴元素以外,其他所有合金元素溶入奥氏体后,都增加了过冷奥氏体的稳定性,使C曲线右移。,非碳化物形成元素(Ni,Si,Cu等)不改变C曲线的形状;而碳化物形成元素(Cr,W,V,Mo,Ti等)使C曲线的形状也发生改变。,C、加热温度、保温时间的影响 随着加热温度的提高或保温时间的延长,奥氏体的成分更加均匀,晶粒随之长大,晶界相对减少,未溶质点(碳化物、氮化物等)也显著减少,这些因素都使奥氏体转变时形核困难,提高了过冷奥氏体的稳定性,使C曲线右移。,V1,V2,V3,Vk,V4,时间,温度,4、C曲线的应用,实际生产中,
21、过冷奥氏体的转变大多数是在连续冷却过程中进行的,但仍可以利用C曲线估计过冷奥氏体转变情况。如图:V1V2V3Vk V4分别表示不同冷却速度的冷却曲线。,V1相当于炉冷,冷却速度约为10/min,V1与C曲线相交于710-650范围内,过冷奥氏体转变产物为100%珠光体,HRC=12V2相当于空冷,冷却速度约为10/S,V2与C曲线相割于650-600范围内,过冷奥氏体转变产物为索氏体组织,HRC=26,V3相当于油冷,冷却速度约为150/S,V3只与C曲线的转变起始线相交,表明一部分过冷奥氏体转变为屈氏体,而剩余部分过冷奥氏体随后冷却到Ms以下,转变为马氏体,从而获得屈氏体与马氏体混合组织,其
22、HRC=45-55,V4相当于水冷,冷却速度600/S,它与C曲线不相交,而直接与Ms相交,过冷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还有小部分残余奥氏体),HRC=60-64,Vk与C曲线相切,称为临界冷却速度。它表示过冷奥氏体不转变为珠光体类产物,而直接转变为马氏体组织的最小冷却速度。Vk 取决于C曲线的位置,C曲线右移,Vk降低,容易获得马氏体组织,即易淬火。,Ps,Pz,K,时间,温度,二、过冷奥氏体连续转变曲线图(CCT图)实际生产中,大多数转变是在连续冷却过程中进行的,定量研究需要测定CCT图。(Continuous Cooling Transformation)方法:金相法,膨胀法,磁性法等。如图
23、:Ps线表示过冷奥氏体转变为珠光体的起始线 Pz 线表示过冷奥氏体转变为珠光体的终了线 K线表示过冷奥氏体转变为珠光体终止线,第四节 钢的退火与正火,一、退火和正火的目的 1、改善钢件的硬度,以便于进行切削加工(最佳切削硬度范围HB170-230)。2、消除残余应力,防止零件变形、开裂。3、细化晶粒,改善组织以提高零件的机械性能。4、为最终热处理(淬火、回火)做好组织上的 准备。,二、退火和正火工艺及应用 1、退火 包括:完全退火,等温退火,球化退火,扩散 退火,去应力退火。,a、完全退火(重结晶退火,退火)应用:亚共析碳钢和合金钢的铸件、锻件、热 轧型材、焊接结构目的:细化晶粒,改善组织,消
24、除残余应力,降低 硬度,提高塑性,便于切削加工。工艺:将亚共析钢加热到Ac3+30-50,保温一定 时间后,随炉缓慢冷却(或埋入沙或石灰中)到500以下,空冷。,b、等温退火 等温退火的目的与完全退火相同。由于完 全退火所需要的时间很长,尤其对于某些奥氏 体比较稳定的合金钢,往往需要数十小时甚至 数天的时间,采用等温退火可明显缩短退火时 间。,等温退火:对应于钢的C曲线上珠光体形成温度进行奥氏体的等温转变处理,而在其前后可以快速冷却。,工艺:加热过程与完全退火相同,Ac3+30-50,保温一定时间后,开炉门较快速冷却到稍 低于A1的某一温度(550-700),在该温 度下保温到奥氏体完全转变为
25、珠光体,然 后空冷。,优点:()缩短了退火时间()可以较好地控制组织与硬度(通过选择保温温度)()工件氧化、脱碳倾向较小,c、球化退火(不完全退火)应用:过共析碳钢和合金钢的刀具、模具、量具、轴承等零件。目的:降低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为最终 淬火作准备。,过共析组织为珠光体和网状的二次渗碳体。由于网状二次渗碳体的存在,增加了钢的硬度和脆性,不仅给切削加工带来困难,而且会引起淬火时工件产生变形和开裂。,球化退火工艺:将过共析钢加热到Ac1+30-50,保温后,缓 慢冷却。,由于加热到Ac1+30-50,此时未溶的渗碳体小质点可作为冷却时渗碳体析出的核心,使渗碳体发生球化,变成球状或粒状渗碳体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热处理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098208.html